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意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32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意象.docx

《心理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意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意象.docx

心理意象

心理意象

第一节符号的主要类别

一、语言与逻辑

人使用的符号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人们所注意的是语言,正是语言这样一种高效能的符号体系使人类得到远远超出动物的成就。

逻辑是对语言符号进行运算的规则,这些规则建立了符号之间的一种关系模式,使符号能够建构成体系。

除了日常语言外,哲学和科学中人们运用了更为符合逻辑的语言,或者说更为适合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符号。

数学中所用的符号、物理学中所用的符号对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来说,其精密性和实用性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水平。

二、心理意象

心理意象译自英语Imagery。

在英语中imagery有“某一个不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图画”的含义。

不过仔细分析,imagery可以分为2种:

一种只是外界事物的图解,比如一个小孩没有见过蛇,问我蛇是什么样子的动物,我在回答他之前就会在自己脑子里先想象出一条蛇的形象,这种图解性的形象叫做“表象”比较合适。

而想象出的形象还有另一种,那是有象征意义的。

比如,你在梦里梦见了一条蛇,那这条蛇的意义往往并不是仅仅代表草地中的一种没有脚的爬行动物,它会有其他的意义。

也许它代表的是你生活中的一个阴险的小人;也许它代表是一个男人的性欲望——因为蛇的形状很象男性生殖器;也许它代表的是一种直觉。

有这种象征性的心理形象(imagery)本书称为心理意象或意象。

意象是有象征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表达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不是这个形象直接的意义,也就是说,意象是一种符号。

在意识活动或潜意识活动中,人也常使用意象作符号来进行符号化,并建构起心理现实。

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弗洛伊德从梦这种特殊的意象开始研究,并发现梦可以用象征性的方式表达欲望。

一个人梦见蛇,很有可能和蛇这种动物没有关系,而梦者性欲望的表达。

以后心理学家发现,不仅是梦,其他意象也可以有象征意义。

意象主要是以视觉化的形象方式出现,不过它也可以以听觉和其他感觉的方式出现。

音乐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听觉意象为基本符号而建立的符号体系。

舞蹈则包含了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以及运动觉的符号。

三、条件反射中的符号

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是条件反射过程。

正如心理学已经非常详细的研究过的,人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是把条件刺激信号化的。

条件反射中“泛化”的存在,也就是说对类似于过去条件刺激的刺激物人会有反应,也就说明了条件刺激是一种有概括性的符号。

第二节意象的象征性

在我们的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中,主要应用的符号是心理意象,特别是视觉意象。

因此,这里将对意象做比较详细的分析。

意象的最根本的特点是有象征性,也就是说,意象可以表达意义。

在某些特别是意识状态或者特别的活动中,意象的象征性表现的更为明显。

梦就是象征性表现非常明显的一种状态。

一、梦的象征性

弗洛伊德指出,史特柯尔论著中早就提出过梦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

他也举出了一些例子:

比如梦中皇帝和皇后往往象征着父母。

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和雨伞都可以象征男性性器官。

箱子、皮包、橱子和炉子可以象征子宫等等。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更认为,所有的梦中意象都是象征。

对象征的分析,是心理动力学各流派分析梦的基础。

二、文学艺术形象、神话和童话意象的象征性

弗洛伊德也提出,“这种象征并非是梦所特有,而是潜意识意念的特征——尤其是关于人的。

通常可在民谣、通俗神话、传奇故事、文学典故、成语,和流行的神话中发现”。

在文学艺术中的意象,大多都是象征。

有些象征是如此的常用,以至于人们在意识中已完全清楚,比如用“玫瑰”象征“爱情”。

也有些象征并不是人们意识中很清楚的,但是这不妨碍在文学艺术中使用这些象征。

例如,“鱼”在某些时候可以用来象征性,“蛙”可以象征生殖。

弗洛伊德、荣格和弗洛姆等心理动力学大师都从象征的角度解释过一些神话或童话。

弗洛姆对圣经中的约伯的故事、对童话故事“小红帽”等做过精美的分析。

他指出约伯故事中,约伯被吞入鱼腹中象征着孤独和隔绝;小红帽故事中的红帽子是“月经”的象征,也就是象征着女孩子性成熟,而大灰狼则是在性上诱惑和威胁着女孩子的男性的象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色狼)。

