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546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docx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动了解社会》复习要点

七年级(下册)思品期中(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第九课集体中成长

1.良好班集体的标志有哪些?

答: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B有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C有共同的班级文化;D有优良的班风及统一的领导核心。

(如:

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师生关系融洽;班级洋溢着民主、和谐、愉快、团结,积极向上的气氛。

2.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答:

(1)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集体由个人组成,集体为每个成员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条件。

(3)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的活动又会对集体产生影响。

3.个人离不开集体的原因?

答:

(1)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集体,集体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

(2)良好的集体是我们成长的沃土,促进我们健康发展。

个人在集体活动中,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茁壮成长。

(3)个人和集体互相促进,才能和谐发展。

4.团结的重要性(原因)?

答:

(1)团结的集体才有战斗力。

一个集体是否优秀不仅在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在于成员之间组织与配合程度的高低。

(2)在集体中在大家团结起来,相互协作,就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创造出个人无法创造的奇迹。

(3)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能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维护集体的团结。

(4)在人类社会这个大集体中,人们和谐共处、紧密团结时,就能兴旺发达;反之,相互争斗、相互分离,就会面临灾难。

5.关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原因是什么?

答:

(1)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责任。

(2)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大家应该团结一心,互相帮助,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

(3)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班集体才能健康发展,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4)国家是一个大集体,每个公民都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事作斗争。

6.作为中学生,如何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答:

(1)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用实际行动为班集体争光、排忧解难。

(2)服从班集体的管理和安排,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

(3)团结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集体生活中求大同、存小异,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第十课社会中成长

1.公共设施:

通常指由政府、社区或其他社会组织或部门提供的,为方便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

2.公共秩序:

含义:

通常指由政府、社区或其他社会组织或部门提供的,为方便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

组成: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

分类:

社会管理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工作秩序等。

3.爱护公共设施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公共设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公共设施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保护着我们的安全。

(3)人为损坏公共设施,不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美好形象。

(4)爱护公共设施是遵守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故意破坏公共设施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严重的还可能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追究。

4列举生活中需要我们遵守的规则有哪些?

(4个)

答:

A不闯红灯B排队等车C对号入座D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拥挤E走斑马线、走人行横道F爱护花草树木等

5.遵守公共秩序的原因(意义):

答: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出行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2)有利于保护自己、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我们自身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6.积极参加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答:

(1)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是青少年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2)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有利于养成亲社会行为,形成良好互动、健康友好、充满爱心的社会关系。

(3)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从他人和社会获得过帮助,同时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

(4)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主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有利于培养乐于奉献的品质,逐步形成担当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7.积极参加公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公共生活促成长的原因?

答:

(1)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提高自身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2)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为社会做贡献,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3)积极参加公共活动,能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8.参加公益活动的方法有哪些?

答:

(1)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公益事业。

(2)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十一课有序的社会

1.中学生在学校应遵守哪些规则?

(4个)

答:

A.上课要准时B.在课堂上和会议上不能随便讲话C.课下认真完成作业D.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E.在校园里不能大声吵闹F.不乱扔垃圾等

2.规则的重要性:

答:

(1)有规则才会有秩序,有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社会正常运行,才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2)规则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避免社会冲突,保障社会有序运行。

只有全社会强化规则意识,按规则办事,社会的运行才会顺畅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美好。

3.遵守规则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只有遵守各种规则,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序。

(2)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行事,才能得到规则的保护。

(3)自觉遵守各项规则,才能保证社会良好运行,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4.怎样遵守规则?

答:

(1)要“自律”,不断增强规则意识,在不同场合依据不同的规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他律”,自觉接受他人、集体、社会的监督,虚心接受批评教育。

(3)要“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绝不触碰法律底线。

5.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特征、本质:

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则。

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最主要的特征。

)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法律的本质:

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6.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答:

(1)遵守法律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2)法律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护伞”,是维护社会平稳运行的底线。

7.法律的作用:

答:

(1)社会主义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运行的保障。

(2)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法律能强力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4)法律规范着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国家的繁荣和安宁。

8.青少年怎样维护法律的作用(青少年怎样遵守法律)?

答:

(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2)明确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享受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3)遵纪守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维护法律的正义和尊严。

9.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项目

道德

法律

如何产生

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形成

由国家制定

靠什么发挥作用

信念、习俗、社会舆论

国家强制力

适用范围或对象

适用范围广

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相同点

都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有约束作用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

第十二课和谐的社会

1.和谐社会的内容: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和谐社会的表现:

A关爱他人,诚信友爱。

B同情弱者,提供帮助。

C尊重他人,平等相待。

D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3.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答: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医疗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已经由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充分反映在“吃穿住行”的变化上。

吃的问题基本解决,从“吃饱”开始向“吃好”转变,衣着日趋时尚,住房质量不断提高,出行越来越方便。

4.文化生活新发展的原因:

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消费要求日益旺盛。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5.怎样理解关爱?

答:

(1)关爱不是怜悯,不是同情,而是快乐地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并让受助者也感到快乐。

(2)被人关爱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关爱。

6.传递社会温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

(1)社会需要社会温情,需要对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给予救护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2)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7.传递社会温情的途径?

答;

(1)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注重社会公共资源和建立社会救济制度来营造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其中建立流浪人员救助站和实施社会保险救助是两种常用方式。

(3)通过公益救助及保险法等帮助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找到生活的希望,体会到社会的温情。

8.作为当代青少年,如何传递社会温情?

答:

(!

)自觉培养关注社会的情感,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拥有一颗扶贫济困的心。

(2)关心公益,服务社会,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传递社会温情。

第十三课善用网络与媒体

1.互联网的特点:

信心海量、即时交互性、个性化。

2.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有哪些?

答:

(1)互联网将我们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2)通过网络,我们的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交友方式、购物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3.互联网的重要性:

答:

(1)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合理利用和支配网络,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技能。

4.互联网对中学生来说有哪些作用?

答:

(1)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2)获取更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和多元的文化信息,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拓宽视野,传递正能量。

(3)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扩大我们的交往范围。

5.中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答:

(1)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同步授课资源。

(2)利用搜素引擎下载和获取资源。

(3)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各种活动讨论。

6.怎样利用网络完善和发展自我?

答:

(1)提高自己的信息分析能力,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对网络信息加以科学分辨,理性分析,多方验证。

(2)提高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

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和建议时,要做到慎重严谨,有理有据。

(3)要遵循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4)增氧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主动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7.怎样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答:

网络既给文明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也存在一些弊端。

网络的益处有:

(1)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2)获取更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和多元的文化信息,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拓宽视野,传递正能量。

(3)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扩大我们的交往范围。

网络的弊端有: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