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7279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魏文学知识点.docx

汉魏文学知识点汉魏文学知识点古代文学题目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史记五体指史记一书的五种体例,即: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记帝王之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一般采用编年的写法;“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物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发展的发展历史。

2、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3、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

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4、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5、乐府乐府始于秦,成于汉。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6、乐府诗集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

所收作品以汉魏至隋唐的乐府诗为主全书共100卷。

编者是南宋初期人郭茂倩。

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歷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

7、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是在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

“风”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末社会动乱,生计多艰,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使他们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叹,加上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

8、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

王粲的诗歌被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9、三曹三曹: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10、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稽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11、二陆两潘一左(太康群音)指西晋泰康时期的几位诗人,文学家。

“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

12、左思咏史诗左思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咏史诗。

以“咏史”为诗题,最早起源于班固,曹魏时期也有一些人创作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创新的一面。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不再仅仅是“隐括本传”,而且更重要的是“自抒胸臆”,这种咏史诗的变体,艺术成就远超过了古人。

13、洛阳纸贵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后来便用“洛阳纸贵”来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14、玄言诗玄言诗主要流行于东晋时期,它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代表性的诗人有何逊、孙绰。

15、田园诗所谓田园诗,应是指歌咏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

人们通常把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诗称为“田园诗”,因而后世的文学家便把田园诗的范畴限于隐居乡野诗人的作品,把其题材局限于写农村田园的风光和隐士的乡居生活。

这样的理解,大致符合早期文人田园诗的创作情况,但它既不能包括诗经及汉乐府中许多写农村田园生活的作品,也无法概括唐宋以后田园诗内容的全部,因而是片面的。

16、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代表诗人是谢朓等人。

17、元嘉体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

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因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

代表作家有颜延之、鲍照、谢灵运等。

他们的诗改变了东晋多数诗人平典无味的玄言诗风,形成了注重辞藻、讲究对仗的共同趋向。

比起齐梁诗来,他们的诗又都显得较为古奥和刚劲。

18、大小谢指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脁,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脁。

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很有成就,开创一代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宫体诗南朝梁代出现的一种诗体,大都描写闺情,风格绮靡。

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皿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

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这类诗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

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隋及唐初的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更趋格律化。

据有的学者统计,宫体诗中符合律诗格律的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基本符合的数量尤多。

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至于它用典多、辞藻艳丽的特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

20、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

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21、哀江南赋哀江南赋,庾信作。

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2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现在一般认为大抵出于东汉末年,然亦非一时一人之作。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作品分析题1、陌上桑陌上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姑娘凭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美对丑的胜利,寄托了东汉人民的美好愿望。

陌上桑具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罗敷面对太守的纠缠,从容不迫,针对一般官僚欺下怕上的心理特点,盛夸自己的丈夫,面斥太守如粪土,最终美终于依靠机智战胜了丑恶。

罗敷集美、勤劳、勇敢、机智、反抗精神于一身,无疑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艺术特点:

在塑造罗敷这一形象时,采取了夸张烘托的手法。

将笔墨集中描写她的工具装饰之美,侧面描写旁观者对美的反映,省去了对其容貌的直接描写。

这样的虚写俏皮、夸张、幽默,远比平庸呆板的正面描写要好的多。

(再结合上课的所讲吧!

)2、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

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

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

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

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

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3、东门行全诗以安分守已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两个主人公都是无辜善良的人,但性格却迥然有别。

男的铤而走险并非本愿,而是被迫无奈。

这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反抗者的形象。

与之不同,女主人公性格软弱,宁愿自甘贫苦,听天由命。

从诗的语言上看,东门行以杂言为主,层次错落,急徐相映,与主人公性格完全一致。

4、左思咏史诗左思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咏史诗。

以“咏史”为诗题,最早起源于班固,曹魏时期也有一些人创作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创新的一面。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不再仅仅是“隐括本传”,而且更重要的是“自抒胸臆”,这种咏史诗的变体,艺术成就远超过了古人。

他的诗歌主要内容是寒士的不平之气和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如咏史诗之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左思的诗:

“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遗气干云,遂为千古绝唱。

”总之,他的诗风格“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当时的刘琨在诗歌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代表作是扶风歌,感情深沉,风格雄俊。

左思和刘琨的诗歌风格可以看作是建安风骨的遗响。

5、陶渊明饮酒其五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结合平日里上课的笔记说!

