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2640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6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食品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水

第一节引言

一、水份是食品的主要成分

1、主要食品的水份含量:

P7

二、水分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1、水对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硬度、风味、鲜度等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2、水是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必需条件,关系到食品腐败变质的问题,影响到食品的耐贮性;3、水是食品加工中的重要原料,水在食品中起着膨润、浸透、溶解、分散、均匀化等多种作用;4、水可以除去食品加工中的部分有害物质;5、水在食品加工制造中作为反应和传热的介质;6、大多数食品加工的单元操作都与水有关(干燥、浓缩、冷冻、水的固定)。

第二节水和冰的物理性质

一、水和冰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的比较

1、在0℃时,冰的导热率约为同温下水的导热率的4倍,这意味着冰传导热能比非流动水(如食品原料组织中的水)快得多;2、冰的热扩散率比水近乎大9倍,这表明在一定的环境中,冰经受温度变化的速率比水快得多。

第三节水分子水的分子结构:

P9

第四节水分子的缔合P9

水分子为什么具有强烈的缔合倾向:

水分子的极性产生了分之间吸引力

第五节冰的结构

一、影响冰结晶结构的因素

1、温度、溶质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影响冰晶的数量、大小、结构、位置和取向;2、只要避免极端快速冻结,并且溶质的性质和浓度不会显著地妨碍水分子的运动,那么食品中的冰总是以最有序的六方型冰结晶形式存在;3、像明胶这类大而复杂的亲水性分子,不仅能限制水分子的运动,而且阻碍水形成高度有序的六方形结晶,所以明胶水溶液冷冻时往往形成具有较大无序性的冰结构。

第六节水的结构

一、水的结构模型

1、混合式:

体现了分子之间氢键的概念,认为分子间氢键瞬时地存在于庞大的水分子簇中,后者与其他水分子处在动态平衡。

2、间隙式:

水保留在一种似冰或笼形物的结构中,其中个别水分子填充在笼形物的间隙中。

3、连续式:

液态水中存在着一个由水分子构成的连续网状结构,并且具有动态的本质,分子之间的氢键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水样中,原存在于冰中的许多氢键在冰融化时简单地扭曲而不是断裂。

Ø所有的模型都认为:

各个水分子能够频繁地改变它们的排列,即一个氢键快速地终止而代之以一个新的氢键,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整个体系维持一定的氢键键合和结构的程度。

二、在液态水中,温度对水的缔合的影响

1、改变最邻近水分子间的距离;2、改变水分子的配位数。

三、当固态的冰向液态的水转变时,同时出现两种情况:

1、最邻近的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密度下降,称之为“热膨胀效应”);

2、最邻近的水分子的平均数目增加(密度增加,称之为“配位数增加效应”)

*当配位数增加效应占优势时就导致大家所熟悉的净密度增加,而热膨胀效应占优势时则净密度下降。

四、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变化的特点:

1、水的密度在3.98℃达到最大值;2、在0~3.98℃之间水的净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3、超过3.98℃后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

*这是因为配位数增加效应在0~3.98℃之间是占优势的,而热膨胀效应在温度超过了3.98℃后占优势。

第七节水-溶质相互作用

一、宏观水平

二、分子水平

⏹水分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取决于

Ø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

1、自由水

⏹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

Ø自由流动水动物的血浆、淋巴和尿液;植物的导管和细胞内液泡

Ø毛细管水生物组织的细胞间隙和食品的组织结构中的一种由毛细管力所系留的水

Ø滞化水被组织中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与膜所阻留住的水

2、结合水

⏹定义:

存在于溶质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部分水。

Ø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羧基和果胶物质中未酯化的羧基同水分子形成的氢键作用力较大,结合较牢固;

Ø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基,淀粉、果胶、纤维素等分子中的羟基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较小,较不牢固。

⏹具有“被阻碍的流动性”,而不是“被固定化的”

