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928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docx

完整版病理练习册答案11

第二章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一.名词解释

1.化生(Metaplasia):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2.变性:

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3.虎斑心:

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4.萎缩:

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血块、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6.肉芽组织:

为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呈红色、细颗粒样、柔软,状似肉芽。

光镜下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常伴有多少不等的各种炎细胞。

7.坏死(necrosis):

以酶溶性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8.坏疽:

坏死组织由于腐败菌的感染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改变。

9.细胞水肿(水变性):

由于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胞浆疏松,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10.肥大:

由于功能活跃、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11.再生:

邻近同种细胞通过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现象。

12.凝固性坏死: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13.干酪样坏死:

多见于结核病时。

肉眼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镜下坏死彻底,为颗粒状无结构红染物。

14.核碎裂(karyorrhexis):

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内,亦可由核固缩裂解成碎片而来。

15.气球样变性:

属细胞水肿,指在光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透明,淡染,严重时整个细胞膨胀如气球,常见于肝,心,肾等。

二.问答题

1.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如何鉴别?

答:

坏死凋亡

受损细胞数多少不一单个或小团

细胞质膜常破裂不破裂

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裂解

细胞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致密

凋亡小体无有

细胞自溶有无

急性炎反应有无

2.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答:

1.肉眼:

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嫩.

2.镜下:

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各种炎细胞

3.功能:

抗感染,保护创面,填平创口或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或其他异物

3.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部位和病变特点

答:

1)原因:

缺氧.感染.中毒

2)机制:

钠-钾泵功能障碍

3)好发器官:

心.肝.肾

4)病变特点:

1.肉眼:

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2.光镜:

细胞肿胀.胞质淡染.清亮.核可稍大

3.电镜:

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槟榔肝(Nutmegliver):

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红黄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摈榔的切面。

2.心力衰竭细胞:

简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的巨噬细胞。

3.血栓形成: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受阻、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分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5.淤血(congestion):

又称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

6.栓子:

栓塞过程中,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

血栓、脂肪滴、空气、羊水、肿瘤细胞团等。

7.肺褐色硬化:

长期的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泡壁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组织变硬并呈棕黄色。

8.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9.白色血栓:

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

二.问答题

1.试用槟榔肝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观病变特征。

答:

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瘀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干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镜下见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细胞萎缩,甚至坏死消失.所以肉眼见暗红色,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胞质可见多个脂肪空泡,所以肉眼可见黄色。

2.试用肺褐色硬化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

答:

镜下急性肺淤血的特征是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可伴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慢性肺淤血,除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更明显外,还可见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腔泡内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之为肺褐色硬化

3.简述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答:

1)概念:

1.血栓形成:

⑴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⑵血液成分凝固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

⑴循环血液中⑵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

⑴动脉阻塞⑵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⑶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的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枝循环时发生)

第四章炎症

一.名词解释

1.肉芽肿:

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如结核结节。

2. 绒毛心:

心包发生的纤维素性炎时,在心脏的搏动下在心外膜形成大量绒毛状物质,称为绒毛心。

3.化脓性炎症:

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症状。

4.脓肿:

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5. 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为特征。

如阑尾炎。

6.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7.积脓:

浆膜腔或内脏空腔器官的被复粘膜化脓,脓液积存在腔内,如胸腔积脓。

8. 菌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血中可查到病原菌,称为菌血症。

9.假(伪)膜:

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常见假膜性炎有菌痢、白喉等。

10.炎性息肉: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肉芽肿块。

常见于鼻粘膜和宫颈。

11..炎细胞浸润:

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由于趋化性而进入组织内的现象。

12.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

除败血症表现外,由于化脓菌团栓塞引起全身多发性小脓肿,称为脓毒败血症。

13.炎性卡他:

粘膜组织的较轻的渗出性炎症。

卡他是向下流的意思,渗出液沿粘膜表面向外排出,故称卡他性炎。

可分为浆液性、粘液性及脓性卡他等类型。

例如,感冒初期鼻粘膜的浆液性卡他。

14.化脓:

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15.炎性肉芽肿:

是一种特殊性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16.败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高烧、寒战、皮肤、粘膜出血点,脾脏和淋巴结肿大,称为败血症。

血中可培养出病原菌。

17.假膜性炎: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18. 炎症介质:

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和白细胞渗出)的一类化学介质。

二.问答题

1.试比较脓肿和蜂窝织炎的异同。

答:

不同点:

1)脓肿:

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2局限性3组织破坏,形成脓腔,痊愈后易留瘢痕

2)蜂窝织炎:

1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2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3弥漫性,易扩散.4.痊愈后常不留瘢痕

共同点:

均为化脓性炎

2.炎性渗出物中含有哪些成分?

各有何意义?

答:

成分: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意义:

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静脉感染以淋巴细胞浸润.

一些过敏反应中则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慢性炎症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3.纤维素性炎症常发生在哪些部位?

各有何特点?

