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743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docx

范文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预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维新思潮

  难点:

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自主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背景:

(1)

  

  

  

(2)

  

  

  2、目的:

  

  

  3、代表人物:

  人物

  活动

  主张

  影响

  

  4、评价:

  ①开风气之先,学习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抗敌态度鲜明主动,是当时最先进中国人

  ②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仍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行为。

  二、体用之争

  、背景:

  

  

  

  2、主张:

  

  

  

  

  

  

  3、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大办实业,开展了洋务运动。

  4、洋务派与顽固派:

①同:

  

  ②

  异:

  

  

  5、评价①进一步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仍以“中学为体”,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

  6、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脱胎于洋务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立场,积极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②中法战争后,一些佼佼者提出改良政治,实行

  的要求。

  7、体用之争的影响:

(1)局限:

  

  

  

  

(2)积极性:

  

  

  

  三、维新思潮

  、成因:

(1)

  

  

  

  

(2)

  

  

  2、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

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

其理论特点是把

  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打着孔子亡灵为号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

著有《

  》和《

  》

  ②梁启超:

积极宣传

  思想,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应用于社会领域,主张实行

  政体

  ③谭嗣同:

以资产阶级的

  观念,批判专制君权、纲常礼教,倡导

  。

  ④严复:

是系统地将西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提出“以

  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

  ”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的道理。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主要内容:

要不要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

  ;要不要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问题反馈:

  西学东渐(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回顾影片《鸦片战争》,特别是有关“战争的开端及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部分。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

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二、合作探究

  、曾国藩: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捻,可以用勤远略。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慈禧为何支持洋务派的观点?

“体用”分别指什么?

  2、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并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张或思想特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三、精讲点拨

  四、当堂达标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志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仿制西式武器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c.深入了解西方

  D、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牢笼

  3.“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

“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

  4.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之间联系的表述,不正确是(

  )

  A、后者是在前者失败后兴起的

  B.后者对前者既有否定又有继承

  c.前者为后者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D.两者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

  五、总结提升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

  主要活动

  特点

  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术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民主制度上。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西学东渐(课后案)

  复习训练

  .维新变法运动成为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社会效应主要通过(

  )

  A.康有为两部著作

  B.严复的《天演论》

  c.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D、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2、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B.中国人善于学习

  c.谋求社会进步和国家独立

  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帮助

  4、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5、下面属于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不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B.都主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D.都认为中国的制度好于西方

  6、洋务运动不能真正救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B.列强持续的侵略使中国缺少安定的环境

  c.洋务派只学习先进技术,不进行制度变革

  D.缺少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支持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

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的作者是谁?

‘‘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