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941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教案1.docx

普通心理学教案1

普通心理学

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学?

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这是本章须使学生明确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系统的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探索其内部的规律。

人无论干什么,都有心理现象在不断地发生,正是在人的心理现象的背景上,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人们的各种活动才得以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等。

通过认识过程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2情感过程:

在认识过程根据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工作,并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此心理过程叫意志。

2.个性心理:

1个性意识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2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既不纯粹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

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或者叫做边缘科学。

四、心理学研究领域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1基础研究主要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2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如何维护人的身心健康的心理学分支。

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和管理领域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工程心理学:

生产劳动第一线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涉及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中的心理学规律。

第二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经过多代科学家研究,认为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无人脑便无心理,人脑如何,心理状况便如何。

人脑是接受、综合和重现信息的器官,人脑所产生的反映活动,一能对外界刺激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二能根据分析的结果准确有效地调节有机体行动,这就是人的心理、人的意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

(二)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包括:

自然;人造自然;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客观现实)。

(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狼孩的例子说明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四)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人的心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现实,而且可以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三、人的心理意识及其特征

(一)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对现实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反映。

意识使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也使意识区别于睡眠、昏迷、麻醉等状态下的心理活动。

(二)意识的特征

1意识的自觉能动性:

主动选择反映对象,调节心理活动。

2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意识内容是不同的,意识总是打上社会历史的烙印。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用科学的术语描述心理现象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条件

2解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

通过研究获得因果关系规律,并用来解释心理现象。

3预测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利用规律来预测心理现象将来的发展。

4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

两个方面:

一是要我们所期望的心理现象发生;二是让我们不期望的心理现象不要发生。

二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依据:

帮助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2)纠正迷信和偏见:

揭开迷信活动的面纱,如“安慰剂”效应被用来骗人。

2实践意义

1)提高生产效率:

可以使心理因素对行为产生最佳影响,如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谐的人机关系,妥善的卫生保健,可以保证生产活动高效率进行。

2)维护身心健康: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达到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作用。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因材施教;最佳教育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根据心理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又是选择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心理现象本来面目实实在在地去考察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具体而言:

第一,要选择外部行为指标;第二,要控制一定外部条件;第三,要确定心理现象的生理指标。

2发展性原则:

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现象。

把它放在动物心理的演化进程中去考察;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揭示其规律;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

3系统性原则:

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角度的系统分析;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整体研究。

三、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外部行为活动,从而推断其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加以研究的方法。

3测验法:

运用一定的工具对人的行为加以量化测定,从而推论人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4谈话法:

通过面谈,引导被试谈出自己意愿、体验和感受、从而把握分析某些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

5产品分析法:

人的作文、日记、绘画、书写、手工、甚至扫过的地和擦过的玻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规律和特点。

第五节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几千年前就产生了各种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当代心理学形成了“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

美国,心理学的超级大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第二世界: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

第三世界:

发展中国家。

尼日利亚等国发展较好。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91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大齐在北大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在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曲折发展,曾多次被打为“伪科学”,甚至被彻底取缔。

1978年后,才迎来了心理学的春天。

目前,我国心理学的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

心理所、北大、北师大、浙大、华东师大

第二梯队:

有博点的学校,如东北师大、首都师大、天津师大、南京师大、华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等

第三梯队:

除了上述院校之外的其他学校(杂牌军)。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脑是何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从微观角度来看,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

另外还有一种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神经胶质细胞。

从宏观角度来看,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主要包括3部分:

1细胞体:

具有接受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轴突:

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3树突:

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其传到细胞体。

(二)神经元类型:

从功能角度可以将神经元分为3类:

1感觉神经元:

接受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再将之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

将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到效应器,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中间神经元:

介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

(三)突触

突触小体传递信息过程:

突触前N元传来冲动→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内N递质从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突触后膜→突触后N元(+)或(-)反应。

突触以此形式将信息从一个N元→另一N元,成为N.S内进行通讯、联络、调节活动的解剖学基础。

二、中枢N.S和周围N.S

(一)中枢N.S:

包括脑和脊髓

1脑:

1)脑干:

延脑、桥脑和中脑通称为脑干。

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络通路。

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如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等生理活动。

2)小脑:

协调大脑控制随意运动,维持动作协调性。

3)间脑:

属于人脑的高层部分,分为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也有控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与内脏活动关系密切,也在情绪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4)大脑

A结构分区: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B功能分区:

a感觉区:

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主要接受各感官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b运动区: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各身体部位的运动。

c言语区:

口头和书面言语的理解与表达。

d联合区:

与各种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2脊髓

(二)周围N.S

1.躯体N.S

2.植物N.S:

交感N.S、副交感N.S

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反射、反射弧和反射环

反射:

指在中枢N、S参予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反射环:

刺激→感受器→传入N→

反射效应←效应器←传出N

2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应用

(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实验:

用狗做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1)解释人的行为:

*婴儿看见医生哭

*电击:

实验室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

*广告:

有意识建立二级条件反射的过程。

2)控制人的行为:

*华生的实验:

说明不正常行为是建立条件反射的结果,为行为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

*小孩尿床治疗:

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实验:

动物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获得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条件反射。

1)人的行为的解释

*强化小孩做好事行为

*发奖金:

强化成年人合乎期望的行为。

*言语获得:

最初的言语是通过多次强化获得的。

2)应用

*行为塑造:

马戏团利用强化原理训练动物,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矫正:

改变不正常行为。

小孩哭闹:

不去强化即可使之消退。

戒烟:

强化少吸行为

“代币疗法”:

强化正常行为使之取代不正常的行为。

3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与规律

(1)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与机体活动的发起、加强相联系

抑制过程与机体活动的减弱、停止相联系

(2)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

正诱导:

抑制加强兴奋

负诱导:

兴奋加强抑制,注意就是负诱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感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感觉的概念、类别;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基本知识;掌握感觉规律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它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性质。

这种反射过程是由分析器完成的,分析器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和感觉中枢三部分组成。

2功能

*信息的源泉,认识的起点

*保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这种信息平衡的重要性。

*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视觉:

色调、明度、饱和度

听觉:

音调、音强、音色

嗅觉:

对挥发性气味的反映,容易适应。

味觉:

酸、甜、苦、咸

肤觉:

冷、热、痛、痒、触

2内部感觉:

包括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三感受性及其测定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衡量感受性大小指标是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

能否感受到刺激的能力。

绝对阈限:

能感觉到的刺激的最小强度。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

对刺激的区分能力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

K=△I/IK叫韦伯分数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1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水晶体、玻璃体

2感光系统:

视网膜

杆体细胞:

在夜视或弱光条件下起作用,反映物体大体轮廓,

锥体细胞:

在明视觉条件下起作用,辨别颜色、细节

3传导机制:

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外侧膝状体,枕叶

4中枢:

视觉中枢在枕叶。

二视觉现象

1视觉感受性与视敏度

A对波长的感受性:

能感受波长在380nm---780nm的可见光。

B视敏度:

眼睛对刺激细节的感受能力,即视力。

2颜色视觉

光的物理特性视觉维度

强度明度(颜色明亮程度)

波长色调(颜色名称)

纯度饱和度(颜色的浓淡)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物理属性听觉维度

频率音高6-20000Hz

振幅响度0-120dB

30dB以下:

安静

50-60dB:

嘈杂感

70dB以上:

有害

波形音色

单一正弦波纯音

混合波复合音

有周期性乐音

无周期性噪音

二听觉生理机制

1感受器

外耳:

耳廓、耳道:

收集声音并将其往耳内传递。

中耳:

鼓膜:

与传入的声音发生共振,产生神经兴奋。

听小骨:

杠杆系统,放大作用

卵圆窗:

淋巴液,传递震动

内耳:

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为感受器

2传导、中枢机制:

听神经,延脑耳蜗神经核,内侧膝状体,颞叶的听觉中枢。

第四节其它感觉

一肤觉:

接受按压、冷热等物理刺激。

1触压觉:

两点阈是触压觉感受性的指标。

一般用两点阈量规来测定。

2温度觉:

温觉、冷觉感受器不一样

高于皮肤温度0.4度→温觉

低于皮肤温度0.15度→冷觉

3痛觉:

破坏性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警报系统,不能适应,易受暗示影响,如安慰剂。

二嗅觉与味觉

1嗅觉:

挥发性刺激作用于嗅器官,极易适应

2味觉:

溶于水的物质刺激味蕾

四种基本味觉:

甜、酸、苦、咸。

不同部位对这四中基本味觉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舌尖:

舌两侧:

舌中间:

舌根:

三内部感觉

1动觉:

反映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感受器在肌肉、肌腱、关节等部位。

2平衡觉:

反映头部相对于重力的方向,是否旋转、加速、倾斜等信息。

其感受器为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囊中的耳石。

3内脏觉:

 饥、渴、痛、恶心,特点是定位不准确。

第五节感觉规律及应用

感觉主要有七大规律:

一 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感受性降低:

 视觉明适应、听觉、嗅觉、触压觉的适应一般都导致感受性降低。

2感受性提高:

 视觉暗适应却是感受性提高了。

用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

在所有感觉中,人的嗅觉最容易适应;痛觉却不能适应,因为它是人体警报系统。

二 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不同部位接收不同刺激,从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如:

颜色对比:

交通标志,服装设计;保护色、军事伪装→削弱对比

2先后对比:

糖→苹果→酸;苦药→水→甜;苦瓜

三后象

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

1正后象:

与原感觉性质相同,如:

注视电灯→关灯→红灯丝

2负后象:

与原感觉性质相反,如:

日光灯→白墙→黑线

四融合

同一感受器把不同刺激反应联合起来形成另一感觉印象。

1空间融合:

红光+绿光→黄光;太阳光;烹调技术

2时间融合:

闪光融合频率

五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一种感觉刺激可以改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如音乐镇痛拔牙;噪音降低视觉感受性。

六感觉补偿:

由于一种感觉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另外一种或几种感觉的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灵敏。

七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或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颜色视觉的联觉上。

1冷暖色:

红、橙、黄→暖色;接近感→进色→视觉膨胀

蓝、紫、绿→冷色;深远感→退色→视觉收缩

2色调:

浓→近→沉重感

淡→远→轻松感

思考题:

彩色音乐,音乐喷泉反映了哪种感觉规律?

