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6704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禺原野读后感.docx

曹禺原野读后感

曹禺原野读后感

篇一:

《原野》读书报告读后感

读《原野》有感

继《日出》之后,我又翻阅了曹禺精选集之一的《原野》。

对曹禺先生的写作手法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这篇文章相对于《日出》来说似乎是处于同一个时代。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禺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那是曹禺先生在南京当老师的时候,他就住在了第一模范监狱附近。

当时他看到监狱里犯人们服劳役时艰苦的情形,同时也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

在宣化府“大堂”看军法官严刑拷问“土匪”;听奶妈讲辛酸经历和艰苦奋斗的农民故事。

于是曹禺先生开始构思和创作《原野》。

民国初年的北方农村,既是军阀混战的战场,又是军队兵源和粮草基地。

一些流氓地痞,跟着“大帅”就是“兵”,携枪回乡就是“匪”。

兵匪一家,抢男霸女。

占田夺地,使农村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曹禺把握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塑造出了一些传奇人物。

通读整篇《原野》,发现它有着和《日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故事中也只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但是却又拥有很多之前巨著中所没有出现的文章风格和类型。

故事主要描写了连长出身的焦阎王回乡后,勾结绑匪,活埋了仇虎之父,把其妹卖与娼门,又诬仇虎是土匪,关进大狱,夺了仇家的土地。

8年后,仇虎越狱回来,欲报两代冤仇,却得知仇人焦阎王已死,而曾经“许给了”他的姑娘金子,也被焦阎王生前“押来”做了儿子焦大星的媳妇。

大星与仇虎自幼就是好友,对焦阎王的罪恶一无所知,这次见到仇虎仍待之如兄如友。

但是仇虎两代冤仇难以泯灭。

经过内心激烈冲突,终于在“父仇子报”、“父债子还”的观念支配下,杀死了大星,使大星之子小黑子误死在欲杀仇虎的焦母之手。

大星父子之死,使仇虎内心情与理的冲突达于沸点,陷于迷惘、惶惑、半疯狂之中,在携金子外逃时,迷路于“黑林子”,被侦缉队包围,不屈自杀而死。

此剧从苍茫的原野上展开了仇,焦两家因历史仇恨而激发的矛盾冲突。

戏剧从正面表现出来的,是八年后仇虎带着枷锁独自逃出监狱来到焦家报一家两代之仇的过程。

冲突主要是在仇虎与焦母之间展开。

曾将仇虎是焦母的干儿子,但是因为焦阎王对仇虎一家的迫害而反目成仇。

曹禺先生在文中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刻画了仇虎这个无辜的农民复仇者那满蓄着仇恨与反抗力量的可怜灵魂。

另外,文中也同样充分描写了焦母的暴虐、凶残和诡计多端,不仅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极富个性特征。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仇虎遇到焦花氏,见到焦大星以及焦母,但是当仇虎的复仇行为一了结,他的心灵深处立即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在仇虎心里始终都明白,焦大星、小黑子对于他自己而言并不负有任何罪责,仇虎报复的对象实质上是无辜的。

但是最后也是因为他而丧失了生命,当焦母双手举着小黑子的尸体喊魂的时候,也就成了对仇虎的谴责。

全文最有特色的是剧本从内,外两种冲突来塑造仇虎这个主人公的形象。

戏剧的外部冲突――仇虎为复仇而同焦母展开的冲突,表现了被压迫农民的反抗;文中人物的内心冲突――仇虎杀人前的矛盾心理,杀人后的恐惧、自责,深入一步体现出悲剧的成因。