三、精神病幻觉的象征性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虽然表面上看似乎荒谬无意义,但实际上,荣格的工作已经充分证明了精神病的幻觉具有象征意义。

而且他还证明了这种幻觉的象征意义和其他意象如神话意象是相同的。

仅举一个小例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告诉荣格一个幻觉性意象。

荣格当时也不能分析,但是在以后他却在一本论古埃及魔法的书上“一字不变地读到了我那病人的视象”。

而这个病人是不可能接触过这本书及这些知识的。

四、原始人所用意象的象征性

原始人眼中,现实的事物的意象也同样是象征,而象征不是一种比喻的手段,而是一个现实。

比如,回乔尔人认为,“鸟,特别是鹰……能听见一切。

它的羽毛也有这种能力。

据印地安人说,它们的羽毛也能听见,有赋有神圣能力。

在回乔尔人的眼中,羽毛是健康、生命和幸福的象征。

”还有,在一些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和女神是蛇,他们居住着神和女神的水池和水泉也是蛇;而神所用的权杖也是蛇。

除此之外,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瑜珈和气功修炼状态中,以及艺术活动中,都有大量的象征性意象。

第三节运用意象的认知活动特点

虽然在学院派的心理学中尚未得到研究,但是在心理动力学流派中,有一个早已被发现的事实,那就是人会有一种不同于日常逻辑思维的认知和情感活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原本过程”(primaryprogress),并指出这是另一个独立的“精神系统”、“精神机构”或说是“原始的精神机构”。

荣格则更是高度强调象征性的心理意象的作用。

承继心理动力学特别是荣格的观点,本书的中心命题是:

人有一种不同于日常逻辑思维的认知和情感活动,它使用的符号主要是意象,而它的符号化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方式和特点。

本书将用“意象活动”这个术语表达这个“原始的精神机构”。

一、意象活动使用原始逻辑

我们和日常的逻辑思维做比较,会发现这种运用意象的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使用不同的“逻辑”。

逻辑思维所用的基本“部件”是概念,组合这些概念用的是逻辑,比如同一律等(虽然人们不总是有意识地应用这些定律),由概念形成命题,用命题进行推理。

逻辑思维的过程如同建立一个房子,概念是砖,逻辑是水泥,命题是预制件,推理过程是楼房。

而运用意象的心理过程中,基本“部件”主要是意象,而处理这些部件的方式是原始“逻辑”。

原始逻辑依照“相似性”等基本原则,一旦它在两个意象中发现相似性,就以此在这两个意象间建立了联系。

蛇的形象类似男性性器,所以在原始认知中,蛇就可以作为男性性器的象征。

这个过程不象逻辑思维那样确定,是一个模糊的、从而也就是灵活的过程。

以分析梦为例,心理学家弗洛姆归纳为,“它们不遵循我们醒觉时的思想的逻辑法则。

”具体地说:

“时空的范畴已经完全被忽略了。

早已逝世的人,我们却活生生看到他们。

……我们很容易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遥远的地方。

”在梦里我们能“把二个人混合成一个人,或这个人突然变成另一个人。

”梦是是不遵循日常逻辑的。

在日常逻辑中,A就是A,A不是非A,而在象征性意象活动中,则A可以A是非甚至是A的反面。

这种原始逻辑历史更久远,它用象征、比拟、相互感应等方式达到对世界的理解。

释梦可以说是一种翻译,把原本过程中的象征性语言翻译为日常的逻辑思维中的语言。

二、意象活动不直接受意志控制

逻辑系统的活动是可以直接受意志控制的,我们可以随意地开始计算、推理等智力操作,也可以随意停止这些智力操作。

而在心理治疗中我们每天都看到,患者无法控制他自己潜意识中的观念。

一个抑郁症患者,也许在意识层中明知道自己的无价值感和内疚感是错的,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甚至也许他还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帮助寻找到了他有这些问题的愿因,如童年时父母教育不当,或遇到了某个创伤性的心理事件,但是他仍旧可能会摆脱不掉“自己是无价值的人”这一潜意识观念。

再例如,一个会计可以知道自己一天能算多少账,而一个诗人却无法预计自己一天能写多少诗。

这也许正因为会计的活动属于逻辑系统,而诗人的活动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意象活动。