⏹占总水量很小的一部分

⏹相当于邻近亲水基团的第一层水

结合水的分类

⏹化合水结合最强的水,已成为非水物质的整体部分

⏹邻近水占据着非水成分的大多数亲水基团的第一层位置

⏹多层水占有第一层中剩下的位置以及形成了邻近水外的几层

三、水与离子及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

键的强度共价键

大小

H2O-离子键H2O-H2O

离子对水的净结构的影响

⏹在稀水溶液中,存在两种效应:

与极化力或电场强度紧密相关

⏹净结构破坏效应(breakingeffect)

Ø大离子和单价离子产生较弱电场,能阻碍水形成网状结构

ØK+,Rb+,Cs+,NH4+,Cl-,Br-,I-,NO3-,BrO3-,IO3-,ClO4-

Ø盐溶液流动性比纯水强

⏹净结构形成效应(formingeffect)

Ø小离子或多价离子产生强电场

ØLi+,Na+,H3O+,Ca2+,Ba2+,Mg2+,Al3+,F-,OH-

Ø具有比纯水较低的流动性和较紧密的堆积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

ØA、Rb+B、Na+C、Mg2+D、Al3+

⏹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ØA、Cl-B、IO3-C、ClO4-D、F-

离子效应对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通过水合能力,改变水的结构

⏹影响水的介电常数

⏹决定胶体粒子周围双电层的厚度

⏹显著影响水对其它非水溶质和悬浮物质的相容程度

⏹离子的种类和数量也影响蛋白质的构象和胶体的稳定性

四、水与具有氢键形成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能产生氢键键和的溶质对水结构的影响;能与水形成氢键的基团。

五、水与非极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笼状水合物的作用

⏹应用前景

Ø气体混合物分离;溶液浓缩;海水淡化;气体储运;生物酶活性控制

笼状水合物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利用惰性气体分子与生物组织细胞液体中的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笼形水合物,可以限制细胞内及细胞间水分子的活动,使植物组织中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延长花卉、果蔬等农产品的贮藏期。

Ø利用氙氩混合气体处理芦笋,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同气调包装和冷藏相比

•芦笋的失重率下降;呼吸高峰消失;纤维素增加的速率减慢;维生素C和叶绿素的损失减小。

六、水与双亲分子的相互作用

⏹水作为双亲分子的分散介质

⏹双亲分子

Ø一个分子中同时存在亲水和疏水基团

Ø脂肪酸盐、蛋白脂质、糖脂、极性脂质、核酸

⏹双亲分子在水中形成大分子聚集体——胶团

Ø分子数从几百到几千

Ø双亲分子的非极性部分指向胶团的内部,而极性部分定向至水环境

双亲分子的胶团结构

第八节水分活度与相对蒸汽压

一、引言

二、水分活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

Aw的测定方法

⏹将已知含水量的样品置于恒温密闭的小容器中,使其达到平衡,测定容器内的压力或相对湿度(ERH),按式Aw=ERH/100计算

ØAw是指样品的内在品质,ERH是与样品平衡的大气的性质;

Ø仅当样品与它的环境达到平衡时,该关系才成立。

三、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的Aw的差异

Ø冰点以上:

Aw是样品组成、温度的函数,其中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Ø冰点以下:

Aw与样品的组成无关,仅取决于温度。

•不能根据冰点以下温度的Aw预测冰点以上温度的Aw。

•当温度充分变化至形成冰点或熔化冰时,从食品稳定性考虑Aw的意义也发生变化。

四、水分吸着等温线

(一)定义和区

⏹水分吸湿等温线的定义

Ø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中水的质量表示)与它的Aw之间的关系曲线。

吸湿等温线的分区

区Ⅰ水的性质

⏹最强烈地吸附;最少流动;通过水-离子或水-偶极相互作用与可接近的极性部位缔;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溶剂;看作固体的一部分;占总水量极小部分。

单分子层水(BET单层)

⏹区Ⅰ和Ⅱ边界;0.07gH2O/g干物质;Aw=0.2;可理解为:

在干物质的可接近的高极性基团上形成一个单层所需的近似水量。

区Ⅱ水的性质

⏹通过氢键与相邻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缔合;流动性比体相水稍差;大部分在-40℃不结冰;形成多层水。

