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461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3.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 十三五 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安徽省十三五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1

1.1项目概述1

1.1.1项目名称1

1.1.2建设单位1

1.1.3建设地点1

1.1.4建设内容1

1.1.5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1

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2

1.2编制依据2

1.3建设依据3

1.4研究范围4

1.5项目建设单位概况5

1.6项目技术经济指标9

2建设背景及必要性9

2.1建设背景9

2.2必要性12

2.2.1灾害防御工作的迫切需要12

2.2.2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14

2.2.3气象科学发展的需要15

3需求分析16

3.1气象灾害严重威胁安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16

3.2现行大气监测系统不能实现对安徽省的无缝隙覆盖17

3.3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7

3.4必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的畅通渠道19

4总体建设方案20

4.1建设目标和规模20

4.2项目建设的原则20

4.2.1系统性原则20

4.2.2技术先进性原则21

4.2.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21

4.2.4安全可靠原则21

4.2.5功能实用性、可扩充性原则21

4.2.6效益优先原则22

4.3建设内容22

4.4技术路线23

5中尺度综合监测网24

5.1总体功能24

5.2系统结构24

5.3子系统功能、结构与建设内容25

5.3.1国家气候监测网25

5.3.2国家气象观测网25

5.3.3专业气象观测网26

5.3.4区域天气观测网29

6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29

6.1总体功能29

6.2系统结构30

6.3子系统功能、结构与建设内容30

6.3.1气象信息收集与预处理子系统30

6.3.2气象信息数据质量控制子系统30

6.3.3气象信息数据存储子系统30

6.3.4中尺度气象信息诊断与再分析子系统31

6.3.5基本气象信息产品共享子系统31

7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31

7.1总体功能32

7.2系统结构32

7.3子系统功能、结构与建设内容32

7.3.1强对流天气监测与短时预警子系统32

7.3.2暴雨监测与预警子系统33

7.3.3流域面雨量和体积降水预报子系统34

7.3.4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子系统34

8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35

8.1总体功能35

8.2系统结构35

8.3各子系统功能、结构与建设内容35

8.3.1气象灾害联防子系统35

8.3.2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子系统36

8.3.3气象灾害决策服务子系统36

8.3.4洪涝灾害面积估算子系统36

8.3.5服务产品多媒体制作子系统36

9气象应急业务服务系统37

9.1总体功能37

9.2系统结构37

9.3各子系统功能、结构与建设内容37

9.3.1应急移动监测子系统37

9.3.2应急效果评估子系统38

9.3.3突发气象灾害公众预警子系统38

9.3.4信息与技术保障子系统39

10投资估算40

10.1投资估算依据40

10.2投资估算项目及标准40

10.3总投资估算41

10.4资金筹措42

10.5业务运行费估算42

11项目管理42

11.1工程建设管理42

11.1.1工程建设监理42

11.1.2工程招标43

11.2工程实施计划43

11.3系统运行管理43

12人员培训43

12.1培训目标43

12.2培训内容44

12.3培训组织和管理45

12.3.1教材编写45

12.3.2培训组织45

12.3.3培训管理45

13效益分析45

13.1社会效益45

13.2经济效益46

13.3生态效益46

14结论与建议47

14.1技术可行性47

14.1.1中尺度综合监测网47

14.1.2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47

14.1.3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48

14.1.4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48

14.1.5气象应急业务服务系统48

14.2工程可行性49

14.3建议50

1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安徽省“十三五”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建设单位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

1.1.3建设地点

安徽省气象局

1.1.4建设内容

安徽省“十三五”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包括:

(1)气象基础通信网络工程;

(2)气象业务服务云工程;

(3)气象数据环境工程;

(4)气象信息化软件平台工程;

(5)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工程。

1.1.5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

(1)规模及投资估算

安徽省“十三五”气象信息化工程项目以多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基础,以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目标,通过提升中尺度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与防洪保安气象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符合国家的应急需求和政策,符合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安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战略发展思路的必然要求,更是防灾减灾、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该项目的建设投资为20552万元,相关配套设备依托省气象局现有条件。

其中:

(1)气象基础通信网络工程:

万元;

(2)气象业务服务云工程:

万元;

(3)气象数据环境工程:

万元;

(4)气象信息化软件平台工程:

万元;

(5)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工程:

万元。

其它费用:

1440万元。

②资金来源

安徽省人民政府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29.1%;

中国气象局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57.3%;

市县人民政府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13.6%。

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安徽省气象台、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气象探测中心、安徽省农村综合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干部学院安徽分院。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安徽省

1.3建设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五章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了明确的规范,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可能影响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

