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8).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8331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劳动经济学(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8).ppt

《劳动经济学(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8).ppt(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8).ppt

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o收入不平等的衡量o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o国际收入分配o中国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1方差(variance)o计算公式:

o其中,Ii代表第i个人的收入水平,n代表被考察人群的人数,表示该人群的平均收入。

o当收入绝对平均,个人收入相等时,方差等于0。

o当收入差距很大时,方差的值也很大。

o该指标的缺点是,它的变化可能并不一定表示收入差距扩大,而可能只是因为人均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而引起的。

例如:

如果所有人的收入都增长一倍,相对收入差距应该是不变的,但方差却上升到原来的四倍。

因此,只能作为度量绝对收入差距的指标。

2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o变异系数等于方差的平方根(标准差)除以均值。

o这个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克服了方差随平均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当所有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倍的时候,变异系数是不变的。

3分组指标o需要对所有的相关人口按照其收入水平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看达到某一给定的收入水平时对应的人口比例有多少。

o进行分组过后,可以计算出某一收入组别的人占到了社会总收入的多少比例,然后将最高收入的组别的收入与最低收入组别的收入进行比较,就能够得到一个社会的收入不均状况。

4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o在分组计算的基础上,一种更为精确的计算收入差距的方法是计算基尼系数。

o洛伦兹曲线:

横轴表示居民的百分比,纵轴表示相应的居民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将居民收入从低到高排列,再将每一百分比的居民所对应的收入百分比描成点,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洛伦兹曲线。

5基尼系数o45度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与1/2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o其中,n表示样本的数目,yi表示经过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后第i个个体的收入,表示相应的平均值。

o基尼系数为1时,全社会的收入被一个人独占;基尼系数为0时,收入分配完全平均。

0.4的基尼系数通常作为判断收入差距是否过大的关键值。

具体来说,低于0.2表示收入非常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很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社会处于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

6泰尔指数及其分解o泰尔指数可以直接按一定的分组方式将一个收入差距分解为组间和组内的收入差距。

泰尔指数的定义式为:

假定集合N被分成m个组(k=1,2,m),每组相应的收入向量为,收入均值为,人口数量为,则其占总人口规模的份额为。

为方便起见,令表示用代替中的每一个分量所得到的新的收入向量。

则有7泰尔指数及其分解o其中,W表示k个组不平等值的加权平均,认为是总的收入差距值的组内差距部分。

B表示总收入差距值的组间差距部分,它是通过将每个人的收入换乘其相应的组均值计算得到的。

W和B的权数为第k组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

8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o教育o能力o责任o劳动者偏好与职业匹配o其他因素,如工会力量、补偿性工资差异o垄断o歧视o特权9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o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

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上升,继而下降。

o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鼓励富人进行储蓄和投资,而任何旨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只会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最终仍然损害穷人的利益。

10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o经济学家们认为库兹涅茨效应不是一条铁律,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

o一方面,一些经济发展指标仍然对一国的收入分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国农业和非农业的二元化程度(主要以农业和非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指标)越强,其收入分配差距就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二元化程度。

11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o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从而主张实现兼顾公平的经济增长。

o作用机制:

收入不均导致穷人不能接受教育,从而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经济增长。

教育和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核心因素。

收入均等使得那些不能通过借贷的方式筹措教育费用的穷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o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并不只有唯一的可能性,发展教育是兼顾公平的经济增长的一条途径。

o例如台湾在19791994年间,其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了7.8,但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

1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差距o1980s以来,美国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全国的基尼系数从1970年的0.353上升到1997年的0.429。

男性基尼系数从1967年的0.314上升到1999年的0.418。

女性的基尼系数从0.298上升为0.344。

o原因分析:

工资水平的结构性变化。

体现在用于不同受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的劳动者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

这源于技术进步的要求。

工会力量的削弱和最低工资限制的放宽。

虽然美国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居民在不同的收入组别间保持着较好的流动性。

最低收入组别居民向其他收入组别流动的比例高达85.5。

这种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灵活性。

13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的收入差距o转轨国家基尼系数变化o保加利亚(19871988)0.11(1993)0.34o捷克0.080.27o匈牙利0.020.23o波兰0.050.30o斯洛文尼亚0.040.48o俄罗斯0.140.240.48o原因分析:

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救济水平较低;体制原因。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平均分配格局的改变;转轨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如俄罗斯改革前工业布局不合理,之后没有采取措施纠正;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促使社会形成暴富群体。

私有化过程中不少人通过非法手段聚集了大量私有资产。

14我国收入分配变化及主要特点o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1984年前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很小,主要原因是当时流行的平均主义分配理念,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和单一的分配模式。