⏹区Ⅰ和区Ⅱ的水占总水分的5%以下

真实单层

⏹区Ⅱ和Ⅲ接界;0.38gH2O/g干物质;Aw=0.85;完全水合所需的水分含量,即占据所有的第一层部位所需的水分含量。

区Ⅲ水的性质

⏹体相水;被物理截留或自由的;宏观运动受阻;性质与稀盐溶液中的水类似;可以结冰也可作为溶剂;占总水分的95%以上;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和微生物的生长。

⏹决定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的因素

Ø试样的成分;试样的物理结构;试样的预处理;温度;制作等温线的方法。

(二)水分吸着等温线与温度的关系

滞后环

⏹等温吸湿线的滞后现象的原因

Ø解吸过程中一些水分与非水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无法释出水分;

Ø样品中不规则的形状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部位,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给予不同蒸汽压(要抽出需P内>P外,要填满即吸着时则需P外>P内);

Ø解吸作用时,因组织改变,当再吸水时无法紧密结合水分,由此可导致回吸相同水分含量时处于较高的水分活度;

Ø温度、解吸的速度和程度及食品类型等都影响滞后环的形状。

脱水食品滞后环的三种类型

1、高糖-高果胶食品

2、高蛋白食品

3、淀粉质食品

滞后现象的现实意义

五、Aw与食品稳定性

(一)影响Aw的重要因素(回顾)

⏹水分含量

Ø食品的水分含量越高,Aw也较高

Ø有些食品的水分含量相近,Aw可能相差很大

Ø有些食品的Aw相近,含水量相差很大

⏹温度

Ø冰点以上:

样品组成、温度冰点以下:

温度

⏹非水成分

Ø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食品中非水成分越多并且非水成分与水结合力越强,Aw的值就越小。

Ø在非水成分及非水成分与水结合形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Aw值就越大。

(二)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1、Aw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关系

Ø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最低限度的Aw

Ø不同类群微生物的最低Aw范围是

•大多数细菌为0.99~0.94

•大多数霉菌为0.94~0.80

•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

•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5~0.60

2、Aw与酶促反应的关系

Ø影响酶促反应底物的可移动性;影响酶的构象;Aw的增大,水解反应的速度不断增大

3、Aw与脂质氧化作用(非酶)的关系

⏹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Ø在Aw较低时(0.35),可以抑制氧化;

•覆盖了可氧化的部位,阻止了它与氧的接触;

•与金属离子的水合作用,消除了由金属离子引发的氧化作用;

•水与氢过氧化物结合,而使其不容易产生氧自由基而导致链氧化的结束;

Ø当Aw大于0.35,水分对脂质氧化具有促进作用:

•增大了食物中氧气的溶解,加速了氧化;

•水分的溶剂化作用,使反应物和产物便于移动,有利于氧化作用的进行;

•水分对大分子的溶胀作用,暴露出新的氧化部位,有利于氧化的进行。

Ø当Aw大于0.8,反应物被稀释,氧化作用降低。

4、Aw与美拉德反应的关系

⏹钟形曲线形状

⏹Aw=0.3-0.7时,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

⏹高于BHT单分子层Aw以后美拉德褐变就可以进行。

ØAw较低时,水多呈水-水和水-溶质的氢键键合作用与邻近的分子缔合作用,不利于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移动,限制了美拉德褐变的进行。

Ø随着Aw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反应褐变增大至最高点。

ØA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反应褐变下降。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一节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是食物的主要成分;提供膳食热量;提供质构、口感和甜味。

⏹表达式Cx(H2O)y

⏹碳水化合物的定义

Ø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

⏹包括单糖、低聚糖以及多糖;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纤维素

⏹选择题

Ø糖类的生理功能是()。

•(A)提供能量(B)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份

•(C)构成细胞膜的成分(D)血型物质即含有糖分子

⏹选择题

Ø根据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碳水化合物是属于一类()的化学物。

•(A)多羟基酸(B)多羟基醛或酮(C)多羟基醚(D)多羧基醛或酮

第二节单糖

一、结构

⏹手性碳原子

命名

⏹3个碳原子:

