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解说词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551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之韵解说词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宋之韵解说词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宋之韵解说词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宋之韵解说词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宋之韵解说词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之韵解说词3.docx

《宋之韵解说词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之韵解说词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之韵解说词3.docx

宋之韵解说词3

宋之韵解说词3

宋之韵解说词3

第十六集一代豪杰(上)

公元1161年,金朝的篡位皇帝完颜亮率大军南侵,想一举消灭南宋,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山东济南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与耿京领导的另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并肩作战。

第二年,他从南宋回来复命时,叛徒张安国已杀耿京投降金朝。

辛弃疾当机立断,带领五十名忠义军人,直冲张安国巢穴。

当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拿下,一阵风跑了。

等金人发觉,带兵来追,早已无影无踪。

一代豪杰辛弃疾就以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闯入了南宋的政坛和词坛。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

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当年完颜亮进据扬州,在采石矶被宋军击败,又在内讧中被杀,这次南侵就这样结束了。

十七年后,辛弃疾再过扬州,回忆当年“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在战火中穿行的经历,依旧是那么豪情满怀,甚至直到晚年,他已经退出官场,也还会想起这激战的场面来。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他带领一支队伍,渡江南来,曾与金兵遭遇,双方用箭对射,激烈交战,他杀回南宋,想有一番作为,先后进献过《美芹十论》和《九议》,分析宋金形势,讲明抗金措施。

尽管朝廷也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分析得有理。

但宋王朝的国策就是对外不抵抗。

他满怀壮志而来,却像堕入了炼狱,开始了无尽期的煎熬。

追想往事,感叹今天,“春风不染白髭须”,银白的须发已经不是春风所能染黑的了,他已经无可挽回地老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学着怎样种树,以此来按压这一腔悲愤。

他不像陆游光凭着一腔热情呐喊,而是有能力冲锋陷阵,有能力运筹帷幄,后世也可以相信他有能力出将入相,有能力收回失地。

但他却什么也做不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广大的淮河以北地区失陷于金人之手,只能痛苦地去眺望,隐在无数青山之外的中原。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靖康之变时,金兵曾深入到江西一带抢劫杀戮,辛弃疾登上赣州郁孤台时,想起了这段历史,所以说郁孤台下这清清的赣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他顺着北流的江水望去,望见的只是重重叠叠的山。

故都开封,不就在重重叠叠的山那面吗?

“可怜无数山”遗憾的是被无数的山遮住了望不见。

这实在是说,无数青山的背后,那遥远的开封,已从朝廷的记忆中消失了,朝廷已经忘了淮河以北那大片沦陷的国土。

青山挡不住赣江的水,却能挡住他收复失地的梦想。

把他困在郁孤台这里。

“深山闻鹧鸪”等于说鹧鸪在提醒人恢复中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运用比兴手法,把这首容量有限的小令,写得如此郁勃深沉,千百年来的读者一直叹为奇迹。

这是因为词人把满腔的悲郁和怨愤,浓缩在词的底层,从而使这首词底蕴深厚,读起来余味无穷。

他是那么执著,望着长江以北,那像簪子像发髻的山峦也立即会想到那是有待收复的失地。

然而他再怎么擦拭宝剑,等待机会上阵杀敌,又谁能理解他。

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无人会

登临意”这是惨痛的怒吼,是沁血的哭泣。

然而没人理解他,甚至也没人理会他。

他不得不背着时代的十字架苦苦的挣扎。

甚至写词为曾担任吏部尚书的朋友祝寿,他也跳出极尽阿谀能事的俗套,而与洗雪国耻的主题联系起来。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词中用影射的手法,来指责南宋。

东晋王朝渡过长江,偏安江南一角。

有几个算得是治理国家的能人呢?

中原地区的老百姓盼望朝廷打回去收复北方,朝廷大臣却只会发发感慨,南北分裂的局面根本没人管。

国家落到这步田地,那些高谈哲学的清谈家,实际上当然是指南宋那些主和派又何曾反省一下。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知道吗,收复北方,驱逐金人,这盖世功名就等着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士来完成呢。

词人希望等对方把统一祖国的大业完成以后,再来给他祝寿。

这是勉励对方,其实更是自勉,甚至是舍我其谁的自负。

可惜在那些处世圆滑,遇事后退的官僚看来,他出色的才能只是妒忌的对象,他爱国的主张只是打击的靶子。

只有把他拱倒,他们那醉生梦死的小日子才能过得安稳。

终于,四十二岁时,他受到了弹劾,被赶出官场,于是住在他早已留好退路的江西上饶。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一代名将李广,尽管有射虎的本领,可是边疆上正要人用的时候,他却在一旁闲着。

