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575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控制 实验报告.docx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班级:

自动化08级2班姓名:

学号08

实验一基于NI6008的数据采集

一、实验目的:

理解基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学会使用MATLAB和NI6008进行数据采集。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控制实验箱、NI6008数据通讯卡、Matlab软件、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1)使用计算机控制实验箱搭建二阶被控对象,并测试对象特性

(2)在Matlab中设计数字PID控制器,对上述对象进行控制

四、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电阻电容,参考如下电路结构图,在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上搭建二阶被控对象,使得其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

图1电路结构图

建议数值:

R1=200kΩ,R2=200kΩ,C1=1μF,R4=300kΩ,R5=500kΩ,C2=1μF.

(2)测试NI6008数据通讯卡,确保数据输入输出通道正常。

(如何测试?

将数据采集卡的输入通道AI0的—与输出通道AO0的GND连接,AI的+与AO0连接,给AO0一个电压(1V),观察AI0的输出是否是1V。

如果是,则数据采集卡正常,否则不正常。

(3)使用MATLAB和OPC通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关于如何在Matlab中读写数据

da=opcda(‘localhost’,‘NIUSB-6008.Server’);%定义服务器

connect(da);%连接服务器

grp=addgroup(da);%添加OPC组

itmRead=additem(grp,‘Dev1/AI0’);%在组中添加数据项

itmWrite=additem(grp,'Dev1/AO0');%在组中添加数据项

r=read(itmRead);

y

(1)=r.Value;%读取数据项的值

Write(itmWrite,1);%向数据项中写值

disconnect(da);%断开服务器

关于定时器的问题

t=timer(‘TimerFcn’,@myread,‘Period’,0.5,‘ExecutionMode’,‘fixedRate’);%定义定时器

start(t)%打开定时器

out=timerfind;%寻找定时器

stop(out);%停止定时器

delete(out);%删除定时器

(4)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定时采集和显示。

程序shiyan1.m

clearall

globalttkydagrpitmReadTsitmWriteux

x=0;

Ts=0.2;

u=0;

da=opcda('localhost','NIUSB-6008.Server');

connect(da);

grp=addgroup(da);

itmRead=additem(grp,'Dev1/AI0');

itmWrite=additem(grp,'Dev1/AO0');

r=read(itmRead);

y

(1)=r.Value;

%Write(itmWrite,1);

t=timer('TimerFcn',@myread,'Period',Ts,'ExecutionMode','fixedRate');

k=1;

start(t)

tt

(1)=0;

程序myread.m

functionmyread(obj,event)

globalttkydagrpitmReadTsitmWriteKpeduTiuTdx

r=read(itmRead);

k=k+1;

tt(k)=(k-1)*Ts;

y(k)=r.Value;

%pid控制程序(增量式)

e

(1)=0;e

(2)=0;

Ti=0.9;

Kp=1;Td=0.05;%积分时间、比例系数、微分时间

e(k+2)=y(k)-1;

du=Kp*e(k+2)*Ts/Ti+Kp*(e(k+2)-e(k+1))+Kp*Td*(e(k+2)-2*e(k+1)+e(k))/Ts;

u=u-du;

Write(itmWrite,u);

plot(tt,y)

ifk>30/Ts%30s后结束

Write(itmWrite,0);%实验结束后令采集卡输出为0.

out=timerfind;

stop(out);

delete(out);

disconnect(da);

end

5、数据记录

图2阶跃响应测试曲线

图3kp=1,Ti=0.9,Td=0.05时的PID控制曲线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班级:

自动化08级2班姓名:

学号08

实验二数字PID算法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

熟悉PID控制器,实现PID算法,深入了解PID参数对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

2、实验设备

计算机控制实验箱、NI6008数据通讯卡、Matlab软件、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1)在实验一基础上编制PID数字控制器,实现闭环控制。

程序shiyan1.m

clearall

globalttkydagrpitmReadTsitmWriteux

x=0;

Ts=0.2;

u=0;

da=opcda('localhost','NIUSB-6008.Server');

connect(da);

grp=addgroup(da);

itmRead=additem(grp,'Dev1/AI0');

itmWrite=additem(grp,'Dev1/AO0');

r=read(itmRead);

y

(1)=r.Value;

%Write(itmWrite,1);

t=timer('TimerFcn',@myread,'Period',Ts,'ExecutionMode','fixedRate');

k=1;

start(t)

tt

(1)=0;

程序myread.m

functionmyread(obj,event)

globalttkydagrpitmReadTsitmWriteKpeduTiuTdx

r=read(itmRead);

k=k+1;

tt(k)=(k-1)*Ts;

y(k)=r.Value;

%pid控制程序(增量式)

e

(1)=0;e

(2)=0;

Ti=0.9;

Kp=1;Td=0.05;%积分时间、比例系数、微分时间

e(k+2)=y(k)-1;

du=Kp*e(k+2)*Ts/Ti+Kp*(e(k+2)-e(k+1))+Kp*Td*(e(k+2)-2*e(k+1)+e(k))/Ts;

u=u-du;

Write(itmWrite,u);

plot(tt,y)

ifk>30/Ts%30s后结束

Write(itmWrite,0);%实验结束后令采集卡输出为0.

out=timerfind;

stop(out);

delete(out);

disconnect(da);

end

(2)进行PID参数的整定分析:

a)取消积分和微分作用,分析比例系数数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b)保持比例系数不变,分析积分作用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c)保持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不变,分析微分作用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d)运用所学的PID参数整定方法,确定一组控制性能良好的PID参数

4、实验数据

1.纯比例作用

图1kp=0.5

图2kp=1

图3kp=1.5图4kp=2

图5kp=3

表1被控对象加纯比例控制性能指标

Kp

超调量%

调节时间

稳态误差

0.5

9.97

2.2

0.5398

1

27.6

3

0.3716

1.5

37.8

3.8

0.2849

2

50.3

4.4

0.2288

3

震荡

2.比例积分作用(kp=1保持不变)

图6Ti=0.5图7Ti=0.8

图8Ti=0.9图9Ti=2

图10Ti=5图11Ti=10

图12Ti=0.01

表2被控对象加比例积分控制性能指标

Ti(Kp=1)

超调量%

调节时间

稳态误差

0.5

43.2

2.0

0.001

0.8

18.8

2.1

0.001

0.9

1.23

2.2

0.001

2

0

6.2

0.001

5

0

16.8

0.001

10

0

50.2

0.001

0.01

震荡

3.比例积分微分作用(kp=1,Ti=0.9保持不变)

图13Td=0.01图14Td=0.05

图15Td=0.1图16Td=0.5

图17Td=1

表3被控对象加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性能指标

Td(Kp=1、Ti=0.9)

超调量%

调节时间

稳态误差

0.01

11.2

2.2

0.001

0.05

10.6

2

0.001

0.1

3.5

1.8

0.001

0.5

震荡

1

震荡

4.误差分析

图18kp=1时实验曲线(左)与理论曲线(右)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