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解说词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6294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展览解说词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展览解说词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展览解说词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展览解说词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展览解说词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展览解说词1.docx

《展览解说词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览解说词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展览解说词1.docx

展览解说词1

 

《源远流长北运河》展览

解说词

 

天津市北辰区北仓小学展览课题组

2011-9-16

《源远流长北运河》展览

解说词

开场前言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领导,(根据参观对象不同改换称呼)

大家好!

今天大家将要看到的《源远流长北运河》展览,是我们北仓小学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特色文化的需要而举办的。

大家知道,纵贯我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同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绚丽篇章。

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往来,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力量与智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

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通向北京的河段,处在大运河的最北端,因此被称为北运河。

北运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北运河贯穿北辰区境内,北仓又是北运河漕运历史上的重镇,可以直接感受到浓郁的运河文化气息。

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此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加深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时通过北运河的历史回顾和今昔对比,又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主要目的。

下面就让我们贴近这条北辰人民的母亲河,了解和学习特有的运河文化吧。

 

《源远流长北运河》展览

第一部分

千年风雨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地图)

大运河,全称为京杭大运河。

它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1700多公里。

大运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为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讲解世界各运河的对比图)

第一板块京杭大运河的形成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京杭大运河形成的历史。

(中国水系图)

我国东部地区,北起华北平原,南至杭嘉湖平原,分布着数条东西走向的大河,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

因此,修凿贯穿南北,连接各条河流的运河,就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历史记载最早的人工运河修凿于春秋时代。

最重要的是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了邗沟运河。

(古邗沟运河照片)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里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三国时期是孙吴和曹魏的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那里的粮草运输的运道并不通畅。

吴国经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最后成为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也就是里运河。

里运河全长159公里,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重要的运输干渠。

古代邗沟的景象在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邗沟》诗中有生动的描述: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隋朝运河图)

公元589年,隋王朝为了沟通国都长安与东南富庶地区的联系,以及加强北部边防,全面规划了运河建设。

公元604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六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北起涿郡(今北京附近),南达余杭(今杭州),初步形成了长达2500千米的南北运河体系。

(北运河潞水开通图)

隋代开通京杭大运河,本来是从天津的静海县直奔北京的通州,没有现在的北运河这一河段。

因为静海到通州的河道经常淤塞,五代十国时期的金朝在1205年开通潞水为漕运通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唐宋以后,因泥沙淤积、黄河改道以及朝代更迭、南北分裂等原因,南北大运河的一些河段逐渐淤废,无法完全通航。

元朝定都北京以后,为了运输江南太湖流域的漕粮,重新开凿了运河。

至公元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

明清两代又对运河进行了不断地修整和疏浚,保持了航运的畅通。

(大运河南北各段照片)

京杭大运河是历史上皇帝沿水路出巡的必经之处,所以,运河又被称之为“御河”。

第二板块北运河的历史变迁

(北运河图)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龙头”。

北运河始于北京的通州,终于天津的三岔河口,后与南运河汇流进入渤海。

北运河全长148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

北运河流经北辰区境内的段长20.5公里,流域面积98.8平方公里。

北运河最早是退海和泉流冲击形成的沟渠,久之成为河道。

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在距今10万年——1万年间,渤海西岸相继发生3次海侵。

距今7000年左右的时候,海岸线甚至进至宝坻和霸州一带。

大约在5000年前开始退海,渐渐形成陆地。

但是到了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又发生了“渤海水大溢”的情况,京津以及河北省境内再次成为汪洋。

(海水大溢照片)

又经过一百年左右,海水退去,留下了无数坑塘洼淀和纵横蜿蜒的沟渠。

天长日久,随着地表水,雨水的冲刷,逐渐形成为小型河道,为北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原始条件。

可以说,北运河的远古变迁史,就是一部沧海桑田史。

(北运河水系图)