答:

好发部位:

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特点:

发生于粘膜者.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伪膜.称伪膜性炎,白喉的伪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则称为固膜性炎。

发生于气管较易脱落则称为浮膜性炎.浆膜的纤维素炎(绒毛心)可引起体腔纤维素粘连.发生在肺的纤维素性炎.除了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外.亦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4.试以皮肤升疖为例简述炎症的结局

答:

1)痊愈:

在外界治疗作用下,并通过疖周围尚存的细胞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再生加以修复可以治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如果脓液不能及时被清除,在皮下持续作用.不断损伤皮下组织造成疖迁延不愈,沿组织间隙向周围扩散

3)蔓延扩散:

如果患者抵抗力比较低下,或者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沿组织间隙或脉管系统向周围和全身器官扩散。

第五章肿瘤

一.名词解释

1.实性癌:

又称单纯癌。

是由腺上皮发生的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

多发生于乳腺,少数也可发生于胃、甲状腺。

镜下见癌细胞形成实体的巢状团块或条索状,异型性高,核分裂多见。

2.转移癌: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

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瘤。

3.间变:

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4.非典型增生:

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这一术语主要应用于上皮,包括被覆盖上皮和腺上皮。

5.癌肉瘤:

一个肿瘤中含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称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

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肿瘤的异型性。

7.癌前病变:

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称为癌前病变。

8..肉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原位癌:

癌变在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达全层,未穿过基底膜,属早期癌。

10.交界性肿瘤:

是一种在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是指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也称为中间性(或中间型)肿瘤。

11..畸胎瘤:

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的肿瘤,多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

12.恶病质: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极度消瘦,严重贫血,无力和进行性全身衰竭状态。

二.问答题

1.试以结肠腺癌及结肠腺瘤为例.说明良性.恶性肿瘤的区别

 

结肠瘤

结肠腺癌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性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

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2.简述癌和肉瘤的区别。

区别点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常见,80%左右

 较少见,20%左右

年龄

中年以上

 青少年多见

部位

皮肤,黏膜,内脏多见

 四肢躯干多见

大体特点

灰白色、干燥、质地较硬

粉红色、鱼肉状、

质较软

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成巢状、腺管状或条索状排列,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肉瘤细胞弥散分布,

与间质混杂

网状纤维

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瘤细胞之间有网状纤维

转移方式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3.在切片中.高分化鳞癌与高分化腺癌各有何形态特征?

答:

高分化鳞癌:

1.癌巢2.角化珠3.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

高分化腺癌:

1.癌细胞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体或腺样结构

2.细胞常不规则的排列成多层

3.核大小不一.核分裂现象多见

4.抹片中正常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如何区别?

答:

1)正常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细胞核与整个细胞比例稳定,核内染色质着色较均匀。

2)恶性肿瘤细胞则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胞浆比例增大,有时出现双核,多核,和巨核细胞.核染色质不均匀.核分裂现象增多.易见病理性和分裂现象。

5.何为转移瘤?

简述肝脏和肺脏转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答:

定义:

癌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称转移瘤

特点:

侵入门脉筋脉系统的肿瘤细胞.首先发生肝转移,如胃肠道癌的肝转移,原发性肺肿瘤或肺内转移的瘤细胞可直接侵入肺静脉或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经左心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常转移到脑.骨.肾及肾上腺等处。

因此,这些器官的转移瘤常发生在肺内已有转移之处。

此外.侵入胸.腰.盆骨静脉的肿瘤细胞.也可通过吻合支进入脊椎静脉丛

6.试述肿瘤的命名原则.并各举一例说明之

答:

1)良性肿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面加一“瘤”字来命名.腺上皮的良性肿瘤称为腺瘤。

2)恶性肿瘤是在上皮组织来源的组织名称后加上“癌”.鳞癌.在间叶组织来源的组织名称后加上“肉瘤”来命名.纤维肉瘤。

3)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及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4)有些恶性肿瘤冠以人名加“病”或“瘤”的习惯名称来命名.尤文肉瘤。

5)有些肿瘤的实质是由两个或三个胚胎的各种类型的组织混杂在一起构成则称为畸胎瘤。

6)转移瘤的命名则将继发器官或组织名置于原发器官和肿瘤名的前面.如肝癌转移至肺.则称为肺转移性肝癌。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疣状心内膜炎:

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小体、风湿小体):

风湿病的特征性表现,由纤维蛋白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的肉芽肿性病变,多出现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

3.高血压脑病:

见于高血压病的各期,由于脑内细小动脉发生普遍而剧烈的痉挛,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急性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患者表现为血压显著升高,剧烈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昏迷。

4.绒毛心:

为心包膜的浆液纤维素性炎,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物在心脏搏动下,被牵拉成绒毛状物,附着在心包膜上所致。

5.心绞痛:

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6.冠心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临床上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习惯上将CHD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同义词。

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原发性高血压时,双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变硬,皮质变薄,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

8.室壁瘤:

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形成。

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9.高血压:

是指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二.问答题

1.简述高血压病时.心.脑.肾.视网膜的主要病变特点

答:

1)心:

左心室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

2)肾:

双侧原发性颗粒肾固缩

3)脑:

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并发脑疝的形成

4)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视力减退

2.试比较风湿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的特点

答: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无病变的瓣膜,赘生物体积巨大,松脆,含大量细菌,破碎后引起含菌性栓塞和继发性脓肿

