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6238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上学期阶段测试(11月)试题

高三历史

高三命题组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二京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这说明它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它属于现实主义,《诗经》即属于现实主义,故B项正确;《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庄子》也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二京赋》在汉代,不属于先秦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先秦时期”、“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风格特点,同时,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应该有准确的认识和再现。

2.据《西周的政体:

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商朝旧部所在地,可见此时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商族残余势力,A项符合题意,正确。

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防范诸侯坐大,B项表述有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区域是加强对商族旧部的管理,不是为了文化传播,C项排除。

从材料反映的区域来看,集中于东部地区,不在四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A。

3.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

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文官制度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加上宋朝统治者重用文官,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故C正确;A和《宋史》最为浩繁无直接联系;商品经济的发达不是促成《宋史》最为浩繁的主要原因;北宋发明印刷术,具有促进史学发展的作用,但和《宋史》内容最为浩繁关系不大。

4.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现象,这些现象

A.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无以为继

B.体现皇帝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

C.反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D.说明宗法制因君权过重受冲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宫里对权力的觊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十分残酷,宗法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故排除B,D项正确;皇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这些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关,排除C。

所以选D

5.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

“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

”同伴进而劝解道:

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

许衡则说:

“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

”这反映了

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

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

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答案】D

【解析】材料故事体现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深刻影响,未提及对人的追求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孔颜之乐,故B项错误;材料虽是关于心学的故事,却未提及鼓励人上进,故C项错误;材料“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体现儒家道德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根据“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

”结合心学的特点、影响分析解答。

6.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

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清期海禁政限制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都用银钱购买中国货物,使清朝初年,中国民间多用外国银钱。

这说明中国的货物在世界仍占优势地位,吸引外国商人争相购买,A正确。

材料主旨在于中外贸易频繁,与B项中的限制外贸不符,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冲击,排除C。

材料所述的是用银钱易货,不是以货易货,D错误。

7.宋元的工匠们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副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

宋体字的形成

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

B.阻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

C.利于印刷业发展和文化传播

D.标志着活字印刷术正式诞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宋体字四角整齐,横轻竖重,适合做印刷字体,结合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相关知识可知它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故C项正确。

A、B两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D项错误,不符合史实。

8.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中医

A.理念发生变化

B.深受主流思想影

C.具有迷信色彩

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把方剂命名为……”“出现了……方剂名”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医方剂名的变化,与“理念变化”无关,故A项排除;据“汉代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到“宋代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可得出其药剂名称的变化深受主流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的药剂名称体现了迷信,与宋代的信息不合,故C项排除;主要关注人的品行有一定表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药剂名称的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得出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9.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

这反映出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故选C。

材料体现了遴选优秀人才要根据地方实际,排除A;科举考试有统一的标准,南北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不同与地域文化无关,排除B;如果单就按考试成绩录取来看,材料的做法显然不够公平,排除D。

点睛:

科举考试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定于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这样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这为发展教育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但政治重心并没有同步南移。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是必要的。

10.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

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宗教的庸俗化,故C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神佛妖怪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这是世俗生活的反映,故B正确。

11.梁启超说:

“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

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

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12.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淸朝军费开支猛增。

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賦附加税与漕粮改折。

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

这些方法使淸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A.中央财权下移

B.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为了便于各地自行筹集军费镇压起义,允许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这逐渐导致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向地方转移,即中央财权下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的影响,无法体现西方经济侵略加剧的问题,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地方权力加强,不是萎缩,故D项错误。

故选A。

13.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

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

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

“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

这说明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鼓励募捐,对捐款人有额外的表彰,这体现出政府发挥职能参与社会资源调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C选项无法看出比例问题。

14.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

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

由该报告可判断出

A.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

D.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

【答案】A

【解析】1927年秋收起义后,走向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材料中“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表明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仍坚持城市中心论,脱离中国国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故选A;B不符合国共对峙的严峻现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左”倾冒进思想,并非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并非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排除C、D。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即可。

15.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

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

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C.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D.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在1905年才提出,且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地方自治,故A选项错误;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平等,与地方自治无关,故B选项错误;“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趋于瓦解,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联邦制的要求,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6.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