)6、陶渊明读山海经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

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

“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

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

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

“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

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

“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

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

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

“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

“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

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

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

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

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

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

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

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

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

这正是诗人的局限。

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四、简答1、汉大赋的特征。

汉大赋的基本特征:

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汉大赋的基本特征。

汉大赋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大一统帝国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

汉大赋作家以大为美,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汉赋宏大体式的追求上。

在汉赋产生以前,中国文学史上曾诞生出伟大诗人屈原所创作的长达二千四百余字的抒情长诗离骚以及天问、九歌、九章这样的鸿篇巨制。

而汉赋自枚乘七发首开巨制之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诸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都是长篇鸿文。

由此可见,以长文巨篇为美,是汉大赋作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汉大赋作家以大为美,并不仅仅表现在大赋结构上有一种宏巨之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还展示出了在内容上的雄实之美。

作为有汉一代的文学代表,汉大赋以汉帝国宏伟的山川、万千的生民、繁华的都市、巍峨的宫殿、丰饶的物产、盛大的狩猎、壮观的歌舞等等为描写对象,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数量繁富、体积宏伟、场面广阔、力量巨大的沉厚恢博之美。

而这,也正是大汉帝国疆域辽阔、人众物丰、魄力宏大的时代气象在文学中的充分反映。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大赋作家不仅追求大的体制形式,更是追求大的描写对象和内容。

他们是怀着对自己时代的满腔热情,按照“凡大必美”的美学原则,来创造形象、铺摛文采的。

大赋作品尽管有些笨重,有些繁富,但它所力图展示的却是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

它在描写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为后代文学所难以企及。

2、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

骚体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大体而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

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汉大赋始兴于景、武之世并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

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抒情小赋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

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汉乐府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汉代乐府诗的内容:

(1)反映战争的痛苦。

如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

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因而发出怨言,诚为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

又如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到了八十岁的高年,回到家乡来,房屋破坏不堪,成了鸟兽的巢穴,亲故凋零,一无所有,肚皮是饿了,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饭,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门望著天边,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

诗中对於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作了无情的控诉。

(2)反映贫困。

如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

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丈夫对亲友哭倒,孤儿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真实动人,令人凄酸。

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

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尽量折磨他,必欲置之死地。

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铤而走险,起来造反的过程。

(3)反映漂泊/游子他乡。

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不易还乡,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表现强烈的悲痛,如饮马长城窟行: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4)爱情题材。

有所思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表示一刀两断的决心,但是当好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

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天地毁灭之外,爱情不会终止!

(5)婚姻/妇女悲惨命运/封建礼教束缚。

上山采靡芜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

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悲哀,反而写故夫的念旧,更显出女主人家的被弃是无辜的。

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颜色也不比人差,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

她的不幸仅仅由於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热情地歌颂了二人忠於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

(6)统治者的荒淫。

鸡鸣、相逢行和长安有狭邪行都描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侈享受,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酒作乐,中庭华灯煌煌,舍后珍禽罗列。

子弟人人做官,贵者至二千石。

年轻妇女无事可做,调丝弄弦而已。

陌上桑则叙述了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

诗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淫无耻面目,同时塑造了坚贞,勇敢,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

(7)人民的劳动生活。

在汉乐府中,有不少是表现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的。

如江南可采莲是江南青年男女采莲时所唱的歌谣,一面工作,一面歌唱,表现了乡村男女集体劳动生活的快乐,和江南农村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8)饮酒求仙/人生无常。

汉乐府诗亦有饮酒求仙的思想,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如善行哉、西门行、王子乔等篇,都是这类作品。

至於人生无常的作品,如怨诗行,驱车上东门,主题都是怨叹人生无常,鼓吹“游乐当及时”,“游心恣所欲”,宣泄颓废没落的情绪。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汉乐府民歌道出了被压迫者的苦难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贪暴,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风格。

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

乐府民歌或写生活中小小的片刻;或写有头有尾的故事。

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篇幅最多,是精华之所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

形式自由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其中后两者在形式上显然以比四言为主的诗经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4、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下层文士人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古诗十九首充满了一种对人生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悲慨。

这种人生悲情的表达,后来弥漫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调。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

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如冉冉孤生竹写新婚女子对丈夫别后深长的思念,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为后面抒写久别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虚写思妇对丈夫久行不归的怨愤,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极写思妇刻骨的相思,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描写思妇对丈夫的猜度,都具有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钟嵘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正说明了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它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情性;而它所流露出的生命悲情,不仅强烈地表现出特定时代里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建安作家的创作,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

从创作态度上说,他们基本上都能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从情调风格上说,大多流宕着一种悲凉慷慨的基调,诚如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建安文学的这些时代特征,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受到后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的推重,并被用来作为反对靡弱诗风的武器。

(结合前文名词解释和书上的内容。

)6、曹植诗的特点。

(参考一)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结合作品进行论述)(参考二)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

所以王瑶先生说:

“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

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

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