三糖,1个手性碳原子D-甘油醛糖,L-甘油醛糖

⏹4个碳原子:

四糖,2个手性碳原子

⏹5个碳原子;五糖,3个手性碳原子

⏹6个碳原子:

六糖,己糖,己醛糖

酮糖

单糖中羰基是酮基,例如果糖

⏹醛类羰基非常活泼,容易受羟基氧原子亲核进攻生成半缩醛。

半缩醛的羟基进一步与醇的羟基反应(缩合)生成缩醛。

⏹在同一个醛糖或酮糖分子内,分子中的羰基与羟基反应可形成半缩醛,D-葡萄糖形成的环状半缩醛,形成的六元糖环称为吡喃环。

二、糖苷

⏹糖苷的功能特性

Ø黄酮糖苷:

具有苦味和其它风味和颜色;毛地黄苷:

强心剂;皂角苷:

起泡剂和稳定剂;甜菊苷:

甜味剂。

O-糖苷

⏹定义:

糖在酸性条件下与醇发生反应,失去水后形成的产品;糖苷一般含有呋喃或吡喃糖环。

O-糖苷的性质

⏹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一般是稳定的;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水解;可被糖苷酶水解。

(果胶酶、淀粉酶、N-糖苷)

⏹糖+胺RNH2氨基葡萄糖苷(N-糖苷)

ØR=H

•肌苷5’-单磷酸盐

ØR=OH

•黄苷5’-单磷酸盐

ØR=NH2

•鸟苷5’-单磷酸盐

N-糖苷的性质

⏹稳定性不如O-糖苷;

⏹在水中容易水解,使溶液的颜色变深,黄色变为暗棕色,导致Maillard褐变;

⏹有些相当稳定

ØN-葡基酰胺N-葡基酰胺嘌呤N-葡基酰胺嘧啶S-糖苷

⏹糖+硫醇RSH硫葡萄糖苷(S-糖苷)

⏹糖基与糖苷配基之间有一硫原子

⏹芥菜子和辣根的组分

生氰糖苷

⏹降解时产生氰化氢;杏仁、木薯、高梁、竹笋和菜豆;为防止氰化物中毒,必须充分煮熟后再充分洗涤。

三、氧化反应

四、还原反应

五、酯化与醚化

⏹酯化

Ø糖中的羟基与有机酸或无机酸相互作用生成酯

Ø马铃薯淀粉中含有磷酸酯基

Ø卡拉胶中含有硫酸酯基

⏹醚化

Ø多糖通过醚化可以改善它们的性质,具有广泛的用途;

•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醚、羟丙基酯淀粉

六、非酶褐变

⏹褐变:

指食品在加工、储藏等过程中发生褐色变化而比原有色泽加深的现象。

Ø有益的褐变、有害的褐变

⏹褐变按其发生机理分为

Ø酶促褐变:

氧+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

Ø非酶促褐变

(一)羰氨反应

⏹美拉德反应:

食品在加热或长期储存后,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

⏹羰氨反应过程

1、开始阶段

2、中间阶段

(1)Amador产物脱水生成羟甲基康醛(HMF)

(2)Amadori产物脱去胺基重排生成还原酮

(3)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的作用

3、终期阶段

⏹类黑素:

在中间阶段反应过程中形成产物有糠醛及其衍生物,二羰基化合物、还原酮类、由Strecker降解产生的醛类等,最终形成含氮的棕色聚合物或共聚物。

(二)焦糖化褐变

⏹焦糖化作用:

糖类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时,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会变为黑褐色的物质。

⏹在受强热的情况下,糖类生成两大类物质:

举例:

蔗糖形成焦糖的过程(3个阶段)

蔗糖、异蔗糖酐、焦糖酐、焦糖稀、焦糖素

⏹工业上生产焦糖色素(3种方法)

Ø蔗糖在酸或酸性铵盐(亚硫酸氢铵)存在的溶液中加热,耐酸焦糖色素(pH=2~4.5),带有负电荷的胶体粒子,可乐饮料

Ø蔗糖溶液和铵离子溶液加热产生红棕色并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pH=4.2~4.8,焙烤食品

