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轮复习建议讲解学习.docx
《地理二轮复习建议讲解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二轮复习建议讲解学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二轮复习建议讲解学习
地理二轮复习建议
一、从知识的整合和拓展中,促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纵观几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大多以“专题”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合、拓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针对这一考题要求,第二轮复习时应从知识联系的角度对地理学科内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和拓展,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内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1、以时间为线索整合知识
地理事物往往具有时空分布的特征,特别是自然地理现象,其时间变化特征更为明显,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因此复习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某些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地理知识整合在一起。
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的季节变化——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的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的知识背景或理论体系为切入点,而以中心问题的形式设计情境,编制试题。
因此,第二轮复习时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整合,即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有机整合。
例如,围绕“能源问题”这一中心问题,可进行下列知识的有机整合。
①能源的概念和分类;②世界和中国主要常规能源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区;③石油危机:
原因、本质;④能源危机的解决对策:
合作对话、科技进步、新能源的开发。
⑤中国的能源状况及对策:
⑥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海洋油膜污染;大气污染等。
3、以应用为中心拓展知识
近几年来文科综合测试注重地理知识的应用性,即应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这恰恰是地理学科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轮复习时要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作适当地拓展,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
“热力环流”,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山谷山顶间、海陆间、城市和郊区间昼夜热力环流的模式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复习中还可以师生共同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并通过知识的拓展,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把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到塑料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用太阳光照规律指导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等。
二、从专题和案例的复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在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展开有序的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同时,地理知识又与我们周围的许多现象息息相关,因此复习时可设计一定的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专题复习培养能力
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
专题的选择应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河流”专题应包括: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补给及径流的变化;世界和中国的著名河流;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正(孕育古老文明,便利现代生产生活;提供水源运输通道)、反(滥伐导致旱涝频发,污染使水质变坏)、合(保护“母亲河”行动、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河流专题地图:
河流分布图、流域水系图;流量曲线图;河流热点:
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学科内综合:
河流水文特征与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史地交叉:
古今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政地交叉:
人类利用河流体现的哲学原理。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能力
案例复习就是教师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事象,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复习方法。
如“国土开发和整治”是高考命题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2004年高考第36题考查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开发中存在的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第39题是东北地区国土开发中区位分析及区位变化;2005年高考第36题考查的是小区域土地利用和水能开发的问题。
在案例复习中,首先了解案例所表述的地理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如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产生的背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的不合理灌溉等。
其次要掌握影响地理事件发生的多种因素,一般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而且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往往有一个主导因素。
第三,明确地理事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如2005年文综36题,要求学生分析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和开发作用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小流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第四,要将案例迁移到同类地区,培养迁移能力。
三、从训练和反馈中,提升解题能力
第二轮复习中,一定要有适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训练中,首先,培养审题能力,从所给的材料、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明确设问的主题。
其次,培养解题的技巧,特别是文字表达的能力,语言要符合逻辑,适当采用地理术语,表达的层次要分明,思路要清晰。
第三,字迹清楚也是很重要的,平时复习练习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在第二轮复习时,还要对第一轮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科主干知识,如实图用图能力等应常抓不懈。
高考地理科第二轮复习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考命题的立意旨在考查考生能否熟练运用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高考地理科复习时,要时刻注意学生该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考地理科复习而言,一般都采用"三轮复习法"。
在三轮复习中,笔者认为,第二轮的复习尤为重要。
该轮复习是以专题复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打破知识的章节性,力求使学生达到相同知识归类,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不同知识重组,以达到"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高考命题要求。
二、什么是专题复习
所谓地理专题复习,就是将8册地理课本中所涵盖的知识进行纵横向梳理和延伸,帮助学生理顺原有的分散、凌乱的知识结构,把教材中相关联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的复习方法。
在该复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二是打破原有的章节知识,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使学生在分析试题时能够做到知识脉络清晰、运用自如的境界,以符合高考的能力要求。
三、专题复习操作方法
第二轮复习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时间如此之短,复习内容如此之多,目标要求如此之高,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呢?
