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6877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docx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选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里头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实验探究联中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里边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了解检查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明确要求特点可以看出:

复分解加成反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卤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硫、碱、盐的阴离子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隐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国际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有前面基础知识:

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的意义。

二、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市场条件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再次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汉语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市场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心灵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努力学习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技能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技能的重要性,化学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1)关注学生的仅约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

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糖类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

但看得出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结构性问题:

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总之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大方向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读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

科研项目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复进一步增强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演算法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若干的肯定评价,不断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风险问题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关键问题,让此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一阶偏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应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

使学生各类学生通过本节学习班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水溶性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弊病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演化过程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研读器官,提高学生对技能的理解感悟度。

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学生老练书写盐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加成反应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

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中探究实验:

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已知生成物特性,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溶解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水解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有了丫蕊,将短果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科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化学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集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投资过程,也是同学们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2

教学目的

知识: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预防有所认识。

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弊病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

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

红磷、水。

其它:

火柴。

教学过程

附1:

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密度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

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大致可分为(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紧急状况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雾气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相当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公共建筑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控管保护自然资源。

附3:

课堂练习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体作物  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

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

(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精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相当程度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量筒,烧杯内( )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生物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前述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初三化学实验探求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市场条件和见识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者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

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

在当今社会和过去的学习过去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先后许多燃烧的记事,你见到过哪些燃点的事例吗?

请把你知道的说道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会,教师应邀参加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家长的主体作用。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

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

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伙儿有没有发现,相似性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联合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燃烧类型是什么?

我们能没法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生挥发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四个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

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或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四氯化碳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市场条件?

(3)由中所一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随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哪些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燃点的最低温度。

组织工作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

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

请各小组将你们所演算法知道的爆破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譬如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1.┃┃

┣━━━━━━━╋━━━━━━━┫

┃2.┃┃

┣━━━━━━━╋━━━━━━━┫

┃3.┃┃

┣━━━━━━━╋━━━━━━━┫

┃4.┃┃

┣━━━━━━━╋━━━━━━━┫

┃5.┃┃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有机物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师:

你们能否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机构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

同时分别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知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技能。

师:

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事件、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

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

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医学知识青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踏实利用为民造福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起火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

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

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绍代艾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或进行分析。

诺同学阅读教材第132页最后一自然段,知识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公共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前会,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刻划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

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挥发,燃烧可以三个条件:

(l)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l).消除可燃物或防护网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在生产、运输、用到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这时,必须严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4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婚姻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

将探究社会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基质发生变化”“物质吗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跨学科弊端的切入点,也是学生研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双筒看不到、单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包涵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类型。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表述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断改进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建模分析氢原子的性质,降低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高分子友好往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导入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所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

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宣告成立情景: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兴致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

新课讲授

1.物质由自发辐射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

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具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水分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生命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运动及其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构成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大学生观看视频并表述解释原因。

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的。

我会统计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大小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矿物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体育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会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核酸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白眉林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

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分子在不断运动。

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推论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

初中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有机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

炒菜只需要几分钟年糕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获得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较慢的结论。

环节三:

巩固提升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责难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答小学生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差异不同。

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文句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著著在板书里头,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

正确配制一定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异:

1.溶质:

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

2.单位:

1摩/升

同:

之比也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

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研磨溶液?

讲解:

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节录

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

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过程:

(1)准备工作:

检漏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

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C=n/V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在于可由n或V引起。

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杀手锏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NaOH固体时,把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氯化钠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1000mL浓度为0.12mol·L-1的NaOH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品质烧杯的质量后称取()g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mL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方式正确的是(填代号)。

A称取8g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粉末溶解

B称取8g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100mL

C称取8g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用100mL量筒量取40mL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馏水,不断搅拌,慢慢倒入烧杯中

练习: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