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635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docx

25古人谈读书教案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

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

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人谈读书

2

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1.会认32个生字及6个多音字,会写23个生字,会写相应词语。

2.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4.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忆读书

2

本文主要写冰心奶奶回忆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体会,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我的“长生果”

1

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作者读书的独特感受及读书对其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

口语交际

1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分条讲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

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习作

2

推荐一本书

1.写清楚推荐理由。

2.推荐的重要理由要写具体。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

1.交流读过的书和读书方法。

2.学会仿写比喻句;能根据句子的层次梳理段落内容。

3.书写提示注意点画的写法。

4.读懂并背诵《观书有感》,理解这两首诗的大致意思。

25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

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

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

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

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

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应侧重讨论理解。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

5.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再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预习提纲

(1)认读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预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韩愈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增广贤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

预设:

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

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通过读书名言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热烈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

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

学生自由读两遍。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

对照课件画出分隔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3)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跟读。

画出分隔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2.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

注意:

第一部分的“识”与第三部分的“识”读音不同。

通过教师正确地范读,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在词意、文意上有初步的理解。

三、学习生字。

1.师:

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读不正确的音。

读会认字:

耻chǐ矣yǐ岂qǐ

分组读,找同学读,教师相机纠音。

预设:

“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第三声。

2.学习会写字。

(1)找同学说一下易写错的字或者写这几个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

“岂”上部是“山”,下部是“己”,不是“已”,注意不要露头;“窥”是“穴”字头;“皆”上部“比”字应写得较大,下部“白”字写小一点。

(2)学生在习字本上将每个生字写两遍,教师相机纠正。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的三句读书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关于《论语》你了解多少呢?

预设: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

“四书五经”。

3.请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句话。

生:

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注意这里面“敏”和“耻”的意思。

(敏:

勤勉。

耻:

以……为耻。

(3)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不耻下问),对,“不耻下问”便出自这句话。

(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句话。

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5)翻译这句话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字——“知”。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这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的意思)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

(6)指名学生翻译第三句话。

生: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7)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需要大家多加注意。

“厌”是“讨厌”的意思吗?

(预设:

不是)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

这里也要大家多加注意。

4.课堂总结。

(1)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2)在文中合适的地方做批注。

五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可以自主地翻译课文,在小组讨论时可以发挥自主性,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第一部分。

2.书写本课生字。

3.背诵第一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

3.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一、复习导入。

1.找同学回顾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生字。

检查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回顾旧知,导入新知,也能让这节课的效率更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部分。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了解了《论语》中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2.找学生读一下这则小短文,其他学生纠错。

3.这篇小短文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

介绍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

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

4.接下来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

5.哪位同学可以翻译一下第一句?

预设:

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6.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

谁来翻译一下第二句?

预设: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7.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

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预设: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

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

“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预设: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11.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

12.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

预设:

“心到、眼到、口到”。

13.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预设: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14.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

效果怎样?

生1:

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

生2:

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

师:

那就让我们用心齐读这一部分吧。

师小结:

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

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三部分。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2.这一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那么曾国藩是谁呢?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3.这段话出自曾国藩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4.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5.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

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6.非常正确,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

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

7.那么咱们就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来看一下他是怎么论述的。

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从第一个分号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8.这里的“断”是“决不”的意思,与咱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下。

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

还需要有什么?

预设:

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9.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河伯观海出自《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意思是: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所以“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

10.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11.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了,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吗?

这则小短篇里是怎么说的?

预设:

不可以,文中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意思是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12.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

预设:

三者缺一不可。

13.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14.现在请小组内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段的意思。

15.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小组合作的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小组交流到班内交流,由小及大,从读到逐句分析,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

四、作业设计。

1.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背诵这篇课文。

1.自主探究与指导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设计以诵读为本,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

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3.读、思、悟相结合。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

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应用本课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读书学习。

谢谢

3桂花雨

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1.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2.阅读理解。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表达运用。

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

如:

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

再如:

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

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1.预习提纲

(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

(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

(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叫“桂花雨”?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

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

(板书:

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

春雨绵绵牛毛细雨细雨如烟

蒙蒙细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倾盆大雨

2.点出课题。

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

(补全课题,生齐读)

3.质疑: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叫“桂花雨”?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

(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浸”“缠”的读音。

不懂兰花箩筐婆婆糕饼

沉浸纠缠茶叶捡起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

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

这是一场的桂花雨。

(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

生1: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

香)。

生2:

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板书:

乐)。

生3:

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

(板书:

难忘)

生4:

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

(板书:

思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指什么?

“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

)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

不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

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

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课件出示: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

(“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而“捡”只是拾取。

)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浸”是什么意思?

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

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

(3)课件出示: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

桂花雨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