辛弃疾终于懂得了人世间的道路看似平坦,其实比江海的风波还要险恶,“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如今,他才从生活剜割灵魂时那样无法言说的惨痛中体味到什么是无法言说的愁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乍看像是随便应付的闲话,其实底下瓷瓷实实叠压着词人被强行挤出轨道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结构就非常奇特,本来应当上片五句为一个单元,下片五句为一个单元,但词人却使前九句为一个单元,极力渲染“沙场秋点兵”的气势昂昂,威风凛凛,要一举歼灭金兵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最后一句为一个单元,从意气风发的幻想中突然一跌,落到现实中,“可怜白发生”。

干什么都老了,干什么都晚了,从而前面那样大喊大叫,也就成了毫无结果的咋呼,像雷声落进沙漠,唤不起任何反响,这才是最最无可慰藉的悲哀。

人世间的一切原本就这样令人无奈,他也不得不用万般无奈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他声言要像善于学人言语的秦吉了一样,用圆滑来对付圆滑,用下贱来对付下贱。

但这只是反话,他不可能做到。

因为他是英雄,他的血是英雄的血,他的泪是英雄的泪。

他那一腔裂变的愤怒,再怎么被生活的利刃无所顾惜的凌迟,也仍然是一朵一朵的火花,永远在他的词里闪耀。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在这风雨飘摇的夜里,他想到的是祖国的风雨飘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王朝,在偏安的暖梦中睡得正香,而这“眼前万里江山”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上,这正是一代豪杰的辛弃疾。

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

苏轼像写诗一样写词,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进一步拆除了词的禁区,使心是文学作品能够表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词来表现。

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不过,那些把婉约派视为正宗的词论家对辛弃疾所以不敢不佩服,倒不是因为他的词,表达了奇谋救世的热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山水田园的优美和乡野农人的质朴,而是因为他表述的虽然是英雄气概,但能做到浓郁顿挫,缠绵悱恻,甚至比婉约派的词读起来更令人回肠荡气。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的《摸鱼儿》。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四十岁,两年后被弹劾落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他此时的心情了。

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宫中的女子,上片写她的惜春之情。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更能消几番风雨”,还禁得起几回风雨的折腾啊,这千锤百炼的一句,就足以令人惊心动魄。

下片由惜春转入宫怨: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美人总是会招来忌妒的,陈皇后被汉武帝打入冷宫,尽管不惜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去感动武帝,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陈皇后的满腹幽怨,又向谁去倾诉呢?

词人不也这样吗?

他受到忌妒,也曾尽力剖白,可又有什么用呢?

他不是照样受到冷遇吗?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就连杨玉环赵飞燕这样忌妒心极强的人也都化为尘土了。

那么你们这些唯一的本领就是善用忌妒的目光把人扳倒的人,也就别高兴得翩翩起舞了吧。

扳倒别人很容易,然而这破碎的国家,你们还想救不想救?

你们又救得了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不要到高楼上靠着栏杆去看夕阳,因为夕阳照着烟气朦胧的杨柳,这种显示春天已经消逝的景致,会叫人魂销肠断,叫人受不了的。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没有愤呼怒吼,但词人的满腔悲愤,却从字里行间往出汹涌,使人阅读时气都透不过来,用沉郁绵邈来概括这首词,是非常恰当的。

所谓沉郁,是说抒情主人公饱经忧患,因而感情深沉内敛,而眼界却很开阔,把无古无今的风云变幻都收摄在视野之内。

而所谓绵邈,则指词中所展示的那种情韵悠长。

抒情主人公早已阅尽人世沧桑,已没有什么值得惊惶的了。

因而讲述自己伤心事的时候,用的是低音,语调是平缓的,沉着的。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下面这首词,更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

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显然是个受冷落的女子,暮春时节在杨柳堆烟的渡口与情人分手后,就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春天就要过去了,也许这就象征着美好的日子也要过去了吧。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几乎天天刮风下雨,花凋落得自然更快,因而她不敢上高楼去看春景,花一朵一朵飘落,使人够痛苦的了,而黄莺还飞来飞去唱着春天的赞歌,好像春天并没有过去似的,谁来劝一劝黄莺,让它别这么没完没了地唱了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里的“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和“鱼龙舞”说的都是灯,看灯人则妆饰着“蛾儿雪柳黄金缕”,坐着“宝马雕车”“笑语盈盈”。

抒情主人公从这俗艳的热闹中挤出来,才终于找到自己所爱的女子,“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在找人,但更像在寻找某种人生价值。

这首词像是写恋情,而其实是写经过苦苦追求,而突然取得成功的顿悟。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幽默风趣,摇曳生姿,又另有一种格调。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真理。

词人则向前再跨出一步,使真理变成谬误,说成“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显然是在说怪话。

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受传统的束缚自然要小,因而思想中很有些不规范的东西,说话也就很容易出格。

下面“以手推松曰去”潜台词等于说罢官就罢官,是真正的英雄还怕这么点儿事?

