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4491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docx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周丽丽

指导老师崔峰

摘要:

随着国内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39篇论文为主要内容和对象,首先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节庆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特点和分类的探讨进行了一个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节庆旅游的牵动效应和影响研究作了一个简单归纳,最后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已经提出的关于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以及其他热点问题的研究情况,对十几年来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

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

OutlineofFestivalTourisminChina

StudentmajoringinTourismManagementZhouLili

TutorCuiFeng

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festivaltourisminchina,theresearchonfestivaltourismhavealsobeenincreasinglyconcernedofacademicians.Thisarticleisbasedon39articlessincethe1990s.First,ittrytosumuptheresearchonfestivaltourism’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andclassification.Onthisbasis,itconcludetheimpactoffestivaltourism.Finally,itsumuptheresearchonthefestivaltourism’sproblems,countermeasuresandotherhotissues,concludingtheresearchonfestivaltourismformorethan10years.

Keywords:

Domestic;Festivaltourism;Outlineofresearch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节庆旅游的相关报道,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

然而,国内真正对节庆旅游进行研究至少还得从90年代算起。

步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节庆旅游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随之而来,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笔者以“节庆”、“节事”、“事件”、“节庆旅游”和“节事旅游”等为主题,搜索到大量的论文,经过有目的的筛选,最终选择出38篇进行整理与分析。

在这些论文中,发表于1990-1999年的有4篇,2000-2007年5月的为34篇。

从中可看出新世纪我国学者对节庆旅游的关注程度。

一、对节庆旅游含义及范畴的探讨

(一)对节庆旅游相关概念的探讨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节庆旅游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比较相似的提法有“节庆旅游”、“节事旅游”、“事件旅游”和“文化节”等等。

吕镇、王艳红和李天恒(1995)认为旅游节庆日就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从民族文化、民间节日发展来并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活动。

[1]朱佩军(1998)认为节庆活动是指人们根据某节日所采取的庆祝、祭祀、纪念等活动[2]。

李力和崔卫华(1999)把旅游节庆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旅游节庆指一些内涵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一般是一年一次)的节日等活动。

[3]陈文君(2002)认为旅游节庆是以各种旅游节庆活动为依托,经过一定的旅游开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旅游产品。

[4]张彬彬(2003)则定义事件旅游为以各种事件的举办、发生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

[5]

2003年5月和6月,戴光全和保继刚(2003)联合发表了《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启发》(上、下),对西方主要国家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情况和学科发展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西方事件旅游研究进行的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国内的研究建立了基础。

在文章中,引入了GetzD对事件旅游的理解,事件旅游是对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使事件成为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旅游形象塑造者、提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

[6][7]

此后,国内节庆旅游研究迅速发展。

胡燕雯(2004)认为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

[8]徐舟(2005)认为,从广义上看,国内研究的节庆一般是节日和庆祝活动的总称。

[9]辜应康、楼嘉军和唐秀丽(2005)认为旅游节庆是指依托某一项或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与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10]董观志和杨凤影(2005)提出节庆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经开发规划后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动态文化吸引物的各种节事庆典活动的总和。

[11]蒋德恩(2006)认为节事旅游在旅游学中指利用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即节事),来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或档次的提升。

[12]孙淑荣(2006)认为节庆活动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内举办,主办者通过特定的活动、仪式或典礼吸引参加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旅游和投资等目标的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例。

[13]丁宗胜(2006)指出旅游节庆是指以招徕游客、扩大旅游目的地影响、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举办的节日、庆典、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地方特色产品展览等特殊事件。

[14]孔德鸿(2006)认为所谓旅游节庆是指一定区域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事典活动的总和。

[15]

此外,李力和崔卫华(1999)还从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节庆的共同点出发,归纳了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即“兴奋要素”、“娱乐要素”和“炫耀要素”。

[3]

(二)节庆旅游的特点

学者们对节庆旅游的概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他们(文斌[16],2006;杨兴柱,陆林[17],2005;辜应康,楼嘉军,唐秀丽[10],2005)对节庆旅游特点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归纳起来,节庆旅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题突出;

(2)综合效益明显;(3)旅游形象鲜明;(4)人流、物流高度集中;(5)娱乐性和参与性强;(6)对外部环境敏感。

(三)节庆旅游的分类

张彬彬(2003)按照内容将事件旅游划分为博览展会型、文体赛事型、节庆活动型和商务会议型,因此他所指的事件旅游实际上包括了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节事旅游和商务旅游等。