笔者认为,二轮复习操作方法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下面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以及借鉴其他同行的做法,归纳如下:
1、深研"两纲一题",把握高考方向
所谓深研"两纲一题",就是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大纲"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认真解读双基;深入研究高考真题,找出试卷特点,探讨命题走向。
要做到"两纲对照","纲本对照"和"纲题对照"。
通过"两纲对照"和"纲本对照",教师在复习时能将考纲的宏观要求与教纲中教材的微观处理以及课本知识、概念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吃透考纲要领,透彻理解考纲精神,使复习依纲务本;同时通过对新旧考试大纲对照,了解其发生的变化,弄清样题的题量和题型,即能准确把握复习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高考试题的研究,建议教师将各地近十年的高考真题进行细心品味,要善于发现出历年真题的共性、命题的趋势、相同考点的试题的变化、不同模式试题的差别、不同地区高考试题流露出的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明确具体、考试重难点把握到位,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确定专题类型,制定专题内容
进行专题复习,离不开一个合理的专题设置。
制订专题时,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学生为本位,以教材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在深入研究考纲,把握高考方向,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
制订专题时,需要全体高三教师共同合作,分头把关,严格按照专题编制的要求,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贯通,使得制订出来的专题真正适合于学生,能促使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此在制订专题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选好专题内容,确定专题结构
制订各专题的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即主干知识性原则、综合能力性原则、针对实效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原则。
具体反映在各专题内容上,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教材的重点:
教材重点也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试题的核心。
高考一切能力的考查,均是建立在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再灵活运用,因而是专题复习中最主要的部分。
②、高考的热点:
高考的热点即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常考点或预测今年高考的可考点,包括主干知识热点和时事地理热点。
时事热点既要关注当前热点,同时也要注意那些长期热点,同时要注意热点内容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联。
③、知识的交融点:
高考是综合能力测试,这种综合不仅体现在学科内的知识,也体现在学科间知识。
对学科内而言,要关注地理各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地理中的地缘关系等。
对学科间而言,要以时事政治为线索,设置热点专题,找出学科间的知识的渗透点等。
④、学生的弱点:
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很多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其过去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弱点,这些弱点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能力方面的。
因此,制订专题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在专题内容中体现出来,以保证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确定专题类型:
根据专题制订的原则,参考《高考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以及对近十年来高考真题的分析研究,可在第二轮复习中拟定相关专题。
3、重视专题讲解,突出学生参与
教师对专题的讲解是专题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专题讲解过程中,并不是由教师去"满堂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来共同参与。
只有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真正达到制订专题时所提的目标要求。
为了保证专题讲解到位,在上课前,教师都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除了对专题结构和内容要熟悉以外,还要在心里做到"三准",即:
高考大方向把握准;高考重点、难点瞄得准;学生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抓得准。
这样课堂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专题讲解时,也要做到"四讲":
一讲专题在高考中的热点;二讲专题网络体系;三讲专题重点、难点和热点;四讲专题典例剖析、总结规律方法。
4、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大多与地理科的主干知识密切相关,尤其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又是比较新颖的话题,考生平时会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和关注,再加上以此为材料的考题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往往高考命题人的亲睐。
而且这一类问题也是高考题最有可能进行政史地三科综合题的素材所在,所以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少不了要对该问题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其他知识的学科间的综合,使学生能够对政史地三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在第二轮复习中注意正确复习操作方法,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大容量、高能力的情况下,实现能力提升,知识升华是完全可能的。
如何搞好地理二轮复习
我校的整体工作思路是特长班、文化课班分层次教学,特长班一轮复习截止3月底,4月份一轮查漏补缺加重要专题,实施两周考评制。
文化课系列二轮专题复习安排在3月14至4月30日,以专题为主,周末穿插综合强化。
综合强化重心前移,加大考试密度,实施周考评制。
精心打造七个方面的专题:
1、知识与能力专题2、错题再练专题3、限时规范及解读能力专题、4、典型高考试题再练专题5、回归教材专题6、讲评系列专题7、热点专题。
专题内容设计以高考中低档题为基点,实施一轮加专题复习。
针对地理学科特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面广、量多,在复习时许多同学感到摸不到边际,因而“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分追求知识的细节,而文综试题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样的复习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
应该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所谓主干知识就是该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如基本的概念、事实、原理、规律等。
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可以采取专题复习,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
专题的选择应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河流”专题应包括: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补给及径流的变化;世界和中国的著名河流;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正(孕育古老文明,便利现代生产生活;提供水源运输通道)、反(滥伐导致旱涝频发,污染使水质变坏);河流专题地图:
河流分布图、流域水系图;流量曲线图;河流热点:
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学科内综合:
河流水文特征与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史地交叉:
古今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政地交叉:
人类利用河流体现的哲学原理。
现在文综试题中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社会素材,形成新问题新情景,从不同角度构成新的问题,但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文字背景材料的信息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从历年高考考生暴露出来的弱点来看,阅读图表,从图表中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当“弱”。
文综中难度较大的题目大多集中在地理部分,而地理试题难就难在如何从图表、材料中准确、有效地获取、整理、加工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要始终把地图运用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可以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
要教会学生读图“三步曲”,即一看地图名称,二看图例注记,三看图表内容。
对同类地图要总结出一些共性的方法、步骤、规律。
对各类不同形式的地图,要因“图”而异,掌握方式方法。
如区域图要建立立体经纬网络,注意图文结合记忆;日照图要形成立体动态的模型,建立空间思维;等值线图要注意把握数值的变化规律等。
图表教学的总原则是:
筛选重要信息,避开异类信息干扰;提出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
总之,复习地理图表的目标是: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速度及准确率。
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第一轮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科主干知识,如实图用图能力等应常抓不懈。
三、注意社会热点、焦点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文综试卷命题不回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往往是借助热点外壳,将学科基础知识逐一体现。
以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创设试题是历年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
如: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地学新理论、新探索;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等。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看看这些问题能够联系到哪些地理知识,注意以这些知识作为切入点,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如2004年高考文综选择题6题“济南附近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综合题39题的(4)小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5)小题“广西、四川两地2003年缺电的主要自然原因”;2005年高考文综选择题4题“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2006年文综综合题36题“沙尘暴”问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热点问题,并非全部是当年发生的,许多热点问题可以是在较长时期内经久不衰的。
