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973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 有教无类 教案3.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

课题

 有教无类

授课日期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情况、诗歌写作背景。

2.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3.培养和提高学生疏通古代诗歌文字的能力。

(体现高考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诵读,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理清诗歌思路。

 

考点的落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2.熟读诗歌,感受诗歌音韵和节奏,掌握诗歌内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①预习②设置问题、回答问题③合作探究④课堂训练)

共案设计(经集体讨论形成)

个案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形成)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是首开私人教学的人,因此他的门生很多,相传有三千多人。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是空前绝后的。

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他为“至圣先师”,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尊他为“万世师表”。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有一套相当科学完整的教材,即“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中就比较完整地记叙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是他们对于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1、可以语上也

2、无愠色

3、崔子弑齐君

4、陈文子有马十乘

5、不悱不发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不而不学而殆

(提示:

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

  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

2、由也兼人

3、三已之

4、无愠色

5、弃而违之

6、不愤不启

7、不悱不发

8、学而不思则罔

9、思不而不学而殆

10、贫而无谄

(提示:

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

2、三已之

3、之一邦

(提示:

1、代词2、代词3、动词)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

2、由也兼人,故退之

(提示:

1、2均为使动用法)

  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

“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

“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

“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

“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

“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4、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

“忠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

“清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

“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

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

”孔子说:

“算忠心了。

”问:

“算仁吗?

”答:

“不知道,哪来仁?

”又问:

“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

到了另一国,他说:

‘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

’又跑了。

再到一国,再说:

‘他们同崔子一样。

’再跑了。

怎样?

”孔子说:

“算清白了。

”“问:

“算仁吗?

”答:

“不知道,哪来仁?

5、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

“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6、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

“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

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

“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8、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译文】孔子说:

“颜回对我没帮助,我所说的一切他都洗耳恭听。

9、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

“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

”孔子说:

“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

“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

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

”孔子说:

“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10、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

“‘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

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

”子夏问:

“先有仁义,后有礼法吗?

”孔子说:

“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

  七、问题探索。

1、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这种思想有什么意义?

“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

孔子的这种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这对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第二三则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

教育要因材施教。

3、从四五两则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时非常注重什么方法?

自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孔子非常注重“学”与“思”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略。

5、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

同学们是如何看到“教学相长”这个问题的?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file:

///C:

/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mht

 

 

 

四、鉴赏全诗(分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引导学生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的命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回忆诗中内容大意)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有何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明确:

是相似的命运.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可分为三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2)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

6.精读第二段思考:

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

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

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详写重讲;)(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

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细读第二段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1.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交流讨论明确

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

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

“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

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有了画面感:

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2.请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试画曲线图展示乐曲发展变化)

乐声造像:

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白居易的泪为何而洒?

讨论明确: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4.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

--好处: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明确: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明确: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

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拓展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文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

连接3:

描写音乐的古诗文

《听颖师弹琴》——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郑女弹筝歌》——唐·顾况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

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

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

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

《听笛歌留别郑协律》——唐·刘长卿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

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

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江上琴兴》——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唐·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一、正音正字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琵琶(pí)(pá)    湓浦(pén)荻花(dí)管弦(xián)重开宴(chónɡ)轴拨弦(zhuàn)霓裳(chánɡ)六幺(yāo)间关莺语(jiān)幽咽(yè)

咽喉(yān)暂歇(zàn)水浆迸(bèn)铁骑(jì)裂帛(bó)悄无言(qiǎo)敛容(liǎn)虾蟆陵(há)(má)钿头银篦(diàn)(bì)为君翻作(wèi)嘈嘈(cáo)

二、学生通读全诗。

三、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

序言部分:

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4.提示:

可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哪两条呢?

(引导学生找出)

明确:

第一条思路:

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明)

  第二条思路:

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暗)

四、课堂练习

复述琵琶女的经历

五、学生通译全诗。

六、鉴赏全诗(分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四、全班齐读全诗(要整齐而有气势)

五、鉴赏全诗(分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

(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2.找出正面描摹的句子。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3.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4.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5.学生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六、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令设一堂课交流,进一步感受他的诗风。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