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1907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5.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1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讲稿.ppt

渗透汽化渗透汽化主要内容概述概述渗透汽化特征渗透汽化特征渗透汽化传质过程渗透汽化传质过程质量传递质量传递浓差极化浓差极化渗透汽化膜渗透汽化膜渗透汽化膜品质要求渗透汽化膜品质要求渗透汽化膜材料渗透汽化膜材料渗透汽化膜组件渗透汽化膜组件渗透汽化应用渗透汽化应用膜工艺计算膜工艺计算集成过程集成过程蒸汽渗透蒸汽渗透概述什么是渗透汽化?

什么是渗透汽化?

英文为:

pervaporation简称PVAP或PV。

在膜两侧压差(跨膜压差)作用下,使料液侧混合物中优先吸着组分渗透通过膜,并在(邻近)下游侧膜截面上汽化,达到混合物脱水(易挥发溶质)与分离,获得纯化产物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

概述渗透汽化过程分类渗透汽化过程分类1.真空渗透汽化真空渗透汽化2.载气吹扫渗透汽化载气吹扫渗透汽化3.热渗透汽化热渗透汽化4.使用可凝性载气的渗透汽化使用可凝性载气的渗透汽化5.渗透液冷凝分相后部分循环渗透液冷凝分相后部分循环6.渗透液部分冷凝渗透液部分冷凝概述真空、载气吹扫渗透汽化真空、载气吹扫渗透汽化过程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概述渗透汽化技术的发展渗透汽化技术的发展1.1917年,年,Kober提出渗透汽化概念提出渗透汽化概念2.1935年,年,Farber确认渗透汽化在浓缩和分确认渗透汽化在浓缩和分离中应用离中应用3.1958年,年,Heisler发表了第一篇定量的渗透发表了第一篇定量的渗透汽化分离水汽化分离水/乙醇的文章乙醇的文章4.1958-1962,Binning发表了系列关于渗透发表了系列关于渗透汽化原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结果汽化原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结果5.1980s,GFT公司首次将渗透汽化技术商业公司首次将渗透汽化技术商业化:

化:

PVA/PAN复合膜用于乙醇脱水。

复合膜用于乙醇脱水。

渗透汽化特征渗透汽化特征渗透汽化特征膜分离过程要求用第三相将两个主体相膜分离过程要求用第三相将两个主体相分隔,第三相即为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

分隔,第三相即为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

推动力包括:

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推动力包括:

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等渗透汽化是一具有相变的膜渗透过程渗透汽化是一具有相变的膜渗透过程优点是:

分离效率高、设备简单、操作优点是:

分离效率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等优点方便、能耗低等优点渗透汽化特征渗透汽化的三个步骤1.膜表面的吸附膜表面的吸附2.膜内的扩散膜内的扩散3.膜下游的脱附、汽化膜下游的脱附、汽化渗透汽化特征1.分离作用的原动力:

依赖渗透组分与膜材料间的相互作用,非蒸馏的相对挥发度;依赖渗透组分与膜材料间的相互作用,非蒸馏的相对挥发度;2.渗透汽化可操作范围:

可渗透组分浓度较低、在环境温度下或低于环境温度均可操可渗透组分浓度较低、在环境温度下或低于环境温度均可操作,因此对一些热敏性物质的提纯具有独特优势作,因此对一些热敏性物质的提纯具有独特优势3.渗透汽化的推动力不受渗透压力的限制不受渗透压力的限制(与反渗透相比与反渗透相比),因为下游的化学势,因为下游的化学势低,同时,上游的料液不存在临界压力低,同时,上游的料液不存在临界压力4.料液与膜的作用料液与膜直接接触,导致膜溶胀,降低膜分离性能:

提高料液与膜直接接触,导致膜溶胀,降低膜分离性能:

提高通量、降低选择性通量、降低选择性渗透汽化特征5.下游蒸汽压组分在下游的蒸汽压影响组分的通量,下游蒸汽压尽组分在下游的蒸汽压影响组分的通量,下游蒸汽压尽可能低(经济性)可能低(经济性)6.存在相变需要提供渗透液的汽化热,导致最佳操作对象为低浓需要提供渗透液的汽化热,导致最佳操作对象为低浓度混合物度混合物7.渗透汽化装置没有明显的经济性适用范围,方便集成没有明显的经济性适用范围,方便集成8.其它在紧凑、简洁、灵活、多适用性等方面的评价中排在紧凑、简洁、灵活、多适用性等方面的评价中排3/31(流体分离技术)(流体分离技术)渗透汽化评价参数渗透通量渗透通量J和分离因子和分离因子渗透汽化传质过程渗透汽化传质过程质量传递渗透汽化过程模型溶解溶解-扩散模型扩散模型微孔流模型微孔流模型溶解-扩散模型溶解-扩散模型1.料液中组分吸附到膜料液侧表面料液中组分吸附到膜料液侧表面2.组分扩散透过膜组分扩散透过膜3.下游表面侧解吸到汽相下游表面侧解吸到汽相第三步的阻力可以忽略,对传质没有影响,且是无选择性步骤。

