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资料全.docx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资料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资料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
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的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2.高等学校的学习心理研究;
3.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4.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
4、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
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名称由莫依曼提出;拉伊);
法国(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
科学教育心理学: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为诞生标志;
特点:
1.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2.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即三大组成部分;
联结派:
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
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刺激(反应联结的形式);
3.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研究。
认知派:
1.学习或行为要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而非刺激与反应的直接的、机械的联系;
2.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
3.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20世纪初,帕克与杜威提倡的“进步教育运动”,20世界60年代,罗杰斯和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兴起;基本主张:
1.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
2.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3.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者中心”,即注重学习者的需要、愿望、兴趣、情感,尤其是人格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自发性和主动性看成学习的动力;
4.在教学方面,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5.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3)调查法<访谈和问卷法>;(4)个案法;(5)测量法 ;
6.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答: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7.试述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
1.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
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的问题。
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
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
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人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憎、惧
的意志过程
心心理状态
理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个性
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大致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
1.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外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1)身体形态:
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
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
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
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
2.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3.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1)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增强。
他们对于不同国 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示出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他们 对于高科技产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
(3)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
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
(4)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具体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应该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使大
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理成长;
(2)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
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
(5)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我们更需要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新现象、新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5自我意识的内涵
答: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
自我感觉、察觉、观念、概念、评价等;
(2)自我体验:
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3)自我调控:
自主、自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过程
答:
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
1.认识更具主动性;2.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3.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
(2)自我体验: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3.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
(3)自我调控:
1.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3.相对薄弱的自动能力。
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客体我
(2)内心矛盾的出现;
(3)内心矛盾的统一:
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7.自我教育的含义
答:
自教育是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主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2)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3)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
8.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的认识自我:
1.通过他人来认知自我(认识他人;他人评价;比较);2.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的对待自我:
1.积极悦纳自我;2.理智对待自我;3.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的完善自我: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3.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
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答: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
(一)布鲁姆(B.S.Bloom)按学习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3)技能领域;
(二)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三)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3.联结型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三个学习定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3)效果律
(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1)有机体的行为分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奖赏概念;
所谓强化是由于增加或消除某种刺激而导致个体反映的频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可以分两种:
正强化(刺激出现)和负强化(刺激消除)。
4.认知型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
20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型)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在于顿悟而不是试误。
顿悟:
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做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二)布鲁纳(J.S.Bruner)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构成;
(2)学科的知识结构;
学习的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联系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
发现学习: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发现学习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
4.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代表性学习:
最低层次的学习 ;
(2)概念学习:
概念的发现、概念的同化 ;
(3)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还有较高层次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人本主义是如何认识学习的?
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什么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答:
班杜拉认为,所谓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等过程来实现的。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如何理解学习?
(略)
答: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
认为学习既有穿行处理的过程,又有并行处理的过程。
8.建构主义学习观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1.知识观:
知识相对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
意义的生成与建构。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有准备的头脑(理解)。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观被誉为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9.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答:
(1)动机阶段
(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0.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答:
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
(1)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广义知识的概念,什么是陈述性知识?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答:
广义知识--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指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知识。
这类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什么是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怎样表征的?
答:
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举例说明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
答:
命题例子: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命题网络例子:
金丝雀是金丝雀吗?
金丝雀是鸟吗?
金丝雀是动物吗?
图示例子:
去舞厅跳舞。
4.比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有何不同?
答: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者进行重新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
(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
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程序性知识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5.什么是同化?
用同化理论解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答:
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即原有观念同化新观念的过程。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包括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特例)、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6.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产生式:
表征程序性知识最小的单位是产生式;人经过学习,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
(2)产生式系统:
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7.策略性知识
复述策略识记、画线、多感官...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提纲、图形、表格
学计划策略
习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计划、领会、注意
策(调控策略)调节策略
略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策略性知识,又叫学习策略,或者简称策略。
策略性知识是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
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8.在学习中如何运用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一)复述策略: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1.简单知识:
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2.复杂知识:
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三)组织策略 :
列提纲;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9.什么是运动技能?
它如何分类?
答:
(一)运动技能--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理解)
1.连续—断续 (开汽车、打移动靶;射击静止靶)
2.精细---强壮 (打球、跑步、举重、游泳;写字、织毛衣)
3.内反馈---外反馈 (熟练打字、闭眼写字;抄写、滑雪、打球)
4.简单---复杂 (开车相对开飞机)
10.运动技能的结构与形成过程?
(一)运动技能构成成分:
1.动作或动作组;2.知觉能力;3.体能-外反馈;
(二)运动技能层次:
1.动作语汇的获得;2.连锁与辨别;3.问题解决;
运动技能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形成。
1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答: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界定认知,举例说明什么叫迁移?
答: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进行迁移前所掌握的知识,叫做源知识,学习者要将学习的新知识,叫做目标知识,如果学习者将源知识运用到了目标知识的学习中,阻碍或促进了目标知识的学习,我们就说发生了迁移。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强调迁调的作用。
“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也可以从迁移的角度加以理解。
2.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从迁移本身特点:
1.按内容:
一般迁移(原理原则)与特殊迁移(特定事实、技能);
2.按发生的水平: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按方向: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按对学习的影响性质:
正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零迁移(...没有影响);
(二)从迁移主体:
1.按参与程度(萨罗蒙和帕金斯):
低层次迁移和高层次迁移;
2.按认知成分(巴特菲尔德):
辨别、组合、分析等;
3.按新旧经验整合过程(冯忠良):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型迁移;
4.按认知操作成分参与程度(莫雷):
联结性迁移和运算型迁移;
3.比较传统迁移理论的异同
答:
沃尔夫--形式训练说:
认为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的。
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自动的。
桑代克--共同要素说:
认为前后两次的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必须存在相同要素。
如果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对一的对应相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越大。
相同因素越少,迁移效果越小。
没有相同因素则迁移不会发生。
贾德--经验类化说:
认为桑代克所强调的共同因素并不是是迁移的充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
产生迁移的关键却是的学习者在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水下击靶)
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换说:
迁移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
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小鸡或幼儿觅食)
哈洛--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是先前习得的态度倾向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如果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者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就有利于迁移。
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也会在后继学习中促进迁移的产生。
(猴子实验)
鲁宾斯坦--分析--概括说:
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概况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相同和相似的条件。
这种概况和分析就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学习者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其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分析程度。
(梯形实验)
4.试阐述现代迁移理论研究的缺陷
答:
1.现有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而策略性知识的迁移也只有元认知迁移理论可以给与合理解释,所有理论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已有的迁移研究主要局限于只是学习,而忽略了态度学习。
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
3.对主题因素和情景因素及其相会作用以及非智力因素对迁移的影响研究也待进一步深入。
5.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材料、情境、目标;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知识组织、经验的丰富性;
3.认知技能与策略:
(1)分析概括的能力;
(2)元认知策略,由弗拉威尔提出 ;
4.定势的作用。
6.论述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答: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迁移,为迁移而教)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时代性、迁移的价值)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