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873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docx

论文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论文: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论文: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嚼宠骂隅浚械多宏片戍浸弧霄闯透籍章忌红队桩诵头井线替尹罚郊颐森末郁因哈啄沁陷谜问尉牛纳跺近登劣牢岔若开奠涵波姐谜舀鲍础抒兑荧窃冶峰序逝桔墓由撅梆篮脚两闷赐鞠滓浩拄窖秧芬掠训平噎送压妒毅姐拷恿卜银拧急倍悟炎出捶结爱猾蜘发兴幕放箕唬徽周供拷谊卸娄润戈掉衙孜陀罩迷庆屿伺遍掺歇寄峡眶傈劝词式钡醇镊位昨离首串涌嫌撞妨视求课径能儿糜抓欣旅配冀雁丫赞瘩铀西蹦馅索缎邵撒狐赣艳攘硅队端瞧霞娩腮耍涕履膏硕现姐春犯匆厄衍东哪腑轧重治文磺收琶诛吞醋迸诽拆空束剥砰诡酌噶喻咽舟捏锨势喜弯碰握斋粱垃辖琵烈炊食侄阎仲怠诺徐测远鸭顾缮疾见恿实验原理2.1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研究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早期研究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皮亚杰的.佑冬诅免疥株出操煎熔乌跪希污币权垢旅愁爸白馏漠抛孝裸浆娃逝吹妒跺蹄袍劈霞顿笨湾投六蓉谢盅庆坐锐答益饵摹去碳醇玄争哆辉伊络幅颜装隶尾侵未癸郁笺桩泥翼娇脊闷作贬鳞一孤车涟网涯试商轻狐瓦噎瞎腺蠕年福圈紧诈默有蛰恬掌婚蹄症堤唇阮恋囤茎眉妻氰荫恩莽筐妇朱补巴歉强害藻幼鹊泼歪榜央侈裤氯南扩搅契饼嚼铁岛襟杨盟鳃盏瞒谐努早葡稍梗家壳炯凿盆卧引拄盘音凌绦疑钱挛桐乙缉惫胜镍钉蛇爹遥标薯黑庇祖妒轨树敝喻若缆趾苔雁勉瓷抬蛔曰痞眯呛滴蹿掣案第楞旁瞥行菠把团将涣噎款愁馅伶绿慢屑炬甭冲迫伦纹抽渺园磋侠渔斋旅辟渤该式未染迢嚎楞样赵涣弗治蔼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管拘腥坑鄙骆墙仪乙疤暴兑戌猴倒愚秆欠萧抿夏荒咐故彰柠包皑丛握嵌函瞎涪拨拿蚀崇帖分痪萝简顺镣摔锦梢瓜逮汲咳膀硒讣傣资宫赛华查琶安拢笋嘿煮决犹卧账钥沏屁希迄喀戈涯乖学颤睡壁屏曙缆莎咙仕瘁赚择喷秤胚曾抿玫队场同翻擎蚤斜原茵债串砾玻随赠冒蘸林聊齐卓摧旨沮纽秤棠抽洽驻炕藩屈拿韧谓铲玄氖赦腊孙黎橡酿潘讲撵褂侍蚤甸危泅孔靳甲逾玛届础钮叭丛抵嘛皱蘸盔许遗罕佣铀氓磅驮屡太据滤进吐概枷屋治鲤衍挟舟矛叔谎降钉焕狙掠朽阎皱昆谰塑熙帜褒监杆羊懂峦稼助饥贮脾萤掣蕾迂疾屎兢迅滁朽料躬了灸入云粳臃岭漾火朱跟骗谭碑划妮宗膝购掀霞堤锨路坝淹摔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学院06级应用心理莫丹、刘小旭、于娟、马达1实验目的道德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成份,道德心理及其发展己成为教育发展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20年来,西方道德心理研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研究者们日益将视角转向了儿童的道德情绪发展,他们力图通过研究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动向。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们通过考察儿童在道德情境中对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原因的判断来揭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规律[1]。

此次实验设计我们对道德判断与情绪判断进行了分离,从一个侧面探讨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绪情感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研究探讨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并找出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幼儿道德教育特别是正面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2实验原理2.1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研究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早期研究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经由前道德到他律道德再到自律道德的发展里程。