[5]徐舟(2005)依据主题的不同将旅游节庆分为以文化艺术为主题、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以民俗风情为主题、以地方物产为主题、以民族宗教为主题、以科技体育为主题和综合性的旅游节庆活动。

[9]甄丽君和王严根(2005)则根据节事旅游的主题不同将其分为以自然景观展示为主题的、以宗教仪式或庆典为主题的、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和以特色物产展销为主题的节事活动。

[18]蒋德恩(2006)则将节事旅游划分为文化娱乐类、商务类和体育娱乐类。

[12]

二、节庆旅游的牵动效应与影响研究

目前我国的节庆旅游蓬勃发展,无论是对当地还是对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此,相关学者都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李力和崔卫华(1999)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例,指出旅游节庆的开发及成功举办能够带来多种牵动效应:

它一方面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方面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城市文化的定位奠定了基础,带来了精神文明方面的经济外效益(社会效益)。

[3]陈文君(2002)专门从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关系来论述,指出发展节庆旅游有利于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这主要是因为:

旅游节庆是文化旅游商品推销的最好平台,为文化旅游商品营销创造规模效益。

[4]胡燕雯(2004)从事件旅游与都市旅游的关系来论证了事件旅游对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作用:

事件旅游是城市形象高效﹑快捷的传播渠道;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8]裴蓓(2004)认为地方节庆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社会环境;二是有利于增强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19]郭胜(2005)认为旅游节庆有以下作用:

宣传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参加;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0]蔡礼彬(2005)以洛阳牡丹花会对洛阳的影响为例,试论了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洛阳牡丹花会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靓化了城市形象。

[21]孙淑荣(2006)则认为城市节庆活动的牵动效应包括以下方面:

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重要意义;能够极大地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有利的后续效应。

[13]孔德鸿(2006)则归纳旅游节庆活动的作用为: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树立品牌和形象。

[15]

综上所述,节庆旅游迅速发展带来的牵动效应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旅游节庆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2)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构成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3)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环境;(4)作为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者,促进了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提升旅游地声誉和竞争力;(5)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6)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三、国内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

(一)我国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了我国的节庆旅游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

王艳红(1996)率先指出中国旅游节庆的主要目的在于招商引资,缺乏产品化分析,自我完善不足。

[22]

近四年来我国节庆旅游的发展问题成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余青、吴必虎、殷平、童碧沙和廉华(2004)通过整理分析四百多个城市节事活动样本,发现当时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为:

举办城市规模不一、数量众多、态度积极;节事类型多样,资源导向型节事较多,选题存在一定雷同现象;主办者以政府为主,但已出现运作模式多样化、市场化走势;多数节事公众参与不够理想;多数城市节事举办历史不长,节事品牌尚在成长之中。

[23][24]裴蓓(2004)在此基础上又指出:

节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节庆的规范性欠缺和精品意识匮乏。

[19]刘太萍和殷敏(2004)还提出了在我国节事旅游活动中市场营销观念与方法未被有效利用;缺乏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与先进营销观念的指导;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节事旅游商品开发欠缺等问题。

[25]

甄丽君和王严根(2005)又提出了节庆活动背后存在着可持续性不强,绩效不显著的问题。

[18]梁赫(2005)总结我国节事旅游的问题为:

节事旅游文化底蕴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品牌,缺乏市场化运作,由于不规范产生“柠檬”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质价不符)。

[26]辜应康﹑楼嘉军和唐秀丽(2005)认为除以上问题外,我国的节庆旅游对外宣传力度也不够大,活动影响力不强;旅游节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很欠缺。

[11]徐舟(2005)还提出了空间分布不均衡、时间周期欠合理、经营管理仍无序等问题。

[9]邹积艺和陈谨(2005)认为我国节庆旅游运作体制还比较落后;排斥节事活动核心主体;忽略经济效益或没能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组织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缺乏标志性旅游节事。

[27]

孔德鸿(2006)认为:

我国节庆旅游产品的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经营缺乏规范性,活动的主题雷同,品牌意识匮乏。

[15]孙淑荣(2006)强调我国的节庆活动缺乏创新和品牌意识,可持续性不强,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忽视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实现。

