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9657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docx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嘉兴秀州中学

秀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一、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科性质与定位

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描述已知的地区和国家。

最早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和《山海经》等。

在西方,英语geography的字根由geo(原意为大地)和graphein(意为“写”)构成,字面意思为对大地的描述。

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用此词来表示研究地表景物的学问。

在中西方,古代地理学仅停留在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层面,而现代,地理学则是作为一个全面涵盖的学科,其重点是要寻求理解世界、全部有关人类及自然的复杂性──不仅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着地理学科以综合、整体、动态和空间差异、人地协调的视角和方法看待世界和认识问题,决定着地理课程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课程目标,这是地理课程教育价值的核心体现。

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领域,涉及面广,现实性强,综合程度高。

地理课程教育内容是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跨学科综合度高,涵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多层面,更能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

其教育功能远超出单一学科作用的能量,能达到增强知识活力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力,即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

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构建,应充分挖掘地理课程综合型教育内涵,理解不同学科体系交叉、方法借鉴、文理渗透、知识技能的融合,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地理学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观察、认识和解释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充分发挥其文理兼备的综合性教育优势,培养高水平、具有现代必备地理素养的公民。

(二)学科发展优势与特色

1.学科发展优势

(1)具备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

通过近几年的地理学科规划建设,地理学科课程已取得了扎实、有效的发展。

除了开足、开好地理必修课、地理选修1B外,还依托校本资源开设实施了富有秀中特色的各类选修课程。

其中金晶老师开设《旅游那件小事》,严英英老师开设《大美新疆》,凌亚萍开设《海洋畅想》、《地图世界》、方秀伟老师开设《地理伴君行》、钱水荣老师开设《环境保护》等选修课。

(2)具备扎实的教科研能力

学科组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践,向教科研要效率要质量,融教育、教学、科研于一体,以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为宗旨,为自身教学工作的继续腾飞寻求支撑。

(3)具有突出的课程教育实绩

历年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嘉兴市区名列前茅。

高一学业水平考试历年来成绩非常突出,优秀率在全市稳居前列。

高二在嘉兴市统考中优势明显。

高三在政史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文综成绩在嘉兴市区居前三。

这是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基础。

2.地理课程特色

(1)课程开发特色

激发教师潜能,开发与开设各类地理校本选修课程,形成了规范和可操作的校本选修课程实践操作流程;修订完善课程开发的各类制度,从选课指导、走班教学、师生评价、课程评价等维度实施制度化管理,切实提高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不断推进地理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建设。

(2)课程实施特色

关注课堂教学实效性,构建高效课堂;自编导学案、课时练习,推进教辅资料校本化;坚持必修课程的校本化解读和课程的“二次开发”,拓展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3)课程资源特色

注重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学科组成员整合了必修、选修、1B课程,再加上校本研发的各类选修课,丰富了地理学科的课程内容。

同时积极组建和完善校园网上的地理学科建设。

(三)当前地理学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向更高层次的特色发展还有待提升

地理课程受地域和本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制约比较多,进一步深化课改、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更显重要和紧迫。

考试文化仍然制约地理课程发展。

课程实施难以避免仍以刚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为载体,将课程标准限定为教材,将教材浓缩为考试大纲,形成以考试大纲引领课程实施的局面,没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缺乏空间想象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

2.教师对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认识有待加强

教师仍停留在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层面上,还未能克服固有的樊篱。

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教手段还比较单一,新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不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渗透。

教师的教育能力、课堂实践能力、多媒体的整合运用能力跟不上深化改革的步伐。

3.地理课程的分类分层实施有待研究

学校有保送普通班、保送重点班、重点班、普通班,因此学生的状况参差不齐。

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课程构建的核心主题: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把“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是课程构建的核心主题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同时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学生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通过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符合秀中“我是秀中人,一生一世学做人”的办学理念,达成“建设人文性、研究性、国际性、有特色的现代示范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上,三个目标:

学习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地理素养的形成

地理课程的设计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由于采用了“模块制”,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学习计划,而且必修课程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可以转换和衔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所喜欢的层次,亦可以随着需要和兴趣的变化在层次之间进行转换。

因此,学生有选择时间的自由,有选择内容的自由。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人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潜能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通过地理课程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激发了创新的冲动和欲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地理知识变得那么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那么遥远。

在开放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等得到充分舒展,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

地理课程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联系和融合,既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又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上,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1)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分类基础上分层、走班教学

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是“公平教育”、“公平发展”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让全体高中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它意味着学生该学的课程不能少,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标准不能低。