由于意象活动的活动不受意志直接控制,意象活动都是在没有明显努力的情况下效率最高。

荣格的主动想象技术使用中,和精神分析一样,都是在患者没有明显努力的情况下效率最高。

类似精神分析治疗中使用的自由联想法,主动想象时患者也需要放弃意志努力。

这种不加努力、不加评判,有些象半睡半醒的状态,作用是使逻辑系统活动减弱,让意象活动在不受控制的状态下自由活动。

意象活动虽然不直接受意志控制,但是,它可以间接地受意志影响。

人们可以有意识把创造一个适合放松自己的情境,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有利意象活动的条件,从而使意象活动按我们的意愿活动。

如果一个人面对一幅名画时不觉得美,并且他知道这是因为他看不懂。

如果他对自己说:

“我要弄懂这幅画美在哪儿?

让我先看看构图,这是个三角形构图。

人物的身体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律。

在色彩上,主色调是红色……。

”如果他这样用意志控制方式看画,他永远不会感到美。

但是,如果他用意志作的事只是,从此多看看画,多看看风景,慢慢地他的审美修养就会提高。

因为在多看画、多看风景时,意象活动用它的方式提高了对美的认识。

这时他再看那幅名画,就会感到的确是很美。

顺便说,强迫自己的意志控制不可由意志直接控制的心理活动,往往正是一些心理问题如强迫障碍产生的根源之一,而学会放弃不可能的意志控制,也正是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如森田疗法)能有效的关键原因。

三、意象活动的情绪性

逻辑思维和情绪联系似乎不直接也不密切。

人们可以做到不动感情的去思维。

形式逻辑或其它逻辑的进行都与情绪无关,其结论对情绪的影响也较不强烈。

一个人可以十分冷静地计算核式器杀伤力,病毒的致死效果。

人们甚至有可能看不出战争和节育在控制人口上效果的差别,也看不出杀死弱智者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情绪是一种驱动力。

逻辑思维过强的人虽然可以想得很清楚,却往往会没有力量或没有兴趣把思想付诸行动。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认识和情绪联系不密切。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就属于这种人,他缺少意象活动和相应的对杀父仇人的强烈愤怒,因而他总不能下决心把复仇的愿望付诸行动。

意象活动与此不同。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奥塞罗之所以采取行动杀死了他误以为对自己不忠的妻子,正是因为他习惯于想象而不是思考,因为他在想象中“看到”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情景,并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愤怒。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想象永远伴随着情绪体验,从而即刻带来做某行为的趋向。

意象活动和情绪联系密切的原因,是因为意象活动是一种更原始的认识功能。

在意象活动中,认知和情感还没有分离,只是在后来人类发展了逻辑思维后,认知和情感之间才开始分离。

意象中的更原始的那部分,即所谓原始意象,更是和情绪密切相联系。

正如荣格所说,“这些非个人的意象包含着巨大的能量”,而能量表现出来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体现为强烈的情绪。

而即使不是原始意象,能量小很多,但是它们负载的心理能量也都可以以情绪的形态出现。

正是由于意象和情绪有这样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也就使得它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非常有用处。

我们可以从意象入手去调节情绪,将比从思维活动入手去调节情绪更直接、更有影响力。

四、意象活动中的异己感

艺术中灵感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一种信念:

伟大的文学家或剧作家的许多优秀的思想不是他们自己头脑的产物,而且神灵用某种感应方式传送到我们都多少体验过感受:

有些想法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且突然来到我们的头脑中的,它好象是种异已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异己感。

我们不仅对灵感有异已感,对其它任何意象活动也都或多或少异已感。

梦主要是意象活动,我们对它也有异已感。

作者有过这么个内省体验:

一天我梦中以人物出了一个谜语,而我没猜出来,醒来以后,我猜出来了这个谜底。

而我这时我问自己:

我梦中的人物所说的谜语难道不是来源于我自己的头脑吗?

为什么我自己竟会不知道谜底而需要花时间去猜?