[13]吕莉(2006)则认为:

我国节庆旅游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市场化运作,缺少科学规划。

[28]

戴艳平(2007)以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为例,认为目前我国旅游节庆活动项目的策划还存在着大量问题:

主题策划出现雷同,品牌知名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发挥。

[29]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国的节庆旅游总体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雷同;品牌知名度低;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多数节事公众参与不够理想;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很欠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经营缺乏规范性,组织管理水平低;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发挥;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可持续性不强;忽略三大效益的共同实现。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关于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或困境,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余青、吴必虎、殷平、童碧沙和廉华(2004)建议加强理论研究,推进节事活动的理性发展;遵循必要的管理原则;加强节事活动宏观调控和指导,使时空分布和类型合理化;渐进式地推进节事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强化节事活动促销与城市目的地营销。

[23]

杨兴柱和陆林(2005)从旅游者动机、公众参与、大型节事旅游圈协作、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大型节事旅游的发展对策,即把握旅游动机,激发公众兴趣,加强区域合作和建立应急机制。

[17]甄丽君和王严根(2005)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建立和完善节事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体系,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节事旅游的后续效应。

[18]梁赫(2005)则提出应当挖掘旅游节事的文化内涵;保证节事活动的安全;树立节事品牌;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节事旅游运作的多元化;规范节事旅游市场,规避“柠檬”问题。

[26]徐舟(2005)也对旅游节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旅游节庆开发管理者应当强化策划意识,规划贯彻到位,并且掌握一定的经营方法。

[9]

孙淑荣(2006)认为举办城市节庆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

正确把握节庆活动的定位;着力打造节庆品牌;提高节庆活动的可持续性;对节庆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保持其文化原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13]

刘建峰(2007)泰国水灯节为例,思考了其对我国节庆旅游的启示:

源于民间,本于民间;寻找传统节日典型的物质载体;绿色策划和经营。

[30]吕莉(2007)专门从节庆旅游的定位、运作、管理和营销四个方面对节庆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28]

总之,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开发我国节事旅游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游客的旅游动机,激发公众兴趣,广泛吸引民众参与;开发有创意的旅游节庆项目、着力打造节庆品牌;政府指导、整体协作,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提升旅游节事的文化品位;大力开发节庆旅游纪念品;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制定有效的节事旅游营销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应急机制,保证节事活动的安全;提高节庆活动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另外,范春(2001)提出了开发“节”与节庆旅游应遵循的四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企业性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31]孔德鸿(2006)提出了旅游节庆开发的四个原则:

有内涵原则;体现地方特色,力求创新原则;符合实际原则和多关联原则。

[15]吕莉(2006)也提出了旅游节事的开发和组织原则,即个性化原则、文化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民众性原则。

[32]

四、国内节庆旅游其他热点问题研究

(一)城市事件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

张彬彬(2003)通过对2002年国内东西部8个主要热点旅游城市的媒体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东西部地区策划、组织的事件旅游活动的差异:

东部地区的事件旅游活动“高、广、大、佳”,即事件旅游发生的频度高、涉及的内容广、开展的规模大、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而西部地区的事件旅游活动则是“低、窄、小、弱”,即事件旅游发生的频度低、内容突显特色、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经济效益差强人意。

[5]

余青和吴必虎(2004)等人则根据对436个城市节事活动样本分析,编制了我国城市节事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并指出了其空间规律:

城市节事活动分布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3个集中地区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4个亚集中区域则为川渝地区、滇中地区、贵中地区和东北中部地区。

[23]

(二)节庆旅游的模式问题

文斌(2006)探讨了民族旅游节庆的开发模式并据此绘制了结构图(如图1)。

他指出:

主导民族旅游节庆开发要以民族旅游节庆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生产品引导消费新潮流为目的,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受众群体来决定每年的旅游节庆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包括提前进行宣传促销、活动场景设计、节目策划、开幕闭幕活动设计、专项旅游活动、商贸活动等项目策划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影响和形象的传播营销,吸引更多的投资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要对本年度的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影响评估以利于下一年的旅游节庆开展。

[16]

陈素平和黄波(2007)以我国传统节庆旅游品牌为对象,提出了节庆旅游品牌的培育模式——三优转化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品牌为龙头发展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发展模式。