(2)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地震监测预测,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经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3)《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行动计划》第17章“防灾减灾”方案领域B中,设立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方面的内容。

在行动计划中提出:

开展对各种自然灾害观测和监测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灾害监测系统。

重点是灾害性天气、气候和洪水监测系统的研究、大气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等。

(4)《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都将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要求。

(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并在公共服务重点工程中列有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应急工程。

因此必须加大防灾减灾投入,保证在遭遇风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气候影响交通、森林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能够及时启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6)《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必须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4研究范围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使气象灾害问题更加复杂,严重威胁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提升中尺度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与防洪保安气象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符合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安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范围还包括如下:

(1)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需求分析;

(3)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4)项目建设地点;

(5)建设方案;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项目管理;

(8)人员培训;

(9)效益分析;

(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5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安徽省气象局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的《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赋予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机构规格为正厅级。

省局由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构成,其中局机关内设:

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应急与减灾、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设置在肥直属处级事业单位12个,分别为:

安徽省气象台、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气象探测中心、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安徽分院、省局机关服务中心、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财务核算中心。

经中国气象局批准,根据工作需要,安徽省气象局在黄山、九华山设置气象管理处作为省局派驻外地的直属气象事业单位。

安徽省气象局是全省气象部门的领导机构,实行以气象部门为主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承担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赋予的气象工作管理职能。

主要职责是:

组织落实气象部门的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负责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气象行业实施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以及气象大中型项目、大中型气象技术装备的统一布局、立项和调整方案的初审或审批;负责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气象法规和气象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据有关法规和规定制定本省气象工作的行政规章;会同省人民政府对市、县两级气象机构实施以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建立健全气象部门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促进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天气预报警报及其它气象信息的发布,参与有关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协调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服务联防和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负责对发生灾害气象成因鉴定的管理;管理与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对当地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气象条件评价的论证和审查;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和防御雷电灾害等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与气象有关的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检测。

负责全省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措施的制定;负责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指导与协调,推进气象科技产业和气象技术装备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组织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制订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统一领导和管理本省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科研教育、业务建设、技术装备、机构编制、人事劳动、行政监察、审计等工作,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当地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承办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安徽省气象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扎实苦干、开拓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L波段探空雷达等先进的气象探测装备。

气象信息系统建设成绩斐然,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连通的地面宽带数据通信网和远程电视天气会商系统,建成了省内流媒体广播系统,引进了运算速度达2176亿次的IBMP69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顺利实施,建成了省级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启动了人影作业基地建设,开展了人影外场试验,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

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气象中心——“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初步形成了流域水文气象服务能力。

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安徽省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城市暴雨积涝预报、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皖江段)面雨量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

目前,安徽省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旅游、航空、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已在全省所有的市县乡建成了信息服务站,建成了3300多个村级信息点,拥有注册会员110000多个,截至2006年10月底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达70多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有20个省市的政府组团来安徽参观考察,并参照安徽的模式建成本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

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安徽省局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安徽省新一代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开发研究与建设”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安徽省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全省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当地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

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全省气象部门省级文明单位总数达25个。

安徽省气象局先后荣获“全省文明系统”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安徽省气象局、池州市气象局、萧县气象局等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

全面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气象工作影响日益扩大。

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四创电子公司签订了多边或双边合作协议。

与10多个高校和研究院所在天气预报、遥感、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化、灾害监测预报等多个领域联合申报课题。

相继邀请了美国、德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国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并组团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进行访问交流。

1.6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气象信息化工程所涉及建设内容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是现代气象业务的中枢和纽带,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气象通信系统的重要节点。

气象资料是开展一切气象工作的基本保障。

加快气象部门信息网络能力发展,提高资料加工和应用服务水平,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基本支撑,提高气象业务信息化水平,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因本项目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故本项目不涉及具体经济指标分析。

2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建设背景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安徽省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业务管理不断规范、整体能力显著增强,为我省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三五”气象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初具规模,市县局实现专网全覆盖,省级总出口带宽达到450M,市级上联带宽达到20Mbps,县级上联带宽达到14Mbps,与水利、航空、交通、测绘、环保和公安等部门建立通信专线互联;建成现代化网络机房,计算存储能力大幅提升,总存储容量达PB级,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撑;省级重要系统和省市两级互联网入口部署了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核心信息系统开展了等保备案和测评。

