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1902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1.《史记》记述:

窦太后曰: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丞相亚夫曰: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景帝曰:

“丞相议不可用。

”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

《唐六典》记述:

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

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由上述资料可知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特点是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2.《宋史·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历史总是充满无尽的讽刺:

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

C.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

D.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4.法兰西的共和之路艰难曲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如下图所示。

下列各项能够对这一现象作出全面准确解释的是

A.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不断深入

B.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异常激烈

C.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曲折迭起

D.外国势力干涉打断了民主化进程

5.郑鹤声是一名传统学人,他在1951年《文史哲》第1卷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怎样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文章中表示:

“我们的首要问题,是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结合我国近代史上的问题。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全面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反抗外来侵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

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8.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

……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

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9.正如维克多·雨果说: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的一样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

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发展”。

此“新的力量”是

①西欧的联合 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③日本的重新崛起 ④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0.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是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谋利,为消费而非交换。

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我国历代王朝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B.轻徭薄赋C.兴修水利D.盐铁官营

11.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2.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

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13.《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位民族资本家言:

“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14.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提出“一化三改”的任务,到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A.这反映了经济上的“大跃进”B.它注重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相结合

C.这是农业和工业齐头并进的结果D.这说明阶级矛盾任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6.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

“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供需不平衡B.工业革命C.经济危机D.新航路的开辟

17.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18.“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

”下列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是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调节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19.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

这里“右转”的意义是

A.降低国有制经济的比重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20.《全球通史》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A.十月革命B.二月革命C.“八·一九”事件D.七月流血事件

21.《权端的年代》一书在介绍大萧条时宣称:

“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苦……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

苏联取得如此成就的内因在于

A.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热情B.资本主义的危机带来了发展机会

C.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推动D.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22.《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把中美关系概述为:

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A.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B.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C.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D.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23.2012年7月20日路透社报道,WTO上个月裁定,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冷压薄板电工钢进行调查并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对此中国提起了申诉。

同月2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价格过低,其海关对此类产品进口商征收相应的反倾销税押金。

由此可见

A.世贸组织无法调解各国贸易纠纷B.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弊大于利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中最大受益者D.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任重道远

24.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

“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班牙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

B

清代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

1866年后又经过了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英国已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

“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

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25.有学者认为:

“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

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第二卷非选择题:

第26题28分。

第27题22分,共50分。

26.(28分)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

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试述其目的(10分)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

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8分)

材料四托克维尔认为,分权的“纯粹学说”也许可以这样表述:

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关键是将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或三部分……基于对分权的上述理解,托克维尔进一步指出分权学说包含四个要素:

第一是信奉“政治自由”,或排除“专断权力”。

第二是政府具有三种具体的“职能”(立法机关、执行机关和司法机关)。

第三个是他称之为“人员分离”。

(即表明政府的三个部门应当由相当分离和不同的人群组成,而且成员身份没有重叠)。

第四个要素主要是在以上三个要素基础上而得出的观点,即:

如果遵循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分工或分立的建议,那么政府的每个部门都将成为对其他部门行使专断权力的制约,以及因为只限于行使自身的职能、政府各部门便无法对其他部门行使不当的控制或影响。

——李剑宏《试论中西方政治监督目标和实践的差异》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的分权“四要素”中的第二和第四个要素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并指出西方政治监督与中国传统监督制度的主要差异。

(10分)

27.(22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时间

政策

西汉初年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汉文帝

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故吴(吴刘濞)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

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

……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于是县官大空。

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郡国多奸(私自)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即上林三官)。

―――《史记•平准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8分)

材料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元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曰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

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

(10分)

材料三增加货币供应量是解决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做法,但是过度的货币投放又为另一种危机埋下了隐患,这是另一种由货币引发的灾难,它将吞噬人们的财富,这种灾难已困惑了人类近2000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它就是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吴敬琏:

政府往往倾向于短期行为,就是滥发货币,而滥发货币一定会造成物价腾贵。

因为滥发货币的结果就是使币值降低,币值降低反过来说就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实行限价政策,但毫无成效。

仅仅9个月,金圆券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以银元券代替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所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覆灭。

非洲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由滥发货币导致的货币灾难。

世界上最大面额的钞票是1000亿津元,1000亿津元只相当于10美元。

10年前,1000亿津元可以买10栋豪宅,现在只能买3个鸡蛋。

——央视纪录片《货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武威六中第一轮高考复习阶段性过关测试卷(四)

历史(文)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第二卷非选择题:

第26题28分。

第27题22分,共50分。

26.(28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试述其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8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的分权“四要素”中的第二和第四个要素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并指出西方政治监督与中国传统监督制度的主要差异。

(10分)

 

27.(22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

(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28分)

(1)特点:

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

(6分)

背景:

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4分)

目的:

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4分)

(2)宋初特点:

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4分)

明初特点:

反腐败极端化、严刑峻法(4分)

 

27.(22分)

(1)变化:

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

(2分)

意义:

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危机;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钱币体制逐步规范化,促使币制的长期稳定。

(6分)

(2)意义:

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防止白银外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

(10分)

(3)危害:

政府过度使用纸币,将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经济增长快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政局不稳,引发社会问题乃至地区动荡。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