《原野》中的戏剧动作在这两者之间得到了统一,两种冲突没有造成仇虎形象的前后隔离。

仇虎复仇杀人的现实对象实质上是焦大星和小黑子,而他们是无辜的。

仇虎之所以不忍下手的原因,就在于他认为焦大星是焦阎王唯一的儿子。

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里,虽然有这种“父债子

还”的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但事实上是十分愚昧的。

不幸者的惨叫刺激了人性该有的神经。

仇虎奋起一击,没有触动黑暗统治实力本身,却使自身陷入例如自责与痛苦,掉进了恐惧的心狱而不能自拔。

而焦母后来的叫魂,夜里的鼓声,都使他神经错乱,他的理智世界终于解体了,他的心灵受到了谴责,他的潜意识中流呈出过去的经历。

愚昧、迷信,将他的心灵推进到幻觉引起的恐怖中。

仇虎恐惧“心狱”中的魔鬼,导致了他内心的悲剧性冲突。

而他在一片精神恐惧恍惚中未能逃过侦探队的追捕,最终在清晨悲剧自杀。

序幕中,他利用从白傻子手中借过来的斧头敲掉了焦阎王给他带上的镣铐,但却始终无法挣脱精神镣铐的束缚,最后仍然回到十天前挣脱的镣铐面前。

实际上,肉体的与精神的两种镣铐他都没有挣脱。

在通读全文之后,最容易发现的便是和《日出》相比,《原野》中出现的人物就显得比较稀少了。

但是四个人物之间各种戏剧冲突错综复杂,在一个悲剧后面隐藏着另一个很残酷的悲剧。

他的紧张热烈激荡的艺术和戏剧手法同《雷雨》更为接近些。

曹禺把笔深入剧中人的心灵搏击。

这种种冲突又全在阴风惨惨的黑夜里发生,全剧始终汹涌着一股有仇恨、爱欲、妒忌、凶暴、痛苦交织起来的感情的激流。

而另外在文中大幅度提到的就是仇虎与焦花氏金子之间的爱情。

若没有两者之间的牵连,就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只有第三幕出现他们逃难的过程,才有后来一逃一死的结果。

虽然金子嫁给了焦大星,但是这八年里都一直惦记着仇虎,就连两人在逃难,遇到侦察队追击的时候也不抛弃彼此。

在当时社会中也是很难遇到的。

文中有很多描写这种情感的地方,下面我就距稳中几处例子。

“虎子!

(安慰地)你别急!

你是渴了,我知道你心里不自在。

虎子,我们不该死的,不该死的,我们不能怪不是坏人。

虎子,你走这一条路不是人逼的么?

我走这条路,不也是人逼的么?

谁叫你杀了人,不是阎王逼你杀的么?

谁叫我跟着你走,不也是阎王逼我做的么?

我从前没有想嫁焦家,你从前也没有想害焦家,我们是一对可怜虫,谁也不能做了自己的主,我们现在就是都错了,叫老天爷替我们想想,难道这些事都得由我们担待么?

“后悔?

我一辈子只有跟着你才真像活了十天。

哼,后悔!

“(知道没有办法,眼泪顿时涌出,两手伸出,一面后退,一面望着仇虎)嗯,我走,我走。

(枪声更密)”

“(看着花氏,满眶眼泪)记住,金子!

孩子生下来,告诉他,他爸爸并没有叫这帮狗们逮住。

”花氏滚在下面,抬头望仇虎,仇虎回首不顾。

她才用手蒙着眼睛,不忍再看,由左跑下。

在阅读完《原野》后,我也把《原野》和曹禺先生其他的作品进行了比较。

《原野》是曹禺在戏剧创作上的又一次新的开拓。

他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

他没有侧重描写农村生活和斗争的现实。

而是借鉴了传统戏曲有戏的地方大力渲染,无戏一笔带过的手法,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写情,写戏,把人的生活伸延到鬼的世界,以揭示天上、地下、阳世、阴曹都没有“公道”和“天理”。

《原野》中的人物造型、民俗风情、服饰色彩,都深受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影响,鲜明,浓烈。

这个戏又同曹禺先生过去的戏有所不同。

进一步深入剧中人内心世界,借鉴莫尼尔《琼斯皇》,将剧中人内心世界的流动、潜意识的变化,运用具象化的手法直接搬上舞台,获得了成功。

我想这篇作品应该是曹禺先生个人创作道路与中国戏剧史上都拥有很重要的意义。

篇二:

《原野》读后感

《原野》读后感、观后感

我刚刚看完《原野》这部电影,电影中的种种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重复上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电影的序幕由仇虎拉开,取出手枪的他正要回家找焦阎王报仇,一个复仇的故事由此展开。

