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565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

自然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言

江泽民指出: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

要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管护好已经建立的湿地保护区。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

中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面积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

但近几十年来,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威胁。

湿地作为不同于陆地和水域的独特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还在蓄洪防旱、调节河川径流、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巨大的生态功能,是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生物资源和湿地资源,抓紧建立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实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建设工程,恢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建立四方湖湿地保护是上述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的物质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消长变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避免资源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

因此,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与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日趋激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湿地和森林对改善地球气候、美化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它们本身具有庞大的生物群体,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几乎起着主导作用。

除此以外,它还以物理的、生物的和生物化学的方式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环境。

它的兴衰、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生存质量的优劣。

所以人们在保护现有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并恢复原有的风貌、拯救濒危珍稀物种、增加物种数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方法和法律、行政等手段,达到保护、维持和发展与人类生存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中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人类为自身生存所采取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

四方湖湿地保护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选择,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怀远县四方湖湿地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

2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国债项目,四方湖湿地保护工程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

3项目建设单位:

怀远县林业局

4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

陶桂华

5项目建设范围:

怀远县古城乡、淝河乡、淝南乡、双桥镇、龙坑镇等五个乡镇。

6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有:

在缓冲区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种植水生植物,对部分地区实行封闭保护,让水生动、植物资源及鸟类资源自然增长,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湿地原貌,扩大湿地和物种栖息地面积;加大湿地监测管理力度,对湖区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测管理,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人工调整,使四方湖湿地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湖区周边的交通状况,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集保护、科研和观赏于一体的湿地景观,使湿地保护走上利国、利民、利生物生长栖息的良性循环轨道。

建设规模:

在古城乡、淝河乡、淝南乡、双桥镇、龙坑镇等五个乡镇范围内实施,建设总规模6900公顷。

其中水面4300公顷,其它2600公顷。

总投资规模1920.95万元。

其中基准投资1778.93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3.02%;前期工作费62.5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26%;不可预见费71.48万元,占3.72%。

投资来源实行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1300万元,地方配套620.95万元。

7项目建设期:

5年(2004年至—2008年)

8项目建设科技支撑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淮河治理委员会。

9项目建设咨询研究单位: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1.2项目编制依据

⑴《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2002年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⑶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关于印发《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技术方案》的通知和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技术方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2000年)。

⑷《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原林业部,1998年。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LY5141-99《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国家林业局1999年7月)。

⑻《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家林业局,1999年2月)。

⑼《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和《平原绿化建设技术规程》国家技术监督局2002年。

1.3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安徽省林业厅的指示精神及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规范和标准,结合怀远县的具体条件和人才优势,从工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出发,合理选择项目建设地点,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总体布局与建设方案;从项目的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项目的投资估算和建设安排以及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等方面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地研究论证,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1营造林技术经济指标和造林用工指标

①营造林成本指标和造林用工指标:

营造防护林成本,杨树每公顷4344元,水杉×池杉每公顷3784元,柳树每公顷4044元(大苗),槐树×乌桕每公顷4450元,杞柳每公顷2884元,草类每公顷3000元(含补偿土地费用)。

②相同树种的防护林用工量相同(下同)。

进行林地清理,不能完全依据自然地形植树,以保证形成外观优美且规范整齐的林网结构;杨树每公顷增加150个用工量,水杉×池杉每公顷135个用工量,柳树每公顷135个用工量,槐树×乌桕每公顷135个用工量,杞柳每公顷90个用工量,草类每公顷90个用工量。

营造林(植草)单位综合成本表

树种

单价

株/公顷

苗木费

农药

小计

林地清理

整地

栽植

抚育管护

合计

工日

工日

工日

工日

杨树

1.5

840

1260

84

1344

15

300

45

900

15

300

75

1500

4344

水杉×池杉

0.6

1666.7

1000

84

1084

15

300

30

600

15

300

75

1500

3784

柳树

1.5

840

1260

84

1344

15

300

30

600

15

300

75

1500

4044

槐树×乌桕

1.0

1666.7

1666.7

84

1750.7

15

300

30

900

15

300

75

1500

4450.7

杞柳

0.1

10000

1000

84

1084

15

300

15

300

15

300

45

900

2884

草类

3000

注:

a混交林分以各混交树种平均植计算。

b杨树和杞柳块状混交,故设置2个模型。

1.4.2经济分析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人工造林(植草)经济指标表

序号

树种(公顷)

