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0514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docx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取得了哪些重大实效?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简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标示着古代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1月的《新青年》,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胡适在文中具体深入的阐释了他的“八事”,即“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须言之有物”。

他在阐述中不仅击中了旧文学的要害,而且涉及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特别是文章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因此,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一份正式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明确提出“三民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利器,同时肯定文学自身存在的价值。

此文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起促进了文学革命的爆发。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论述“人的文学”的内涵极其文学史意义

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认为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一、“用人道主义为本”,这是“人的文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对人生的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这是人的文学的反映对象和内容。

要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民的非人生活”。

提出了“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的概念,认为人的文学是应该提倡的新文学,两者间的区别不在于材料方法,而在于创作态度。

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个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意义:

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反封建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和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把人作为文学表现的中心,对新文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影响;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的重要特色。

新青年

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展开。

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20年代与保守主义者的三次文学论争:

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

林纾极力反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来批判白话文运动。

蔡元培在公开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守旧派的反攻没有什么理论力度。

2、与以梅光迪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辩。

(1922年)他们受当时带保守的清教色彩的人文主义影响,他们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试图以学理立言,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的口号,攻击新文化运动。

鲁迅发表《估学衡》来反对。

3、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写了很多文章来批驳“甲寅派”。

最后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运动胜利而告终。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社)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周作人、沈雁冰(茅盾)、许地山、叶圣陶、冰心等12人。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他们以《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基本主张是“为人生而艺术”,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

成立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代表作品有叶圣陶的《一生》和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及王鲁彦、许钦文等的乡土小说。

作品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黑暗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写出下层民众的苦难,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

学衡派P11浅草沉钟社P12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1921)成立的文学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

以1925五卅运动为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开始发生分化,后期提倡革命文学,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

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

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迟桂花》,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评论等。

郁达夫

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

1、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是社会零余者形象。

(展开)  

2、内容题材的深刻性,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在《沉沦》中,主人公做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提出了控诉。

在《薄奠》中通过“我”与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挚爱,剖析了落拓下层知识分子的心理及其在自渐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趋于升华的过程。

3、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

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

4、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具有自叙传的色彩。

A在相当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B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角度,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6感伤的抒情。

流丽、清新的文笔。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

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郭沫若早在1920年就写过《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捣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庐隐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学作为参照物,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

问题小说广泛的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弊病,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冰心《斯人独憔悴》

乡土文学:

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来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形成了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人生派写实小说

由于文学研究会在它的成立宣言中强调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加之后期的创造社打出“为艺术”的旗帜与文学研究会抗衡,历来人们便将文学研究会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一派。

尽管文学研究会是一个非流派的作家团体,而“为人生”的概念也远不能作为一个艺术概念指称文学研究会的整体特征;但是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有比较多的作家的确是带着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注进行写作并企图为社会“开药方”的。

因而对比浪漫抒情小说的自我表现,我们姑且将文学研究会中这类以社会和他人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称为“为人生”的小说。

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文的一些人。

1918年4月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中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李大钊的特色是将宣传鼓动与散文诗的艺术两相结合,陈独秀的杂文激烈畅达,钱玄同的文风是“颇汪洋,而少含蓄”,刘半农的风格是善夸张,富想象,好用反语,讽喻性强。

语丝派(体、社)1924年,《雨丝》杂志创刊,围绕这个杂志组成了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语丝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文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评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代表作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做出了重要建树。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与文化批评.任意而闲淡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很大。

胡适p20

新诗p14

郭沫若《女神》艺术价值

一、在思想内容上,体现出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

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

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如:

《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

《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

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3、创造精神表现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

如《晨安》《光海》。

4、爱国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二、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

1.《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对期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架》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人。

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

(如《女神之再生》等)。

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如《天狗》等)。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

(1)“大我”与“小我”是统一的。

(如《天狗》、《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等)。

(2)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真实反映了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3)真切的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诗人的主体意志显现了对传统诗学的突破与超越,另一方面,在诗人“泛神论”的自我创造的深层次里,蕴含着“自我”的消融。

三.浪漫主义特色(a和b可以分别作一大点)

a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

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b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四、显示出一种火山喷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

整个诗集贯通着蔑视一切、涤荡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这种气势是当时任何一位诗人或诗作都难以企及的。

如《晨安》这首诗中,没有缜密精巧的结构,甚至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只是向广袤的宇宙豪迈奔放、一气贯通的写下了27个“晨安”!

这样在整首诗中把27个晨安简单排列开来,以前从没人写过,喊出了诗人肺腑的情感,喊出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喊出了时代的回音。

五、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

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历史剧《屈原》

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1)具有悲剧艺术的特色。

郭沫若的历史剧都力求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悲剧精神,并在这历史悲剧精神的表现里,注入剧作家在他所生活的现实(抗日战争大后方)中所感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反抗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民主要求。

(2)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作者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这包括“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历史人物(如创造了婵娟、卫士形象),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历史事实,这正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3)具有主观性与抒情性的艺术个性。

郭沫若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他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铸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得的古人心理中,”“寻出”与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剧作家在历史剧中表现古人,同时也是表现自己。

如”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自己。

(4)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

郭沫若以《屈原》等为代表的历史剧,将诗、剧融合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诗。

郭沫若历史剧诗的特征,除了外在形式上的吟诗、歌舞场面的插入(如《屈原》以《橘颂》贯穿全剧,第二幕出现《九歌》的场面)外,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

他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湖畔派诗人

是指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四人,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他们以爱情诗著称,1922年5月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惠的风》,1923年冯、潘、应三人又出合集《纯的歌集》。

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他们诗中的真诚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派小诗是从国外输入的,在翻译日本短歌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

特点是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的自我感受和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不以写景见长,以表现哲理取胜。

缺点:

篇幅过短、容量小,不足以表现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

代表诗人:

冰心宗白华代表作品:

冰心的诗歌集《繁星》《春水》,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

小诗的艺术特色

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首先提出的,其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

新月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1923年在北京成立

2、主要成员: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英美留学生

3、刊物有《晨报副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4、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崇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

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使新诗趋于精炼、集中,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代表作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

(前期新月派基本主张)

a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b本质的纯正。

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要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格律的严谨。

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冲破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闻一多创作特色结合《死水》来谈。

《死水》一诗是诗歌“三美”说的最佳代表。

  a音乐美。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富于音乐感。

 b建筑美。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

  c绘画美。

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

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徐志摩诗歌特征

1、真挚地独述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础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到达了相称高的艺术水平.

2、构思精巧,意象新鲜.在《雪花的快活》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腾的雪花的意象,奇妙地转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妙理想的心声.

3、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机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批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是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更.

4、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非常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而是安东尼,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约束.整饬中有变化,浮现出灵巧多样的体式.

5、词藻华丽,风格明媚.徐志摩的诗思富于设想力,自然也轻易表现为文词的丰盛,词藻的富丽、冶艳.

象征诗派

是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新诗流派,代表诗人为李金发,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的和探讨,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

李金发的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早期象征诗派代表作。

象征派诗歌后来趋于成熟,取得最高成就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穆木天提纯诗概念,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

鲁迅《狂人日记》艺术成就(思想艺术+创作方法)

思想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