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有病变的瓣膜.赘生物呈息肉状或菜花状.污秽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其深部有细菌团.赘生物脱落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3)风湿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二尖瓣.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蛋白构成.伴小灶状纤维素样坏死.呈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可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3.试以二尖瓣狭窄为例,简述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主要脏器可能发生的病理变化。

答:

血流动力学改变:

早期由于二尖瓣口狭窄,心脏舒张期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的血液受阴,舒张末期仍有部分血液滞留于左心房。

加上由肺静脉回流的血液,使左心房血容量较正常增多,导致左心房代偿性扩张。

左心房心肌加大收缩力以克服狭窄瓣膜口的阻力把血液排入左心室,久之导致左心房代偿性肥大。

后期代偿失调,左心房明显扩张。

由于左心房内血液淤积,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及漏出性出血。

肺静脉压升高,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肺内小动脉收缩,致使肺动脉压升高。

由于肺动脉压升高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大以致后来发生肌源性扩张。

当右心室高度扩张时,三尖瓣环扩大,可出现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

心脏收缩时一部分血液自右心室返流至右心房,致右心房淤血扩张,引起体循环淤血。

左心室因注入血量减少,心室腔一般无明显变化,甚至缩小。

主要脏器可能发生的病理变化:

①心脏病变

②肺褐色硬化

③槟榔肝

④脾淤血肿大

⑤胃、肠淤血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肺肉质变:

某些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蛋白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肺组织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

2.肺心病:

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引起的以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室衰竭的心脏病

3.灰色肝样变期:

大叶性肺炎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为灰色样变期。

4.肺气肿:

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5.肺透明膜:

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在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的内表面可见薄层红染的膜状物,称透明膜,主要成分为血浆蛋白及坏死的肺泡上皮碎屑。

二.简答题

1.试述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答:

①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

②肉眼:

病变肺叶肿胀,重量↑,色暗红,质实如肝,切面呈粗糙颗粒状

③临床:

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及紫绀,肺实变体征,大片致密阴影,可检出多量肺炎球菌

2.试述大、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答: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病原菌

以致病力强的肺炎球菌为主

多种细菌,常为毒力弱的肺炎球菌

发病年龄

青壮年

小儿、老人、体弱久病卧床者

病变特点

急性纤维蛋白性炎

急性化脓性炎

病变范围

以肺段或肺叶为病变单位

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病变大小不一,多发性,散在于两肺

病变分期

典型者分为充血水肿、红色肝样变、灰色肝样变和溶解消散期

病变无程期性

支气管旁淋巴结

一般无病变

常常肿大,呈急性炎性反应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寒颤、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和呼吸困难

常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可有发热、咳嗽、咳痰

结局

绝大数痊愈

多数痊愈,少数体弱者预后差

并发症

肺肉质样变、肺脓肿、脓胸、败血症、纤维蛋白性胸膜炎、中毒性休克

脓血症、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填空题

1.假小叶:

肝硬化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2.肝硬化:

一种常见肝病。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3.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被肠粘膜上皮取代。

4.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rcinoma):

不论范围大小,是否有周围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只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

5.碎片状坏死(piecemealnecrosis):

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6.桥接坏死(bridgingnecrosis):

是指坏死灶呈条索状向小叶内伸展构成中央静脉之间、门管区之间或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的桥状连接。

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成为纤维间隔而分隔小叶。

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7.毛玻璃样肝细胞:

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镜下见肝细胞体积稍大,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8.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liver):

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

二.简答题

1.试述慢性胃溃疡的病变及其合并症。

答:

(1)病变:

肉眼:

①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溃疡通常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

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

③较浅者仅累积粘膜下层,深者可深达肌层或浆膜层。

④切面呈典型的斜漏斗状。

⑤溃疡周边黏膜皱襞常向溃疡处集中,似轮辐状。

 

镜下:

慢性溃疡底部从表层到深层分为四层:

(1)渗出层

(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2)合并症:

大出血,幽门梗阻,穿孔和癌变

2.试述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答:

病变特点:

肝体积变大,被膜紧张,边缘变钝。

 

镜下:

广泛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嗜酸性小体。

 

临床病理联系:

肝区疼痛或不适,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等升高,多种肝功能异常,黄疸。

 结局:

多在半年至一年内恢复,部分发展为慢性肝炎。

3.试解释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答:

(1)门静脉高压:

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升高。

 

(2)肝硬化时的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减退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3)肝脏灭活激素的作用降低,血中醛固酮,ADH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

4.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所引起的病变有哪些?

答:

(1)门脉高压征:

脾肿大,胃肠淤血,腹水,侧支循环形成;

(2)肝功能不全:

肝性脑病, 蜘蛛痣,黄疸,睾丸萎缩,出血倾向.

5.简述胃癌的扩散途径及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哪些?

答:

扩散途径:

胃癌有淋巴道、血道和种植性转移三条转移途径。

(1)癌细胞沿淋巴道可转移至胃小弯、幽门上下、胃左动脉旁等处的淋巴结,并可进一步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