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3373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docx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

注:

以下划线部分是一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实力对比发生的变化,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根本原因)

注: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力量的重大变化

⑴90年代,美国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913年工业产值比英、德、法、日四国总和还多,美国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⑵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⑶英法被美德超越,相对实力下降。

注:

20世纪初经济排位:

美、德、英、法

2、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①法德矛盾——来源于普法战争(德国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法国寻找对德复仇的机会)

﹡注:

1875年的“预防性战争”,自己看书,在P108。

②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地区(德国支持奥匈帝国阻止俄国的扩张,使俄德关系恶化)

③法意矛盾——争夺突尼斯(德国乘机把意大利拉入德奥同盟)

④英德矛盾——德国的实力迅速增长,以夺取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代替过去称霸欧洲大陆的“大陆政策”,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直接损害英国的殖民利益。

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德国放弃过去称霸欧洲大陆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

⑴普法战争后:

大陆政策,称霸欧洲大陆。

(主要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⑵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世界政策,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主要是与英国争夺殖民地)

注:

请问德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请问德国这一政策的转变的影响是什么?

请问英德矛盾为什么会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3、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三国同盟:

德、意、奥;1882年;德国为核心。

注:

1879年德奥同盟;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

②三国协约:

英、法、俄;20世纪初;英国为核心。

注:

俄法结盟1892年;20世纪初三国协约形成

注:

德意志统一的时候是威廉一世,这个时候(包括一战)是威廉二世。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

1914—1918年

2、结果:

以德奥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3、性质:

帝国主义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挑起的非正义战争。

4、影响:

①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出现了一个大缺口

③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导致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标志欧洲由盛而衰。

(二战进一步衰弱)

补充:

与一战的影响有关的史实链接

国际:

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成立国际联盟;

德国:

十一月革命,成立魏玛共和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埋下了德国人复仇的种子;

法国:

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中国:

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俄国: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英国:

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大为削弱;

美国:

大发战争财,进一步崛起。

第二节国际联盟

——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

2、首倡:

美国总统威尔逊

3、建立目的:

①维护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②防止再次爆发世界大战。

4、建立过程:

①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成立“国际联合会”;

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国际联盟盟约》;

③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5、宗旨:

①防止战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各国间严格遵守国际义务。

6、程序:

国联的决议需经全体成员一致通过才具效力。

7、局限性:

国联的决议需经全体成员一致通过才具效力,使国联难以采取维持和平安全的行动。

注:

国联为英法操纵,这也是国联不能真正维护和平安全的主要原因。

美国看到不能控制国联所以没有参加。

8、意义:

国联形成和发展了正式的国际组织形式,为探索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三节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

①背景:

俄国参加一战,军事上接连失败,国内危机加深。

②地点:

彼得格勒

③结果:

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1917年

①背景:

⑴俄国参加一战,军事上接连失败,国内危机加深;

⑵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②过程: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注: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政党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是列宁。

③结果:

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⑵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一律归苏维埃,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人民委员会;

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注:

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①军事上,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叛乱;注:

持续约3年

注: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反映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东西问题。

②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注:

军事上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叛乱在先,新经济政策在后。

工作中心的转移:

军事斗争(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叛乱)→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

4、新经济政策:

1921年实施(列宁)

①背景:

⑴长期的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经济危机;

⑵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政治危机。

②目的:

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③内容:

⑴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农民自己处理;

⑵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④作用:

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工人的失业问题;

⑵使苏俄顺利恢复了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⑶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魏玛宪法

1、十一月革命1918年

2、魏玛宪法1919年

第五节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后迁到北京)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内容:

①前期⑴提出“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⑵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面大旗。

②后期(十月革命后):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庶民的胜利》

5、影响: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文化,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6、性质:

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

二、五四运动1919年

1、导火线(原因):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概括: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开始,然后席卷全国。

3、意义:

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三、中共成立1921年

1、中共成立的背景

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建党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中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建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注:

1919年左右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1919年的国际国内情况)

1、经济领域:

1914—1919年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

2、政治领域:

1912—1921年间出现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失败,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3、思想领域:

在黑暗的岁月中,新文化运动勃然而起,高扬民主和科学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4、国际形势: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巴黎和会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一般地爆发了。

四、国共合作

1、孙中山革命道路转变的原因

依靠军阀屡遭失败,如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孙中山一生追求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2、国民党一大1924年

正式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组成了有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取得了北伐战争重大的胜利;

注:

请问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⑵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⑶孙中山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主动争取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北伐战争

时间:

1926—1927年军队:

国民革命军(广州出发)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

概况:

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发展到长江流域,北洋军阀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注:

请问国共合作取得了哪些进步?

结果: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标准国民革命运动(或者说大革命也可以)失败。

注:

请问国民党发动的“四·一二”等反革命政变后果是什么?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②国民党反动派窃取了革命的成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③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第六节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一、农村包围城市

1、背景:

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惨痛的教训中懂得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过程:

城市武装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3、三大起义1927年

目的:

夺取中心城市,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②广州起义1927年

③秋收起义1927年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放弃了攻占长沙的计划,改为南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三次起义失败的原因:

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势力集中在城市,这些起义都因为无法与强大的敌人抗衡而失败。

5、革命道路的选择

①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统治的薄弱环节。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具体方式(或者说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⑴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不断发展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⑵红色政权波浪式地向全国推进,最终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6、红色政权的发展

①全国建立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毛泽东为主席;

③红军发展到30万人。

二、长征1934—1936年

1、五次反围剿:

1930年底到1934年

①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成功地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

②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原因: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排斥毛泽东的领导,抛弃红军的作战原则,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势,死打硬拼。

结果: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注:

请问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长征1934—1936年

①长征原因(见上)

②时间:

1934年10月出发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

③遵义会议:

1934年

⑴背景: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长征初期损失很大。

⑵内容:

﹡批判了博古等人“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会后)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负责军事指挥。

⑶意义: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此点理解,可不背)

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注:

到达陕甘宁根据地。

3、长征胜利的意义

⑴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保留了革命的力量;

⑶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伟大胜利;

补充:

1、请问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出现“以俄为师”?

⑴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依然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⑵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请问中国革命以俄为师的表现有哪些?

⑴大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

⑵成立中国共产党;

⑶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⑷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起义。

3、请问中国革命为什么会从“以俄为师”到“农村包围城市”?

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惨痛的教训中懂得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

⑶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⑷中国是一个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统治的薄弱环节。

4、请问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什么?

(即如何农村包围城市?

⑴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不断发展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⑵红色政权波浪式地向全国推进,最终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