气象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随着探测资料不断丰富,开展了基础资料专项工作,完成了高质量的地面、辐射和高空的基础资料数据文件整理发布,开展新型探测资料质量控制、融合和均一化订正工作,形成高温、暴雨和能见度等10余个高影响天气数据集以及包含气温、降水等均一化产品在内的多个专题数据集,为高校、企业和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了海量资料的服务,在大气科学研究、气象环境评价保护、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多个领域尤其在省防洪抗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初步建立涵盖气象、水文、国土、民政等多部门数据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数据库;气候模式资料实现多样化,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及数据处理速度明显加强。

业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业务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MICAPS、MESSIS、CIPAS、ASOM、SMART等国家级业务分析应用平台投入业务应用;自主研发了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变化监侧、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评估等业务系统;建成观测、预报、服务等各类业务管理平台。

存在的主要问题:

硬件技术水平偏低;业务服务软件分散,功能重合,集约化程度不高;数据环境对业务和社会化共享支撑能力欠缺;统一设计不足、标准体系欠缺,统筹规划不够、重复建设严重;气象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单一,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气象服务的多层次需求;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不足,覆盖面和实效性仍存在欠缺,影响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效果;信息安全总体水平不高,安全防控设备、技术手段和组织保障等较薄弱。

2.2必要性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深化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气象信息化建设向前迈进的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信息化发展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率先在科技、气象、海洋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

气象业务是典型的信息业务,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革命,必将对气象业务科技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集成整合、协同创新、精细管理、普惠服务等方面带来新的技术变革,也将深刻影响着气象事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

3需求分析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基础支撑,气象资料是开展气象工作的基本保障。

快速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对气象信息网络和资料业务提出了明确的需求。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的需求。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需要不断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能力建设。

在信息发布手段、时效和覆盖范围,重大灾情收集与信息上传的有效性、时效性,以及预报预测产品和气象频道信息传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需求。

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专业气象的发展对观测资料和预报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专业气象服务用户面广量大,对服务产品分发方式和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发展的需求。

2020年我国数值预报全球模式水平分辨率将达到10公里,区域模式将达到3公里。

模式分辨率的提高,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MICAPS、精细化预报产品库、CIPAS业务平台,需要国-省及省际能够即时交互及数据传输;现代天气、气候业务、科研对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既需要高质量、高分辨、长序列、完整的历史数据产品,又需要灵活多样的数据服务的产品和形式。

()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需求。

观测自动化业务的快速发展,气象数据种类、数量日益增加,地面观测等关键业务资料生成、更新频次达到分钟级,传输时效要求达到秒级,以满足极端天气监测和预警需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项建设观测站、边远台站、基础设施薄弱地区观测站、海洋观测站、应急移动平台以及实景观测系统等获得的观测资料,需要及时进行传输。

()

气象业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不断产生,急需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省级业务服务自成体系、互不融入的突出问题。

搞好信息网络系统统筹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合理资源配置,建立一体化省级气象业务系统,形成业务整体合力,不断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是气象业务信息化的标志。

()

气象业务稳定运行保障需求。

信息网络系统规模、复杂度和关联度日益增加,任何故障或人为攻击都有可能对业务全局造成影响,甚至引起业务中断。

着力增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监控能力,提高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水平,建设规模适度的核心业务同城及异地备份系统,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的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已成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

4总体建设方案

4.1建设目标和规模

落实规划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气象部门信息资源,升级气象发展新业态,加大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气象数据挖掘应用水平,助力智慧气象发展,促使气象更好融入国家社会经济、行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支撑气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政府防灾减灾、造福百姓福祉安康,激活市场应用价值。

到“十三五”末,建成结构合理、集约高效、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支撑系统,为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泛在安全。

宽带网络能力及计算存储资源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形成省、市、县全覆盖的高速专线网络,省级骨干网络带宽达到10Gbps,市县级网络接入能力分别达到300Mbps、100Mbps,省市县实现无线备份网全覆盖,建成满足气象业务发展需求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环境安全可靠。

()

数据资源集约规范。

汇集全省部门、社会和企业气象相关数据资源,形成全省统一、集中共享、基于接口访问、直接面向业务科研服务、高效稳定的集约化数据环境,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与高效利用,解决数据分散、重复、不一致的问题,确保数据来源唯一,提供对气象业务直接的数据支撑。

构建各单位分工研发、集中部署、集约处理、统一发布的数据产品处理流程,解决数据产品重复研发、重复制作、分散处理、分散存储的问题。

()

软件平台集约高效,信息流程布局合理。

减少信息传输环节,改进数据传输方式,缩短中间环节时延,提高数据应用效率,形成贯穿数据获取、产品加工、应用服务各环节的集约、高效的信息流程。

梳理整合气象业务应用系统平台的功能,重构平台架构,归并同类功能,基于集约化的数据环境,建成一体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