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344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docx

华附历史临门一脚

2015届历史临门一脚

一、文综考试模式的八大矛盾(黄牧航)命题“带着镣铐来跳舞”

⏹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信度与效度的矛盾

⏹难度与区分度的矛盾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专题史与通史的矛盾

⏹必修与选修的矛盾

⏹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矛盾

⏹人材选拔与教学改革的矛盾

【说明】难度不会太大,“得选择题得天下”

二、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

(一)“概括”、“归纳”类

【基本特征】

对给定史料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

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简述”“指出”等关键词。

【解题思路】

根据分值和材料数量,对材料分层概括;大胆运用材料中的关键词;问答类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考题再现】

1、(2011广东高考,38)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8分)

内容:

统治者的活动。

(2分)

思想: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②进化论思想;③救亡图存思想。

(6分)

2、(2011广东高考,39)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西方: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

中国:

①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

③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二)“背景”、“原因”型

【基本特征】

历史背景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国内和国际环境等。

常见的提示语有“请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历史依据、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等

【解题思路】

历史背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先确定时间、空间范围;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如果分值很多,适当扩大时间空间范围。

【考题再现】

1、(2010广东文综,38)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9分)

原因:

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2分)

政治:

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3分)

背景:

政治:

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分)

经济: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2分)

2、(2012广东文综,38)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0分)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政治:

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2分)

经济: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

后来:

政治:

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

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

(2分)

国际: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3、(2013广东文综,38)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变化:

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2分)

原因:

①政治:

A、欧洲: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

B、中国:

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

②经济:

A、欧洲:

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经济贸易体系;(3分)

B、中国: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分)

(三)“影响”、“评价”类

【基本特征】

影响或评价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

【解题思路】

影响或评价:

(积极+消极)(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

【考题再现】

1、(2014广东文综,39)

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角度:

知识进步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4分)

影响:

对世界: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对西欧:

西欧崛起;对殖民地:

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4分)

(四)“论证”“说明”类

【基本特征】

论证类问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对这些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合理性。

(1)给出现成的正确观点,然后加以论证。

(2)给出一段材料,让你判断这个材料观点的正误,然后进行论证。

要求做到:

确定观点;第二,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以充分的论据支持观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切忌绝对化。

【解题思路】

观点明确;角度分明;史论结合

【考题再现】

1、(2010广东文综,39)

材料一:

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

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

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8分)

观点:

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

(2分)

理由:

①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3分)

②工业革命后,英国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

(3分)

2、(2011广东文综,38)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8分)

分期①:

近代史: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资本主义新时代;(4分)

现代史: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分)

分期②:

近代史: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

现代史: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3、(2012广东文综,38)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9分)

旧工业:

传统手工业。

(1分)

联系:

①工业革命后西方的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手工业逐渐瓦解;(4分)

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兴起的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也冲击着中国传统手工业;(4分)

4、(2013广东文综,38)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9分)

说明:

A、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全球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3分)

B、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C、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3分)

(五)“变化”、“趋势”类

【基本特征】

“变化”类试题通过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要求将历史事实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原因、表现、特点、结果、影响等要素掌握清楚,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

【解题思路】

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变化(趋势):

由……到……;越来越……;上升or下降;增加or减少;XX化等。

【考题再现】

1、(广东2010年,39)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9分)

低—高一低。

(3分)

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2分)

高—低的原因:

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4分)

2、(2013广东文综,38)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变化:

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2分)

原因:

欧洲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

②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

中国①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

②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分)

(六)“启示”、“认识”类

【基本特征】

一般设在材料题的最后,围绕某一主题设问,常含有“认识”“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建议”、“态度”、“感想”等。

【解题思路】

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有针对性;二是适合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认识=是什么(现象描述)+为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怎么样(评价)+怎么办(启示)

【考题再现】

1、(2011广东文综,39)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①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根据经济实际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可以相互借鉴。

2、(2013广东文综,39)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分)

①认识者的立场②思想观念③所处时代环境等。

(3分)

3、(2011广东文综,39)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三、关注几个倾向(仅供参考)

近几年主观题集中在必修二,必修一、三有点被冷淡了,综观近五年高考试题,今年命题的方向可能有几个倾向:

中古史的政治与文化;

中近史中共诞生前后的阶段特征;

中现史的新时期特色建设;

世近史的思想史;

世现史经济政治格局;

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关注1905、1915、1945、1965等有时代意义的纪年。

四、重温基础

(一)课本目录标题、一级子目录、本课要旨

(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

1、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社会转型时期

总特征: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政治: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

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2、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总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

实行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作为上承秦汉下连隋唐这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总特征: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形成士族制度。

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思想:

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总特征: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社会显现繁荣景象。

政治:

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建立与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经济:

精耕细作日益成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思文:

“三教并立”;诗歌繁荣;书画艺术繁荣。

5、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

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坊市制度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思文:

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突出,“中学西传”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6、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时期

总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弱。

政治:

国家统一;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经济:

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理学占主导地位;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

文化:

传统科技发达,但未能产生近代科技;小说繁荣。

外交: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中国近代】

1、19世纪40-60年代初(道光、咸丰),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转折。

v两条线索:

列强侵华;地主探索、农民阶级抗争

v政治:

(1)社会性质变化;

(2)革命任务变化:

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3)阶级结构变化,出现近代买办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

v经济:

(1)列强的经济侵略,打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展,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近代工业兴起,经济近代化起步(洋务\民资)。

v思想:

强国御侮、新思潮萌发:

19世纪40S“开眼看世界”(学器物)、1896《资政新篇》

2、19世纪60-90年代(同治、光绪),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v两条线索:

列强侵华;地主自强、资产阶级探索、农民阶级抗争

v政治:

(1)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v经济:

(1)列强在华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洋务运动开启经济近代化;(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v思想: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思想。

3、20世纪前20年(五四运动前)(宣统1908-1912),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v政治:

(1)列强侵华(八国联军),《辛》半殖半封完全形成;

(2)地主: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3)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近代第一次巨变;(4)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

v经济:

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v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思潮兴起。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后期传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v生活: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开展;民国初年,颁布法令推行移风易俗。

(社会生活体现民主性、革命性)

4、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崛起

v政治:

(1)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瑞;

(2)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中共诞生;(3)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v经济: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和民族工业萧条。

v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萌芽。

5、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中共土地革命时期)

v总特征:

国共十年对峙,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上升。

v政治:

(1)国:

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合流、政治统一;1928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剿共

(2)共:

武装反抗(南昌、秋收)、“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革命根据地建立(江南为主)、1931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长征;(3)日本:

经济危机,侵华。

1931“九·一八”,1932“一·二八”、伪满洲,1935华北事变。

v经济:

(1)国:

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27-36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共:

土地革命

v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6、1937----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

v总特征: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峙到合作。

v政治:

(1)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日军滔天罪行(31年12月南京大屠杀、41年潘家峪惨案、东北“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2)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三个战场(正面、敌后、海外)、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突出会战及战役(正面战场四次会战、平型关、台儿庄、40百团)、胜利意义(国内2、国际2)

v经济:

(1)沦陷区:

华北、华东等,民族工业被吞并或“军管理”;

(2)国统区:

战时体制,“统治”经济、全面控制,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民族资本萎缩;(3)抗日根据地:

双减双交土地政策,团结抗日。

v思想:

毛泽东思想成熟。

38《论持久战》、40《新民主主义论》,革命两步走、45《论联合政府》。

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v总特征:

和平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v政治:

(1)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国家由和平走向内战。

(2)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45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46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49北平谈判《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等(3)内战:

中共战略防御(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意义(国内、国际)(4)中间道路(民资,资产阶级共和国之路)

v经济:

(1)国:

4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恶性通货膨胀;战争摧残;民族工业困境;中国经济接近崩溃。

(2)共:

47《中国土地法大纲》华北、东北、山东等解放区土地改革。

v思想:

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1)49河北西柏坡七届二中(工作重心、工作中心、胜利后基本政策、总任务、两务必)

(2)49《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3)毛泽东思想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现代】

1、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v总特征: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v政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标志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共同纲领》、五四宪法。

v外交:

“一边倒”外交奠定建国初期的外交方向;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体现外交政策的成熟;步入世界外交舞台(54年日内瓦会议、55年万隆会议)

v经济:

50-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52年底经济恢复,为工业化创条件;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53-57“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由于基础差、底子薄,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三大改造完成,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体制;56《论十大关系》

v文化:

56年“向科学进军”、“双百”方针,促进文艺事业发展;扫盲运动推动国民素质提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v总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v政治:

“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民主政治受挫;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v外交:

中苏、中美关系恶化(60年:

中苏断交),外交环境恶化;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

v经济: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60年“八字方针”,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v思想: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

双百方针未能贯彻;教育“大跃进”,教育受挫;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以原子弹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成就突出,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v总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

v政治: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等,导致民主法治严重受挫。

v外交:

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开拓了外交的新局面。

v经济:

经济建设受严重影响,损失巨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人民生活困难。

v思想:

“左”倾错误发展到一个极端。

v文化:

双百方针被废,文化凋零;大学停止招生,文攻武斗,上山下乡(68年),导致教育受挫;以氢弹爆炸(67年)、人造地球卫星(70年)、73年袁隆平籼型水稻、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成就突出。

v77年12月:

恢复高考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v总特征:

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祖国统一、民主法治、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邓小平理论、注重教育、新时期外交)

v政治:

民主政治得到完善;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法制建设日益完善;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82年全面修改宪法)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施,促进国家统一。

v外交:

78年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85年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84年不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