而另一方面,焦阎王的儿子大星娶了金子为妻。

当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为了仇人的儿媳,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

爱恨交加的仇虎,决定办完事后带金子远走高飞。

看到这里,我也渐渐感受到,这是一部爱与恨,善与恶,仇杀与忏悔的不一般的复仇故事。

而仇虎这一充满矛盾,甚至可以说人格分裂的人物,正式这个故事的核心。

随着故事的深入,电影继续展现着它的震撼。

深夜,仇虎潜入金子房中。

大星回来,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

正在他进退两难时,仇虎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大星与仇虎对饮,不久烂醉如泥。

仇虎回来复仇,孰料焦阎王已死,愤怒之下,杀死了软弱的大星。

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孙子睡在那里。

仇虎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孙子在黑暗中呼喊,引来了侦缉队。

仇虎找不到出路,在黑夜中将匕首插入自己的心中。

原野上只剩下金子凄厉的呼喊。

此时,这一场景与电影的标题――原野照相辉映,形成一幅令人难以忘却的画卷。

仇虎矛盾的内心也在这一次爆发出来,仇杀仇家,被侦缉队追捕,不舍金子的心,这无不在折磨着仇虎,仇虎最终也自杀了。

电影的一个个人物在触动着我的心,一个个场景也震撼着我。

它陈述了文明之风不曾吹过的原野上,一群被扭曲的人们人性与野性的激烈冲突。

它体现了时代的氛围,刻划了人物的复杂性,塑造了仇虎这样充满矛盾的甚至是分裂的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将金子倔强、热烈、敢爱、敢恨的烈火般的性格烘托出来。

虽然有些镜头过于大胆,但配合整个电影的基调和氛围,还是十分和谐的。

看完这部电影同时又让我对曹禺的名作《原野》产生了兴趣。

因为对于这部著作,从它诞生以来的解读已经够多了,什么悲剧英雄、原始生命形态、人性、忏悔甚至把它上升到人类困境的高度,这些解读不管是正读、误读还是过度阐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或者说它们都能自圆其说。

我如果从它们的任何一个角度解读这个剧本,也许都只能是画蛇添足或是废话连篇。

事实上,一种东西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这里关系到你使用什么标准的问题,因此,同一事物,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原野》用具体的人物矛盾关系揭示了这个大的社会矛盾。

故事的大

概内容是这样的:

仇虎被杀父杀妹的仇人焦阎王所陷害,入狱八年。

当他怀着及其愤恨的心情,越狱回到家乡的时候才知道,他的仇人焦阎王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小时的好友,也是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娶了他曾经的恋人金子。

金子在焦家遭受这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她被摧残的几乎窒息了,她渴望自由,渴望有一天能冲出这令她厌恶的地方,正当她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仇虎有出现在她面前,金子与仇虎相见后,爱情瞬间照亮了两个人的生命,并带来了希望,他们趁焦大星外出的时候,在一起过了10天甜蜜的爱情生活,他们决心一起离开这个令人及其厌恶的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焦大星的母亲焦母发现了金子与仇虎旧情复燃,并让常五去试探金子。

在焦母与大星的威逼之下,金子承认了情人就是仇虎,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揭示了大星的善良,软弱及内心狭隘的性格,以及焦母和金子之间不可调和的婆媳关系。

焦母知道了仇虎出现之后,试图用种种手段来威逼利诱仇虎,想让他放弃复仇的想法,但是仇虎心中的仇恨太深,像一团熊熊的烈火不能熄灭,所以仇虎决定父债子还,他要杀焦大星,就在此时,金子又在为大星求情,觉得大星是个生性善良的人,这一举动并没有动摇仇虎想杀大星的想法,他亲手杀焦大星,焦母想用铁拐打死仇虎,却没料到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孙子小黑子。

在混乱当中,仇虎带着金子逃出了焦家,但却在林子中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为经受不住良心的责问,精神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当仇虎和金子刚刚看到了一点点希望的时候稽查队追了上来,他们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了灵魂的安宁和重生。

《原野》如果要分析的话,可以写一本书,也可以一句话说完。

但从话剧欣赏的角度来看,它的审美价值却不高,这个话剧我基本上是在郁闷、无聊中看完的。

剧本也同样引不起我的兴趣,人物有些语言太莎士比亚化了,太假了,给我的第一感觉――想笑。

我知道这种感觉是不对的,甚至是对悲剧人物的一种亵渎,对剧中人痛苦的一种麻木不仁和冷漠。

那个动乱的时代,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可是,我有时会问一个问题,如果说动乱,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这东西,但反映在文学中却少得可怜,难道古人的情感比我们简单?