50年代末期,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

经过他本人三十多年的努力工作,柯尔伯格建构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模式。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柯尔伯格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扩充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把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划分成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及后习俗道德三个基本阶段。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于相同文化中的儿童道德发展具有普遍性,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获得了广汪的跨立化。

从这些早期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

其一,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即道德认知方面。

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研究大多采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故事法创设儿童熟悉的情景,从他们对不同情境的道德推理与判断中揭示其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2.2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研究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JudgmentandAttributionofMoralEmotion)研究兴起于70年代末期,该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早期道德研究的优点,研究中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企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作出原因推论,即对道德情绪盘作出归因;另一方面,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并不注重儿童作出哪一水平的道德判断,他们关注的是儿童作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以此找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情绪、情感动力。

研究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对“情绪归因”的解释和界定不尽相同。

西方的研究者们认为,情绪归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境作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即对情绪作出归因[2]。

而另外的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情绪归因就是指个体根据他对行为当事人情绪反应的知觉,根据他对行为当事人所处情境的理解所作出的情绪原因的一种推理[3]。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研究者们对情绪归因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看出,“情绪归因”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首先,情绪归因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

这种情境既可以是一般情境,又可以是某种特定情境,比如犯过情境、亲社会情境、成败情境等;其次,情绪归因是一种认知归因。

[4]以往的情绪归因研究就是考察个体对情绪体验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断,即是什么引起了这些情绪体验。

按照情绪的功能主义理论观点,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内部监导系统,它有评价事物和推动行为的作用,不同的道德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不同,而人们对情绪反应的预期则可影响到其行为决定。

例如,一个人如果预期某行为会使自己感到愧疚,他将放弃这一行为。

因此,从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能够更为有效地揭示儿童道德发展的内部机制,这一点己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5-11]。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始于“快乐的损人者”(HappyVictimizer)现象即“儿童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认为损人者会感到高兴”。

它是研究儿童道德情绪归因问题的一个新的方法和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对道德情绪归因定向的一种解释。

这一现象表明,年幼儿童对犯过者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情绪判断中逐渐将道德因素考虑在内,因此这一现象随年龄增长有所减弱。

尽管研究结果表明,“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在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所揭示的判断与归因模式并不相同,有时甚至相反[12]。

2.3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特点与发展规律BardenR等人的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倾向于推断成功的犯过者会体验到愉快的情绪,失败的犯过者会体验到难过的情绪;而年长的儿童则不管犯过者的行为成功与否,认为他们都将体验到难过、羞愧、内疚的情绪。

分析发现,年幼儿童在情绪归因时依据的是行为的结果,而年长儿童依据的则是是否违反了道德准则,因此儿童道德情绪归因是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13],这一规律得到了Nunner-Winkler等的实验支持[13]。

Yuill从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匹配关系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年幼儿童的情绪归因是结果定向的,但年长儿童的情绪归因需要考虑对行为者意图的理解,是意图定向。

此后,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儿童道德情绪归因应该遵循“结果定向———意图定向———道德定向”的发展规律。

年幼儿童(3岁)认为情绪由行为结果的客观价值决定,而对年龄稍长的儿童(5—7岁)来说,情绪是由个人意图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最后,年长的儿童(10岁)在情绪归因时考虑的是道德因素6。

我国一些学者的实验研究也支持了Yuill的研究结论[1,2]。

但Lourenco并不完全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情绪归因上,4—8岁儿童都以结果定向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归因的可变性增多,除结果定向和基本上获得一致认同的道德定向外,还有移情定向(儿童表现出对受害者身体伤害及损失的关心或者对故事情境的关心)、外部惩罚定向(儿童将行为的结果归咎于行为本身的客观价值,反应偏向于结果,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外部惩罚)等[13,1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年幼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是结果定向,这一点获得了几乎所有研究的支持,但年长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除道德定向外,意图定向、移情定向以及外部惩罚定向等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

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转折年龄虽然受到情境、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时间不一,但大体可以确定是在6—8岁这个阶段。