他们描述了开发传统节庆旅游品牌的思路并提出了传统节庆旅游品牌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4]

邹积艺和陈谨(2005)根据JohnM.Nicholas对项目的定义并将旅游节事的特征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旅游节事是项目,项目管理理论适用于旅游节事产品的开发。

他们从组织行为管理、营销管理、赞助管理、风险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五个方面探讨研究了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27]

董观志和杨凤影(2005)提出了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原则和整合模式。

他们指出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应从产品、时间、空间、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分类,规划出四种模式,即产品体系的主题化、时间安排的序列化、空间布局的协同化和活动内容的人文化。

[11]

(三)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问题

节事旅游无论是从策划过程、产品设计、品牌创立抑或是组织过程都需要市场化,这是由节庆旅游产品的供求现状、生命周期和服务本性共同决定的。

辜应康、楼嘉军和唐秀丽(2005)以上海旅游节为例,对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理论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的节事旅游应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企业被动参与逐步向主动参与过渡,并且应当完善和规范节事旅游市场机制,促成多赢局面形成。

[10]张洁和黄远水(2007)也进行了市场导向下的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分析了市场导向的必要性,并对市场各因素和开发方法进行了探讨。

[35]

此外,陈文君(2002)对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4]周玲强和冯晓虹(2002)对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宏观和微观条件,[36]秦美玉(2004)对旅游节庆的文化性因素都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37]

五、个案分析与研究

在我国节庆旅游的研究中,关于节庆旅游个案的研究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比较著名的经典案例有青岛啤酒节、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和洛阳的牡丹花会等等。

马勇和王春雷(2001)对世博园旅游深度开发战略进行了研究。

他们归纳世博园经营成功之道为主题定位准确、产品设计日趋合理、内部管理高效和营销策划效果明显四个方面;提出了世博会闭幕后世博园面临的四大转变;最后提出了世博园旅游深度开发的七大战略,即理念提升战略、品牌延伸战略、产品升级战略、形象强化战略、营销开发战略、区域旅游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8]

胡燕雯(2004)对京沪穗都市事件旅游的研究。

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例,指出事件旅游是都市旅游竞争的制高点,对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作用;描绘了京沪穗事件旅游已带来和将带来的巨大效益,并提出了发展事件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8]

蔡礼彬(2005)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论述了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他首先归纳了洛阳牡丹花会的特点,即因地制宜、主题鲜明和面向市场;然后从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三方面论述了洛阳牡丹花会对洛阳的影响。

[21]

JanetChang以台湾鲁凯族部落地区为例,分析了原住民文化艺术节等相关活动,得出当地游客的动机和人口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文化探索等方面的动机,特别是原住民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动机。

因此,我们在开发节庆旅游时尤其要注意保持其文化的原始性和独特性。

[39]

关于节庆旅游的个案研究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展望

我国的节庆旅游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将二者孤立起来;许多研究尚显空泛,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研究方法有限,主要是文献和调查;系统化不够等等。

这与我国研究的宏观条件有关,也与我国节庆旅游发展起步不久,发展时间不长有关。

在未来的日子里,应当多借鉴国内外节庆旅游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对节庆旅游的总体把握。

随着我国节庆旅游实践的继续深入,人们对节庆旅游认识也会日益加深,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吕镇,王艳红,李天恒.旅游节庆日产品的设计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1995,10

(1).

[2]朱佩军.旅游节庆是都市旅游的生力军[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9(3).

[3]李力,崔卫华.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

(2).

[4]陈文君.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

[5]张彬彬.城市事件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J].旅游科学,2003(4).

[6]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18(5).

[7]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启发(下)[J].旅游学刊,2003,18(6).

[8]胡燕雯.事件旅游:

都市旅游竞争的制高点——以京沪穗为例[J].地域研究与发展,2004,23(4).

[9]徐舟.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规划方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5,22

(1).

[10]辜应康,楼嘉军,唐秀丽.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11]董观志,杨凤影.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5(13).

[12]蒋德恩.节事旅游在加拿大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3]孙淑荣.我国城市旅游节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2006(10).

[14]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析[J].商业视角,2006(16).

[15]孔德鸿.旅游节庆活动初探[J].产业经济,2006(10).

[16]文斌.创新:

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

[17]杨兴柱,陆林.大型节事旅游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5

(2).

[18]甄丽君,王严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