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595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docx

解密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解密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点热度★★★★☆

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和知识点

预测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2020年浙江卷,25)大气的水平运动

(2020年浙江卷,10-11)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年天津卷,13)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

﹝2020年全国卷Ⅱ,6-7﹞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6-8)大气热力环流

(2019年海南卷,19-20)大气热力环流、山谷风

(2019年江苏卷,19-20)大气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

热点预测:

在高考中,选择题主要以图表材料切入,要求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4)烟雾防冻:

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

昼夜温差增大。

考法大气的受热过程(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完成下面小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1.B2.D

【解析】1.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

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

故选B。

2.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

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

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

故选D。

变式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月考)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冰川,也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化,在过去十年中,隆河冰川正在迅速萎缩。

迄今为止,隆河冰川已有大约40m的冰层消失。

因此,为了防止冰川融化,瑞士环境部想出了一个奇招一给冰川盖上白色帆布“毛毯”(如下左图)。

下列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二氧化碱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右图中()

A.⑥减小B.⑤增大C.④减小D.③增大

2.为防止冰川融化给冰川盖上白色“毛毯”,类似的原理是右图中的()

A.①B.④C.③D.⑥

3.下列关于隆河冰川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隆河冰川融化导致地球上演水总量增加B.补给隆河冰川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

C.隆河冰川与当地河流存在相互补给关系D.隆河冰川融化导致阿尔卑斯山雪线下降

【答案】1.D2.A3.B

【解析】1.由图可知,③为大气吸收,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地面辐射,⑥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全球之所以变暖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所导致的,而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大气吸收作用增强,故选D。

2.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给冰川盖上白色“毛毯”减少了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了其反射作用,可以有效减缓冰川的融化,A正确。

③④⑥与题干描述不相符合,BCD错误。

故选A。

3.地球上的总水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隆河冰川融化只是使水的形态发生了改变,A错误。

补给隆河冰川的降水主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将大西洋上的湿润气流带至此地而形成的降水,B正确。

隆河冰川融化补给当地河流,C错误。

全球变暖,温度升高,隆河冰川融化,雪线上升,D错误。

变式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天津一中月考)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4.该地山麓地带冬半年月平均雾日多于夏半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空气中水汽含量B.植被状况

C.大气的稳定性D.空气中的颗粒物

5.山腰各月平均雾日多于山麓的原因是()

A.风力微弱B.相对湿度更大

C.大气更稳定D.植被茂盛

【答案】4.C5.B

【解析】4.山麓地带水汽含量夏季大于冬季,A错误;植被状况和空气中的颗粒物冬夏没有太大区别,B、D排除;而冬季晴天多,易形成逆温现象,大气更稳定,因此雾日较多,C正确。

故选C。

5.据材料可知,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容易出现雾。

在山区,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比山麓地区多,故山腰地带空气中水汽较多,相对湿度更大,因此更易形成雾。

故选B。

考点二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考法常见的热力环流(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9·江苏高考真题)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

B.

C.

D.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

A.①增大B.②增大

C.③减小D.④减小

【答案】1.AD2.BC

【解析】1.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

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

因此正确答案选AD,BC错误。

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

2.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

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②增大。

正确答案选BC,AD错误。

变式热力环流

(2020·天津静海·高三月考)由于沙漠戈壁和湖泊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照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湖效应”。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冷湖效应”显著出现的时段()

A.1月上午B.7月午后

C.10月中午D.4月榜晚

2.在博斯腾湖“冷湖效应”的作用下,可能导致()

A.沙漠戈壁近地面形成高压B.风从沙漠戈壁吹向湖泊

C.沙漠戈壁与湖泊降水增多D.冷空气沉积在湖泊上面

3.该地区“冷湖效应”可能()

A.减少湖面水分蒸发B.加快湖泊增温速度

C.增加沙漠植物蒸馏D.使得沙漠辐射停滞

【答案】1.B2.D3.A

【解析】1.由材料可知,冷湖效应的形成是由于白天沙漠戈壁和湖泊受热状况的差异,夏季(7月)午后太阳辐射最强烈,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升温最强烈,与湖泊的温差最明显,冷湖效应最显著。

故选B。

2.由材料可知,冷湖效应发生时沙漠戈壁气温高于湖面,出现夏季的白天;此时沙漠戈壁近地面形成热低压,A错误;湖泊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湖泊吹向沙漠戈壁,B错误;冷湖效应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空气对流受抑制,冷空气堆积在湖面上保持稳定,不易形成降水,C错误,D正确。