这首词写醉态,狂态,像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其实多读几遍就知道,情绪一点也不轻松。

抒情主人公当然就是词人自己,甚至是带着苦笑来表演。

他所以能活得那么硬气,是因为他把填词看作生命的转移,看作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王谢诸郎自然是指出身王谢两大家族的达官贵人,这是说,陶渊明留下的一百多首诗足以使他不朽,而王谢两家那些达官贵人即使还活着,也连他门外的泥土都比不上。

这种比法很奇怪,细细推想,辛弃疾显然是以为他的词必将留传千古,而现今那些飞黄腾达的主和派将来即便还有人记起来,那也不足以和他脚下的泥尘相比。

他自信有机会发挥才干,就能整顿乾坤。

即便没有,他也能在词坛上成为第一流的人物。

由于有这种自信,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看到的农村就始终是原汁原味的农村,没有故意摆出一副救民于水火的架势,也没有把农村写成世外桃源。

他笔下的农人是健康的,淳朴的,安居乐业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遇上风调雨顺,和风清露,“酿成千顷稻花香”,农家就眉开眼笑。

要是遇上“眉头不似去年颦”的去年,那就会甑中生尘。

农家就这么艰难,又这么有滋有味地过日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一家五口的生活,是那么真实,那么踏实。

辛弃疾既然无须用夸张来增加自己的分量,也就无须把农村改造成灵魂的避难所。

无论外界怎样变化,他灵魂的脊柱始终没有弯曲过。

终于他长眠在江西铅山这里了,在这窄窄浅浅的墓穴中覆压着他那喷薄不尽的悲愤,肯定会板结为化石,而不会随风消散。

第十八集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

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

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

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

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

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

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

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

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

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

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

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

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

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

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

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把在西湖住过的三个诗人搬出来,将他们的名句改为对话,写得像个微型的独幕剧。

全词不讲含蓄,不讲跌宕,构思奇特,挥洒自如。

据记载,辛弃疾看了就非常喜欢,岳飞的孙子岳珂跟刘过开玩笑说,词倒真是好词,就可惜没有药来治你这白日见鬼症。

与一百年前乃至四百年前的古人聊天聊得有滋有味儿,可不是白昼见鬼吗?

刘克庄也是辛派人物,诗和词都有较高的成就,不过他比辛弃疾晚了半个世纪,又活了八十多,死后七年南宋就灭亡了。

他对辛弃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辛弃疾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坛盟主。

南宋前期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江西派讲究用典,到后来诗成了典故展览,于是出现了反江西派的江湖派,主张不用典。

刘克庄是江湖派成就最大的诗人。

十三世纪初,宋王朝想图侥幸,去进攻金朝,结果大败。

于是定立嘉定和议,规定每年要交纳绢三十万匹。

刘克庄写诗挖苦说:

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战败求和,要向金朝交纳绢百万匹,诗人还能有衣服穿吗?

为满足金人的需索,西湖这里干脆砍了垂柳改种桑树吧,好多养蚕织绢去送礼呀。

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是一首怪词,他所梦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死了。

因此写这首词,只是为了悼念亡友。

而悼念亡友也只是由头,实际上在抒发心中的愤懑。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

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词中的宝钗楼在陕西咸阳,铜雀台在河北临漳,都在金朝的辖区内。

很显然,说是梦游,实际是神游统一的中国,或者说是词人强烈地渴求去开创一个统一的中国。

下片开头猛一跌落: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一场了梦就这样被鸡声惊破了。

可叹的是,古来想有所作为的书生,总是岁月匆匆流逝,却无缘建立功名,等到机会终于到来,人却又垂垂老去。

词的情绪,到这里降到了最低点,然后又用虚拟语气,使情绪往起一跃,他这种飞将军李广式的人物,要是能遇上开国皇帝刘邦该多好。

当个万户侯,还不是小事一桩。

终于词人从梦中醒来,又从冥想中醒来,留给他的只是无穷的哀感。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

