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699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模拟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模拟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模拟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模拟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三.docx

《模拟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拟三.docx

模拟三

2013--2014--2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试题(3)

一、积累与整合(共18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临邛(qióng)汗涔涔(cén)重湖叠巘(yǎn)舆归营(抬,扛)

B.连辟公府(pì)弋射海上(yì)锲而不舍(qì)这次第(光景,状况)

C.庠序(yáng)就汤镬(huò)刎颈之交(wěn)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始)

D.遥岑远目(cén)罪愆(qiān)经传(zhuàn)召有司案图(审察,察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鲁侍萍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层妇女的悲剧。

(2)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3)在学习《苏轼词两首》时,老师说:

“你们一定要,可不要开小差,否则难以体会到苏轼的情怀。

A.原型一齐倾耳细听B.原形一齐洗耳恭听

C.原型一起洗耳恭听D.原形一起倾耳细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会欣赏戏剧不易,能够创作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不易,小张对戏剧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做了很多努力。

B.《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

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C.在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感触颇多。

在今后的日子里,这种阅读体验将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D.宋绍圣元年,中国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对惠州西湖高度赞扬,并资助建设西湖,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诗篇。

2.A(原型:

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

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含贬义)。

一齐:

表示同一时间。

一起:

表示合在一处或同一地点。

倾耳细听:

表示很注意地听。

洗耳恭听:

是谦辞,形容专心地听,用于听别人讲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

3.D(A.指代不明,“这方面”应该改为“戏剧创作方面”。

B.成分残缺,“窗户”后加“的人”或“的读者”。

C.语序不当,应为“阅读并讨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莎士比亚主要以38部无韵体诗剧名垂史册。

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李尔王》代表了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

B.“美学老人“朱光潜,字孟实,。

他的《谈美》写于1932年,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著作,特别适合青年人阅读。

C.《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共四折一楔子。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此后的情节是:

楚州大旱三年。

窦天章做了大官,到楚州巡查,都饿得鬼魂向他申冤。

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D..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无意颂扬苦难。

如果允许选择,,,,,,。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⑥④②③⑤C.③⑥④②⑤①D.③④⑥①②⑤

5、【答案】C(首先排除法,③和①相比较,③更符合文意,假如④衔接③,文段显得很突兀,“它”不知指代的是什么。

如果是⑥,那么正好暗合了文段的首句。

到此已经得出答案C,而且后文“它”指代上文的“苦难”,②句中“借此机会”紧密地衔接④句的“一种机会”,①句中的“它”指代⑤句的财富,和后文也自然地吻合。

6.古诗文名句填空。

(8分)

1、《望海潮》中体现杭州人民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的诗句:

,。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一句话:

3、李清照的《声声慢》最能体现她“造句新警,创意出奇,超然笔墨蹊径之外”的诗句是

,。

4、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二、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评“抗日神剧”:

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

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

“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

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

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

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

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

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

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

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

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

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C.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D.“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B.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地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14.阅读下面一首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14分)

《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

“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

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易·大畜》: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

“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

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

(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

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

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

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

完成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之行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3分)()

①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4分)

译文: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3)分

译文: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3分)

译文:

4.【答案】D

【解析】著:

表明。

5.【答案】A

【解析】A之:

前一个物指代词,指代“轶事旧闻”,也可译为“它们”;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

B以:

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

“用”。

C而:

两个都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于:

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对”。

6.【答案】B

【解析】①是《尚书》中的话,③是司马光的看法,⑥是《诗经》中的话;②④⑤才是宋神宗直接发表的分别对《诗》《书》《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及司马光主编的史书的看法

7.【答案】(10分)

(1)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2)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3)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

《尚书》也说:

“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í)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

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

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

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

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

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

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

“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

”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三)古代诗词阅读(8分)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

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赏析本词和《声声慢》中“梧桐”“雨”意象的异同点。

(4分)

答:

(2)词的下阕“不见当时王谢宅”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

14.

(1)相同:

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2分)不同:

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2分)

(2)用典(1分),运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说明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废墟一片,长满了青青野草(1分)。

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

(2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

13.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4)

(6),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7)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19分)

二.文言文阅读。

(16分)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8.翻译句子(7分)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壶碎

李敬泽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

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

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

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都是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

想是方才因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

“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

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

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眼望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

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

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

劈头就问:

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

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

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

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

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

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多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

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到底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紧紧地攥住了。

是!

必定是了!

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

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

又能怎样呢?

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

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今天,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

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

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

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

他身处寂静的海底,却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浮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

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

几十万吧,还算是钱。

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着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抵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

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制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

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

(选自《文汇报》)

16.请概括文章9-17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17.分析划线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3分)

(2)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

(3分)

18.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

(6分)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B.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

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C.第6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

D.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及失落。

让人深思。

E.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足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16.轻松—疑惑—痛苦—无奈—仇恨(心理变化过程每个要点1分)

或者:

翻看杂志时的轻松闲适(1分),想起自己的壶有顾景舟题款对其真假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