故选D。

3.结合上题分析,“冷湖效应”使湖面增温减慢,空气对流减弱,湖面水分蒸发减少,A正确,B错误;冷湖效应对沙漠植物和沙漠辐射影响较小,C、D错误。

故选A。

(2020·浙江高三月考)北京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地区之间往往会形成热力环流。

在天气预报中,常有“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语句。

完成下面小题。

4.与“白天风向北转南”现象相关的是()

A.山区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小,平原空气增温慢,空气密度大

B.山区空气冷却快,空气密度大,平原空气冷却慢,空气密度小

C.山区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小,平原上方同高度空气增温慢,空气密度大

D.山区空气冷却快,空气密度大,平原上立同高度空气冷却慢,空气密度小

5.北部山区天气,南风时有阴雨,北风多为晴朗,原因可能是()

A.南风下沉气流,升温干燥B.北风上升气流,降温干燥

C.南风上升气流,降温湿润D.北风下沉气流,升温湿润

【答案】4.C5.C

【解析】4.由材料可知,北京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地区之间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往往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山区接受的的太阳辐射多,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平原上方同高度空气增温慢,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空气从气压较高的南部平原吹向气压较低的北部山区,形成偏南风。

故选C。

5.北部山区吹南风时,气流顺着山坡爬升,气温降低,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吹北风时,北风越过山坡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干燥。

故选C。

考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以北半球为例)

2.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大气运动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

近地面大气在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斜交;高空大气由于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风向的判断

1.(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

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C

【解析】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左图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8、9月份气温高,应该北极附近;右图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2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南极附近。

据图分析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km2,2月份达到2百万km2,7个月消融了14百万km2;对比可知,应该是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快,AB错误。

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导致海冰消融快,C正确。

南极附近有臭氧层空洞,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较弱,D错误。

故选C。

2.(2020·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5月14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图推断()

A.甲地风向偏西南,气温高B.乙地气流辐散,空气洁净

C.丙地天气晴朗,紫外线强D.丁地受冷锋影响,有暴雪

【答案】C

【解析】在甲地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由此可知甲地风向为东北风,A错;乙地为低气压中心,气流辐合,多阴雨天气,B错;丙地为高气压中心(如果单看图中的等压线分布,丙地既可能为高压中心,也有可能有低压中心。

但丙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的控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应为高压中心),天气晴朗,紫外线强,C正确;丁地位于冷锋锋前,尚未受冷锋的影响,D错。

故选C。

变式大气的水平运动

(2020·陕西安康·高三月考)《三国演义》中历史上赤壁之战中东南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据一些地理学家考证,赤壁在亚洲东部的长江中游地区(今武汉附近)。

冬季时,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因此在亚洲中部地区常形成冷高压。

这样,在赤壁西面出现了一个小高压,并逐渐东移,移动过程中“是夜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浓”,后形成东南风。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高压移动过程中,“是夜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浓”,与大雾形成有关的是()

A.冷暖气流相遇B.大气逆辐射增强

C.大气保温作用减弱D.受地形抬升水汽遇冷

2.当赤壁地区出现东南风的时候,赤壁地区()

A.位于高压中心B.被高压脊控制

C.位于该高压脊的东部D.位于该高压脊的西部

3.该高压脊移动前后,赤壁地区可能经历了()

A.气温持续下降B.气压持续升高C.阴雨天气D.风向改变

【答案】1.C2.D3.D

【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减弱,保温作用减弱,夜晚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雾。

故选C。

2.依据等压线可以判断,影响该地区的天气系统为某高压系统。

赤壁地区因高压脊(或天气系统)东移,风向将由偏北转为东北,再转为东和东南。

因此当赤璧地区出现东南风的时候,赤壁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的西部。

故选D。

3.赤壁地区因高压脊(或天气系统)东移,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赤壁地区气温也会略有上升;高压控制,天气晴天为主,气压先变高后变低。

故选D。

(2020·莒南第二中学高三月考)读某地高空同一等压面上等高线变化图。

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由甲到丙海拔逐渐降低。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4.最能反映沿MN线对应剖面的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A.

B.

C.

D.

5.此时乙点的风向为

A.东南风B.南风C.西北风D.北风

【答案】4.D5.D

【解析】4.因近地面气压较高,远高于700百帕,故排除AC选项。

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甲′、乙′、丙′等压面分布与高空相反,而高空甲地等压面向高空低压区凸出,丙地等压面向地面高压区凹陷,故B项错误,D项正确。

5.因高空同一海拔高度甲地到丙地气压逐渐降低,从经纬网分析,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偏向力的影响,乙点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北风,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