我感受到那个出谜语的部分似乎是异已的。

实际上,这种异己感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日常的意识来说,意象活动大多的确不是产生于这个意识领域的,的确是来源于大脑中相异的一个部分,或者再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来源于另一个“精神机构”,一个更原始的精神机构。

五、意象活动心理现实时的精密性

逻辑思维的功能是客观地观察世界,而意象活动的功能是“主观的”或者说体验性地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灵和这个心灵中映射出来的世界。

由于意象没有逻辑思维那种对外在事物的明确的界定,而把相似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甚至看作同一,所以在反映外在世界时,意象活动远不如逻辑思维准确。

但是在反映内心的事物时,在反映心理现实的时候,意象却比逻辑思维有用得多。

它有能力非常精密而清晰地反映内心的体验。

逻辑思维在表达内心时有很大的不足。

例如,由于表达情绪用的词汇很有限,各种语言中表达不同情绪的词最多也不过有几千个字。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种和其他情绪有细微差别的情绪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词,不能保证同种情绪中不同强度和性质的亚种都有一个对应的词,更不能保证每种复合的复杂情绪都有一个词来表示。

例如,愤怒实际上有数百上千种,每种之间都有微细的差异,通过和其他情绪复合,愤怒更有带有上万种不同的“色调”,但是我们能用来表达的词汇却只有如“愠、怒、愤、生气、生闷气、发火、爆怒、发脾气、气疯了……”等十几种。

这样,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就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找不到一个词能完全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而只能用一个接近的词来近似地做一个表达。

而用意象,我们就可以非常精密地表达这些情绪,表达复杂的情绪,表达情绪在程度和性质上任何一点微细的差异。

还是用愤怒做例子,某人在愤怒时,用意象对话的引导方法看到了一个意象:

火狮子。

这个意象可以表达出她当时的愤怒的体验的许多的细节:

火的大小就是愤怒的程度的象征,火每大一点就表示她的愤怒强度大一点,因此愤怒程度的差异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在意象中能表征出来。

另外,火的颜色象征着这愤怒受到压抑与否的程度。

火的颜色越接近正红色,越表示这愤怒没有受到压抑,越靠近紫色表明压抑越多,如果从紫色走向黑色则表明压抑更多。

因此,压抑的程度也可以用意象中火的色调精确地反映出来。

从火的其他象征意义,以及狮子的象征意义,我们还可以得到对她情绪、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她的人格的许多了解,这就反映出了意象表达的优越性。

对意象的这种优越性,弗洛姆也有过十分清晰地表述。

意象活动的这个特点,也使得意象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有更重要的地位。

意象活动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如更自我中心,又更倾向于有集体性的内容等,这里不一一详加列举。

第四节运用意象的认知方式

运用意象的认知活动是弗洛伊德称为原本过程的那种原始精神机构的活动,我们已经说明了它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这里将继续讨论这个原始精神机构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如何运做的。

一、信息的粗加工储存

请允许我用一个比喻开始:

人储存食物有二种方式:

一种是深加工储存。

我们可以把麦子磨成面粉,制成面包存起来,把水果做成果酱存起来,甚至可以把食物酿成酒,提炼成葡萄糖、维生素再存起来。

另一种是粗加工,那就是直接把收来的麦子、水果存在地窖或冰箱里。

人储存精神食粮——信息——也有这二种方式。

逻辑系统是深加工储存,原始精神机构是相对比较粗加工的储存。

逻辑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主要是概念和命题,而原始精神机构中储存的信息主要是意象。

意象形式的信息也是经过加工的信息。

我们称之为粗加工仅仅是对比较概念或命题而说的。

比如,我们看到的花,也许五个花瓣不是完全一样大,其中一瓣被虫子咬过,少一点并且残缺不园,也不是一样红,伤了的那瓣有些萎黄。

但是,我们记着的这种花,可能却是整整齐齐一样鲜红的五瓣。

一般人不大有耐心观察自己的内心意象,他们不妨去看看绘画。

写实的绘画是加工较少的意象,图案、抽象画是加工较多的意象。

因为是粗加工,所以原始精神机构信息,特别是意象,和事物的具体形式更接近。

例如正义一词,在原始精神机构里可能表达为一架天平。

这个形象和人们感知到某些外在事物“天平”的形象很接近。

用原始精神机构信息去把握世界,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比用逻辑系统信息时要小。

原始精神机构也许是较低级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它是更接近现实的土壤的。

强调一点,原始精神机构中的信息不都是视觉意象,至少也包括听觉、触觉意象等。

二、大量的信息储存

在信息加工系统中,预存的信息越多,所需的运算就越少,反之亦然。

举例来说:

假设有两个卖菜的人,头一个人在出门前背下来了这种菜的价目表,从1斤多少钱到1斤1两直到10斤多少钱;而另一个只记着1斤多少钱即单价。

头一个卖菜的人预存的信息就是很多的,后一个卖菜的人预存的信息则很少。

比较一下记忆负担,头一个卖菜者比后一个卖菜者要沉重得多。

但是,在卖菜时头一个卖菜者几乎不需要作什么运算。

十斤以内的菜他直接回忆价格,偶尔有人买十斤以上时他才需要运算。

而后一个卖菜的人几乎每一次都在进行一次乘法运算。

这二种方式的利弊和适用性也很明显。

预存多的那种记忆负担重,运算负担轻,适用于记忆力强但计算能力差的人,并且适用于菜卖得很快来不及运算的市场。

预存少的那种记忆负担轻而运算负担重,适用于计算能力强的人。

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有基本策略的差异。

原始精神机构和逻辑系统相比,更多地使用大量预存信息的策略。

原因也许是由于原始精神机构的运算比较少并且比较不稳定,原始精神机构只有更多地预存信息。

列维·布留尔发现:

原始人的思维中“意象的关联通常都是与意象本身一起提供出来的。

”“大量的意象关联的预存使得运算可以简单和减少了”。

因此,“记忆在原逻辑思维中起着比在我们的智力生活中大的多的作用。

”斯宾塞和纪林在谈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说:

‘他们的记忆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凡的。

’‘土人能认出他的每个熟人的足迹。

’”“使埃尔感到震惊的是,土人们对他们居住那个地区的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下过阵雨之后,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出岩上可能留下一点水,在哪个坑里水留存得最久……。

”“罗特也着重指出中昆士兰的西北部的土人们有‘有惊人的记忆力’。

他听见他们‘吟唱了整整五夜才唱完一支歌’而且,演唱者和听众没有一个人懂得(歌里的)一个词意思。

”除了靠记忆进行预存外,还有一种就是先天的预存,那就是荣格所谓的“原型”。

四、利用相似性发现事物的本质

原始精神机构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理解事物本质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复杂众多的刺激中分辨出已有的意象。

分辨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比较寻找相似性。

并且原始精神机构大多时候遵循“相似即同一”这一原则。

一个女精神病把她的三个男友看成同一个人,原因是:

“他们都弹吉他并且都爱她。

”虽然这三个男友住在三个不同城市,这个女患者也并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有误。

这种“相似即同一”原则表面看来很愚蠢,而实际上却很有道理。

打个比方说:

当你遇见一个十年未见的朋友时,你会发现他的相貌和你记忆中的相貌不一样了,他以前没有胡子而现在满面胡须。

你能否认他就是你十年前的那个朋友吗?

不能?

你相信他就是你的朋友,理由是:

他的相貌和你记忆中的相貌虽不相同,但却很相似,足以使你判定这就是他。

那个女精神虽然清楚地看到她的三个男友高容貌都不同。

但是她从相似性上判断这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三个化身。

因此,相似性是一种迹象。

寻找相似性也就是寻找迹象。

原始精神机构的原则实际上是,寻找迹象以分辨事物。

对原始人来说,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好处。

假如一个猎人隐约看到一个野兽,毛皮并不象老虎一样有纹理,走的姿势却很象老虎。

他就把它看作老虎并且准备弓箭,这是很必要的,因为那很可能是个刚从泥里打个滚上来的老虎。

同样,如果他发现有个朋友走路姿势很象老虎,他就认为这个朋友是老虎转世,或者虽是人形实际上是老虎。

这样他也可以作好准备,以防这个朋友突然发怒。

对现代人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用逻辑方法了解某个人的性格,人们必须通过很多事作归纳,然后用很多形容词才能说清楚一个人的性格。

但是,如果用意象方法就简单多了。

我发现张三是个恶狼而李四是个小羊羔,我就对他们二个人的全部性格都了如指掌了。

我不仅知道张三很残忍,而且我知道他爱吃肉、强壮、胆大,虽然我从没见到张三吃肉。

我也不仅知道李四善良,而且还知道她爱吃菜,弱小、胆小,虽然我也没问过她是否爱吃肉。

有个精神病患有个妄想:

她认为她的丈夫不是她真正的丈夫,她的丈夫已经死了,现在以她丈夫形象出现在身边的是一只狼。

正常人说她愚蠢、疯了,因为正常人是从外貌上判断的。

丈夫的外貌没变,还是人形。

精神病患者也知道外貌没变,但她是从行为上判断的,她丈夫的行为变了,不再爱她而是虐待她,象一只狼。

看外表和看行为,哪个更能接近事物的真正本质呢?