面积

单位投资(元)

投资额(万元)

备注

1

合计

1846.6

672.18

2

杨×杞柳

1133.3

3614

409.57

3

水杉×池杉

73.3

3784

27.74

4

柳树

40.0

4044

16.18

5

槐树×乌桕

266.7

4450.7

118.70

6

333.3

3000

99.99

其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

备注

1

湿地监测工程

1.1

湿地监测中心

m2

400

砖混

1.2

气象监测设备、水质监测

各1

设备、摄像机、照相机

投影仪、短波电台

1.3

电脑、观测望远镜

各2

1.4

卫星定位仪

3

1.5

对讲机

4

1.6

监测站及其相关设备

5

1.7

观鸟台及其相关设备

1

1.8

野生救护中心及其相关设备

1

2

基建工程

2.1

修建砂石路

m

40000

宽5m

2.2

柏油路

m

5000

宽6m

2.3

供电、供水设施

2.3.1

水井

7

径1-1.5m深80m

2.3.2

供电设备

1

包括相关供电线路

2.4

监测巡护设备

2.4.1

巡护车辆

1

越野型

2.4.2

快艇

1

单价40万元

2.4.3

木船

10

单价2万元

2.4.4

摩托车

10

单价1万元

2.5

固定标志

2.5.1

铁丝网

公里

30

2.5.2

界碑

10

2.5.3

宣传指示牌

100

2.5.4

界桩

400

2.6

办公设备

3

围栏、围网拆除补偿费

公顷

300

1.5综合研究评价与结论

在古城乡、淝河乡、淝南乡、双桥镇、龙亢镇等五个乡镇范围内营造四方湖防护林1513.3公顷,植草333.3公顷,可以提高怀远县乃至整个蚌埠市林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四方湖流域的环境改善、生产发展、系统和谐、社会祥和做出重要贡献,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不仅对蚌埠市的林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有一定意义。

通过建立四方湖湿地保护区,一是可以调节流量,控制洪水。

四方湖湿地作为一个天然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洪水对淮河堤坝的压力;二是可以调节气候,保持周边地区的湿度和降水量,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三是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使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场所。

四方湖将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迁徙侯鸟、留鸟及其它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殖地。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对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且多种效益是明显的。

1.6对策与建议

搞好湿地生态保护对保护水资源、减轻水患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旅游资源等都有重要作用,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有一定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6.1进行湿地保护立法工作:

四方湖湿地处于无全面管理状态,向湿地索取的多,投入的少,对于湿地保护,建议采用立法形式,用行政法规并结合湿地保护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湿地保护地方法规,在地方立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湿地保护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摸清湿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经验;调整保护区范围和管理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严格管理制度;讲清必要性、要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6.2加快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步伐,确定湿地专项建设工程:

怀远县的湿地保护工程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的产业规划相协调,并纳入地方区域总体规划中,做到有序进行,不因个别领导的变动而影响到保护工程的如期实施。

同时,有计划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促进湿地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6.3制定湿地恢复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

根据湿地恢复相关政策,在湿地保护区及周边有计划地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工作。

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在具备条件时,应对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居民有计划地迁出。

同时,加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给予明确的管理权限,设定合理的机构编制,鼓励社区参与湿地保护共管。

湿地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必须要有基本的生态水量供给,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重点解决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水量配给及支付水资源费和维持输水系统常规运行的费用问题。

1.6.4学习湿地科研与资源监测方法:

湿地恢复与重建等生态恢复技术应用是未来湿地管理工作的重点。

建议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调查和监测及信息交流等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为保护管理、科学决策服务。