李清照作为一

2

个文学家、一个饱读书的文化人,她也经历过动乱之苦和家国之痛,但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却没有近现代作家那么繁杂纵多。

我一直感觉,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供过于求,而真正能传世耐读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原野》也许在那个特定时代,它具有它自身的情感冲击力和审美价值。

仇虎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农民的一份子,但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相比,我还是觉得闰土在我心中的份量更重些。

时代变了,人的审美诉求也变了,那种激烈的阶级斗争或人性斗争也不太明显了。

而为那个时代而生,解决那个时代问题的作品也自然失去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样一个复仇故事既不曲折又不动人,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是理所当然。

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比如那些经典的诗词。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尽管过了几千年,现今读起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3

篇三:

原野

原野上不眠不休的恨

摘要:

原野上,阴沉的天,饱含着浓郁的恨。

平坦的土地上,杀与被杀,尽是一幕幕悲剧。

悲剧的背面是每个人的个性对恨偏执的展现。

虽说爱恨交织,但这恨已凝结成黑色的晶体,成为个性的外化。

爱驻扎在恨的内心里,渐灭。

仇虎,焦大星,焦花氏的恩怨情仇,由恨始,由死结。

关键词:

恨,细节,封建色彩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上一代的仇,下一代来报的故事。

仇虎的父亲仇荣被焦大星的父亲焦阎王害死。

仇虎被污蔑为山匪,入狱打残。

仇虎的妹妹被逼为娼,上吊致死。

仇虎的未婚妻被迫嫁给焦大星,而焦大星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仍旧对仇虎保留着兄弟之情。

几年后,仇虎越狱回焦家复仇――杀死焦大星,间接害死焦大星之子黑子,焦母崩溃,不知去向,焦花氏随仇虎私奔逃命。

当仇虎与焦花氏逃了一夜,终于到达铁路旁边,但却最终无缘自由,死在车轨旁边,焦花氏独自逃走。

二曲折的人生,反抗还是不反抗

仇虎,原本拥有娇妻,爱妹,铁哥们儿。

但却被焦阎王毁掉一切,于是恨变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充满了他的后半生。

他越狱,以生命为代价报复他所恨的人。

当他刚刚踏上这经久未见的土地时,便遇上焦花氏,重燃爱火。

但不知这爱中是否藏有几丝恨?

当恨成为生活的主题时,爱情便像日光一样照进他那冰冷的内心。

恨与爱就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辨。

表面上,仇虎外里刚硬,为报复不择手段。

但当焦母误杀黑子时,仇虎不由惊呼。

这声惊呼从侧面反应他还未完全为仇恨蒙蔽双眼,他的心中尚留一丝温柔。

他偕焦花氏出逃,是想抓住他心中的爱,想要自由与爱情

在森林里,他体力不支以致出现幻想。

他幻想到他在狱中做苦力,受狱警打骂。

但不一样的是,他受了几鞭,转而起身打起狱警来。

这种反抗思想极其可贵,表明他有自主抓自由与幸福的潜意识。

还有一个从场景是,他幻想到他死后与父亲妹子一起到阎罗殿受审。

仇虎上前就跪下,字字泣血,声声泪下,句句实情,以求公正伸冤。

这极具封建色彩的场景映射出旧时代的中国人民信奉鬼神,阳间受冤,期望鬼神解救。

他期待于上层官僚,但判决偏向焦阎王。

仇虎恼羞成怒举枪射杀阎王。

在现实中,官僚相护,无辜受冤。

但或许在精神上还期待鬼神解救,但一旦幻想上也失望,就表明仇虎已然不信官能为民解忧。

他也只好也只能靠自己反抗争取一切。

仇虎骨子里的恨,是社会官僚地主赋予的。

出于人的本能,他逐光明逐自由,反抗现实,这是比坐以待毙要强上许多。

这种反抗是旧时代人民所缺少的,是难能可贵的。

焦花氏,有人说,女人心,海底针。

深藏于心的话,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耐人寻味。

似乎女人们的心思总是那么难以捉摸,但谁又知道,在那样的尖酸刻薄中,其实深藏一颗破碎的心呢?

