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695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docx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

附件2:

双重预防机制知识

一、风险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X严重性,(引自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二、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有时也称为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

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

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中

(一)较大危险因素就是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

(引自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三、风险点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液氨站、煤气炉、木材仓库、制冷装置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倒罐作业、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高温液态金属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

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

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工贸企业在排查风险点时尤其要注重按照总局组织编制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开展。

四、风险与危险(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风险与危险(有害)因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首先,危险(有害)因素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有害)因素的属性。

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没有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则无从谈起。

其次,任何危险(有害)因素都会伴随着风险。

只是危险(有害)因素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五、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在内的全过程。

(引自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

六、风险识别、风险辨识

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识别与风险辨识是一致的,是发现、确认和描述风险的过程,包括风险源、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的识别,在安全问题上,风险源的识别也叫危险源识别或叫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引自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

七、风险分析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价和风险管控决策的基础。

(引自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

八、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准则,以确定风险及其大小是否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过程。

风险评价有助于风险应对或管控的决策。

(引自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

九、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十、重大风险

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十一、风险一般分级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的分级不完全一致,风险通常可以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

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5级风险:

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蓝色);4级风险:

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蓝色);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黄色);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橙色);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红色)。

十二、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十三、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

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十四、风险分级管控的一般要求

蓝色风险:

员工应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公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黄色风险:

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

公司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

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

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十五、风险控制措施应把握重点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4)经济合理性。

应包括:

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训教育措施;⑷个体防护措施;(5)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十六、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十七、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引自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十八、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从总体上讲,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四个阶段七个步骤。

四个阶段即: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效果验证与更新。

七个实施步骤见下图所示:

十九、风险评估的方法

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

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

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②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③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④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3.风险矩阵分析法(LS)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在进

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

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

R=LXS;R:

风险

程度;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

发生事故

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三种因素分别是:

L(事故发生的可能

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

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XEXC。

D值越大,说明该系

统危险性大。

5.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

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

风险程度R,R=MXEXSo其中M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增

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二十、隐患

通常所说的隐患就是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引自《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

二十一、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二十二、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二十三、隐患一般分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

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其中: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重大隐患,相关行业可制定重大事故隐患目录,工贸行业可以参考适用《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十四、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程序

二十五、隐患信息

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

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

二十六、风险、隐患与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

事故是由隐患发展积累导致的,隐患的根源在于风险,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就会演变成隐患,隐患得不到治理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故发生。

二十七、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关

重大风险(Majorrisk)是指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重大危险源不一定伴随重大风险,即风险可控性。

但实际工作中“安全冗余”和直观判定,往往将之定性为重大风险。

目的为提高安全关注度。

事故隐患一定伴随现实风险,往往事故一触即发,重大事故隐患一定伴随重大风险,距离事故一步之遥二十八、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隐患治理科学性、针对性的前提条件。

通过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是以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为排查重点,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等隐患,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验证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十九、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之间关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密切相关。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风险管控的工作内容、要求基本相通。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就直接提出了“风险管控”来替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为了便于企业落实,在推行过程中结合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因此,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并不是给企业目前安全管理增加麻烦,更不是“两张皮”。

对于扎实开展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通过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将会使自身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和深化,从根本上实现了事故的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

三十、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法律依据及相关主要文件

《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

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三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第四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

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

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第九十六条对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明确了罚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第(二^一)条规定:

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

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

第(二十二)条规定:

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与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联网的信息平台,完善线上线下配套监管制度。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文件主要有《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市安委办关于印发全市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的通知》(宁安委办〔2016〕52号)、《市安委办关于印发南京市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宁安委办〔2017〕6号)、《江苏省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苏安监〔2017〕60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