Ø蔗糖直接热解产生红棕色并含有略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溶液pH=3~4,啤酒和含醇饮料

(三)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对食品营养质量的影响

⏹降低蛋白质的营养质量

Ø氨基酸被破坏而造成损失,如Lys

•Lys中游离氨基最易和羰基相结合;

•Lys是许多蛋白质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它的损失较大地影响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抑制蛋白酶活性

Ø非酶褐变的终产物—类黑精具有很强的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2、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Ø酱油、豆腐、面包、烤肉、烤鱼和咖啡中褐色色素

Ø乳和乳制品的加工和贮藏中也会发生非酶褐变反应而生成棕褐色物质,不是所期望的

3、对食品香味的影响

Ø烤面包,爆花生米,炒咖啡所形成的香气物质

Ø利用美拉德反应的产物,调和制成巧克力精、面包香精,咖啡香精和肉类香精

4、非酶褐变产物的抗氧化作用

Ø类黑精具有很强的消除活性氧的能力

5、非酶褐变产生有害成分

Ø天门冬氨酸+还原糖→丙烯酰胺

(四)非酶褐变的控制

⏹影响非酶褐变反应的物理化学因素

Ø糖类与氨基酸的结构;反应温度;热作用时间;食品体系中的pH值;食品中水分含量;金属离子。

1、使用不易褐变的原料

⏹糖类

Ø还原糖>非还原糖;

Ø戊碳糖>六碳糖;

Ø双糖中:

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

Ø戊碳糖中:

核糖>阿拉伯糖>木糖;

Ø六碳糖中:

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

⏹氨基化合物

Ø在胺类化合物中:

胺>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Ø在氨基酸中:

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

Ø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2、控制加工及贮存条件

(1)降低温度

⏹非酶褐变反应的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越高,褐变速率越快。

Ø温度相差10℃,褐变速度可相差3-5倍

Ø30℃以上发生较快,20℃以下较慢

Ø10℃以下存放能防止褐变

(2)改变pH值

⏹羰氨缩合作用是可逆的,pH值可影响美拉德反应的途径。

Ø在稀酸条件下,羰氨缩合产物很容易水解。

ØpH值在3以上时,褐变速率随pH值的增加而加快。

(3)控制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在10-15%时容易发生褐变;

⏹水分含量在3%以下,非酶褐变反应受到抑制;

Ø易褐变的奶粉的水分应控制在3%以下,才能抑制褐变;

⏹水分含量很高的情况下,反应基质浓度低,褐变反应就难于发生;

Ø柠檬汁易褐变,适当降低浓缩比有利于延阻褐变发生,柠檬汁的适宜浓缩比为4:

1。

(4)氧气

⏹室温下氧气的存在对非酶褐变反应速度有促进作用。

⏹易褐变的食品应尽量减少与氧气的接触。

Ø采用真空包装,充氮包装,减缓褐变的发生。

3、使用褐变抑制剂

(1)亚硫酸及其盐

Ø抑制褐变的机理是:

羰基与亚硫酸根结合形成化合物,其加成物能与氨基化合物缩合,但缩合产物不能再进一步生成Schiff碱和N-葡糖基胺,从而阻止了美拉德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2)形成钙盐

Ø钙可同氨基酸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有协同亚硫酸及其盐控制褐变的作用。

Ø在马铃薯等多种食品加工中应用。

4、生物化学法

(1)发酵法

⏹对某些含糖量甚微的食品,可加入酶母发酵除去糖;

(2)酶法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混合酶制剂→除去食品中微量葡萄糖和氧。

Ø氧化酶把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产生H2O2,可被过氧化氢酶分解为水和氧气。

⏹选择题

Ø食品中丙烯酰胺主要来源于()加工过程。

•(A)高压(B)低压(C)高温(D)低温

Ø糖苷的溶解性能与()有很大关系。

•(A)苷键(B)配体(C)单糖(D)多糖

⏹简述蔗糖形成焦糖素的反应历程。

⏹简述美拉德反应的历程。

⏹论述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论述非酶褐变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