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仇虎的坏是他个人魅力的组成部分。

在初次回来时,焦花氏便立即变了心,心甘情愿地跟着仇虎走。

才外像上看,这是出轨,是令人唾弃的。

但焦花氏身上渗有《雷雨》的中繁漪的影子,渗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影子。

追求爱情有错么?

毫无疑问,没有。

虽说没文化,真可怕。

但焦花氏的没文化,让她凸显原始的冲动。

她受封建思想束缚,但她更愿意顺着自己的意愿去抓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纵观焦花氏的前半生,改嫁焦大星,与焦母不合,出逃,爱人死去。

这是比较悲剧的半生。

有词唱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暗含意思是男人哭是罪,哭是女人的专权。

哭,可以缓解忧伤,,但更多的是脆弱,是对命运的不公。

例如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情感的爆发,倾吐难言,最后总有爱她的人安慰。

但焦花氏没有,没有哭过,没有被人安慰过。

对于一个活在封建思想压力下的社会里,或许压抑是一辈子的主调。

她压抑,平时话里的不耐烦,是压抑的唯一倾泻口。

在决意私奔前,大星被杀前,黑子被杀后,心中泛起与仇虎一样的愧疚。

这是内心深处,骨子里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淳朴,厚实。

总的来说,她很坚强,忍受着她生命里的曲折与不公。

同时,她也很幸运,稍稍反抗,追逐爱情,一不小心便获得了自由。

焦大星,作为一个地主的儿子,淳厚老实。

他被父母宠爱着,不知这世间的钩心斗角。

而正是因为保护的太好了,让焦大星性格有些不成熟,没有自己的见解。

像《雷雨》中的周萍,天真而又可怜。

他处在母亲与妻子的矛盾之间,像《寒夜》中的汪文轩,被逼的不知所措。

当他知道焦花氏会随仇虎私奔时,甚至提出一妻侍二夫的建议。

他不懂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去挽留爱。

只是有那个强烈的念头,去留住自己心中所想要的。

直至被仇虎杀害,睁着的眼中也从未有过恨,依旧是不解与纯真。

他不如白傻子的心灵那么真,他经历过背叛,但仍选择忘记,去憧憬美好。

在还不懂对背叛产生恨意与不甘,自己夺取幸福时,便提前结束了生命。

短暂而又美好。

因为还未被彻底污染,还未彻底了解这世间的情仇。

情,恨,愁,爱,略懂情,不懂恨,无从懂愁。

三不一样的文笔,不一样的意境

《原野》中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笔,意境与技巧。

文字不知不觉地活了起来,原野不知不觉地开拓起来,令人惊叹的神韵,令人惊叹的场景。

说话是一门艺术,劝服是一种情况。

而由他人导引着悟出来的事情,往往是深信不疑的。

第一幕中焦母为使焦大星相信焦花氏的出轨行为,故意反问,“你为什么瞒着我回了家,我是怎么虐待你们,要你们这样偷偷摸摸的?

”将焦花氏出轨的人暗指焦大星,继而再由焦大星自己逐步推出,不是自己,一定另有其人。

这样的引导,分明是设下陷阱,让焦大星一步步去跳。

照焦大星的IQ,若焦母直白的说明现状,焦大星一定会误认为是婆媳矛盾。

但换一种说法,结果就会迥然不同。

这样的技巧贴切而又合理自然,逐步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此外,焦花氏与焦大星谈及自己是否出轨时,语气蛮横,故意承认。

这样反倒让焦大星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转而软弱的性格倾向性的蒙蔽自己,选择后者。