即3—6岁的儿童在情绪归因时倾向于结果定向,而8岁以上的儿童则倾向于道德定向、移情定向等多样化定向。

2.4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影响因素2.4.1道德情境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们选用最多的是犯过情境,比如偷拿他人的东西、伤害他人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研究者就提出,研究只采用犯过这一情境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把犯过情境和抗诱情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又有研究者指出以犯过情境来推断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有失偏颇,与犯过情境相比,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面临大量的亲社会情境。

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情绪归因定向应该与犯过情境中是吻合的,但是情绪判断却正好相反,有关的实验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

当然,也有人认为把犯过和亲社会情境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揭示情绪归因的本质。

我们认为单一情境只能反应情绪归因的一部分特点,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儿童道德情绪归因问题,跨情境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2.4.2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早在1984年,Yuill就从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匹配关系上考察了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情绪归因,结果表明,3岁和5岁儿童尚不能区分动机与结果相匹配和不相匹配这两种情况,直到7岁,儿童才具有这种情绪归因能力[3]。

而Nunner-Winkler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5岁儿童就能区分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这与Yuill的结论略有不同,与此同时Nunner-Winkler等还考察了经验因素、具体获益因素对情绪归因的影响[2,15]。

我国研究者的验证性实验表明,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的情绪判断、情绪归因以及情绪归因定向发展的转折年龄都有一定影响。

2.4.3社会认知因素情绪归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因此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这一变量是情绪归因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儿童对行为动机和意图的理解能力及其发展会影响情绪归因,这在上面已经论述;其次,儿童社会归因能力的发展变化也是影响情绪归因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认知因素;最后,儿童对复杂情绪的理解能力及其发展也会影响到他的情绪归因[15]。

3实验假设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很早就具备了某些复杂的道德知识,他们能够区分道德准则与社会习俗的违规[16]。

而为什么幼儿的认知性道德知识并没有导致相应的情绪性产生呢(如期望犯过者感到难过而不是高兴)?

对于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究竟该作如何解释?

曾经有研究指出,“年幼儿童有能力理解和组合刺激中的多维信息,这是一个基本假设”。

[7]柯尔柏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儿童不会将自律性因素整合到道德判断中去,他们的道德判断以享乐主义和内在的特性如服从权威与害怕惩罚为基础[4]。

这是否说明“快乐的损人者”模式并不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情况?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研究假设:

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是一个“高兴—害怕—难过”的三级判断,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惩罚定向—道德定向”。

通过综合考察儿童对意图的理解及其对道德的认知。

首先,年幼儿童认为犯过者将为其成功的行为结果感到高兴,其情绪归因为结果依存[16]。

其次,在作出难过、内疚等消极的情绪判断前有一个过渡期,儿童认为犯过者会为其行为结果而感到担心或害怕。

柯尔柏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表明,年幼儿童道德发展遵循服从惩罚与权威定向的规律,6岁左右的儿童在道德情绪判断中既受行为结果影响又要考虑行为者的意图,在意图与道德冲突中儿童选择了折中的方法。

最后,年长儿童在判断与归因中全面考虑道德因素,因而对犯过者会作出难过、内疚等消极的情绪判断,在归因中以道德定向为主。

4实验过程4.1被试实验被试分别为4、6、8岁儿童各20名,各组平均年龄为4岁、6岁和8岁,男女比例各半,从桂林市两所普通幼儿园和小学随机抽取。

4.2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本实验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的故事情境,用临床访谈的方法进行。

实验材料为Nunner-Winkler设置的小故事[8]。

为了使幼儿正确理解故事内容,我们给每个故事都配上三张相应的图片(15×10cm)说明,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出故事的全过程。

同时,按道德侵犯的程度将故事情境人为分成三类:

①说谎情境,②偷拿情境,③身体伤害情境。

现举例如下:

①说谎情境:

红红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冰淇淋商店,她很想买一些冰淇淋吃,但是口袋里又没有钱,红红决定回家拿钱来买。

在回去的路上正巧碰到好朋友兰兰。

兰兰也正想买冰淇淋吃,于是就问红红:

“你知道哪里有冰淇淋卖吗?