1978-1984年,基尼系数稳定在0.16。

1984年后跳跃式上升。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基尼系数大约为0.23。

到2007年,基尼系数一路攀升的0.473。

15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o行业工资差距变化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别倍数o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变化最高平均工资地区与最低平均工资地区的工资差别倍数o不同职位或不同岗位工资差距变化16我国收入分配变化及主要特点o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除个别年份有所下降外,主要表现为持续平缓上升。

1978年的基尼系数在0.21-0.22之间。

2007年在0.37左右。

现有农村收入差距远大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原因:

农村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

17我国收入分配变化及主要特点o城乡收入差距在中国的收入差距中,最重要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占全部收入差距的50以上。

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19862003年城乡人均名义收入比分别为:

2.12,2.16,2.17,2.29,2.20,2.40,2.59,2.80,2.86,2.71,2.51,2.47,2.51,2.65,2.79,2.90,3.11,3.23地区之间收入差距1988年东中西收入差距大约占全国收入差距的7.5,199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3。

将全国收入差距分解为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在1988-1995年间和1988-2002年间有明显的扩大,但是在1995-2002年间的变化不明显。

18我国收入分配变化及主要特点o总的来看,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达到了一个高度不平等的阶段。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认为,我国在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19我国收入分配变化及主要特点o评价:

第一,改革以来收入差距扩大有合理的一面。

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价格体系更合理,教育回报更高,体制安排更合理等市场化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因素。

o第二,尽管全国的收入差距非常大,主要是由地区间和城乡差距造成。

o第三,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速度相对较慢,没有在短期内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20中国的收入差距究竟多大o中国收入差距高估问题成为国内外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o就居民收入而言,中国作为发展中转型国家,有其特点。

从发展的特点看,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构成差异很大。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由货币收入构成,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仍是自产自销的实物性收入。

中国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造成了地区间单位货币购买力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地区之间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别。

从转型的特点看,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补贴,有明补也有暗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即使是国家公务员,实际收入也是多种来源,有国家规定的工资和补贴部分,有地区补贴部分,有单位发放的或明或暗的收入,有实物性收入和表现为暗补的公共福利项目,如公有住房、住房公积金、公费医疗、养老保障、失业保险等。

21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o经济平衡发展措施o个人所得税政策o社会保障政策o劳动力流动政策o教育政策o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2楼市股市拉大贫富差距o把人分成两类:

穷人和富人,分析股市上涨给这两类人带来的影响。

o在第一层次的基本模型里,穷人是指只持有货币资产的人,他的手上只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而富人则指拥有有价证券的人。

在这个极端的模型中,股市的上涨对货币资产没有影响,而使得有价证券上涨。

结论即富人在股市上涨中获得收益,而穷人没有。

o第二层次的模型在资产界定中做了一些调整,设定穷人在持有货币资产之外,还持有小部分有价证券,富人在持有有价证券之外,也持有一部分现金。

结合股市的上涨与流动性过剩的互相关联发现,股市上涨一般伴随着通货膨胀。

而一旦通货膨胀,穷人的主要资产货币将缩水,而富人的主要资产有价证券则将上涨,较好规避了通胀的风险。

o上述两个层次的模型就建立在两大前提之下,第一货币市场没有受到过分干预。

第二,股票市场是个有效市场,即信息比较充分。

但在实际情况下,第二条前提往往不能得到满足。

23楼市股市拉大贫富差距o在第三层次的模型拓展中,这个前提也设置成变量如果股票市场不是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则富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将大大超过穷人。

在这个变量下,穷人虽然持有有价证券的资产组合,但由于缺乏信息,其仅仅只能在市场外围分一杯羹。

o楼市的作用和股市是相类似的。

如果房价上涨,主要持有货币的穷人的购买力下降,而已经拥有房产的富人则能享受资产价格上涨的好处。

o而且楼市和股市一般都是联动,如果两个变量同时上涨,则货币资产缩水更快,收入差距扩张加剧。

24导致的问题o收入分配改革与宏观经济大势联系紧密。

“造成三过(这里的“三过”指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的根源是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

25投资增长过快o在居民内部,不仅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投资率上升,而且投资的过快增长反过来又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一恶性循环已经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产生。

o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这就意味着,收入越高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低,用于投资的比重就越高。

当收入差距扩大时,富人相对越富有,穷人相对越贫穷。

o富人增收快,资金充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效应的作用下,他们会将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投资。

穷人的消费欲望较强、消费倾向较高,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

这样,收入差距扩大就会带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的提高。

26信贷的高速增长o国民收入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贷投放的变化。

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引致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信贷需求。

我国仍是一个投资驱动型经济体,投资的过快增长一定要求信贷也以相当的速度增长。

信贷投放过多实质上是投资增长过快的必然结果。

27贸易顺差过大o过高的投资率,也可称之为投资-消费分配关系失衡,其上游是宏观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局面,其下游还会产生贸易收支的失衡。

o不断上升的投资率表明,投资需求的活跃程度甚于消费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