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255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诚信危机.docx

公务员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曾说:

“民无信不立。

”韩非子也说:

“巧诈不如拙诚。

”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

许多老字号或是相当有实力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为求一时之利,不守诚信,最后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就是对诚信重要性的佐证。

难怪有人已把诚信提高到生产力的要素之地位上了。

 

  然而,现在我们的诚信已经出现了危机,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为了利益而漠视诚信的事情一再出现。

当黑心月饼、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劣质奶粉、有毒白酒、有毒咸鱼等等食品让人们胆战心惊时,当“放心食品”不再让人觉得放心时,人们不能不疑。

物欲的横流和人心的浮躁,已使人们对诚信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好像陷入了彼此戒备的危机。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贻害婴儿的事件震惊全国,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诚信的心理恐慌,“无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本应提供养料的奶粉,却“残害”婴儿六七十名,造成至少已有13名婴儿死亡。

头大、浮肿、低烧,娇嫩的幼小生命承受了不应有的灾难。

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

“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代替外出打工的儿女照顾婴儿的农村老人难辨真假。

在千万农村‘留守家庭’中,吃不到母乳的娃娃们的生命安全正被劣质奶粉的黑影笼罩。

”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

”学生回答:

因为他喝的是假酒。

这样的“幽默”让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当想到连小学生的脑子里也开始担心伪劣产品,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切的心态时,当人们对一切都冷漠、麻木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种悲哀呢?

 

  俗语说:

“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却不能没有钱。

”但在当今社会中,似乎除了钱外,还有一种东西更不能缺少,那就是诚信。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缺乏诚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将被别人象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你,最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从而得不偿失。

 

  二、提倡节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细水长流,复印机旁的废纸张堆积如山……总之,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淡忘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答案是惊人的:

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其依据如下:

 

  

(1)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立方米以上,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2)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

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的土地就达400万亩。

 

  (3)因为贪婪和浪费,我国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

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

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许有人会以我们的技术落后为托辞,孰不知,人为的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势头。

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一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

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

 

  我们邻近的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

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

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

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桨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

再富有也没有权力浪费资源。

 

  三、金钱与道德 

  一直以来,金钱与道德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讲道德就不要讲金钱,要金钱就是不道德。

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思维定势有必要改进了。

现实生活中,类似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反映人们的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但让座者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也从某种意义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生活中,受益者毫无感激之情的现象并不罕见,本人就曾多次碰到给人让座而对方接受后毫无表示的情况——一声“谢谢”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对方那种似乎天经地义和心安理得的接受方式,无疑使人心里很不舒服。

公交车司机自费设立让座奖,是对让座者行为的肯定并以此鼓励人们做好事,却依然遭到人们的非议,让笔者深切感受到清谈家的厉害——一方面对不断恶化的道德滑坡不满,一方面又对他人改变现状的努力乱加指责。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一个人出发点的崇高与正确,而结果的好坏却往往是不那么重要的。

类似的事情,在有关“道德银行”的讨论中就曾出现过——批判者们质疑这样会造成对“银行”一词的滥用,对志愿、义务等的“银行”化表示忧虑,更有人指出“道德归道德,银行归银行,少搞点比傻表演,多弄点聪明有趣的事”。

然而,为道德建设做点实事,总比绕着手讲什么“出发点”要来得实在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的精辟论述。

无偿献血的运作机制,就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人们的趋利思想,但这与其行为和目的的高尚性并不相抵触——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的出发点是非常高尚的,但“献血后本人和直系亲属在需要时可以免费用血”的政策无疑起到了相当的激励作用。

同样,对于“有奖让座”来说,象征性的奖品和日后的回报只是参加者行为的促使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有无“奉献”是最重要的,是否“无私”却不必计较。

倘若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并引导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利己的同时有益于整个社会,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为什么非要把道德与金钱对立起来呢?

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道德与物质利益挂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对话和交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中,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冷战思维被打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和扩展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作为一种国际社会交往的积极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各种文明的互动也不断加强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

首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

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口更大规模地流动,大量的移民将其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带至移居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互动。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的信息流动。

据统计,2002年,全球由纸张、胶片及磁、光存储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生产总量达5万亿兆字节,足以填满50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

 

  无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交流,必然对不同文明和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人担心全球化的结果,将使各国的本土文化失去其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同化,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一统天下,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一种平行而相对的趋势。

一方面,一些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席卷世界,反映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而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趋势。

如从纽约、伦敦、巴黎到东京、汉城和香港的时尚,基本趋同。

然而,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趋势也在加强。

许多国家将文化安全提上议事日程,并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从亚洲和欧洲关系的发展来看,虽然亚欧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均注重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特点。

如法国禁止其国内的商店使用英语标志,甚至禁止其互联网站上出现“只使用英语”的网页。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制订政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

新加坡政府强调:

“尽管我们讲英语,穿西装,但新加坡人不是美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人。

如新加坡人变得与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一样难以区别,或者更糟,成为他们可怜的仿制品(即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那我们就丧失了与西方社会的区别。

正是这些区别,使我们在国际上能够保持自我。

”由此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本土文化虽或多或少地遭受商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但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特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得以强化。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经济全球化并不妨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

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相互促进。

首先,尽管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并未导致全球文化的同一化。

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前列的国家,其各自的文化特性并未因此而削弱。

对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他们认为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但“全盘西化”的影响日益薄弱。