在宋朝时期,这条退海后形成的古河道,由当时在北方的金国疏浚改凿,先后沟通12条河流,形成北运河水系。

北运河的水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河到在古代叫做沽水或者沽河。

今天我们常见到的一些天津地名,如西沽、丁字沽、大直沽、汉沽,塘沽等等,都来源于这条古老的河道。

北运河早年称作沽水,后来被称作潞水和潞河,到了清朝的时候,被正式称作北运河。

北运河上游水系分为3支,有潮河,榆河和白河。

这3条支流汇聚一起,自北京的通州向南流,经香河县,武清区进入我们北辰区境内的小街村,在屈家店闸与永定河交汇,从勤俭村南勤俭桥出境,至新红桥与子牙河交汇,至三岔口与南运河交汇,形成海河,最后由海河入海。

第三板块北运河的水运概况

(北运河运输船只照片)

在古代,北运河水流量较大。

水面宽度在10和20米左右,洪水期可达30米以上。

一直到清朝末年,北运河境内段全年通航期可以达到60——150天,年通航六个月左右。

水大的时候能通行25——45吨的木帆船。

船的行驶速度在逆水行驶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每小时6公里,顺水时为8公里,具有很大的通航能力。

(潮不过杨照片)

北运河有一个有趣的地理现象,叫做“潮不过杨”。

北运河是海河上游的主干流之一,由于受渤海潮汐影响,每当涨潮时,河水受海潮顶托形成“逆溯”,水位升高数米,可延伸数十里。

但是涨潮的水通过北运河最远不过杨村,通过南运河不过到杨柳青,西面通过大清河不过到杨芬港。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潮不过‘三杨’”,简称“潮不过杨”。

 潮汐给天津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津南小站地区地势较低,当海河逆溯时,水位高出地面,开启闸门,便可灌溉农田。

“三杨”以下河流两岸的村民可以用木笼水车和拨斗提水灌溉农田,盐场可以放水晒盐。

江南来的大型漕船,由三岔河口北上,可借涨潮不费力地行至北仓一带。

但是由于“潮不过杨”,杨村以北水浅航道窄,大型船舶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将漕粮就地卸下暂存起来,然后再改换为小型驳船拖运进京。

于是北仓成为北运河流域境内最大的皇粮屯储的重地和转运枢纽,也是它兴盛数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由海上运输来的大船也因为无法进入北运河,只能沿海河驶至三岔河口以下,后用驳船通过北运河转运至北京。

(漕船转运照片)

元代至清代600多年间,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是漕运事业的辉煌时期。

尤其是元朝以来,都城北京的军队和老百姓所需要的粮食物资,都要从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转运过来,北运河是其中最重要的漕运通道和必经之路。

(古驿道和古驿站照片)

除了北运河通达京城的的水路交通外,沿着北运河还有陆路的古驿道和古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驿道是为人员,马匹和车辆通行的交通大道。

沿途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驿站有备用的车辆和马匹。

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通过驿道和驿站一段段运到长安的。

北运河的左岸和右岸有两条驿道,但行人经常是或左或右行走,目的是缩短距离而取直线。

一般是出京城至通州走运河右岸,到杨村渡河后走左岸,经过我们北辰的汉沟、胡园到上蒲口,再行右岸,经下蒲口、桃花口、王秦庄、西沽进津城。

为便于公文传递和办事官员歇息,北运河沿岸每隔二三十里就设有一处驿站或驿铺。

元代从西沽到桃花口长二十五里,就在桃花口设有驿铺。

清朝末年将驿铺迁到王秦庄。

清朝的皇帝到南方巡视,或乘船顺北运河而下,或沿驿道而行,所以古驿道又被称作“御道”。

第四板块北运河的水利治理

天津因地处九河下梢,在历史上十年九涝,水灾连年,给北运河造成巨大压力,经常造成水患。

清朝末年由于北运河洪水泛滥,曾发生过10次水淹天津城的情况。

1917年和1939年的两次特大洪水给天津城造成了巨大的灾害,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死伤不计其数。

(水灾照片)

自元以来至民国初年,历朝历代的官府都对北运河进行过整治浚修,多次对运河堤大修加固,同时广泛植树治坡,河道清理疏浚,开挖引河泄洪,收到了一定的防洪效果,但始终没有根治水患。

(康熙下诏照片,康熙治河图)

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朝廷曾出巨资对北运河右堤包括西沽至桃花口段堤岸长3240丈(10800米)进行了全面培修。