第四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1定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在过去经验的背景上对感觉信息的解释。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差别很大,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差别很大,知觉也就具有个体差异,平常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说的是这个意思。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区别:

反映深度不同。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水平浅,知觉反映整体属性,反映程度深。

2)联系:

*均具有直接性

*知觉与感觉为基础

*二者几乎同时发生,统称为感知觉。

二知觉的种类

1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可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性质可分为: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3根据是否正确反映了对象可分为:

正确知觉、错觉、幻觉

1)错觉:

是事物歪曲、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利用错觉来为我们服务。

应用:

服装设计,魔术,飞行

2)幻觉:

没有的刺激感受到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

如幻听、幻视、幻嗅。

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或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一选择性

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作出进一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优先从背景上分出对象的过程。

这种过程不仅与刺激强度、变化等有关,而且与人的需要、兴趣等主观特征有关。

对象与背景相对性:

一种情况下的对象可以成为另一种情况下的背景,反之亦然。

二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组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1接近律:

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组织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2相似律:

外形相似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3封闭律:

倾向于构成一个封闭图形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4连续律:

倾向于构成一个连续曲线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三理解性

就是在过去经验背景上对刺激加以解释,从而揭示其意义的知觉特性。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言语指导。

四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效果仍然不变。

1颜色恒常性:

红花在暗处看上去黑乎乎的,但仍然把它知觉为红花而不是黑花。

2明度恒常性:

白纸在暗处看上去灰蒙蒙的,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明亮的白纸,而不是灰纸。

3大小横常性:

高楼俯视时,街道上小车如同昆虫一般,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小车而不是昆虫。

4形状横常性:

圆盘转动不同角度看上去是椭圆或一条线,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圆而不是其他。

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恒常性,人们将无法适应环境。

第三节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一形状知觉

1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完成。

2轮廓:

向内成形

二大小知觉

与网像有关:

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易受对比因素影响。

三深度知觉

1生理线索:

1)水晶体调节:

远---扁平、焦距增大;近---相反

2)双眼视轴的辐合:

辐合角大小反映远近

2单眼线索

1)遮挡:

遮挡物体近,被遮挡物体远

2)线条透视:

火车铁轨

1)空气透视:

清晰、模糊

2)运动视差:

近物视角变化大,远物反之(坐火车,运动员跑)

3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两个眼睛看到的物体不一样→立体视觉

四方位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一般与所采用的参照系有关系:

自我中心参照系、环境中心参照系、物体中心参照系。

1视觉定向:

 多次经验,太阳

2听觉定向:

1)两侧最准确

2)上下前后不准确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是事物发展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1时间:

无始无终,不可逆,无法直接知觉,借助事物和参照物才能反映。

2时间参照物:

1)自然界周期性现象:

一年四季,昼夜更替

2)生物钟:

人体节律性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饥饱

3)人造记时工具:

各种表

3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

1)活动内容是否有趣:

从事有趣活动知觉时间过的很快,而从事枯燥无味的活动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2)情绪状态: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感觉时间过的快;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感觉时间过的慢。

3)经验:

有丰富的控制时间经验的人时间知觉十分准确。

二运动知觉

1概念:

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不同于运动觉。

运动觉反映动了没有,运动知觉反映动的怎么样。

2影响因素:

1)物体运动速度:

太快、太慢不行,如:

光速太快,不能形成运动知觉;太阳运动角速度太慢,也不能形成运动知觉。

2)运动物距知觉者距离:

远则视角变化慢;近则视角变化快。

3)参照系:

选取的参照系不同则运动知觉不同

3似动现象

1)自动现象:

盯住暗室中的光点,时间长了就会看到光点晃动起来了。

2)闪动现象:

霓虹灯以不同时间闪亮,给人以运动感觉

3)诱动现象:

方框中的光点,拉动方框,光点动起来

应用于电脑特技制作。

第五章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即记忆。

如: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练习过的。

记忆被称为“心灵的仓库”,专门用来存放过去经验;它也被看成认知过程的核心。

2功能:

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将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体。

二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别、记住,相当于信息的编码过程。

2保持: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相当于储存

3再认或回忆:

一个环节,相当于信息的提取过程。

第二节记忆类型分析

一按记忆内容与对象不同分为四类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2.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关系及事物本身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以操作过的运动、动作、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二按有无目的和是否采用专门方法分类

1无意记忆:

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2有意记忆:

有目的并采取相应记忆方法和努力的记忆,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三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分类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定义:

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信息仍保持0.25---2s的记忆。

2)特点:

A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0.25-2秒

B信息完全按照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C记忆容量大:

9-20个单元

D经注意进入短时记忆,不注意则衰退。

2短时记忆

1)定义:

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2)特征:

A保持时间较短,5-20秒,不超过1分钟

B容量有限: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