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98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docx

农村小学生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姓名:

郑志献

手机号码:

13878703579

邮政编码:

530113

通讯地址:

武鸣县马头镇马头小学

一、 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起步较晚,到九十年代初才慢慢开始研究。

“合作”作为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然有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应是学会“合作”,即“学习合作”,这点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根源,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前提。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学生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影响到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以往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有很多的孩子觉得不会与人合作。

为此,2012年12月,马头小学课题研究小组在马头小学做了一个相关调查。

二、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文献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问卷调查为主,分别在我校五、六年级随机抽选部分学生,进行“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126份,回收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

调查后还对相关老师、学生进行相应的谈话了解,并深入课堂进行了验证性听课。

三、 调查的内容

调查涉及12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等。

四、 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我们随机抽取了五、六年级一部分学生进行关于与人合作问题的谈话,具体结果如下:

表1学生合作意愿程度的谈话调查

合作意愿程度

人数

百分比

总是很愿意与人合作

3

9%

经常愿意与人合作

4

12%

不经常愿意与人合作

25

71%

总是不愿意与人合作

2

6%

在进行谈话之后,紧接着我们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117份问卷逐次统计以及与有关教师、学生的谈话及深入课堂听课,特别是通过问卷可以看到当前舜陵镇二小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比较充分,老师提出的合作讨论的问题较有价值,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没有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为根本,仅仅流于形式,使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精神在课堂上一种时尚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

(一)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有将近81.5%的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是四人一组交流沟通的形式。

据调查,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方式,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了小组中的不平等地位。

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表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选项

经常回答

偶尔回答

几乎不回答

人数

60

42

15

百分比

51.3%

35.9%

12.8%

通过以上表格可发现:

关于“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选择经常回答的占51.3%,偶尔回答的占35.9%,几乎不回答的占12.8%。

其中选择后两个答案的都是自认为学习成绩中等或不太好的。

(二)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

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从“你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分工吗?

”这一问题的统计的结果来看,有36.6%的学生认为“没有”或“有时有”;从“你班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后什么时间开展讨论?

”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开始讨论的占39.9%,独立思考后讨论的占38.1%,两者兼有占22.0%;从“你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知道应怎么做吗?

”选择知道的仅占61.0%;“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

”选择听学习优秀同学的占34.4%,选择记录下来全班讨论的占60.2%,选择不了了之的占5.4%等情形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并没有落实到位,这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最终成效。

(三) 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

对于“你们班小组合作学习后对其中探讨的问题怎么处理?

”这一问题,选择“在全班交流评价”的占55.3%,选择“偶尔交流评价”的占36.5%,“就此结束”的占8.2%,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四)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完整的角色

从问卷调查中的大多数问题及师生谈话、听课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听课情况的反馈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 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明确

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问卷中少数学生则认为合作学习轻松好玩,而没有意识到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

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和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就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

3、 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调查中有51.3%的同学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就展开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

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4、 小组合作时未能创设应有的情境

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顾预设,不问生成,造成学生合作时疲于应付、无从下手,往往是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学习草草收场。

5、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刻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置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问题有没有可探讨价值全然不顾,只追求合作讨论的形式,而不讲究其效果,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得学生对讨论的兴趣不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排斥或者负面态度。

6、 教师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意义,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全过程,对一些普遍问题不能及时适当地提供变式帮助学生解疑,以至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7、 缺少评价激励机制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掌握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技巧,能促进合作学习效果的提高。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评价的方式可以调节群体的成员学习性质和方式,从而改善、协调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泛泛说一说某某小组表现不错,某某同学表现颇佳了事,没有针对性、有个性的评价,甚至还有大约15%的课堂根本没有任何评价。

五、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学习小组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二) 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针对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及浮躁而不踏实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大放异彩。

(三)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

“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

可以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四)不图热闹,讲究实效

小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例:

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1+1+1>3,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

“赶时髦”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五)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

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

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致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

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六)用系统、整体、动态的观念看待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