后来又开挖了8条引河,以减轻北运河水患压力。

现在武清区还留有当年清康熙皇帝御书“导流济运”碑、乾隆御书“阅筐儿港减河水坝作诗”碑等。

1930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屈店村东北的北运河与永定河交汇处,兴建了屈家店水利枢纽工程,北运河与永定河汛期的洪水经此入海。

屈家店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主,同时兼有灌溉、排涝、供水功能。

(屈家店水利枢纽今昔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堤防加固及兴建水利设施,对防洪水利设施进行保护、改造和完善。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作为海河主干流的北运河也成为重点治理对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减轻北运河泄洪压力,在其左侧开挖了记定新河和永金引河。

八十年代又对河道堤坝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加筑砌石防浪墙。

(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照片)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北运河的治理,改造,开发高度重视,指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带人都曾经亲临屈家店水利工程枢纽视察海河工程,并作出了重要指示。

下面请看第二部分

 

《源远流长北运河》展览

第二部分

北运河畔北极星

我们的家乡北辰区就处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北运河两岸。

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北辰区逐步繁荣起来,成为京津之间的重要通道和经济枢纽。

同时伴随漕运的发展,形成了很多古老的村庄。

北辰大地上的风土人情,集中体现了北运河的文化风貌。

北运河畔的土地养育了我们北辰的人民,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为她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骄傲。

第一板块北运河流域的地区划分

(各古代行政区域图)

北运河流经的地区在历史上有不同的隶属划分。

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域划分,北运河流经的区域包括北京市的通州区、河北省的廊坊市、天津市的武清和北辰两个区。

但是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乃至每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单位都有变化。

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实际上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北运河最北部的通州,在西汉初期称为路县,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

现在属于北京市通州区。

北运河流经的武清区,秦朝时期境属渔阳郡。

武清区别称雍阳,简称“雍”、“武”。

魏晋时期属于渔阳郡雍奴县。

现在是天津市武清区。

今天的北辰区在古代一直没有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

西周时期在燕国境内,为幽陵(都、州)地。

秦朝属渔阳郡。

汉代属渔阳郡泉州县,后在北魏时期改为渔阳郡雍奴县。

唐朝时期属范阳郡武清县。

元代曾经隶属于幽都府武清、香河县。

明朝时期分属北平府漷州、宝坻县、通州。

清朝时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县,宁河县和天津府天津县。

1953年正式建制为天津北郊区,1992年改称北辰区。

第二板块历史悠久的北辰大地

(文物复制品和图片)

北辰区在远古时期曾为退海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

运河沿岸的历史遗物、遗址——古海岸线贝壳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磨棒,战国时期的铁镢,西汉时期的陶罐,充分说明了北辰区的历史悠久。

(水泽洼淀图片)

北辰地区早年在退海后形成陆地,但到处是坑塘洼淀,水势浩淼。

《水经注》曾经记载:

“雍奴,薮泽之名。

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

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

”西汉时期,境地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

其中北辰境内水面面积最大的地方是三角淀和塌河淀两处。

最深处为今小淀镇永金水库一带。

塌河淀也称“大河淀”、“太河淀”。

清康熙十三年的《卫志》中提到:

“俗传前代塌陷为淀,遇阴晦时尚见城池之形。

”证明塌河淀中有古城遗址。

《天津大辞典》记载:

塌河淀,相传原为古代城池,有辽代的肖太后行宫之说。

塌河淀西南部的宜兴埠,即辽代的行都余庆府。

(蔺家古渡图片)

北辰境内的蔺家古渡,是著名的古代遗址。

明朝时,柳滩蔺姓村民建造了这一古渡口,他们世袭经营400多年,相传16代人。

1971年改为浮桥,用船连接,电视剧《钟楼》剧组曾在此拍摄外景。

2010年拆除,改建为便桥。

(桃花寺图片)

桃花口驿铺是北辰的古村之最,位于北运河右岸,古驿道旁。

元代就已经有人定居并且是商贩聚散之地。

桃花口村民在运河堤岸上广植桃树,曾有“十里桃花”之称。

清代诗人査为仁曾有“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诗句。

历史上桃花口设有浅铺,引导漕船停靠和河道清淤。

门前古驿道设有古驿铺,为天津县四个驿铺之一。

在宜兴埠镇中心还有一座古老的寺庙--碧霞宫。

它建于明朝,原为药王庙,清同治年间改称碧霞宫。

(白庙孤云寺图片)

