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69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docx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

对照上述目标,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市民福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十二五”发展,认清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上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世博会后续效应,加快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面貌和形象显著改善,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1.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为“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5860亿元,开工建设123项重大工程,基本建成91项。

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国际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机场三分之一以上。

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建成通车。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5条,总长达到617公里(含磁悬浮),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跃居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6公里。

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建成使用,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进一步完善。

全面落实“一主多点”规划布局,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成再生能源一期、综合填埋一期等。

郊区重点新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

  2.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综合化、社会化迈出新步伐。

上海世博会后市容环境治理成果得到巩固,一批城市管理制度规定得到固化。

全市所有街镇设立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近半居村委探索建立工作站,全市“一张网”和市、区县、街镇三级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地区拓展,推进网格化管理与大联动、大联勤、“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融合互动。

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健全物业服务市场机制,着力解决住宅小区难题顽症。

群租、黑车、乱设摊、违法建筑等突出顽症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开展建筑市场集中整治,系统开展城乡建设交通领域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梳理和研究,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较“十一五”下降41%,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强化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地下空间、老旧公房、危险品运输、燃气管道以及大型交通枢纽等重点危险源安全运行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一批安全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市、区县两级城市维护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投入资金稳步增加,城市维护水平逐步提高。

  3.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聚焦城乡建设管理领域突出问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和市交通委完成分设,强化了城市综合管理和综合交通管理职能;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与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合并为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单独设立市城管执法局,做实市和区县城管执法机构,健全公安对城管执法保障机制,推进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基层一线执法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深化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近70%。

深化行业市场化改革,道路设施、绿化市容、排水与河道等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修订《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进一步释放建筑市场活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适度的建筑市场体系。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市重大工程协调推进机制,提升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4.科技创新和建设行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出台《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新建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径,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建立“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完成400万平方米的节能改造重点示范任务。

全市累计建设装配式建筑超过1000万平方米,预制构件产能达到500万平方米,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初具雏形。

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三年内上海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应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政府监管模式。

在上海中心、迪士尼等大型项目中积极推进BIM技术应用,提高了建设管理效率。

  5.市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加大住房保障、旧区改造、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领域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五年共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87.8万套,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2.6万户,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加快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新开通一批“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820万乘次。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森林覆盖率达到15%。

持续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城乡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完成23.5万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约680个行政村实施了村庄改造工程。

除横沙岛外,全市郊区集约化供水目标全面完成,城乡供水服务均衡化基本实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类信息资源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有待加强,城市管理现状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和市民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地下空间统筹开发亟待加强,城市安全运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城市更新和房屋维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旧区改造方式需进一步创新,“城中村”改造难度大,老旧住房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任务艰巨。

四是建设行业转型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建筑市场无序竞争现象仍然存在,建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尚未成熟。

  

(二)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面临着新形势,全面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城乡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约束上海城市发展面临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四条底线,要严格控制全市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建设用地只减不增、生态用地只增不减,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面对约束趋紧的发展形势,城乡建设和管理要系统谋划,科学发展,为破解城市发展矛盾提供有力支撑。

  2.城乡建设和管理进入新阶段上海持续大规模、高强度城市建设阶段已过去,城乡建设和管理要以增量建设向存量优化和有机更新转变,行业发展要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要充分体现全生命周期、低影响开发、绿色化等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3.城乡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要求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正从传统建设管理和设施运行管理向城市综合管理方向转变,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两大引擎。

要注重改革和法治相衔接,充分应用科技手段,显著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4.城乡建设和管理肩负新使命以人为本,建设更加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的新使命。

要推进政府、社会、市民协同治理,进一步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推进住房保障、旧区改造、环境建设和管理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市民群众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在城市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明确“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大统筹”,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认识、尊重、顺应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举、管理为重,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着力改善城市管理服务,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更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优先。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市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城市共建共享,努力增进民生福祉,让市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坚持依法管理。

始终把依法治市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加强法治规范和德治相结合,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着力守住底线,努力补齐短板。

  3.坚持改革创新。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在创新转型中延续历史文脉,增强城市魅力,激发城市活力。

  4.坚持统筹协调。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5.坚持绿色发展。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管理中,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

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城市修复,努力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三)发展目标

  对标世界一流城市,以提升超大城市管理水平为主线,围绕城市综合管理、城乡一体建设、城市运行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城乡住房发展等事关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城乡建设和管理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努力建设安全、整洁、有序、高效、法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1.形成依法管理、精细科学的城市综合管理格局。

建立健全“一条热线、一个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一支队伍(城管综合执法队伍)、一个综合兜底协调部门与若干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1+1+1+1+X”城市综合管理格局。

构建资源整合、职责清晰、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

构建系统化、全覆盖的城市综合管理法规标准体系。

城市维护投入不断增长。

  2.建成运行高效、一体衔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高效基础设施系统,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衔接紧密,网络效应和整体运营效率不断提高。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3.形成应防有力、系统严密的城市安全防御能力。

加强城市运行安全体制机制建设,注重从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建立与城市运行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到2020年,实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较“十二五”进一步下降10%以上。

  4.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城乡生态环境。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探索高密度条件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新路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5.形成住有所居、有机更新的民生保障体系。

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