第三节低聚糖

一、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

⏹低聚糖:

2~20个糖单位通过糖苷键连接

⏹多糖:

超过20个糖单位

麦芽糖

⏹淀粉水解后得到的二糖;具有潜在的游离醛基,是一种还原糖;温和甜味剂。

乳糖

⏹牛乳中的还原性二糖;

⏹乳糖不耐症:

缺乏乳糖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经过厌氧微生物发酵成乳酸或短链脂肪酸。

克服的方法:

发酵过程中转化为乳酸(酸奶);外加乳糖酶水解

蔗糖

⏹非还原性二糖;α-葡萄糖和β-果糖头头相连;具有极大的吸湿性和溶解性;冷冻保护剂

二、具有特殊功能的低聚糖

⏹功能性食品

Ø低热、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

Ø低聚糖(寡糖)和短肽(寡肽)占重要地位

⏹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低聚糖

Ø低聚果糖;乳果聚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低聚氨基葡萄糖

1、低聚果糖

⏹分子式为G-F-Fn,n=1~3

sucrose+fructose

⏹G-F(蔗)G-F-F(蔗果三糖)+G-F-F-F(蔗果四糖)+G-F-F-F-F(蔗果五糖)

低聚果糖的生理活性

⏹双歧因子;低热量糖;水溶性食物纤维;抑制肠内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促进肠胃功能;

防止龋齿。

2、低聚木糖

⏹主要成分为木糖、木二糖、木三糖及木三糖以上的木聚糖

⏹木二糖含量↑,产品质量↑

⏹甜度为蔗糖的40%

低聚木糖的特性

⏹较高的耐热(100℃/1h)和耐酸性能(pH2~8);双歧杆菌所需用量最小的增殖因子;代谢不依赖胰岛素,适用糖尿病患者;抗龋齿。

低聚木糖的生产

⏹从玉米芯、棉子壳以及蔗渣等原料

Ø提取木聚糖;木聚糖酶法水解。

⏹许多丝状真菌都产木聚糖酶,但往往不止产一种酶

Ø内切木聚糖酶水解得到低聚木糖

Øβ-1,4木糖苷酶水解木二糖为木糖

⏹菌株筛选:

产木聚糖酶酶活高而β-1,4-木糖苷酶酶活低的菌株

3、甲壳低聚糖

⏹降低肝脏和血清中的胆固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肿瘤;增殖双歧杆菌。

⏹甲壳低聚糖的生产

Ø采用盐酸将壳聚糖水解至一定的程度,然后经过中和、脱盐以及脱色等步骤制备得到,其聚合度为1~7。

Ø采用壳聚糖酶水解壳聚糖再经分离和纯化制备甲壳低聚糖。

•用微生物方法生产的壳聚糖酶的活力偏低

三、环状低聚糖

⏹D-吡喃葡萄糖-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物;

环糊精的结构特点归纳

⏹高度对称性

⏹圆柱形

Ø-OH在外侧,C-H和环O在内侧

Ø环的外侧亲水,中间空穴是疏水区域

⏹作为微胶囊壁材,包埋脂溶性物质

Ø风味物、香精油、胆固醇

⏹选择题

Ø葡萄糖和果糖结合形成的二糖为()。

•(A)麦芽糖(B)蔗糖(C)乳糖(D)棉籽糖

Ø甲壳低聚糖是一类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或D-氨基葡萄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低聚合度的水溶性氨基葡聚糖。

•(A)-1,4(B)β-1,4(C)-1,6(D)β-1,6

⏹判断题

Ø麦芽糖、乳糖、蔗糖都是还原二糖。

()

⏹论述题

Ø论述食品中主要的功能性低聚糖及其作用。

⏹名词解释

Ø环状糊精

⏹选择题

Ø水解麦芽糖将产生()。

•(A) 葡萄糖(B)果糖+葡萄糖(C)半乳糖+葡萄糖(D)甘露糖+葡萄糖

第四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