另外还有一处古迹:

孤云寺和白马庙。

它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洛阳白马寺云游和尚所建。

康熙四十六年夏,康熙皇帝南巡回銮,途经白马庙,正逢寺庙为观音像落成开光,受文渊法师恭请题匾。

康熙只见天空一朵白云,忆起李白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即题匾“孤云寺”。

第三板块北辰的古老聚落和村镇

北运河这条古老的河流,穿越了北辰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区内大大小小的村镇坐落在北运河流域。

北辰人民在这条母亲河的哺育下休养生息,它的沧桑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兴替,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体现。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辰境内开始繁盛起来。

历代的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北、山东、江浙等地迁这里,他们沿北运河而居,渐渐形成了今天的村镇。

沿北运河一带的村庄比较密集,各村相距很近。

过去曾有歌谣:

“王秦庄,买块糖,再走几步董新房;董新房,打花棍儿,再走几步桃花寺儿(村);桃花寺儿,买大葱,再走几步到寺东(廻龙寺);在寺东,玩儿一玩儿,再走几步到刘园儿;在刘园,买菜瓜,再走几步到王庄(读“抓儿”);在王庄,喝口水儿,再走几步到吴嘴儿……”

北辰区境内现有自然村114个,这些村庄虽然名称各异,但其来历却有不少共同之处,比较普遍的命名规律是:

一、以姓名、姓氏命名,共62个。

如刘快庄,以山东诸城古庄迁来的刘快取名;刘安庄,是以刘安取名;赵虎庄、刘招庄等也是以建村人姓名而定。

还有不少村庄也是按人名命名。

二、以地形、地势、地物命名,共21个。

小街村是因明朝万历年间被洪水淹没,仅存一条小街得名;芦庄是因为建村处多芦苇得名;双河村是以村居大清河、子牙河之间命名;南仓、北仓是因漕运时在那里建存储皇粮的仓廒得名;白庙、桃花寺是因寺庙名称得名。

其他如柳滩、汉沟、小淀、线河村等,均以地形、地物、建筑物等命名。

三、带方位词的村名,共21个。

一般是由一个村分出,为和原村区别而加上方位词,如上河头、中河头、下河头,前丁庄、后丁庄,东于庄、西于庄,东堤头、西堤头,南王平、北王平(在今武清区境内)等。

按北运河水流走势命名的上蒲口、下蒲口。

四、取事件的内容、意义或其它方式命名的,共10个。

如仁和营是以掷色子定输赢起的村名;喜逢台是河北省的边姓随“龙”朱棣而来,自诩为凤,故名栖凤台,后改名喜逢台;三义村是因位于京山铁路火车站旁,铁路工务段、车站和当地农民和睦相处,取“桃园三结义”典故命名。

沿河村庄有不少是以河道地形、地势命名。

北运河九嘴十八湾,突出的地方叫“嘴”,于是有了霍嘴、吴嘴、李嘴、庞嘴、杨嘴等村名;凹进的部分叫“湾”,唐家湾、尹儿湾、张湾等村名。

一般地说,湾比较富庶,嘴比较贫穷。

这些村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成为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里,我们举例做一重点介绍。

(以下部分见相应照片)

宜兴埠

古代北辰境内比较富足的村镇要数宜兴埠。

元代建村,始称渔家铺,后称余庆府、宜兴府,道光年间改称宜兴埠,时为天津五大集市之一。

宜兴埠为富庶水乡商埠地,在古代,其东、西、北三面是塌河淀,百里薮泽,舟楫往来,水运通达,百鸟汇聚,鱼虾满塘。

以从事打野鸭、打雁的为盛,经营野禽行业独尊津门。

宜兴埠为北辰境内早期工业发源地。

清宣统元年(1909),村民王伯辰抱实业救国雄心创办修业织染工厂,生产机织布。

厂门上端设有“飞马”商标,门前有两名印度人站岗。

1917年,该厂生产的“飞马”牌棉布获巴拿马赛会银奖。

宜兴埠也是近代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清末女教育家、徐肃静曾由孙中山先生题授匾额“民国贤母”,反封建领军人物、国会议员温世霖、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温总理的祖父温瀛士;人口理论专家杨学通、语言学家林松年及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均为宜兴埠人。