基础类课程主要由“基础地理”必修课程(国家必修校本化课程)组成,包括“基础地理1”、“基础地理2”、“基础地理3”三个模块。

将基础地理课程内容分解成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基础地理1”、再学“基础地理2”、后学“基础地理3”,“基础地理1”、“基础地理1”、“基础地理3”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

学生通过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2)拓展课程——面向一定层次的学生、分类基础上分层、走班教学

拓展课程是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通过选修课程来实现的,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学生个性。

拓展课程由校本选修课程组成,包括和融课程(国际理解、民族教育,如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秀情课程(自主德育为主的品德培养,如从秀中走出来的地理学家)、秀智课程(学科拓展,侧重人文研究和科技创新,如地图世界、计算地理、海洋畅想、宇宙与地球、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数字地球)、秀雅课程(艺术与修养,如地理伴君行、旅游那件小事、大美新疆、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秀能课程(职业与生活技能,如绘制秀中校园图、秀中地理坐标的测定)五个模块。

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研究课程——面向个体需求、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

研究课程是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上,基于学生专业发展或高考的需要,为其进一步学习创造选择条件的课程。

由大学先修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化课程组成,如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直面地理高考等。

3.课程开发上,要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

作为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由若干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组成。

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呈开放的态势。

地球表层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这种传递和交流导致地理事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因而人们对所有地理事物的认识也总处在不定性的变化之中。

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两大领域,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相联系。

教学模式上只要有利于生动活泼学地理,都可以在课程中应用。

针对不同目标,选择相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在这些过程中,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

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社会资源,如各类与地理有关的博物馆、展览馆、研究所、产业部门、教育基地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

(三)课程的整体建构

我校经历了百十余年的办学历程,逐步形成了“厚德和融,秀外慧中”的育人目标。

所谓“厚德和融”,就是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秀外慧中”,就是生态秀美,品格秀雅,学业优秀,体魄隽秀。

这是全体秀中人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志向。

秀州钟是秀中的校标,有着悠久的历史。

基于我校地理课程构建的核心主题、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整体建构秀中地课程为“秀州钟”模型(如下图),并设计了课程分类分层计划表(如下表)。

 

课程分类分层计划表

核心主题

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适用学生

适用年级

教学形式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基础课程

基础地理1、基础地理2、基础地理3

面向全体学生

高一

分类基础上分层、走班教学

拓展课程

和融课程(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秀情课程(从秀中走出来的地理学家)、秀智课程(地图世界、计算地理、海洋畅想、宇宙与地球、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数字地球)、秀雅课程(地理伴君行、旅游那件小事、大美新疆、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秀能课程(绘制秀中校园图、秀中地理坐标的测定)

面向一定层

次的学生

高一

高二

分类基础上分层、走班教学

研究课程

直面地理高考、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

面向个体需求

高二

高三

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

三、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内容设计

1、知识模块的设计

①基础课程:

校体必修课程。

以《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与《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为主要依据,同时根据本校与学生成长实际,开发开设校本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为基础地理1、基础地理2、基础地理3。

这些课程是在高中地理学科《地理

》、《地理

》、《地理

》的基础上,经删除、增加、整合、渗透而获得。

即删除《地理

》中的“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和《地理Ⅲ》中的“数字地球”一节、在《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增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整合《必修Ⅰ》中《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必修Ⅱ》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在后者中增加了“城市的区位分析”,在《地理

》渗透区域地理的知识和方法。

基础课程的修习时间为高一。

 

②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以校本选修课程和引进课程“二次开发”为主,是对必修课程必要的补充。

拓展课程主要内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从秀中走出来的地理学家、地图世界、计算地理、海洋畅想、宇宙与地球、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数字地球、地理伴君行、旅游那件小事、大美新疆、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绘制秀中校园图、秀中地理坐标的测定。

研究课程主要内容有直面地理高考、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

这些课程修习时间在高一、二、三不同年段。

2.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人文性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不可分的学科。

生活化地理课堂教,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中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使教学氛围和谐、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地理知识寻找生活原型、把握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强化他们对地理的理解。

高中地理富含人文素养。

基础必修课程中涉及到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有四方面内容:

一是人口与环境,二是城市与环境,三是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四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中我校开发、开设了多门人文类选修课,如从秀中走出来的地理学家、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伴君行、旅游那件小事、大美新疆、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

这些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3、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与选择性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我们构建了面向不同学生的三大类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面向一定层次学生的拓展课程:

