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898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重庆八中2020—2021学年度(上)半期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经典理解的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

“西学东渐”这一思想背景,使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文化参照视野之下反观经典自身,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

仅仅封闭、限定于单一传统,无助于理解经典的深沉内涵。

基于上述前提,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需要再思考,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受特定的文化、民族和地域影响而形成,同时又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价值。

B.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作用,使经典具有了普遍意义,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C.借鉴西方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出前人未曾发现的新的意义。

D.“新儒学”学者们融合西方观念诠释以往经典,其学术目的是回归或延续儒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解释经典的“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B.文章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来论证打开眼界有助于深入把握经典。

C.文章批评了忽视经典的普遍意义的思路,并由此引出“学无中西”的“新儒学”。

D.“承认……,就意味着……”和“基于上述前提”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推理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跳出经典的特殊性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新儒学”既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

C.外来语在输入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观念,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对经典的理解。

D.“以中释中”的尝试在现实中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倡导“学无中西”的理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吴良镛:

筑梦人生

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回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

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

出乎意料的是,吴良镛对于这个建筑面积仅2700多平方米、设计费用仅一万元的项目显示出极大热情。

他说: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才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

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

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

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

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他常常对学生说: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

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

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

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

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

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

“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然而,已经89岁高龄的他却异常谦逊:

“我的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做的。

”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

他每每凝思:

“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

筑梦人生》)

相关链接:

①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

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并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②“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

”——建筑学家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良镛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家国之痛对他树立“谋万人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B.建国后,吴良镛决定投身新中国建设,探求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结束了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后,回国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C.在吴良镛看来,城市规划者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渊博,因此在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他没有大拆大建,而是进行了“有机更新”。

D.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标志着中国建筑理论开始取代西方建筑理论的主导地位,被世界建筑学界接受和推崇。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和国际声望,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吴良镛认为普通人居住的问题是建筑最本质的内容,相比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需求,他更看重城市建设是否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C.文章第六段使吴良镛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丰富主题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充满传奇色彩。

D.吴良镛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学家,得益于他的勤奋刻苦、对事业的激情、以及多年与困境抗争磨练的坚强,这些在文中都有体现。

6.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吴良镛取得的成就。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

还是南京?

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

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

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

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

我本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女都打来电话都要他进城,老歪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决定去看看,原因是儿女们现在都成家立业了,并且老歪不想让孩子留下遗憾。

B.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老歪却想进城数落儿子无后不孝,责备女儿不生孩子太傻,实则表现了老歪对儿女们的牵挂与担心。

C.老歪最后选择哪儿也不去,还是留在农村守着亡妻的照片,是因为老歪内心舍不得离开故乡,不想让儿女为难,读之令人心酸。

D.文章运用插叙,描述老歪既当爹又当妈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歪的性格特点。

(6分)

 

9.这篇小说的结尾意蕴深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全文进行

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民家有躄①者,槃散②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臣不幸有罢癃③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

“诺。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终不杀。

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门下一人前对曰:

“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蹩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秦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

“君不忧赵亡邪?

”平原君曰:

“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李同曰: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

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

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于是平原君从之。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删改)

【注】①躄:

瘸腿。

②槃散:

即蹒跚。

③罢癃:

指残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B.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C.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D.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原君怪之怪:

认为……奇怪

B.自造门进躄者  造:

到……去

C.因谢焉谢:

道歉

D.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原君从谏如流。

在平原君不杀讥笑瘸腿人的美妾,超过半数的门客离他而去后,他最终还是听从门客的建议,反省自我行为,杀了自己的美妾。

B.平原君勇于自省。

秦围邯郸,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平原君与楚国约定合纵后回到赵国,反省了以前没有重用毛遂一事,于是待毛遂为上客。

C.平原君心系国家。

在邯郸被围,楚魏救兵又都未到的情况下,平原君听从了邯郸传舍吏子李同的建议,秦兵被击退三十里,因此邯郸得以保存。

D.平原君为人贤明。

平原君在赵国诸位公子中最为贤明,喜好养士,投奔到他门下的宾客大约有几千人;平原君去世后,子孙世代承袭他的爵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5分)

 

(2)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归居期间。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阙描写的都是常见的乡村景象,可以看出词人的悠闲心态和细致体察。

B.“柔桑”“嫩芽”“蚕种”“细草”等意象表现了初春时乡村生活的生机盎然。

C.牛犊回栏、暮鸦归林这两个特定意象与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心绪感受相通。

D.作者想要打听山有多远,道路是否崎岖,却意外发现了一座酒家,心生喜悦。

15.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浔阳地处偏僻,终年听不到悦耳的音乐,而当地的山歌听起来的感受是“”。

(2)曹操在《短歌行》中希望贤才越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尊驾车来问候自己,并且设想了大家在一起“,”的温馨场景。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描写了山林中猛兽的吼叫,这声音使山林战栗震惊。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描写了当地人民忘记了战败的耻辱,在侵略者的祠堂前祭祀赛社的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只有很少的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

麦克尼尔却,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

他,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易之论  不可或缺   别具风格   顺藤摸瓜

B.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C.金科玉律  不可或缺   别具风格   抽丝剥茧

D.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D.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对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D.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蕴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20.根据原文,按照要求仿写句子(3分)

原文:

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儿般飞扬

而应像大山般静止

沉稳地前行吧

要求:

(1)仿照原文句式与修辞;

(2)另选题材;(3)以“青年人”开头续写三句话。

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检测(9分)

2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性质,不仅是具体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素描,也包含从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总结提炼出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概念。

B.作者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眼睛来交流。

C.作者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不同,表现在人依靠以词为主的“象征体系”,学到的是一种普遍的、贯通古今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