溶解-扩散模型膜的传递性能可用渗透系数(P)表征,渗透系数为溶解系数与扩散系数的乘积:

P=S*D溶解-扩散模型组分在膜内的传递还受到料液中其它组组分在膜内的传递还受到料液中其它组分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伴生效应。

伴分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伴生效应。

伴生效应也分热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

热生效应也分热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

热力学部分主要是指组分在膜内的溶解度力学部分主要是指组分在膜内的溶解度受到另一组分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膜受到另一组分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膜内渗透组分间的的相互作用及每个组分内渗透组分间的的相互作用及每个组分与膜的相互作用。

动力学伴生作用是由与膜的相互作用。

动力学伴生作用是由于渗透组分在聚合物中的扩散系数与浓于渗透组分在聚合物中的扩散系数与浓度有关所致。

度有关所致。

溶解-扩散模型溶解过程溶解过程组分在膜内的溶解直接与组分和膜的物性有关,纯组分组分在膜内的溶解直接与组分和膜的物性有关,纯组分的溶解度可以从溶解平衡实验获得,对于二元混合物,的溶解度可以从溶解平衡实验获得,对于二元混合物,溶解平衡实验只能得到两组分在膜内的总溶解量,而膜溶解平衡实验只能得到两组分在膜内的总溶解量,而膜中各组分的浓度在传质计算中又是必需的,因此用实验中各组分的浓度在传质计算中又是必需的,因此用实验或理论的方法确定各组分在膜中的浓度是必要的。

目前或理论的方法确定各组分在膜中的浓度是必要的。

目前一般采用溶胀密度法、气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测定一般采用溶胀密度法、气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测定组分在膜内的溶解度,对溶解平衡浓度的理论计算法,组分在膜内的溶解度,对溶解平衡浓度的理论计算法,可根据组分在液相与膜相的化学势平衡得到。

可根据组分在液相与膜相的化学势平衡得到。

溶解-扩散模型方程稳态时,基于Fick扩散定律存在伴生效应式中:

Ci为组分浓度;Bi为组分的活动率;i为组分的化学位溶解-扩散模型方程简化上式(上、下游压差0.1MPa左右)溶解-扩散模型方程定义:

DiRTBi,为组分在膜内的扩散系数溶解-扩散模型方程i,j二元混合物在高分子膜内中的活度系数ai可由Flory-Huggins方程求得:

式中,为三元体系中组分的体积分率。

溶解-扩散模型方程组分与膜的Flory相互作用参数im可从纯组分在高分子膜内的溶胀自由能求得:

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参数ij可由剩余自由能求得:

溶解-扩散模型方程扩散系数线性模型式中式中Kij,Kji表示一组分的塑化作用对另一组表示一组分的塑化作用对另一组分扩散系数的影响分扩散系数的影响该模型不能恰当描述极性物系的伴生效应,该模型不能恰当描述极性物系的伴生效应,扩散系数只在很窄的浓度范围内保持近似的扩散系数只在很窄的浓度范围内保持近似的线形关系,并且无法外推到浓度接近于的线形关系,并且无法外推到浓度接近于的情况。

情况。

溶解-扩散模型方程六参数模型该模型较全面地反映了各组分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包含了两个极限扩散系数Di0,Dj0,但模型参数的回归存在多解问题,失去了参数应有的物理意义溶解-扩散模型方程自由体积扩散模型式中式中ii为组分为组分i在膜中的活度;在膜中的活度;i为组分为组分i体积分数;体积分数;i为膜本身固有的自由体积;为膜本身固有的自由体积;1122为自由体积参数该为自由体积参数该模型在处理自由体积时只对纯组分的体积作简单的加和,模型在处理自由体积时只对纯组分的体积作简单的加和,没能体现出伴生效应,用于预测二元极性物系的渗透汽没能体现出伴生效应,用于预测二元极性物系的渗透汽化数据误差较大该模型的优点是温度,浓度及分子大化数据误差较大该模型的优点是温度,浓度及分子大小对扩散系数的影响都有所反映,若能处理得当,将是小对扩散系数的影响都有所反映,若能处理得当,将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能详细剖析渗透汽化的模型方程一个很有前途的,能详细剖析渗透汽化的模型方程。

