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239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docx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Natural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

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

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

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态型:

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

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

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

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

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

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Existensefactors):

是指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也称生存条件或生活条件。

3.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按性质分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类:

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按环境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相互关系:

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分类:

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4.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性定律的补充:

①生物可能对某一个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很宽,而对另一个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却很窄;

②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③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④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合适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可能随之下降;

⑤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

5.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基本内容: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此定律用于实践中时,还需要注意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少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物质,会补偿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

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一般规律)。

①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③阶段性作用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能量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光饱合点:

在一定范围内,当其他生态因子不变时,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3.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4.有效积温:

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又称总积温。

5.贝格曼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原因:

一般认为,动物个体大则相同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6.阿伦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及鼻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原因:

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7.生理有效(无效)辐射:

光合作用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8.黄化现象: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二、问答题

1.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光质和光强)?

光质的生态作用:

(1)可见光的生态作用

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②对光合作用产物的影响、③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④可见光对动物生殖、生长和发育都有影响

(2)红外光和紫外光

①红外光主要产生热效应、②短波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及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光强的生态作用:

(1)光照强度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Ø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促进植物体积和重量的增加

Ø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Ø光强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Ø光强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行为、视觉、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都有影响。

(2)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需要足够的光强才能进行,在一定范围内,当其他生态因子不变时,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T-C)单位:

日·度

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

T=C+K/N=C+KV

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即发育速率。

温度直接影响外温动物和植物的发育和生长速率。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①形态上植物:

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

动物: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或称增加隔热性。

体型和颜色变化

②生理上植物:

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改变质膜结构;吸收更多的热量。

动物:

a.增加体内产热量

b.逆流热交换机制c.局部异温性d.耐受冻结e.超冷

③行为上休眠、集群(抗寒)、迁移(避寒)、穴居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①形态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a.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c.蔽光效应,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减少辐射伤害;d.有些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绝热。

形态上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改变毛皮、羽毛等的隔热性,减少脂肪等。

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

生理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旺盛的蒸腾作用;反射红外线的能力。

生理上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a.适当放松恒温性b.增加血流量c.蒸发散热d.忍耐高温

③行为上夏眠、穴居和昼伏夜出。

动植物有哪些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①长日照植物②短日照植物③中日照植物④中间型植物(日中性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③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④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4.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1)促进种子萌发

(2)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植物产品品质(4)促进干物质的积累

(5)加快昆虫发育速度(6)增加产卵数

5.北方作物引种到南方可能遇到的不适生态因子有哪些,为什么?

(最主要是光周期和温的问题)答案不准确,看着答。

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

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

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时间过长而不开花。

3物质环境

1.简述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性特点?

A陆地植物对失水的适应性特点:

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

①形态上:

a.叶变小,甚至退化成叶刺;具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b.根系发达;c.发达的贮水组织;

②生理上:

a.原生质的渗透压特别高(水势低)b.调节气孔开闭的能力

③行为上:

根的向水性生长。

B水生植物对多水的适应特点:

形态特点a.发达的通气系统;b.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c.水下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薄。

生理特点:

代谢上有强的忍受无氧呼吸的能力;改变呼吸途径,如以磷酸戊糖途径代替糖酵解过程;加速有毒物的分解,破坏或抑制有害物质的合成;产生新的蛋白质和多肽

2.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哪些类型?

水生植物类型:

①沉水植物:

整株沉没于水下,金鱼藻②浮水植物:

叶片漂浮于水面,浮萍③挺水植物:

植物大部分挺出水面,芦苇

陆生植物类型:

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3.简述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

鱼类的水平衡:

淡水鱼类①高渗(hypertonic):

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

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海洋鱼类②低渗(hypotonic):

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

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③等渗(isotonic):

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

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洄游性鱼类来往于海、淡水之间,其渗透调节兼具高渗和低渗两种特征。

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

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

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4.陆生动物减少水分散失的途径有哪些?

蒸腾:

不透水,干燥,有角质的表皮;皮肤有毛或皮肤外有其他结构。

排泄:

提高尿浓度。

呼吸:

鼻腔长;气孔的开放与关闭

5.盐碱土植物生理上适应的三种类型?

