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六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南京六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六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六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江苏省南京六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高考语文
2014-12-05112014
密
=★=
江苏省南京六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
命题人:
范晓晖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寥廓(liáo) 蛮横(hèng) 百舸争流(gě) 不屈不挠(náo)
B.粘贴(nián) 戕害(qiāng) 锲而不舍(qiè) 独出机杼(zhù)
C.引擎(qíng) 蝉蜕(tuì) 按捺不住(nài) 冯虚御风(píng)
D.广袤(mào) 狙击(zǔ) 转弯抹角(mò) 怦然心动(pē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场的藏书爱好者纷纷表示,适当时候必往扬州找能工巧匠,为自己珍藏的精品古籍善本,定制一个精致的楠木书匣。
B.这项河道治理工程将通过清除引潮河大量的淤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而降低“臭流”发生几率、范围和影响程度。
C.及时转变观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系统的数据上,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才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D.由于新近翻译的论文大多竭力宣传西方教育理念,因而问世不久的《现代教育》杂志能客观地与读者谈论西方教育观的两面性。
3.请在下列语段中的划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只填序号),使语句连贯,结构一致,文意流畅,表意清楚。
(5分)
大事难事, ;逆境顺境, ; ,看涵养; ,看智慧;是成是败, 。
愿你拥有一切,成就精彩人生!
①看胸襟 ②看坚持 ③看担当 ④是喜是怒 ⑤有舍有得
4.现在,有些超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且在醒目处贴有“每一个摄像头都是一双监视你的眼睛。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这样让人很不舒服的标语。
请你另拟一条提示语,既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又语言得体。
(4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
①木主:
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
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右欲兵之 兵:
士兵 B.扶而去之去:
离开
C.及至,西伯卒卒:
去世 D.劫往归焉归:
归就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3分)( )
①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
④太公曰:
“此义人也。
”
⑤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4分)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分)
(2)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3分)
(3)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分)
三、古诗鉴赏(2014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4分)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分)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的用意何在?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2)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荀子《劝学》)
3) 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5)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6) 千呼万唤始出来,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学
科网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故 乡
林贤治
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
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
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③我思念月亮。
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
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
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
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
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
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④故乡!
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
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
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
偶尔回乡,却见阡陌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
笔直的机耕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
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
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
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
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
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
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
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
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
他们所到之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
⑧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
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
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
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时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⑨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
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的。
然而,我们所见的是:
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
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
⑩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
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
纠缠的社会问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
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
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选自《平民的信使》,有删改)
11.文中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农民并不安贫乐道?
请分条列举。
(6分)
12.文章第③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5分)
13.“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
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这些叙写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说明。
(6分)
14.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
请根据全文探究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2014年陈寅恪官费留学。
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
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
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
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
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
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
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1962年,胡乔木造访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
他说:
“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
“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1969年2014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D.由于中央领导人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6.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请作简要概括。
(6分)
17.陈寅恪为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
(6分)
七、作文(70分)
18.一次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以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
“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也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
对上述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请以“差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角度自选;
(2)立意自定;
(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9.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感情2分,分析2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
用意2分)
2014.略
11.①他们有赢得自由幸福生存的愿望;②具有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或“具有活力”);③有韧性,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与命运抗争。
(每点2分,共6分)
12.选取故乡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人情等细节(1分,答出“代表性细节”或“典型细节”即可得1分);运用了化静为动(如:
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以动衬静(如:
月夜的笛声是好的……,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联想(如:
由笛声想到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融情于景(借家乡典型风物如月亮、屋瓦、霉墙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融情于事(借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上都是从表现手法角度例举的,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角度回答,这里不一一列举)(任意答出两点得4分,每一点中必须包括表达手法和分析)
13.承接上文(1分),强调上文对故乡的思念和赞美是一种自欺自慰,从而加以否定;(2分);总领下文(1分),探讨逃离故乡的原因。
(2分)
14.①对故乡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②对农民生活的贫困充满同情;③对故乡的未来深感担忧;④对农民们为改变命运的行动而感到高兴;⑤对农民们不能享受到都市文明感到困惑;⑥对自己不能有效地帮助农民而感到沮丧和无奈。
(每点1分,共6分)
15.B(A.“超过”的说法文中无据,且“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是吴宓个人的评价。
C.“转向”与原文中“仍”矛盾。
D.文集的出版与胡乔木的关心无关)
16.①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②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③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
(每点2分)
17.①待人谦和真诚;②有崇高的民族气节;③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的人格。
(每点2分)
18.按高考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
“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离了孤竹国。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
”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劝阻说:
“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
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
“这两位是义士啊!
”把他们搀扶起来,让他们走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
“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
用残暴去取代暴虐呀,(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
哎,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
”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看来,是怨恨呢,还是不是呢?
有人说:
“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人呢,还是不是呢?
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
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
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
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啊。
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厚,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
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么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
“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
”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又说:
“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到了严冬季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
这或许是因为俗人把富贵看得那样的重,而高洁之士对富贵却看得这样的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