这种说话方式直接,凌厉退却了焦大星。

十分完美的从侧面丰满了两人的形象,彰显了人物的性格魅力。

这些说话技巧,彰显人物魅力,成为作品的闪光点,增添作品的活力。

第二幕开篇描写恐惧,“恐惧是一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

”听闻,蛇是近视眼。

所以蛇的眼睛迷蒙但却机警,盯着蛇的眼睛看,渗人心魄。

蛇的无形与柔韧,血管的蜿蜒与漫布,两者的结合,惧意更浓。

文字的细腻,形象,入木三分,点燃了人物的生命之火。

连带着原野的环境也像巨兽一般,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者一条条将死的人命。

全剧是一出复仇剧。

于是曹禺的文字是阴沉暗淡的。

暮色,野风,狰狞,噩梦等字眼,这些夸张而又贴切的物象,阴沉沉地笼罩在原野上空。

天有多暗,仇就有多浓,形势就有多危急。

四细腻的情节,折射心情的迷蒙

《原野》不仅笔力厚重,在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处境时,也是细腻之至。

第一幕中焦花氏与焦母争吵,焦大星走过去搀扶焦母。

望着渐远的焦大星,焦花氏“忽感孤独,不觉立起。

”女人天生柔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有安全感,归属感是最重要的。

在焦家,焦大是焦花氏的精神依附。

但在争吵中焦大星搀扶焦母不由得让焦花氏孤寂缠身。

这么细微的思想情感变化,甚至考虑到女人们的小心思,让人惊叹,人物不活都难!

紧接着,焦大星相信焦花氏出轨后,“扑在桌上,全身颤抖”,软弱的性格再一次凸显。

还连续有“锤击桌子”,“发抖地接下皮鞭”,“最终还是未下得去手”等一系列动作。

配上焦大星魁梧的男人的身材,这种现象令人发笑又令人同情。

细节的动作折射出纠结的内心活动,丰富多彩,细腻传神。

五《原野》的与众不同

剧中封建色彩弥漫,仇恨色彩浓厚,以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也成了大反派。

在封建文化

里,观音救苦救难。

对旧时代的人民来说,观音就是精神支柱。

焦母作为焦家大家庭的一家之主,是封建迷信的忠实代表。

从出场焦母对着观音祈祷,到剧末为黑子招魂,仇虎屈于地狱阎罗的审判,等等等等。

而正是这些封建色彩让剧中充满玄幻色彩,提升了剧的意境,呼应了因仇而弥漫的天空。

同时,封建色彩是旧时代人民的精神支柱,由它驱使旧时代人民干的种种事情,可笑却又悲凉。

相应的,在原野上奔跑的火车是近代的标志。

“吐兔图吐?

?

漆卡漆卡?

?

”那象征这近代的东西,那种自由,对于原野上的人来说,只能像声音一样,响过无痕,永远抓不到。

相较于郭沫若的《蔡文姬》,《屈原》,曹禺的《原野》则是要更加生动。

《原野》中诸多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背景描写等,这些使环境立起来,更加烘托出语言的灵活性。

或者说,《原野》使更加敬业的小说,而不是很偏剧本。

郭的《屈原》,《蔡文姬》中的背景,剧情等只略加描述,仅给导演提供一个大致场景。

人物的神态也只略提几下,如惊恐,高兴,失望等,十分粗略。

所以郭的作品更倾向于剧本,能给导演演员留下极大的想象力空间。

以致在阅读时,人物场景,剧情发展会单调无味。

当人物失去活力时(当然,因为蔡文姬,屈原是历史人物的关系,形象未免呆板,活力不足),剧情再好也就不重要了。

而曹禺的《原野》则有大不同。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极富活力的人物,详尽的背景,神态描写,是表演话剧的束缚,却更是阅读的精华。

广阔而又阴沉的原野上,仇怨促使人们执起短刀。

杀与被杀,是一场悲剧。

其中却是灌注着传统的孝道思想――为父报仇。

这样的仇,在旧时代是不得不报的;这样的仇,想要幸福是不可能的。

所以仇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向前跑,自己却只能拿枪对着自己。

原始而又野蛮的报仇方式,是那一时代的悲哀,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