①聚盐性植物:

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具有极高的渗透压。

②泌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

③不透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

6.分析:

“沙漠之舟”骆驼是如何适应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的。

①驼峰②胃和血液③毛④适当变温⑤肾⑥能喝水⑦细胞变型⑧行为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名词

种群: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内分布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建筑学结构:

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

年龄结构:

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既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年龄金字塔:

将种群内个体由幼到老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即为年龄金字塔。

动态生命表:

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如藤壶。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K因子分析:

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个关键因子对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K—因子分析。

内禀增长率: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环境容纳量:

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阿利(氏)规律:

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或过低对种群来说都是不利的,都可能产生抑制性影响。

集合种群:

集合种群:

指的是局部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局域种群。

2、问答题

(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

⑴空间特性: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⑵数量特性:

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

⑶遗传特性: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种群粗密度和生态密度有何不同?

粗密度:

(crudedensity)是指种群实际占据单位空间或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

生态密度:

(ecologicaldensity)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空间的个体数。

粗密度一般较生态密度小

(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

即在调查区域内,捕获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重新捕获。

根据重捕取样的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的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Ø均匀分布:

S2/x=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x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原因:

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Ø随机分布:

S2/x=1--原因:

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Ø聚集分布:

S2/x>1--原因:

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死亡率(生、死)、迁入率、迁出率(行为)

(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①增长型:

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②稳定型:

锥体形状和老、中、幼个体的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

③下降型: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说明种群正处在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

(7)试论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该模型的适用性,并作图。

dN/dt=Nr(1-N/K)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

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

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③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maximunsustainedyield)的主要模型。

图自己画p79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

A开始期B加速期C转折期D减速期E饱和期

(9)根据指数增长模型计算增长率。

根据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数量Nt=K/2=NMSY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此时增长速度:

dN/dt=d(K/2)/dt=r(K/2)((K-(K/2))/K)=rK/2(1/2)=rK/4=MSY

因此我们定义,最大可持续收获量(MSY)等于rK/4。

(10)简述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至少三种)?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Ø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Ø种群的数量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

Ø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系统,为了维持平衡,当动物种群的密度很高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必须更强,当密度低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就减弱。

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1)行为调节—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2)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3)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生物种的特点:

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②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6生活史对策

1、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等。

2、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并提出拯救该物种的建议。

答案要点:

(1)人类捕杀;

(2)栖息环境破坏;

(3)K-对策不易增加种群数量;

(4)寡食性;

(5)生殖进化的缺陷。

拯救建议:

(1)保护其生存环境(保护区面积尽可能大);

(2)提高其繁殖率和后代的成活率;

(3)采取增加遗传多样性的措施。

7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

我们把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

基础生态位:

物种或个体所能占据的最大理论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物种或个体所能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协同进化:

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他感作用:

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二、问答题

1、利用密度效应法则阐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不科学性。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在高密度时,植株彼此之间竞争光、水、营养物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自然产量也少,所以这句话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2、谈谈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①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强壮的身体、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以便有利地捕食猎物。

另一方面,猎物也相应地发展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捕食。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使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

②植物与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植物发展了防御机制,以对付食草动物的进攻,如毒性与差的味道;另一方面,食草动物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

③寄生物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常常是使有害的“负作用”减弱,甚至演变成为互利共生关系。

3、简述高斯假说实验。

答:

Gause以原生动物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竞争对手,观察在分类和生态习性上都很接近这两物种的竞争结果。

当分别在酵母介质中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增长快。

当把两种加入同一培养器中时,双小核草履虫在混合物中占优势,,最后大草履虫死亡消失。

然而,当G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与另外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时,却形成了共存的结局。

共存中的两种草履虫的密度都低于单独培养,所以这是一种竞争中的共存。

仔细观察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主要生活于底部,以酵母为食,这说明两个竞争种中间出现了食性和栖息地的分化。

4、简述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没答案

5、列举种内种间关系有哪些(正负)

答: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2、性别生态学3、领域和社会等级

4、他感作用5、集群生活6、利他行为

二、种间关系:

1、中性作用2、竞争:

直接干涉型3、竞争:

资源利用型4、偏害作用5、寄生作用6、捕食作用7、偏利作用8、原始合作9、互利共生

8群落组成与结构

一、名词解释

群落: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最小面积:

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指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95%)的面积。

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生活型谱: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群落交错区:

也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地带。

盖度与相对盖度: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投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