白庙村

白庙村位于北运河左岸、普济道南与河北区交界处,建于元末明初。

燕王扫北时,有山西、山东的移民随军来到这里,其中有山西洪洞县来的崔、李、吴三户人家在此落户。

当年有位从洛阳白马寺来的游方和尚在村东建了一座寺庙,并雕塑了一座背驮经卷的汉白玉石马放置在大雄宝殿前作为镇庙之宝,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庙称为“白马庙”。

邻庙的小村庄也就被称为“白马庙村”。

后来因为“白马庙村”叫着不顺嘴,便干脆叫白庙村。

1900年,八国联军将白马庙烧毁,“孤云寺”御赐匾额也失去了踪迹。

1985年,在白庙工业区出土了一樽唐代的石雕佛像。

1993年8月,在一次施工中,在白马庙遗址挖出了“孤云寺”石匾,现存白庙村重修的大殿内。

天穆村

天穆村,是闻名华北的回族聚居地,建于明初,也是天津伊斯兰文化的发端和传播地。

明洪武年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穆重和随燕王朱棣北狩燕京,曾驻兵直沽小孙庄。

其子穆能、穆太为御前带刀侍卫,兄弟俩受燕王赏赐的大船,落户这里,起名穆家庄。

明嘉靖年间,又有河南单姓、周姓驻穆家庄南侧,并建天齐庙村。

以后两村皆成规模。

1951年,天齐庙与穆家庄合并,称天穆村。

明永乐二年(1404),由天穆村民兴建的清真北寺,是天津市最早的清真寺。

天穆村受漕运和毗紧连市区的影响,手工业和早期工业兴旺一时。

天穆人以跑运输和经商者为多。

主要贩卖牛羊、皮货,并以“三把刀”著名。

一是牛羊肉刀,清末村中开设有牛羊圈的寄庄业就有18家,几乎控制了全市的牛羊肉市场。

二是瓦刀,早先天穆人的住房基本上是自己动手修造,三是切糕刀,天穆人做出的切糕是天津的名小吃。

清乾隆年间,穆兴永开设正兴德茶叶店最负盛名,为“天津八大家”之一。

正兴德老字号的茶叶行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百年营销,经久不衰。

历史上天穆村三面环水,附近多水塘,村民多习水性。

1935年,穆成宽参加西人俱乐部举办的“万国游泳赛”,获“100码仰泳”和“400码自由泳”两项冠军,其子穆祥雄一年多内连续三次破世界记录。

穆家军数十人称雄泳坛数十年。

北仓

北仓原名叫尹儿湾,尹儿湾原是一个“U”字型大河弯。

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设有“尹儿湾浅铺”,派军队管理,负责引导漕运的粮船避浅停靠和河道清淤。

因此有人认为,尹儿湾的“尹”就是“引导”的“引”,取浅铺士卒引导漕船之意。

“元代州、县长官亦称尹”,多数人认为“尹儿湾”的得名是因为有官员或其后代在那里居住,故名尹儿湾。

明代永乐十四年,武清县设“尹儿湾里”,为乡镇一级建置所在。

清朝在此建立著名的漕粮仓库北仓廒,北仓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中心。

北仓村背依漕河,民国年间河上设有2个摆渡口,称“大摆口”和“小摆口”。

清末至民国年间,有店铺百余家,是整日集市,塘沽、汉沽、小站和河北省的遵化、兴隆、宣化等地客商纷至该地贸易,以粮食、牲畜交易居首。

新中国成立后,北仓成为政府驻地,天津市又在北仓规划工业区,成为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阎街村

