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1.docx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
(1)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
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5.《史记》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6.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7.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
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8.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9.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10.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1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13.在某位皇帝统治初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经过他和后继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这位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4.如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
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以德化民,勤俭治国B.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颁推恩令,削爵夺地D.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15.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6.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B.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C.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17.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从图片中你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西汉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罢黜百家D.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18.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
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刘邦、项羽起义B.国人暴动C.打击分裂势力D.陈胜、吴广起义
19.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0.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
2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22.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
“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
23.“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段名言里出现的“破斧沉舟”这个成语典故发生的时间是()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秦朝时期D.春秋时期
24.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25.“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
故选C。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3.C
解析:
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A项不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故选D。
6.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张角、董仲舒、张衡与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汉武帝统治时期”,结合所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故①不符合题意。
书同文,车同轨是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故②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③符合题意。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故④符合题意。
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⑤符合题意。
③④⑤符合题意,故选C。
10.C
解析:
C
【解析】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11.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李白描绘到: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CD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A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C;汉武帝时期,调整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排除D。
故选A。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C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罢兵归农,休养生息、减轻刑罚,裁减官员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措施,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是解题的关键,从关键词“汉武帝”的措施,排除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措施。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秦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西面,应是图中④。
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
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输入内地,因此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B排除;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C排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D排除。
故选A。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汉代讲学图”“西安长安太学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此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B正确;太学属于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校,春秋时期孔子最早创办私学,A排除;题干直接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但没有体现对其他学派学说的态度,无法直接得出罢黜百家,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儒学教育的效果,无法直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排除。
故选B。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A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B排除;打击分裂势力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重点掌握秦末农民战争。
1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为了更好的对全国进行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A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排除;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朝没有政权分立,C排除;图片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D排除。
故选择A。
21.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
故选C。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符合题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A不符合题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不符合题意;《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百二秦关终楚”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时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面对数量明显多于自己的秦军,为了激发士兵的决心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项羽破釜沉舟,不留后路,最终巨鹿之战中项羽军队以少胜多实现胜利。
C正确;ABD与破釜沉舟无关,排除。
综上故选C。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