微孔流模型由Matsuura提出,假设膜表面有一束圆柱形孔,分三个步骤传质1.液体从表面传递到圆孔内汽液界面液体从表面传递到圆孔内汽液界面2.在汽相界面汽化在汽相界面汽化3.汽体从汽相界面传递到圆孔出口处。

汽体从汽相界面传递到圆孔出口处。

微孔流模型微孔流模型与溶解-扩散模型的区别:

1.假定了膜内有一汽假定了膜内有一汽-液界面液界面2.渗透汽化过程被认为是液相传递和汽渗透汽化过程被认为是液相传递和汽相传递的结合相传递的结合微孔流模型置疑点渗透汽化膜表面是否有孔?

根据根据Knudsen流体或粘性流体机理,流体或粘性流体机理,溶解溶解-扩散模型中,渗透汽化膜表面扩散模型中,渗透汽化膜表面存在一个上、下游间的通道;存在一个上、下游间的通道;另一类溶解另一类溶解-扩散模型中认为渗透汽扩散模型中认为渗透汽化膜不存在孔,但高分子链段的热运化膜不存在孔,但高分子链段的热运动会产生让组分扩散的瞬时的动会产生让组分扩散的瞬时的“沟沟”微孔流模型微孔流模型中的微空指的是聚合物本体间,没有明确边界的小单元间的微小空间,在该空间内发生质量传递微孔的尺寸只需要比0大即可在渗透汽化膜表面的这种微孔,尺寸单位为埃,并不需要直接观测到,物理方法难以测定。

微孔流模型微孔流微孔流模型是否有效?

模型是否有效?

1.聚合物膜的物理结构可以佐证微孔流聚合物膜的物理结构可以佐证微孔流模型;模型;2.渗透汽化发生相变的位置在膜内,可渗透汽化发生相变的位置在膜内,可以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以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3.微孔流模型可以半定量的解释渗透汽微孔流模型可以半定量的解释渗透汽化中的一些现象;化中的一些现象;4.目前,尚缺乏更好地定量描述或预测目前,尚缺乏更好地定量描述或预测渗透汽化过程的模型。

渗透汽化过程的模型。

两种模型的比较两种模型所涉及的两种模型所涉及的“微孔微孔”概念不相同;概念不相同;但均为分子级,本质上都是渗透分子的但均为分子级,本质上都是渗透分子的两维运动空间。

两维运动空间。

两种模型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渗透汽化过两种模型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渗透汽化过程的方法;程的方法;渗透汽化传质研究重点扩散和吸附的关系扩散和吸附的关系模型众多,主要基于定性观察,缺乏实模型众多,主要基于定性观察,缺乏实验数据验证;验数据验证;针对个别体系,缺乏通用性;针对个别体系,缺乏通用性;只考虑非理想扩散,忽视非理想吸附;只考虑非理想扩散,忽视非理想吸附;考虑优先吸附,但并未比较优先扩散。

考虑优先吸附,但并未比较优先扩散。

浓差极化膜分离过程中,选择性渗透是导致浓差极化的根本原因:

渗透速率慢的组分,在膜表面积累,液相边界层浓度低于主体浓度。

浓差极化使得,渗透通量、分离因子都下降。

浓差极化渗透汽化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研究较少的原因:

与反渗透等相比,渗透汽化过程通量低。

渗透汽化过程中的浓差极化主要集中在:

有机物脱水、水中微量有机物的脱除方面,以及痕量物质的分离。

浓差极化稳态条件下,渗透组分在液相边界层内的浓度分布浓差极化稳态条件下,透余组分在液相边界层内的浓度分布浓差极化Resistance-in-series模型浓差极化浓差极化因子(concentrationpolarizationindex,I)式中:

Cm、xm为膜表面的溶质浓度,Cb、xb为本体浓度。

I偏离1越大,表明浓差极化越厉害。

浓差极化浓差极化因子的计算式中Ji为溶质的通量,Jw为溶剂的通量,Cw为溶剂的本体浓度,D为溶质扩散系数,为假定的边界层厚度。

浓差极化浓差极化因子的计算该计算式由该计算式由Peclet准数推导得到,式中准数推导得到,式中Q为渗透系数,为渗透系数,mol.m.m-2.Kpa/s,H为为Henry常数,上标常数,上标m为膜本体性为膜本体性质,下标质,下标i,w分别为溶质和溶剂分别为溶质和溶剂浓差极化浓差极化液相边界层内甲醇浓度分布液相边界层内甲醇浓度分布(=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