湿地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法加强对湿地的保护,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改善四方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治理四方湖流域的水源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得到了淮河治理委员会和蚌埠市政府的一定重视,与此同时,怀远县林业局多次提出了要在四方湖流域建设湿地保护区的要求。

这对怀远县的环境保护工程和四方湖的防洪蓄水、改善水质以及对蚌埠、淮南等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饮用水供给将有现实意义。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湿地保护区建设项目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

在经济发展中,湿地有着重要作用;在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建设中,应该赋予

沿淮湖泊重要地位。

要把建设四方湖湿地项目作为蚌埠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蚌埠市山河秀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2.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实现小康社会是近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与进行中的四方湖湿地生态环境建设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2.2.2实现四方湖沿岸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

四方湖湿地建设项目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蚌埠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过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四方湖沿岸周边区域自然植被防护效益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弱,因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防护功能脆弱,难以维护流域内的生态平衡。

必须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工程,大力发展和保护森林及其它自然植被,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保障四方湖沿岸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控制水土流失和维护国土安全的需要

由于四方湖湿地综合治理步伐缓慢,冬春水位高、水流不畅,加上四方湖地理位置特殊,河流众多,季节性水流量较大,环湖绝大部分地段是冲积地貌。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湖床抬高。

现阶段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大量的水土流失使耕地沙化,土壤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贫困与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缩短了湖泊的寿命,加速了四方湖的富营养化过程。

因此以森林及其它植被为主体的生物防治措施必须提到重要议程,只有抓紧对四方湖沿岸的生态建设工程,才能维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最终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2.2.4是挽救淮河的需要

项目区森林及其它生物资源总量不足,四方湖缺乏生物屏障,周边泥沙随水而下,现已造成中上游部分湖区成为浅滩,难以通航,同时每年有不少泥沙由四方湖涌入淮河,给淮河带来淤积、污染,直接对淮河生态造成威胁。

由于湖盆逐年加高,湖容量迅速减少,四方湖的蓄洪能力将逐步减弱,雨季流域集水直涌淮河,必将给淮河下游防洪渡汛增加更大压力。

2.2.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需要

四方湖沿岸人口密度大(485人/平方公里),天然屏障少,风浪大,随着各项生产活动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四方湖水质受到一定污染。

加上沿湖周围农田里的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水质的污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高,湖内藻类繁殖,不但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生息繁衍,而且对沿湖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危害,加上植被覆盖率低,截流能力差,每遇大水,沿湖农田及下游圩区洪水泛滥成灾,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少损失。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改善四方湖沿岸的生态环境,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为农村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良好机遇。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只有通过人工扩大地表植被,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保护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还能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知识和技能,从而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自然资源丰富

四方湖沿湖有5个乡镇,湿地总面积达6900公顷,其中无挺水植物水体面积2554公顷,芦苇滩地面积840公顷,沼泽水草地面积670公顷。

湖区水质比较优良,常年平均水位17.5m,水宽100—2000m,平均水温19.5℃,PH值7.3,溶解氧13.325mg/L,COD3.5863mg/L。

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动物有大鸨、小鸊鷉、白琵鹭、鸳鸯、苍鹭、大白鹭、绿头鸭、天鹅、虎纹蛙、乌龟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鸊鷉、白琵鹭、天鹅、鸳鸯、虎纹蛙。

植物有大面积的人工林、芦苇、喜旱莲子草、黑三棱、茭白、浮萍、菱角等。

怀远县四方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见(四方湖野生动植物资源表)。

2.3.2区位优势明显

四方湖湿地位于淮河岸边,南临淮河一级支流——涡河,东接怀洪新河,其周边支流众多,如双龙新河、清沟河等。

北边毗邻206国道,有利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方湖水可直接注入淮河,对改善淮河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2.3.3发展机遇良好

江泽民同志曾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

要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

这给怀远县四方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带来契机。

2.3.4地方政府和沿湖人民的积极性高

怀远县政府对建立“四方湖湿地保护区”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怀远县四方湖湿地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环保、农业、水利、水产、科技、财政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

