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382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

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梳理事件的经过,认识其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知道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启动了工业化进程,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存在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文史资料,讲述典型历史事件经过、问题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数据图表,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斯大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

1.十月革命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

1.对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2.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面两幅漫画反映了列宁和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对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那么,社会主义究竟应该走怎样的建设道路?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哪一个更适合苏联国情呢?

那就让我们结合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个比较和鉴别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①图片研读

②史料研读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

材料二 因大量劳动力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国播种面积较之1909年下降85%,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

1916年,仍有20万士兵没有武器,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1914年经济罢工达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人。

国家外债从1913年的88亿卢布增加到500亿卢布。

③问题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

加剧了俄国本来就很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人民陷入更为深重的苦难之中,国内矛盾空前激化。

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2)结果

①图片研读

②问题探究

二月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

2.十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①图片研读

②史料研读

材料一 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完成。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材料二 1917年7月17日以后,临时政府实行恐怖政策,宣布彼得格勒戒严,下令通缉列宁。

8月8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③问题探究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答案提示:

第一,二月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承袭沙皇政府的反人民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制造七月流血事件,大肆逮捕和杀害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激化了国内矛盾。

革命运动席卷整个俄国,革命时机成熟。

第二,列宁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确立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并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2)经过

①图片研读

②问题探究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引起人民的反抗;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③表格比较: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影响

①图片研读

第一组图片

第二组图片

②史料研读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矛盾论》

③问题探究

十月革命对俄国、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提示:

第一,对俄国:

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即以无产阶级为领导核心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对世界:

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均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

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打破了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进入现代史。

目标导学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材料一 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反而被加强。

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

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

材料二 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材料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3)问题探究

苏俄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提示:

①经过四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1918-1920年)国内战争,到1920年,苏维埃俄国经济形势的严峻导致了工农大众生活的恶化。

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饥荒的主要原因。

②列宁认识到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内容

(1)史料研读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921年3月)

(2)问题探究

①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中对农业的措施有哪些新变化?

答案提示: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这一变化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方面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农民缴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交换物品,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作用

(1)史料研读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材料二 1921-1922年收购粮食3800万担。

1925-1926年收购8900万担。

19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战前的水平。

1921-1924年国有大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保存了工人的基干力量。

1925年,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到81%,资本主义成分受到排挤。

(2)问题探究

依据上述材料,你将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从中我们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答案提示:

评价:

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下一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迪: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理想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建成的。

沙皇俄国并没有现代的生产机器。

当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时,那里既没有多少工业品,粮食也很少。

同时,也没有熟练工人;农民还过着中世纪的生活。

——《斯大林时代》

材料二 1920和1921年两个饥荒的年头夺去了成百万的生命。

一度曾是肥沃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乡村,即使当时有学校,也没有一个农民的儿童能够上学。

——斯大林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并因为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

……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斯大林

②图片研读

  ③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此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提示:

苏联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

措施:

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

④史料研读

材料一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⑤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认识。

答案提示:

农业集体化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但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成就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材料二 1913-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

苏联

增长660%

德国

增长31%

美国

增长20%

英国

增长13%

法国

增长不到7%

  材料三 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煤矿的采煤工。

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在6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表现出苏联工人高昂的建设精神。

随后,在全国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

②问题探究

a.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

发展重工业。

b.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思考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提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

在短短的时间内,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c.结合材料三,分析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年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

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全国人民的努力。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具有积极的作用。

2.苏联模式

(1)图片解读

(2)问题探究

①苏联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

政治方面:

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

经济方面: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特点:

高度集权。

②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答案提示:

积极影响:

a.苏联模式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b.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弊端:

苏联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史料解读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

(4)问题探究

你怎样看待斯大林?

答案提示:

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

在继承列宁事业的同时,领导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使苏联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引导苏联取得了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一定贡献。

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课堂小结】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了恢复国民经济的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勃勃生机。

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规律等问题,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