“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答案】D

【解析】“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说明虽然没有中央积极的引导,地方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故D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仍然是中央决策,故A错误;1980年中央就出台经济体制改革文件,故B错误;该收获的意义是对于改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故C错误。

17.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的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

这一举措有助于

A.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B.提升国营企业的经济地位

C.助推国企改善其经营管理

D.扭转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

【答案】C

【解析】“推进企业的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主要目的是推动企业改革,这有利于企业内部积极改善经营模式,故C正确;材料主旨是推进企业改革,不是产业机构优化,故A错误;国营经济地位不是材料主旨含义,故B错误;当时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错误。

18.古雅典法律规定:

陶片放逐投票当日,阿哥拉中央用木板围出一个个圆形场地,并留出10个入口,与雅典的10个部落相对应,投票者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

材料说明古雅典

A.公民可以直接表决政治事件

B.法律维护了雅典所有人的权利

C.部落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处于部落社会而尚未形成国家

【答案】A

【解析】陶片放逐法就是公民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力,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特点,故A正确;B中所有人说法错误,奴隶除外;部落只是社会组织形式,不能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故C错误;陶片放逐法师克里斯提尼时期实行,此时雅典国家已经形成,故D错误。

19.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等信息可得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利,并不是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的引文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两难,在这两难之间,他们选择了妥协,采取保留国王,创立了一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再结合材料中“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等信息可以得出君主立宪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如何选择代议制,而不是阐释革命,故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妥协,但并不是货么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故D项排除。

20.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

他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意思是

A.国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B.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争夺

C.资本主义与剥削制度相连

D.工人阶级要占有生产资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说明了资产阶级把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变成自己的工人,再联系材料出自于《共产党宣言》,可以得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相连,C正确。

材料中的行为主体是资产阶级,不是国家,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掠夺,B错误。

材料只是表面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但没有指出无产阶级要占有生产资料,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

学生要联系所学知识,掌握马克思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雇佣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持批判态度,再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21.1870年,法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接近50%,是同期英国的两倍多。

材料可用来说明法国

A.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

B.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髙

C.历次战争损失了大量人口

D.努力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870年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接近50%,是同期英国的两倍多”,说明了法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B正确。

A项不是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

题干中说明的是法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而不是农业人口的数量,C错误。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的,但材料中的法国农业仍占很大比重,D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法国工业革命。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870”年,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再结合材料中法国与英国的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22.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

C.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1820-1870年和1720-1820年比较可见,国际贸易额增加了近7倍,贸易额的剧增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格局,不是政治格局,故B错误;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D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论述是贸易增长。

23.下表是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导致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人文精神传播推动奢侈消费

B.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战乱不断致使产品供应减少

D.海外殖民获得大量金银

【答案】D

【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出,1475—1597年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增长,反映了英国物价飞涨情况,这和英国海外殖民获得大量金银,造成价格革命有关,价格革命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飞涨,故D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时间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史实,排除。

24.据统计,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差距,1850年为5:

1;1900年为6:

1;1960年为10:

1;1970年为14:

1。

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贫国与富国的悬殊是有限的。

这反映了

A.落后国家无法赶超先进国家

B.工业化改变了世界面貌

C.东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大

D.各国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贫国与富国的悬殊是有限的”,进入工业化社会后(18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190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1960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表明工业化改变了世界面貌,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差距,没有涉及“东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排除CD。

25.到18世纪中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英国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

即工资水平极高,而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价格极为便宜。

A.促使英国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

B.导致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

C.推进英国社会大力发展新技术

D.削弱英国经济发展的潜能

【答案】C

【解析】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使用,煤炭成为主要的开发资源,导致煤炭价格的便宜,这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新技术来开放资源,故C正确;煤炭属于国内资源,故A错误;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之前开展,故B错误;这一举措显然是促进英国经济发展,故D错误。

26.1833年,英国议会立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4—18岁的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并且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

说明当时英国

A.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障制度

C.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33年……议会立法……童工……青少年……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议会立法保护童工的教育权利,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这说明当时英国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故A选项错误;保护童工的某些权利也不等于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故B选项错误;保护童工的某些权利也不能说明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27.1925年苏共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后,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

B.农民的利益得到了

C.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速

D.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答案】B

...........................

28.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C选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A选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保障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29.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