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自古来有多少不甘寂寞的灵魂,引吭高歌以期收获回声,但到底还是被寂寞的真空吞噬了。

还有个文及翁也该提一提,他虽然只留存一首词,但值得一读。

据记载,他中进士后,在西湖参加庆祝宴会,因他是四川人,有人问他四川是否有西湖这样的美景,他就即兴创作了这首《贺新凉》回答: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

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

千古恨,几时洗。

十二世纪二十年代,靖康之变发生,宋王朝被金兵打得捧头鼠窜,从开封府逃过长江,东躲西藏,最后总算在“一勺西湖水”的小小的西湖这里站住了脚跟,然而一百多年来,朝廷竟一直在歌舞酣醉中打发日子,故都开封那里的皇家园林已荡然无存,成了一片荒草,却没人去回忆这段历史,为国家的命运伤心落泪。

如今这西湖上的船只,都是带着乐队和歌伎来游玩的,又有谁肯敲着船桨发誓要恢复中原。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

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

千古恨,几时洗。

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

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

已灭了金朝的蒙古政权,如今正虎视眈眈,步步紧逼,靠什么力量去对抗呢?

不过是一条带子,毫无心肝的士大夫竟以为长江能挡住进攻者,还在赏梅花呢。

“天下事,可知矣”。

赵匡胤兄弟建立的赵宋王朝,以为对内严格控制,对外妥协让步,就能换得皇权永固。

机关算尽,终于还是有算不到的,最后,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了。

第十九集风雅游士

姜夔和苏轼一样,在诗,词,文,书法,绘画这些方面都够上一家,虽然知名度不及苏轼,还是写有专著的音乐家,造诣很深,这是他超过苏轼的地方。

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宋代一大家,对后世一直到清代都有影响。

他与辛弃疾同时而略后,有过交往,也学着写过辛派词。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1205年,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

当时南宋朝廷正紧锣密鼓准备北伐,因此抬出辛弃疾以壮声势。

他在镇江这里写了名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这首词就是用辛词韵脚和模仿辛词风格写的。

词中赞叹辛弃疾是再世诸葛亮,出任镇江知府是为了报答朝廷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以神京即开封府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老百姓都在盼着南宋的军队能打回去,因此他提醒辛弃疾像东晋桓温北伐时那样去看看自己多年前种的树,也就是去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是否还是老样子。

这就是说,他认为辛弃疾必定马到成功,会一举扫灭金朝,收复中原。

由于身世不同,因而没有慷慨悲歌的激情,而只有一些想说又不想多说的怨怅,下面这首《扬州慢》是他忧时怨乱的代表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中写的是1126年靖康之变,特别是1161年金朝完颜亮南侵对扬州造成的破坏。

尽管战争已过去十六年,而距靖康之变已半个世纪,扬州却始终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缓过气来。

词人走过“春风十里”看到的尽是被春风吹醒的野草。

“自胡马窥江去后”的窥字用的非常精警。

金兵只不过到长江边上偷看了一眼,就使扬州残破不堪,以致这废池应当是指瘦西湖和残剩的大树冷嗦嗦的喘息着,还生怕人提起战争。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几句说的极为沉痛。

其感人之处在于不直说战争的残酷性,而将废池乔木拟人化。

通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夸张,让读者去体味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厉的号角声,吹落了黄昏,吹浓了寒气,使这座空荡荡的荒城显得更加空旷,更加使人无法忍受。

下片宕开,由眼前荒凉的景象,跳到晚唐诗人杜牧在扬州称心的游玩。

唐人心目中的扬州,比得上现代人心目中的上海,曾经是那么繁华热闹。

使杜牧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可是如今,就算他复活了重游旧地,看着这一片荒凉也会吃惊,写不出好诗来了。

接着词人又从幻想跳到眼前的现实,“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他在二十四桥那里划船,四无人声,船桨拨动水底的明月,四周是一片无边的凄冷,在逼压过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情绪悲凉的词,有两点须要提起,一是词前有一篇起题解作用的小序,写得短小精练,像一篇小品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读词之前,读这篇凄婉的小序,读者由不得先就已调整心态,进入词人设置好的角色,去为词人的悲哀而悲哀。

这是姜夔的自度曲,他一共有十七首自己谱曲的词,令人竟想不到的是他在词边都注上谱字,宋词的唱法失传以后,他记下的这些旁谱,就成了研究宋词唱法的第一首资料,是极为珍贵的。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