的确,在中国最“西化”的上海,曾举办的国宝《淳化阁帖》善本特展吸引了无数观众,最多一天涌入10000多人,且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

其次,每个文化都有自己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特性与优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起飞,儒家文化从东亚和东南亚传至世界,人们纷纷关注经济发展与儒家传统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的某些长处,是推动东亚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

虽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不少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欧美等国的权威性报刊甚至宣称,这次危机标志东亚经济模式和东亚价值观的失败和终结,儒家文化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

但随后的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坚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将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

八、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彰显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7月,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信息: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

”一名国外媒体记者在发布现场作出这样的反应。

 

  从2003年酝酿实施,到今年上半年强力推行,再到初现成效,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势奠定了健康前行的基础,中国政府更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成功驾驭中显现出非凡的执政能力。

 

  1?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形势 

  随着新一轮宏观调控成果的日益显露,中国经济汲取了健康前行的营养,普通社会公众也第一次领略到了“预防性调控”的魅力。

 

  “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已经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等势头。

”经济专家分析说。

“中央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果断出手。

” 

  事实上,早在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清醒的判断。

会议强调,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会议明确指出,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而自去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主持召开有关会议,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习惯了治理性调控的人来说,预防性调控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命题。

”经济专家张燕生研究员说,“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经济尚未全面过热、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之时予以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也极大降低了宏观调控成本。

”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中国民众与世界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睿智、果断的执政形象。

 

  2?

冷静决策,彰显应对复杂局势能力 

  即使在熟谙经济的学者们眼中,此次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

 

  “与以往出现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不同,这次主要是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低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因此,调控既要抑制可能的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缩压力增大。

”同时,与经济全面过热不同,此次是局部过热,是结构性过热;一些行业过热的同时,一些行业和领域却严重偏冷;煤电油运持续紧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民营经济还不足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这次投资高增长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

即使在各地的经济增长中,也是不合理因素和合理因素并存。

这就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空前的考验。

”经济分析家说。

 

  复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人认识上的分歧:

经济尚未过热,通胀没有出现,宏观调控会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确定了“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基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抑扬有致,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而在制定出及时、有效、综合的调控政策同时,迅速把各地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上下一盘棋,使宏观调控举措迅速落到实处。

 

   3?

多种手法,驾驭经济的能力显增 

  与准确科学的形势判断力一样,决策形成之后的调控手法也让人称道。

 

  “单纯的行政命令式治理方式正在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对症下药的多种调控手法并进。

”多位经济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作出这样的总结。

正是这种适应新形势的调控手段,不仅保证了调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更显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经济驾驭能力。

 

  种种事实表明,信贷、土地成为此次宏观调控中的两道“闸门”:

 

  为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规模,从2003年8月至2004年4月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扩大再贷款浮息范围。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展土地市场整顿,按《土地法》要求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过度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与此同时,在注重运用经济办法的同时,对一些不顾政令,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对盲目投资行为推波助澜的个别地方领导,中央则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分别进行了严肃处理。

 

  4?

总揽全局,谋划经济的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处处体现出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谋划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深远用意。

 

  “这次调控更多的是一次结构性调控,不是简单的总量性调控,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

”某政府官员如是说。

 

  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

必须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

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度受到“冷落”的领域在此次“治热”行动中受到空前关注。

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

全国有29个省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已达116亿元,有6亿农民受益;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其他省份的农业税税率也有所降低。

 

  煤电油运、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得到有力支持。

 

  即使在宏观调控取得公认的明显成效时,中央仍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在投资增幅、煤电油运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严峻问题。

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中央再次明确:

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

 

  总之,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国政府彰显了适应新形势的执政能力。

 

  九、“嘉禾拆迁案”带来的思考 

  据有关新闻报道,湖南省、建设部联合严查了嘉禾县违规强制拆迁一案,有关责任人已受到了党纪政纪的处理。

对涉嫌触犯刑律人员的刑事责任,由司法机关调查后作出决定。

案件的调查处理已有结论。

但是,这一事件的出现,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思考。

 

  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

作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那么发展就必须以保证不损害群众的利益为前提,如果发展是建立在损害群众的利益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发展有实际意义吗?

 

  必须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不能单纯地追求发展速度,追求轰动效应,更不能为某个方面的利益去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这样不但增加当地群众的负担,甚至会使一个地方的经济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

发展是必要的,只有发展才有出路,但是,发展的措施和方案的实施,必须是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

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敢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要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这样群众还会去上访吗?

不要怕听意见,不要视意见为洪水猛兽,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十、“马加爵事件”所折射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 

  马加爵,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成了残忍杀害4名同班同学的罪犯。

这名大学生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态,做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

这种心态具有典型意义吗?

一时间,这一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一位教授分析道:

罪犯的心理应该有一定的问题,很有可能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成为引发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

追究深层次的原因,还可以追溯到这些学生在小时候接受的应试教育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

它给人造成的压抑感、孤独感可以长期存在,学生们一旦忍不住,这种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以上分析不无道理。

虽然导致马加爵杀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心理因素已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除了马加爵以外,我国大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如何?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有关的调查表明:

初中有4?

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

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上事实表明,我国大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甚为堪忧,其原因何在?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

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19%。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

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

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

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

家庭教育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

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

社会现实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

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弱点浮现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

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

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

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一般的思想问题被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在找到以上原因以后,有什么对策呢?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

“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

“大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大、中学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

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

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

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大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现阶段,有些大学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

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4)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

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5)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

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