有了逻辑系统之后,人们把这种原始精神机构寻找相似进行分辨的活动称为比喻、类比或象征。

人们认为比喻只是种文学手法,把一个人比做猛虎不过是说他在勇猛这一点中和猛虎相同罢了。

但是在心灵深处,那个人未消失的原始精神机构,那个在我们心中活着的原始人,却是把那个人认真地看成猛虎的。

真正的象征,比如某女人梦里用刀象征男性生殖器官,决不是类比。

真正的象征的意义是说:

“男人的性器官实际是把刀,它会伤害我并且使我流血。

五、用凝缩等方式联结不同事物

原始精神机构中对事物的联系的理解不同于逻辑系统。

在逻辑思维中“A是B的兄弟”只意味着A和B同父母。

这句话中的A、B都还是原来的A、B,不会因这个命题的出现而变化。

而在原始精神机构看来,同样一句“A是B的兄弟,”却使得我们对A、B两人的认知都发生了变化。

A、B再是两个人分别的人,而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有种神秘的联系。

如果说在逻辑系统认知说两个事物有联系好象两块砖被泥沾在一起,那么在原始精神机构认知中这两个事物就好象两条河水相汇。

两块砖的界限可以分清,而两河水相汇后,谁能分清它们的界限?

原始精神机构联结不同事物后,就把它们看成一个更大的完整事物,从这种意义是看,原始精神机构联结事物仍旧是分辨事物。

原始精神机构完成这一工作的方式是对基本认识结构作加工。

第一种,加工方式把几个基本认识结构结合成一个结构。

弗洛伊德在对梦的动作进行分析时发现的凝缩作用就是指这种加工方式。

弗洛伊德发现梦中会把几个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锦人物,例如,一个人梦到一个男人,他的眼睛象教皇、胡子象她的医生,而身材却象她的父亲。

这个集锦人物代表的是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他们均指示她生命之道。

梦中会把几个事物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混合形象。

例如,一个人梦到一间象更衣室、又象浴室或厕所的房子。

这个混合形象代表的就是这三种房子的共同之处——脱衣服的地方。

这种集锦人物或混合形象一旦形成,它就是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而不是“教皇、医生、父亲”这些意象,(在这里是基本认识结构)的拼合。

因此,我们可以用这个新认识结构去把握其它事物——例如,可以用那个象更衣室、浴室或厕所的房子形象去表示洞房,因为洞房也是要脱衣服的地方。

第二种加工方式则是对基本认识结构进行改造。

这一点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得很明显。

例如,漫画中在基本意象中突出某些特点。

如果某个人鼻子大(例如陈佩斯)就夸张地画出他的大鼻子。

再如,佛教艺术中的千手观音、中国神话中的九头鸟,这些都是把基本认识的结构中的一些成分(如手、头)的数量加以改变。

而巨人的传说,小人国的故事,则是对人的意象的体积加以改造。

另一种改造的意象方式是图案化。

图案化就是在原有意象中消除偶然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后所得到的结果。

第三种加工方式比较难懂,那就是启示。

启示就是在不完美的认识结构的诱导下直接获得完美的认识结构。

一个学中国画的人,为了能理解什么叫气韵,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多看好画。

在看了大量好画后,有一天他突然理解了气韵。

一个人经常看美女,有一天他突然在心中形成了最美的美女形象。

这二个例子中,气韵和美女形象都是直接获得的。

人们并没有把好画的优点、美女的优点集中到一个形象上,也并不是从好画中寻找共同特点,更不是把某个具体美女的形象加以变形。

完美的形象是自己产生的,而不是从原有的形象中来的。

原有的不完美的认识结构的作用只是启发和诱导而已。

启示的方式颇象回忆。

当我们嗅到青草气味时,我们回忆起过去内蒙古草原上的情景。

这种情况下,我们眼前的草原景象决不是当时嗅到的青草味经过信息加工而产生的,而是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