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温室效应、沙尘暴等。
因此在今后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热点要侧重评价分析,分析时要将这些社会现实与书本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善于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思考,运用综合的观点、创新的观点,从多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
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仅要关注热点问题的过去,更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
四、从训练和反馈中,提升解题能力
二轮复习中,一定要有适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师在组题时,对各种资料试题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精选典型试题。
从题型、题量、材料形式等方面让学生去熟悉。
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答思路。
同时更多地提倡教师在借鉴典型试题时,自己应根据学生实际对试题加以创作和编写,以提高和升华试题的质量和水平。
这样既能避免题海战术,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巩固双基,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就目前地理高考试题而言,主要是以材料立意命题。
因此,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正规测试,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首先,培养审题能力,要弄懂题意、看清图示,注意把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结合起来,认真把握情景材料与没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和试题作答的要求;其次,培养解题的技巧,特别是文字表达的能力。
现在文综试题中开放性试题的比重明显增加,大部分题目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这对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平时的练习中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语言要符合逻辑,适当采用地理术语,表达的层次要分明,思路要清晰。
字迹清楚也是很重要的,平时复习练习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学生复习备考时可能事半功倍,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紧抓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考试的方向,应用上述的一些学习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地掌握高中地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解题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附二轮复习进度
3月14日—3月21日专题一地图、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第一讲地图第二讲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
3月22日—3月29日专题二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第二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三讲水循环和水运动规律第四讲地壳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第五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月30日—4月5日专题三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第一讲区位因素分析第二讲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产业优化第三讲主要工业地域类型与我国产业优化第四讲人口、交通和城市第五讲文化旅游与贸易)
4月6日—4月13日专题四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第一讲世界区域地理与重要国家第二讲中国的区域地理差异)
4月14日—4月20日专题五选择题(第一讲等值线判读、地理坐标图及地理图像解读型第二讲地理材料解析型、计算型及比较排序型第三讲正误型、最佳型、因果型、组合型及题组型)
4月21日—4月28日专题六非选择题(第一讲解释说明型、实验探究型与基本技能型第二讲材料与图表分析型第三讲特征描述型、现实探究型及条件评价型)
4月29日—4月30日专题七地理热点
强化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备考
地理学科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我们开始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
二轮专题复习的目标是在巩固第一轮复习“双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综合,实现地理能力的提升。
我们应把握复习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短时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取得好成绩。
要想第二轮复习不成为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不去盲目机械地去做过多过杂的试卷和习题,以下几点是我们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当注意的。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1.加强联系,整合知识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文综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
文综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再现率很高。
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日照图、地形图等)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和气候;影响盐度和径流的因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因素;人口、交通、城市;环境问题等。
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轮复习仍要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同时也是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素质而摸索出的规律。
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理科的知识关键在于吃透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文科的知识重在反复,唯有反复才能熟练、准确把握基础知识,强化记忆思维。
所以二轮复习也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且对一轮复习还要查漏补缺。
但复习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使学生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达到融汇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根据题目的设问,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并重新整合所学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三类知识,区别对待
地理科知识结构包括: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
(1)自然地理,充分理解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分清地理概念,弄懂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能是只重表象。
(2)人文地理,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3)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
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
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
尽管不同的知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复习,但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
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
源于课本是指第一轮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持续的时间长,讲练结合。
高于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用专题的形式,将初、高中的知识融为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
又回到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之后,做几套高质量的地理单科试卷和文科综合试卷,针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再回扣课本,在课本中找原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二、依据《考试大纲》,拓宽知识面
教师在组织第二轮复习的时候,要充分依据《考试大纲》,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的差别。
复习时对知识的处理要做到详略得当、增减合理。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再现率,并通过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使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规律变得丰满和具体。
如对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复习,不仅仅是南美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以及东南亚这些具有显着地带性的区域,对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也要给予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对此,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使考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如:
气象灾害类型的拓展延伸(沙尘暴、干热风的形成、影响、减灾对策);地貌类型的拓展(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沙丘、河口沙洲、沙岛等的特征、形成);新资源、能源(可燃冰、煤层气、氢气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农业(生态农业、温室大棚农业、节水农业、无土栽培农业等)的特点、布局要求等。
三、注重图表复习、强化读图能力
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突出了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