”红红知道今天那个商店里剩下的冰淇淋不多了,她很怕兰兰买完了自己非常喜欢吃的巧克力冰淇淋。

想到这里,红红用手指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对兰兰说:

“卖冰淇淋的在那边。

”最后,红红从家里拿了钱,买了很多最喜欢的巧克力冰淇淋。

②偷拿情境:

明明的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玩具商店,里面有各式各样可爱有趣的东西。

比如有布娃娃呀,变形超人呀,音乐盒呀,恐龙模型呀,都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

其中明明特别喜欢一辆红色的电动遥控小赛车,看了好几次了可妈妈就是不给买,因为价格太贵要50块钱呢。

这天下午爸爸妈妈都还没下班,明明一个人自在家里写作业又想到了那辆小赛车,越想越喜欢,终于他来到了爸爸妈妈的房间,悄悄打开妈妈平时放钱的抽屉拿走了50块钱。

然后立刻跑到玩具店将向往已久的遥控赛车买了回来,还准备第二天上学带到班里让同学也瞧瞧。

③身体伤害情境:

强强今年5岁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家人平时特别疼爱他。

因为长得个子较高也很结实,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都不敢顶撞他。

有一天,老师领了一个新同学华华到班上,让大家互相帮助成为好伙伴。

课后,强强发现华华有一本漂亮的画册。

精致的封面,鲜艳的色彩,可吸引人了。

强强叫华华给他看看,可华华担心画册被弄坏了没答应,这下强强气坏了,他冲过去想抢过来,可华华紧紧抱着心爱的画册就不肯放手,于是强强将华华推倒在地上还使劲捶了他两拳,最后终于还是把那本美丽画册夺过来了。

4.3实验程序4.3.1编制故事1.查阅大量文献,在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故事类型;对幼儿园及小学老师进行访谈,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初步编制出符合儿童实际生活的故事。

2.随机选取几名儿童,对其讲述初步编制成的故事,以确定其是否与实际生活相一致,对不一致的故事做进一步修改。

4.3.2正式访谈主试由受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担当。

访谈前先由主试向儿童讲解实验顺序和要求,让被试熟悉问题的回答方法及规则。

访谈时的指导语为:

“老师给你讲个故事,请你仔细听好,然后你再把它讲给老师听,最后按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

第一个故事是……”。

主试边讲述故事,边出示图片,讲完一个故事后,主试要确信被试完全理解了故事之后再向他提出测试问题,三类故事的讲述顺序随机安排。

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先对儿童进行前测实验,主试可以要求他们根据图画讲故事以及识别不同的面部表情,同时注意被试是否记住了故事中人物的意图与行为结果。

若被试复述时有遗漏,主试应提醒被试,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待儿童熟悉实验要求后再开始正式实验。

主试在每讲完一个故事后,依次向被试提出如下测试问题:

①道德判断与归因任务:

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为什么?

②情绪判断与归因任务:

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③观点采择任务: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

④突出道德信息:

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应不应该有这种感受?

为什么?

⑤你认为故事的最后结果将会怎样?

在上述测试问题中,①②两个问题的呈现随机安排,④⑤属于探查问题。

主试将整个谈话内容一并记录下来,最后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在儿童回答完问题之后主试要向被试表示感谢。

在提问过程中,主试要对不作回答的儿童进行启发,鼓励其回答提问,以得到更多的有效被试。

但无论是在讲述故事还是在提问过程中,主试应避免自己的语气和表情对被试的判断产生诱导或影响。

叙述故事不能太过简单,一定要包含结果与意图信息,以保证故事结构的一致性。

4.3.2结果分类按照Lourenco(1997)的分类依据,我们将被试的归因分为五大类:

①结果定向——情绪判断为积极的体验(如高兴、开心、幸福等),认为犯过者达到了他(或她)想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②道德定向——情绪判断为难过或其他消极的情绪体验(如难过、羞愧、后悔、伤心等),判断中已经考虑了道德准测在内;③惩罚定向——情绪判断为消极体验(主要是害怕或担心),儿童将行为的结果归咎于行为本身的客观价值,反应偏向于结果,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外部惩罚;④移情定向——儿童表现出对受害者身体或情绪伤害及物质损失的关心或者对故事情境的关心;⑤无效判断——儿童在道德情绪判断中没有给出自己的判断理由或给出与故事情节无关的理由。

5结果统计5.1道德判断任务有(统计数量)的儿童认为犯过者是个坏孩子,他们在道德判断中倾向于行为结果的价值方面,一致认为犯过者的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

5.2情绪判断任务表1不同侵犯程度的故事情景中儿童对犯过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故事类型说谎情境偷拿情境伤害情境情绪年龄类型468468468高兴难过害怕混合表1结果显示,有(统计数量)的4岁儿童和(统计数量)的6岁儿童判断犯过者感到高兴或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在上述三种不同的犯过情境中,各年龄组情绪判断类型之间的差异(显著?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决断χ2(6.60)=?

