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593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南宫一中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南宫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已经到来的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2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

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竟选,三也。

”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隋唐B.秦汉 宋元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26.地区建制沿革和机构的设置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以下是江西地区部分时期建制或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

“豫章郡——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江西巡抚”,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朝——唐朝——宋朝——明朝B.秦朝——唐朝——元朝——明朝

C.汉朝——唐朝——宋朝——清朝D.汉朝——元朝——明朝——清朝

27.历史学家葛兆光在《宅慈中国》一书中有如下论述:

唐人有“海纳百川”的“天下共主”的气风,把自己家门大开着,任外族人把中国书籍随意抄回去,并不觉得这就泄露了国家机密。

及至宋代,汉族对强大外敌普遍的焦虑和紧张,使这种文化馈赠就有了限制,朝廷不允许中国书籍随意流出,尤其贩卖“禁书、阴阳、历算、兵书、敕令、时务、边机、地理”给“外人”是要判刑的。

对于中国思想史上这一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宋代文化风气相比唐代变得内向

B.宋朝人的国家安全意识得到加强

C.宋代的边疆危机是引起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D.宋朝的文化政策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渊源

28.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趋向完善

C.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D.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特点,可能与其源头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2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

……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

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

”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

A.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30.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31.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

项目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257

6553

9297

10880

13401

13358

指数

100

154

218

255

315

314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357

5928

6801

7848

7222

6878

指数

100

136

156

180

166

158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3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33.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

“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

”这主要表明(  )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C.文化的发展要依赖国家的综合国力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34.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土地革命→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余粮收集制

B.土地革命→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

D.余粮收集制→土地革命→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35.某画家目睹了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

据此,你认为该画家的绘画风格是(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

 

40.(25分)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00-1930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

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

……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

《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

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

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

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16分)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

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

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

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历史材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你所选题号上面打√,本题15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1950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土地改革法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9分)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份划时代的文献,它宣布:

美利坚人已形成为“一个民族”,宣布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赋人权,建立政府就是为了保证这些权利;政府的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政府损害了建立政府的初衷,可改变或废除之。

为了策略的需要,宣言把矛头指向英王,列举了他解除殖民地议会、向殖民地人民强行征税等27条罪行,指出他违反了他与殖民地订立的“契约”,不配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

——《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独立宣言》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2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奋斗。

它也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范本。

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这份“划时代的文献”体现了哪些观点?

(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独立宣言》对当时欧美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9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

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 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

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

(9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

(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回首漫长的革命征程,是一连串的失败、流血和牺牲。

……中华民国依然只有一块空洞的招牌,他曾经争取日本的支持,也寻求过西方列强的帮助,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开始联俄外交,向新生的苏联寻求帮助,逐步走上一条“联俄联共”的道路,并以苏俄模式改组中国国民党。

——傅国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历史性遗憾

(1)图片中二人被称为“东西两国父”,其“依据”有何共同之处?

(6分)

 

(2)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的“一连串的失败、流血和牺牲”;1921年后孙中山的改变具体体现在哪里?

(9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A解析: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B、C说法错误;D说法明显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汉字演变趋势的理解。

25A26.C27.D28C29.D

3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解读和材料理解能力。

依据“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可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A、B、C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D。

答案:

D

31【解析】从表格中私营工业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还没有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无法推测出经济恢复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三大改造的方式,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表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存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

【答案】D

32解析:

B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33.解析:

选A 从题干中的“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为建设自己的国家服务,可以反映A项。

B项说法错误,是文化帝国主义;C项不符合题干强调的重点;D项说法与题干相反。

34.解析:

注意把握十月革命后俄国经济政策的演变,从中提炼出农业的政策即可。

答案:

B

35.D 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

从材料信息看,该画派风格怪异,有人看像少女,有人看像老头,有人看像洗衣机,这与现代主义画派反传统、体现人和事物的变态和扭曲的特点符合,故选D项。

40.答案(25分)

(1)特点:

①清政府由禁止到被迫同意移民②民国政府鼓励移民,颁布法规条例、设移民局等③从中原人口稠密区向边疆迁移,发展边疆经济。

④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⑤有外国移民被迫迁入(回答4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影响:

(一)1900至1930年①有利于缓解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人口分布渐趋合理。

②有利于对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答2点即可,共4分)

(二)1931至1945年①一定时期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宝藏。

②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4分)

(2)方向:

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

(3分)(任答3点即得满分3分)

影响:

①引发北美独立战争;②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步伐;③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④促进世界人种、物种的交流;⑤改变了世

界人口布局;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任答3点即得满分 6分,其他言之成

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6分)

41.【解析】本题属于历史评价并分析试题类型,回答本题首先要先从所给材料中概括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并评析。

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

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从“矛盾对立”“相似性”“相互转化”三个方面概括观点;第一个观点可以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主张对立的角度论述;观点二可以围绕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级派别总体思想以及实施结果角度进行论证评析;观点三可以从“思想守旧随着时代变法发展为激进者”的角度阐述。

【答案】观点一: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始终相互矛盾对立。

(3分)

评析:

①洋务运动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之争。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②戊戌变法中,存在封建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论争。

前者固守“中体”思想,反对政治制度变革;后者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斗争。

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对实行民族革命;后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民主共和。

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袁世凯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

前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后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将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或答新文化运动后期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分)

观点二: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3分)

评析:

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②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③旧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9分)

观点三: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分)

评析:

①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相对于顽固派而言,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是“激进”的,但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相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反对变革封建制度又转化为“保守”的,属于封建顽固势力。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相对于封建顽固势力,主张制度变革是“激进”的,但相对于后来的革命派,他们又反对革命,成为了“保守”势力。

③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又趋向保守。

④梁启超最初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后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化的骨干,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演变为保皇派,反对革命,但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予以强烈反对,体现了“保守”与“激进”的转化。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分)

说明:

其他观点,可酌情给分。

45.答案(15分)

(1)(6分)原因:

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或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要求;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9分)特点:

制定《土地改革法》,依法进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保护富农和中小土地所有者。

(5分)

作用:

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4分)

46.解析 第

(1)问,先判断材料中“划时代的文献”是美国的《独立宣言》,然后结合启蒙思想从民主自由等方面分析。

(2)问,从思想、资产阶级革命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6分)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其它言之成理即可)(9分)

47.答案⑴(9分)特点:

核对抗正处于初始阶段,对抗规模较小。

(4分)

制约因素:

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核武器技术刚刚起步,(3分)

战后初期美苏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和发展经济(2分)。

⑵(6分)认识:

实质是美苏垄断核武器,维护霸权利益(3分)

客观上有利于限制核扩散,有利于世界和平(3分)。

48.解析 第

(1)问,从两位伟人的重大历史活动进行概括,然后从革命、建政、立法等方面找出相同点。

(2)问,挫折失败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去回答,改变从国共合作角度思考。

答案 

(1)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都缔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6分)

(2)举例:

孙中山被迫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或答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前后两次发动护法战争,均因军阀的排挤或叛乱而遭致失败)。

体现:

1924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