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docx
《马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诗
师: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
(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
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
(板书“马诗”)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马吗?
请说说。
(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
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
师:
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
师:
(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
师: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
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
师: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
(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
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脑”“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
师:
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
师:
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
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
师:
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
师:
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
(读完了这首诗)
生:
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
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
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
(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
生2:
(正确地朗读了这首诗。
)
师:
张昕同学读得很好,不仅读对了每一个字,还读得很通顺连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图画并练说看到的景象。
)
生1:
我看到了很大的沙漠。
生2:
我看到了弯弯的月亮。
生3:
我还看到了远处有很多山。
师:
是啊,你们看得真仔细。
这正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课件在原图上加上这两行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师:
我听了艾芷箐同学的朗读,好像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
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多么安静的夜晚啊。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争取也像艾芷箐一样,让同学们和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像到了大沙漠一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在评议之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
齐读)
师:
(接着学生的齐读后范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和三四行诗,并指着诗句描述诗意)骏马呀,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师:
听了老师的朗读和描述,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生1:
(较好地读完了两行诗)
师:
田付志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心里很想早一点上战场,很急切。
生2:
(比生1读的还好,除了读出了急切之情,还注意到了“快走踏清秋”的节奏。
)
师:
读得多好!
老师不仅听出了急切之情,还从“快走踏清秋”中似乎听到了战马奔驰的脚步声。
老师很想学习着他们来读一读。
(再次范读这两行)
(学生再次练读,然后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师:
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全诗,大家一定要记住刚才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练读,指名读,女生一起读前两行,男生接着读后两行,再齐读)
师: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可以不看书把这首诗读好吗?
(全班学生一起诵读,指名诵读,小组诵读,全班再次一起诵读。
)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是鄂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丰富语言积累,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这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古诗文字虽少,但蕴含颇深。
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边疆战场景色:
连绵起伏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既是悲凉肃杀的战场,也是志士报国之地。
在悲怆冷峻之中又有些豪情壮志。
三四句则是借马抒情,直述胸臆: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强烈传出无限期盼之情。
这样的诗,对于一年级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年代相隔久远不说,诗的意思与意境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情感更是难以产生共鸣。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落实古诗的价值呢?
一、读是根本。
相对于现代文的教学,古诗教学对读的依赖更强,这不仅缘于古诗的韵律特色,更因为古诗语言精练,几个字往往表达复杂的意思,深刻的道理,须仔细品味才能深究其中蕴味。
在一年级,古诗的读可分为自主读通读顺和教师指导读好读美两个过程。
读通读顺必须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自主读诗,哪怕花费较多的时间;然后识字,可以采取较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识字,最后再来读诗,争取读通读顺。
这是一个明显的三部曲。
它是学生感受诗意,读好古诗的前提与基础。
读好读美是在初步感受诗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读出一点诗的韵味,它需要反复的涵咏,并达到熟读成诵。
二、感受诗意的指导。
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
“大漠”学生也许还可以理解,但“沙如雪”则很难想象了,所以老师可以出示类似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只有靠教师的描述和课堂创设的情景给与学生的一种感觉了,并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诗意。
三、朗读的指导。
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感受诗意与读好古诗交织在一起,看图、听老师描述明白了一点意思,并争取把这种意思读出来;同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也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
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但范读不能滥用,否则学生都学成了老师的强调,失去了自己。
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
当然,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每次读诗的目的要明确,读书的层次要明显。
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是水到渠成的功夫,也就无需再去指导学生背诵了。
3.阅读教学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作诗咏马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前两句诗比喻新奇,展示了供马驰骋的广阔画面。
后两句诗虽有广阔天地,骏马也不能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宏才,为国立功的愿望。
前两句写景,赋中设比,描绘出一幅苍茫辽远的疆域画面。
放眼望去,边陲之地平沙莽莽,无涯无际,仿佛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令人倍感荒凉。
到了晚上,一轮弯月升上天空,笼罩起伏连绵的燕山峰岭,气氛是何其肃杀。
这里,“燕山月似钩”的“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剑而曲,颇为锋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之六)的“弓”字用法相似。
可见,这两句是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渲染,为后面抒发感慨先作好了铺垫,就形式而言,则两两相对,看起来整齐,读起来顺畅,而连喻更为生动形象。
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渲染环境,提供必要的视觉资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后两句抒怀,托寄遥深。
在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而情况却非如此,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
什么时候这匹宝驹才能披上锦鞍玉络,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一闯敌营,为国效力呢?
作者在《马诗》之一中也写道: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革,谁为铸金鞭?
”与此诗结尾两句意思相同。
正是诗人借马喻人,为自己渴望为国出力而又不得重用所发出的呼喊,表现了一种不平则鸣的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作者进行简介,使学生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
这项要求旨在积累,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读一读,写一写”。
这道题目的在于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
其中“金络脑”一词不常用,注意积累后的巩固。
(3)“说一说”。
本题意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先对照诗句理解,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也要学生懂得体会作者写诗的用意。
5.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沙如雪”理解起来出现困难,此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一弯冷月下,广阔的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给人以清冷荒凉的感觉。
也正表明了作者此刻的处境。
全文是借景抒情,借马自喻,表达了作者现实中的无奈之情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人称“诗鬼”。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就英年早逝。
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有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产生了一些影响。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
歌曲中一匹骏马在奔腾,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一首马的诗。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
并圈划生字。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自由读课文,品读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
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
这组诗,虽寄托不同。
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
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
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
更加浓悲壮的气氛。
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
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
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
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
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
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
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
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
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
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
“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
“快走踏清秋。
”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清人方世举评,《马诗》说:
“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
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
率处皆是炼处。
”其推许是很高的。
注释:
[1]大漠:
沙漠。
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2]钩。
一种弯形的兵器。
[3]络脑:
即络头。
“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后四句重在写虚,写马的精神。
第五句写胡马勇往直前、所向无前,所向无远道,没有障碍、视空阔为无物的精神。
这样一种凛然无畏的气度,有了它,人就可以临危不惧,可以生死相托了(第六句)。
至此,马的豪迈之气,作者的赞许之心,便表露无遗。
末句是有力的收束,总揽上文,给读者以阔大的想象空间。
此诗章法有序,布局井然。
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
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人、喻猛士,以马的大气象、大志向,来喻人的精神,喻杜甫的品格与志向——尽职尽忠、和对家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体现了杜甫咏物诗“遗形取貌”的特点。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马诗》其一云:
“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
”“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今天我们学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
我觉得挺有意思,因此也读得特别起劲。
你们瞧: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
多美的情景啊!
燕山上,一弯弯弓似的明月高悬,如水的月光洒在一望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成了白雪,整个大漠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是我开始读时的感受,可当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诗人李贺的基本情况以后,再读这首诗,感觉就不一样了。
用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早逝的天才,他死时年仅27岁,而且是郁郁而终。
因为他虽然才华横溢,可是却得不到重用。
原来如此,难怪他会发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感慨。
哎!
真为他可惜,这样的天才怎么没人重用呢?
我要是当时的皇帝,一定会好好地重用他,绝不会让他如此轻易地死去。
1.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5.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6.马寅识路真疲路,
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
7.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
《送友人》)
8.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1.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12.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13.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6.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17.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8.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0.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22.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朱翌《点绛唇》)
2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4.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杜甫《房兵曹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