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884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说明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从内容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

2.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化学在认识物质世界中的独特角度和价值。

教学重点

1.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

2.知道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3.学习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教学难点

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和学习探究的方法。

课时安排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3课时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4课时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5.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的区分。

2.化学实验的观察与记录。

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实验准备

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钥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蜡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A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新课教学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教科书第7页的表格中。

演示:

实验1-1

(1)

(2)(3)(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①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②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③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

实验1-1

(1)、1-1

(2)各有什么现象发生?

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

在实验1-1

(1)中,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冷却后又变成液态的水;实验1-1

(2)中,块状的胆矾经过研磨后变成粉末状的胆矾。

虽然水和胆矾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

提问:

实验1-1(3)、1-1(4)各有什么现象发生?

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

在实验1-1(3)和实验1-1(4)中,胆矾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说明: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提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晰:

看看在反应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之所以会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1(3)、1-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讲解: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演示:

实验1-2

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教师让学生讨论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然后明晰:

闻气体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页1~3题。

 

教案B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各种物质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是怎样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新课教学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

在物质世界里,变化是永恒的,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1: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

学生2:

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

学生3:

煤、木材等燃料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

学生4:

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

教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

从化学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学生:

思考、讨论。

教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主要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颜色、状态。

实验1-1

(1):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现象: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1

(2):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现象: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

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1:

胆矾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学生2: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教师:

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教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看看和前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

实验1-1(3):

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实验1-1(4):

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

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

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

对,这两个实验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教师:

我们前面讲过的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学生:

化学变化。

教师:

对。

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教师:

我们讨论一下,如何判断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教师:

对。

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就是物理变化。

教师: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化学变化。

教师:

我们读图1-4“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看看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1: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

学生2: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教师:

很好,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好吗?

学生1:

蜡烛能燃烧。

学生2:

木材能燃烧。

学生3: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生锈。

教师:

很好。

我们再看看什么是物理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块是铁,哪块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验1-2,指导学生观察木条燃烧时的情况,知道闻气味时的正确操作。

讨论与交流: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三、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许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石墨可用于制作铅笔等。

物质的这些用途都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对物质的性质以及探究方法的学习,一定会使你对身边的物质世界有更新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