面向个体需求的研究课程(详见“秀中地课程‘秀州钟’模型图”)。

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同一课程分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能力、学习基础、个人偏好等角度作出适合个体的选修课程、教学班的选择。

(二)课堂教学特色

我省深化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课堂转型成为必然。

课堂转型的重要方向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与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兴趣、有利于学生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因此构建适合我校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特色十分重要。

1.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取得直接知识,完成探究任务,从中为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表达提供大量机会,使学生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主要有四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尝试“导学案”教学方法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课堂小结。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

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

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功能的落实。

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课堂小结是本课所讲的重点的一个归类,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本课。

“导学案”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成“三维”学习目标。

本组应先集中组力精编三、四个“导学案”进行尝试,全组教师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体验,积累经验。

然后逐步完善,成为特色教学方法。

3.实施“合作学习小组”组织形式

我校是浙江省“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为实施“合作学习小组”组织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行动、反思总结,让“合作学习小组”组织形式成为本组课堂教学常态。

四、课程资源建设

在充分挖掘原有地理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对学校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结合校情和学生学习实际,致力研究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学校特点、学生个性发展的地理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系统,在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有文本资源和物质资源。

文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学习参考资料等。

物质资源包括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

我校地理文本资源重点放在积极开发地理校本等课程、校本教辅训练资料和导学案的编写。

物质资源建设的方向是对学校天文台进行整修和设备添置,挖掘秀中气象园的潜力,联合学校图书馆,建立地理学习资料成列架,开辟地理学习阅览区,配置地理专用教室等。

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

借助校园网和QQ群,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化。

优化“秀中地理课程网络资源库”:

各备课组长应借助校园网平台进一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地理教学资源库”,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图片音像、试题资料等四个模块。

“地理教研资料库”,包含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四个模块。

规划新增加“地理学习资源库”,包含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生活与地理、实践与活动等四个模块,并落实专人维护;组建“秀中地理学习交流QQ群”: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脑普及到了每个学生家庭。

借助QQ群交流便捷的优势,建议各备课组长积极组建“秀州中学地理学习交流群”,共享地理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在假期地理学科自主学习交流和教师答疑解惑。

各备课组要落实专人管理,并引导学生群内的学习与交流。

(二)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

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秀州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

利用“百年老校”的人脉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尝的学习动力。

五、学科课程制度建设

(一)学校制定了系列相关课程建设制度

为了确保本课程方案的建设与实施顺利进行,学校层面的各项制度是本学科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应严格加以落实。

如《秀州中学必修课程实施方案》、《秀州中学选修课程实施方案》、《秀州中学选课指导方案和学分认定制度》《秀州中学选修课程管理办法与评价方案》、《秀州中学行政班和教学班教学管理制度》、《秀州中学深化课改校本教研工作方案》、《秀州中学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奖励方案》、《秀州中学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细则》等。

(二)地理学科课程的制度建设

在学校课程制度的指导下,本学科课程制度建设重点是对学校课程制度的具体化,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人,制定相关制度并不断修订完善。

此外,提出了我校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的阶段质量标准:

首先是保证基础,确保全体学生达到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全体学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级率要达50%以上。

在此基础上还要争创更优,学生参加大市统考和高考,地理学科或文科综合成绩在大市同类学校中位于前列,同时还要保持高分段人数和比率的相应地位。

另外还要探索优秀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个别对地理学感兴趣的同学潜力,鼓励更多的进行地理专题类的研究,培养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六、学科队伍建设

(一)现状

我们地理教研组共有教师9人,高级教师2名,研究生1名,先后有1人为嘉兴市学科带头人,有1人获嘉兴市优秀教师,1人获在嘉兴市青年教师比武时荣获大市级一等奖,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近年来,地理组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各级论文评比获奖文章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参数,市级科研课题多项。

总之,地理组教师队伍的特点是责任性强,知识面广,掌握一定科学方法论,善于启发学生,是地理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主要不足之处是: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局限于“升学教育”模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课程执行力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科研弱于教研;缺乏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培养观念新、业务强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平台。

(二)学科队伍建设策略

1.自主学习、不断反思自主学习,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开展教学反思,可以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2.拜师学世、切磋双赢完善教研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校内外的地理专家、名家讨教;每位教师心中应有一位地理教学“偶像”,研究他(她)的专业成长经历,启发借鉴,促进自身成长。

主动参与备课组、教研组、校外不同级别的教研活动,与名家、同行切磋教学艺术,有利于双方教学水平的提高。

3.校本教学研究、实践提升倡导“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

以主题教研为带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利用、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策略选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地理校本课程生成等方面的研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注意本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