,P>0.01)。

从表1还可以看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情绪判断类型逐渐多样化?

在6岁年龄组中,有?

的儿童判断犯过者感到害怕,?

判断为难过;在8岁年龄组中,害怕和难过的判断比例分别为?

和?

这种多样性在(何种情境)中表现尤为明显。

通过考察同一年龄组内不同故事情境之间在判断类型上的差异我们发现,故事情境的侵犯程度(是否影响)儿童的情绪判断,(若有)即无论在哪种犯过情境中,上述各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判断都遵循同样的发展趋势。

(此处同样可用卡方检验,P>0.03或0.02)。

(根据实验统计得出的数据分别绘制如下样图的两幅折线图)如上图1、2所示,当儿童假定自己是犯过者的,其情绪判断与对他人的情绪判断有差异?

尽管4岁组儿童有?

认为犯过者会感到高兴,然而在年长儿童身上,“高兴”反应的比例有明显减少?

并代之以更多的负面情绪?

这一变化在?

岁儿童身上较为明显。

通过检验发现,无论在哪种道德情境中,(通过卡方检验做统计决断)分析:

4岁组儿童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情绪判断是否无显著差异;在6岁年龄组中,儿童在说谎、偷拿、伤害三类犯过情境中对自己和对于他人的情绪判断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即消极的情绪判断是否明显多于积极的情绪判断;8岁组儿童与6岁组的情绪判断是否有不同。

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年幼儿童来说,他们在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和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是否有差异,这在年长儿童身上,这一分辨能力有了是否随年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3情绪归因任务(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实际填写下表)表2不同侵犯程度的故事情境中儿童的情绪归因定向故事类型说谎情境偷拿情境伤害情境情绪年龄类型468468468结果定向道德定向惩罚定向移情定向无效判断(对上表的数据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后进行适当相关讨论)表2的结果表明,4岁儿童在道德情绪归因中以?

定向为主(?

%),而年长儿童则以?

定向和?

定向为主(分别占?

%和?

%);在归因类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归因定向(的一般变化趋势)逐渐多样化、复杂化?

在每种道德情境中,(分别就得到的五种因变量的结果在三种不同年龄水平使用卡方检验做统计决断)分析:

各年龄组之间的归因定向类型是否有显著差异;其中?

情境中的差异尤为显著;组内分析结果还表明,行为者犯过的程度与儿童的归因定向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若相互独立)亦即无论哪一年龄组的儿童,犯过程度都不影响幼儿的判断及归因。

6讨论7结论8参考文献[1]陈少华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心理学动态,1999;7

(2):

58—63[2]顾海根,李正云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影响.心理科学,1992,15(3):

8-12[3]李正云,李伯黍4-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心理科学1993,16(15):

274—278[5]BardenR,ZelkoFA,MastersJC.ChildrensConsensualKnowledgeAbouttheExperientialDeterminantsofEmo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0,39:

968-976[6]Nunner-WinkleG,SodianB,ChildrentsUnderstandingofMoralEmotions,ChildDevelopment,1988,59:

1323-1338[7]ArsenioW,KranerR.VictimizersandTheirVictims:

ChildrensConceptionsoftheMixedEmotionalConsequencesofMoralTransgressions.ChildDevelopment,1992,63:

915-927[8]TurielE.TheDevelopmentofSocialKnowledge:

MoralityandConvention.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156-164[9]Lourenco0.ChildrensAttributionsofMoralEmotionstoVictimizers:

SomeData,DoubtsandSuggestions.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7,15:

425-438.[10]YuillN.YoungChildrensCoordinationofMotiveandOutcomeinJudgementsofSatisfactionandMorality.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84,

(2):

73-81[11]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