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412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docx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

第七次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

如龙瑞先生所言:

“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

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B.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C.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D.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D.“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答案

1、C (强加因果,原文并未说“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产生的结果。

此句还偷换概念,原文为“……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山水文化”不等同于选项中的“中国山水画”。

2.C(表述不严密。

原文说“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不代表“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另,“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主要受释家的影响,而不是道家。

3.B (原文中“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指山水画的欣赏者而不是当代的山水画画家。

原文关于当代的山水画画家的表述则是“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创作出“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最终达到感染受众、教育受众的社会效果。

见原文第8段。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鲍勃·迪伦:

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

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

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

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

“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

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

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

“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

”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

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

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

”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

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

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

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

“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

“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

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

莎士比亚。

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

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

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

“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

“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

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

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5.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4.C(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5.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

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6.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

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②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5分。

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

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

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

凤霞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

我说:

  

“队长,二喜,你们坐。

”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下。

家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嫁妆。

”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了,我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

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

我看看家珍,家珍苦笑一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下地去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有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

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了,我是一点也想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

  “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猪头。

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

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放下板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去,他把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喜走到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

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

看着二喜他们把草垛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活的,手脚都麻利。

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

别看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住。

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

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  

家珍说:

“是凤霞好福气。

”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太穷,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始干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E、小说的语言冷峻又充满温情,简洁而能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例如文中描写家珍三次的笑,又如对二喜少言寡语的刻画。

8、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分)

9、“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去了”

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6分)

答案

7.【分析鉴赏】(4分)

A、E(B项,福贵对二喜的行为并没有“很反感”,更多的只是“担心”,且二喜也并非“嫌贫爱富”。

C项,小说中写到一些“转变”,但并不能确定是“根本性的转变’’;D项,风霞自己能够走路,二喜并没有把风霞背出屋外。

8.【理解分析】(4分)

①第一次见面,由期待到失落。

先是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风霞的婚事;但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

②第二次见面,由失落到惊喜。

福贵没想到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感到惊喜,认可了二喜。

或:

①先是对二喜充满期待,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凤霞的婚事;②继而对二喜不满和失落,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③最终对二喜十分满意,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福贵感到惊喜,认可了二喜。

9.【形象及主题探究】(6分)

示例一:

不同意。

此段描写了风霞以为相亲不成功的神态与行动,刻画了一个聪明乖巧、质朴勤劳的农村女孩形象;她此时的表现与后文二喜来修缮房屋时她“笑开的嘴就没合上”形成对比,使情节更丰富生动;风霞的不动声色,表现了她对不幸命运的无奈接受,反映了小人物无法掌握命运的悲凉主题。

示例二:

同意。

凤霞在小说选段中并不是主要人物,无需着重描写;此段表明凤霞以为相亲不成功,而这一情节关键通过其父母的言行己充分表现,无需再赘言;风霞哑不能言,无法明确揭示主题,可以删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长曰吐延,嗣。

吐延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

性俶傥不群,尝慷慨谓其下曰:

“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而潜窜穷山隔在殊俗,不闻礼教于上京,不得策名于天府,生与麋鹿同群,死作毡裘之鬼,虽偷观日月,独不愧于心乎!

”性酷忍,而负其智,不能恤下,为羌首姜聪所刺。

剑犹在其身,谓其将纥拔泥曰;“暨子刺吾,吾之过也,上负先公,下愧士女。

所以控制诸羌者,以吾故也,吾死之后,善相叶延,速保白兰①。

”言终而卒,在位十三年,有子十二人,长于叶延嗣。

叶延年十岁,其父为羌酋姜聪所害,每旦缚苹为姜聪之象,哭而射之,中之则号泣,不中则瞋目大呼。

其母谓曰:

“姜聪,诸将已屠绘之矣,汝何为如此?

”叶廷泣曰:

“诚知射人不益于先仇,以中罔之志耳。

”性至孝,母病,五日不食,叶亦不食。

长而沈毅,好问天地造化、帝王年历。

司马薄洛邻曰:

“臣等不学,突来审三皇何父之子,五帝谁母所生。

”延曰:

“自羲皇以来,符命玄象昭言著见,而卿等面墙,何其鄙哉!

语曰夏虫不知冬冰,良不虚也。

”又曰:

“《礼》云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答浑为氏,尊祖之义也。

”在位二十三年卒,年三十三。

有子四人,长子辟奚嗣。

(选自《晋书•四爽》,有删改)

【注】①白兰:

羌之别种,其地东北接吐谷浑,处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而潜窜/穷山/隔在殊俗

B.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而潜窜穷山/隔在殊俗

C.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而潜窜穷山/隔在殊俗

D.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而潜窜穷山/隔在殊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嗣子”有多种含义,可以是诸侯居丧时的自称,也可以是当继承父位的长子,即嫡嗣,还可以指旧时宗法制度中,本人无子,把兄弟或亲戚之子过继为己子。

B.“三皇”的指称有多种:

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农、人(祝融);伏羲、神农,女娲;伏羲、神农、皇帝,本文“三皇”指的是最后一种。

C.礼,在古代可以指“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等书),也可以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技艺)中的“礼”,本文中的《礼》属于前者。

D.在我国历史上,有以国名(如夏、商、周)、官职(如司马,司徒、太史)、居住地(如延陵、东郭、南宫)、职业技艺(如巫、屠、卜)及自己祖先的字为氏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吐延生性残忍。

他不能体恤部下,被羌首姜聪刺杀,辜负了他的天赋智谋,临终前他也认为自己被刺对上有负于先公,对下有愧于百姓。

B.叶廷遵奉礼制。

在吐谷浑过世后,他作为长子继位;他在位二十三年,死后传位给长子辟奚,可见中原以外的政权也惯于长子继位。

C.叶延嫉恶如仇。

在姜聪被杀死剁碎之后,仍然用草结成姜聪的模样,用箭射它,不是为了练习射技打击仇敌,而是用来释放极度愤懑迷惘的心情。

D.叶延追慕教化。

他喜欢问天地造化,帝王年历,他依经据典认为可以用祖父的字为氏,如今用吐谷浑为氏,正是尊重祖先的意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生与麋鹿同群,死作毡裘之鬼,虽愉观日月,独不愧于心乎!

(5分)

(2)而卿等面墙,何其鄙哉!

语曰夏虫不知冬冰,良不虚也。

(5分)

答案

10.选B

11.选B

12.选D

13.

(1)(我们)活着与麋鹿在一起,死后化作边远种族的鬼,虽然暗中图谋天下,难道在心里没有愧疚吗?

(得分点是:

“毡裘、偷观日月、独”各1分;大意正确2分。

将“毡裘”直译为“穿毡裘的人”、将“偷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