阎街村和北仓村相连,古代为盐运码头。

古代食用盐由官方控制,称为“官盐”。

运往京城的官盐都要从这里经过,同运粮一样,需要将大船装载的食盐在这里卸下,然后换成小船转运进京。

江南漕船在北仓卸下漕粮后,在此装盐运往内地,因此在这里设立盐运码头。

明代永乐年间形成村落。

村中的街道,成为官盐集散地,被人们称为“盐街”。

以后又有阎姓等人家来此定居,人们又称这里为阎街子、阎家街、小阎街。

1901年后,漕运终止,盐街也不复存在。

民国年间正式将这里定名为阎街。

如今只有一株600多年的古槐却得以保存至今。

树高10米、树围4.9米,树龄迄今已有600多年。

树心已空,里面可容三人,但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充满着生命力,成为北辰历史的见证。

王秦庄

北运河右岸有一个大村落,叫王秦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王姓和秦姓两家移民在这里落户,称为王秦庄。

清末至民国年间,出了两个人物,一位是曹克忠,一位是黄金祥。

曹克忠曾任甘肃提督,英勇善战,十年晋升十级,清史立传称其常胜将军,百战而无一挫。

另一个人物叫黄金祥,因为有功于朝廷,受过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嘉奖和御匾;为人仗义疏财,在灾年,从江南调运大米周济方圆十多个村庄,受到村民爱戴,被人们尊称为“黄老爷”,王秦庄也被称为“黄秦庄”或“黄庄子”。

《天津府志》、《畿辅通志》中都记载有黄秦庄。

王秦庄是个武术之乡,已有300多年的习武历史。

使王秦庄的保镖业远近闻名。

道光年间成立“众英少林会”,现改名“众缨少练会”,传承十几代人。

桃寺村

桃寺村,座落在北运河右岸,成村于明永乐年间,桃寺村因桃花寺庙得名。

最早是一个观音寺,建于元代,由桃口及附近村民所建。

由于寺庙规模较大,香火日益旺盛,一些村民便在这里落户,明永乐年间形成村落。

人们为了叫着顺嘴,就把“桃花寺村”叫成“桃寺”。

桃花口村是北辰境内最早的村庄,建于元代。

因村子位置处在北运河口,村人又在河畔广种桃树而得名。

因桃花口村地处古驿道,建有古驿铺。

古代文人墨客在桃花口留下的诗句最多。

元代翰林侍讲学士揭溪斯《杨柳青谣》中有“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句。

清初著名地理学家谈迁在其名著《北游录》中有两处提到“桃花口”和“桃花渡”。

《续天津县志》作者吴惠元则称桃花口为桃花店,可想当时店铺之多,规模之大。

韩家墅村

韩家墅村一带在清代以前是一片大水洼,野鸭大雁极多。

清康熙年间,有一位韩姓猎手到这里捕猎,在一个高台上搭窝铺居住下来,人们就称这里为韩鸭铺。

后来有马、王、田、杨、周、朱等姓氏居民迁入。

因为高台上有一株垂柳,所以又被称作韩柳树。

清雍正年间称韩家树。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村民马利山认为村名不雅,就把大树的“树”改为别墅的“墅”,称韩家墅至今。

(韩家墅讲武堂模型和照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禁止中国军队在天津城附近20华里内驻防。

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由杨柳青迁至韩家墅村西驻扎。

又于1906年6月奏准在韩家墅修建陆军第一讲武堂,占地400亩,耗银48万两,第二年建成,开中国陆军设讲武堂之先。

汉沟

明清时期,汉沟是北运河沿岸的重要集镇和漕运码头之一。

一度与古镇杨柳青齐名。

汉沟的汉有写做干旱的旱或出汗的汗的,沟有写作口的。

明朝就在汉沟设有浅铺和汉口汛。

康熙元年,天津钞关杨村分关在此设分口,是北辰境内最早设税务机构。

光绪三十四年(1908)汉沟设有邮政铺商。

1963年,建汉沟火车站。

虽然它不那么不起眼,然而它却是京津铁路两局的分水岭。

汉沟村是北辰区有名的武术之村,习武之风甚浓。

1998年,汉沟的郎荣标获第十三届亚运会南拳冠军,为全国“武林百杰”之一。

岔房子

岔房子曾被康熙皇帝赐名。

古代为保障漕运,清朝时期专设民夫清理河道,并给民夫们发放衩裤,于是在漕运编制上便有了衩夫这一职业。

在这里曾盖有一座房子,专门存放衩裤,康熙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