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449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

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  )

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

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

【答案】B

【解析】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依据材料“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可知B正确。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故排除C。

鲁姓的起源与分封制关系密切,故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小史)张邦国之志,莫系世,辩昭穆。

《周礼。

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六怒《通鉴外纪》

“谱序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答案】B

【解析】“莫系世,辩昭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谱序而宗可考”“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编修家谱体现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故B正确;

AD太过绝对,排除;

理学出现于宋代,与“(小史)张邦国之志,莫系世,辩昭穆。

”不符,故C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枋(bē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

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答案】D

【解析】“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表明诸侯无视周王权威,擅自调换封地,说明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故A错误;

B是表面现象,排除;

C与材料相悖,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4.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

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

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弱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

C.风俗观念的演化D.社会治理的僵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可知,说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传统的族群社会逐步被取消,故B项正确。

宗法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风俗观念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加强,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

本题考查对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5.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

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

这反映了(  )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

【答案】A

【解析】据“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说明九卿的行政职能独立,由皇帝家臣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僚,故A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即家庭、家族与 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据材料无法说明宗法社会终结,故B项错误;

据材料“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可知只是强调九卿不再具备皇家事务的职能而不是强调行政的程序,故C项错误;

据材料“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可知九卿从皇帝的家臣变成国家官僚不能说明君主权力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但要注意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

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6.下表是中国部分时期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秦朝

约1000

唐朝

约1500

1911年

1381

(  )

A.县制有利于社会变革B.县制是小农经济的基础

C.县制有职责明确的优点D.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

【答案】D

【解析】从表中可知,县的数量与人口呈上升趋势,表明县在基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故C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表格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7.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B正确。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排除A。

题干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信息,排除C。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

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

时期

秦汉

汉晋魏

高层政区

/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④、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①州②道⑧府④厅B.①道②路③厅④府

C.①州②道③路④府D.①路②府③道④厅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地方高层制度是州;唐朝高层政区是道;宋朝高层政区是路;元朝统县政区是路府州,因此①是州;②是道;③是路;④是府,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东汉、魏晋时期、唐朝、宋朝、元朝的地方制度。

解题的关键是对东汉、魏晋时期、唐朝、宋朝、元朝的地方制度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从汉到元地方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 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

 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主考官通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可以看出唐朝科举取士是依靠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对考生评判,这就使得科举取士带有主观性,不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性,故B项正确。

A项中的完善不能体现,排除。

科举制是能够选拨优秀人才的,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科举制。

需要掌握唐朝科举取士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是对“主考官通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唐朝科举取士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答案】C

【解析】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显示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故C正确。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排除A。

B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D说法不是错误,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淸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故A正确;

BCD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17〜19世纪中国是农耕经济,而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国在封建社会中摇摇晃晃却又稳稳当当地走了两千多年,其中几经变更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中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12.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了(  )

A.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C.雅典法律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等做法是在强化公民的意识,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是高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而非高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并非所有人在雅典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观点希腊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注意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把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古雅典民主政治在实施中,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

这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  )

A.保留了大量旧俗B.缺乏法制规范

C.演变为贵族政治D.具有先天缺陷

【答案】D

【解析】“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先天缺陷,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4.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

“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答案】C

【解析】“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表明罗马法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故C正确;

教皇、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源头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15.罗马法规定:

“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由此说明罗马法(  )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可知,罗马法对“故意杀害他人”的给予死刑,而对“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即过失犯罪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B项正确。

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罗马法。

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6.《世界文明史》载:

“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

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

A.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D.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可知,说明罗马法最大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A项正确。

B项中保护特权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C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意,应排除。

D项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罗马法。

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7.如图是英国下议院布局图,室内以绿色为主,寓意来自“草根”的平民代表,室内局促狭窄,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大压迫感,以保证议事按规则公正进行。

双方议席前面有一条鲜明的红线,相距2.5米,保证两军对垒拔剑动粗时,刚好够不着。

这种议席布局反映了(  )

A.英国议员独特的吃苦精神B.英国两党斗争历来残酷性

C.英国议员特有的战斗精神D.英国议会的民主自由精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和图示可知,反映了英国议会自由民主的精神,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吃苦、两党斗争残酷性以及战斗精神,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需要掌握英国议会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和图示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英国议会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分析理解的能力。

18.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

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

这种做法(  )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B.孤立了工人阶级

C.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D.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答案】B

【解析】“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表明这种做法孤立了工人阶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这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并没有造成重大的体制改革。

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

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

19.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的他必然存任,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

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

由此可知英国内阁(  )

A.属于总统顾问B.需对国会负责C.集体进行决策D.没有实际作用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美国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属于总统顾问,故A正确,B错误;

美国国家事务由总统决定,故C错误;

美国内阁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存在实际作用,故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属于总统顾问。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于议会内阁制的总统制,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

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20.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

“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对一个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

”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  )

A.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B.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

C.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

D.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

【答案】A

【解析】A.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美国民众持枪权不可侵犯,这是基于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B.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利是目的之一,而不是背景。

C.节省开支不是目的也不是背景。

D.是这一措施的目的。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美国民主制度的原则特点。

21.美国宪法规定:

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

这反映了美国(  )

A.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B.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

C.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结合所学知识明显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排除C。

D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2.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虽然承认了共和制”,可知,实行的是“共和制政体”,据此,可知:

A所涉及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

C留着“国王“和“王国“字样,排除;

“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可知,是妥协的产物,还保留有君主制传统,符合这一特征的,即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故D正确,B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实施达65年,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

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本题难道中档,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2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

“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

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

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故C正确;

AB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故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它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24.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