县委、县政府有决心、有能力组织好本项目的实施。

沿湖广大人民群众有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发展生产的迫切愿望和极大热情,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实施保护措施和综合利用措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第三章基本情况

怀远县自然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充满生机,正在崛起。

正在实施以外向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抓方向,进一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在用地、税收、贷款、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方便,逐步使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

华润集团、广厦集团、古井集团等一批国内外上市公司和客商纷纷入驻怀远,开发开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土壤肥沃,既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又有一定的建材资源,也有一定的能源资源,还有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

怀远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省杂交稻制种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棉花、油菜、花生、淡水鱼、螃蟹、畜禽等,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纯王牌杂交稻种、梅桥大青豆、芡河螃蟹等名牌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

拥有化工、酿造、机械、建材、造纸、纺织、食品等工业门类,产品千余种,其中乳泉石榴酒、华润啤酒、象牌铲运机、文峰收割机、淮岭复合肥,以质优畅销全国。

县城座落在淮涡两水交汇、荆涂两山对峙处,水绕山环,林幽泉清,荆山为“城中山”,涡河为“城中河”。

荆山、涂山风景区是安徽省重点旅游风景区,集宗教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

3.1地理环境

3.1.1地理位置:

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缘,淮河中游,属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承东启西,横贯南北,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43′--33°19′,东经116°43′--117°19′之间。

东邻蚌埠市郊区、固镇县、凤阳县,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接壤,南与淮南市相连,北与濉溪县、宿州市接界,本县南北长62.25公里,东西最宽57.41公里,辖区总面积2442.48km2(其中水域面积374平方公里),耕地12.9万公顷。

辖19个乡(镇),657个行政村。

有县属农、林、渔场8处,省属龙亢农场、淮南矿务局河溜林场。

项目实施区位于怀远县城西北,其上连北淝河,下至刘桥闸,沿湖涉及五个乡镇(2004年行政区划变动前为七个),计66个行政村。

项目区总面积6900公顷,总人口26600人。

3.1.2地形地貌:

怀远地势由北向南微倾,境内东南部和西南端有局部凸起残丘,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县城南侧有荆、涂二山隔淮对峙,其余均为平原。

在丘陵地貌中,除荆、涂二山海拔分别为255.4m和338.7m,其余海拔均小于200m。

丘陵面积为89.25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4%。

在平原地貌中,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河南泛复盖及人工开河筑坝等,局部地面并不平整,故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

根据这种特点大致分为湖地、岗坡地和河湾地等三种小地貌类型,有的河湾地又可细分出河口洼地和泛滥平坡地等最低地貌单元(见怀远县地貌一览表)。

湖地离河流较远,地势较低,呈浅碟状封闭洼地,排水困难,容易积水。

河湾地分布在沿河两侧,由河水泛滥泥砂沉积而成。

岗坡地是介于河湾地和湖地之间的高坡地,因受侵蚀作用而呈缓坡状。

整个怀远县内平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比降1/8000--1/10000,绝对海拔高度多在15.5--25.5m之间,面积为2353.23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96%。

四方湖以湖地为主,兼有岗坡地特点,其形似炒锅,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度16—20m其余海拔多在15.5m至24.5m之间;南有黑河,北有澥河,中部有向东流的淮河、涡河、茨淮新河、芡河、怀洪新河及北淝河等多条河流切割平原,构成了境内平原河谷的地貌特征。

(有关数据摘自《怀远土壤》下同)。

3.2自然条件

3.2.1气候: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2206.9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120.2千卡/cm2,年平均气温15.4℃,≥0℃积温5491.6℃,≥10℃积温4959.9℃,无霜期218天。

降雨量900.9mm,雨量充沛,雨季主要集中每年的在6月至9月,旱涝灾害频繁,较大灾害约3.5年一遇,受旱灾减产约5.5年一遇,干热风、暴雨、大风、霜冻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2.2水文:

年平均降雨量由北向南变幅为890—910mm,年地表径流6.25亿m3,亩均174m3,人均632.5m3。

年平均过境径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