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4771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docx

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1经典教科书

1.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和认识基本方法

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是从认识矿物岩石开始的。

矿物岩石的野外识别能力,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目前地球上已被发现的矿物总数已达3300余种,我们在课堂实验室内所见到的还不到1%,如此多的矿物如何才能辨认过来?

其实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仅200余种。

其中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粘土矿物、方解石等是常见的造岩矿物,它们占了地球上矿物总量的90%以上。

其余如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一般少见,只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时代、富集到一定程度形成金属或非金属矿产。

在野外,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它们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与地球的演化密切相关。

它们随着区域、地质时代的不同有规律地分布。

在岩石圈范围内,岩浆岩、变质岩占总体积的95%,沉积岩仅占5%,主要分布于5Km以上的范围内,但却涵盖了大陆面积的70%,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覆盖。

而沉积岩中,碎屑岩、碳酸岩盐、粘土岩共占总量的99%,其它可燃有机岩、硅质岩、铁质岩、铝质岩及盐类仅占很少比例。

了解了这些,在野外就可以心中有数了。

运用学过的矿物岩石的知识和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就会认识越来越多的矿物和岩石,识别能力会愈来愈强。

在野外,除了掌握岩石的基本知识和识别方法外,还可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

如锤子、放大镜、小刀、5%的稀盐酸等。

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

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

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

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

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

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

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

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

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

含量愈高,颜色愈深。

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

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

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

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

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Fe3+,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产物。

接下来利用手中的工具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现象。

沉积岩中,还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观察。

野外岩石在纵向上、横向上会发生变化。

观察时应注意上、下、左、右追索一下,观察它们的变化。

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岩石及其组合特征。

观察内容应分项逐条记录在笔记本上。

2.沉积岩的观察和认识

在野外,沉积岩一望无际的层状分布是最易辨认的。

单个岩层厚度大小不一也是沉积岩应描述的特征:

巨厚层>2m

厚层2—0.5m

中层0.5—0.1m

薄层0.1—0.01m

页薄层<0.01m

1)碎屑岩的观察和认识

开始之前,可找一些建筑用的沙粒,用放大镜观察。

练习看看它们的矿物成分、大小、磨圆度、分选性等。

碎屑岩有两种结构组分,一是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白云石、岩屑等。

二是胶结物或基质。

未经胶结的碎屑称为“沙”。

打下一块新鲜标本,先观察碎屑,确定其成分、含量、分选性、磨圆度等,再观察基质或胶结物的成分、含量、胶结方式。

然后考虑命名。

最后还要观察沉积构造、古生物情况。

碎屑岩命名采用成分+结构的原则。

碎屑中某矿物成分含量在50%以上,即可以其命名。

但长石或岩屑若含量超过25%即可命名为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

实际上它们非常少见,分布的最广的还是石英砂岩。

为什么?

同学们可独立思考这个问题。

碎屑粒度大小标准为:

砾>2mm

粗砂2—0.5mm

中砂0.5—0.25mm

细砂0.25—0.1mm

粉砂0.1—0.01mm

某一标准粒度的碎屑占50%以上即可以此命名。

例:

淮南谢桥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7煤层底板砂岩描述

灰色,中厚层;

碎屑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75%以上,次要成分为长石、岩屑、炭屑等,共占15%;粒屑大小在0.8—0.3mm之间,含量共占70%以上,主要为中粒碎屑;

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孔隙式胶结为主,次为接触式;基质含量少,主要为泥质、粉砂。

单斜层理发育,上部见波状层理。

向上为细砂、粉砂岩,粉砂岩中可见植物碎屑化石。

定名:

中粒石英砂岩

在野外,碎屑岩常形成山脊或突兀地面,抗风化能力较强,表面无水溶蚀痕迹,除钙质胶结者外,滴酸无反应。

更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手中的放大镜,从结构的观察中很容易与其它岩类区别。

2)碳酸盐岩的观察和认识

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

在野外,用小刀和稀盐酸很容易认识和区别它们。

石灰岩主要矿物为方解石,但其结构组分也可分为两部分:

泥晶基质与颗粒。

特殊情况下还有生物形成的架状结构,如淮南地区的叠层石灰岩。

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不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是沉积过程中由于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鲕粒、生物屑、藻团等。

颗粒含量50%以上者可定为颗粒石灰岩,如:

竹叶状(砾石)石灰岩、鲕粒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

一般颗粒含量高,沉积时水体能量高。

泥晶含量50%以上者称泥晶图2—2鲕粒石灰岩石灰岩,反映较为平静的水体环境。

例:

中寒武统张夏组鲕粒石灰岩的描述

灰色,厚层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滴稀盐酸剧烈起泡;鲕粒结构。

鲕粒圆球状,大小均匀,一般粒径1mm左右,含量60%;颗粒中含生物碎屑,主要为三叶虫,软体动物,约占10%;亮晶方解石胶结,含量30%。

水动力强,无泥晶基质。

定名:

亮晶鲕粒石灰岩

白云岩由白云石组成,它们主要为白云石交代石灰岩而成,故多为晶粒结构,放大镜下能观察得很清楚。

若沉积时交代,则形成于干燥气候下,与盐类共生,故少见生物化石。

碳酸盐岩易与水作用,表面溶蚀沟槽十分发育。

特别是白云岩风化面上的“刀砍”状构造常是白云岩的重要识别标志,其成因系白云岩在构造作用下破裂,在地下水作用下沿裂隙沉淀方解石,表面上方解石较白云石易风化,形成“刀砍”状。

在地下,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含水层。

3)粘土岩的观察和认识

粘土岩的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蒙脱石等。

颗粒一般<0.001mm,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故称泥质结构。

其中层(页)理发育者称页岩,不发育时称泥岩,未固结者称粘土。

粘土岩在野外较易辨认,其岩性松软,易风化,常形成低洼地形而被掩盖。

粘土岩由于含杂质不同呈黄、绿、灰、红等颜色,如煤系地层中页岩因富含碳质呈黑色,有时可称碳质泥(页)岩,上二叠统石千峯组页岩因含Fe3+呈紫红色。

学会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定火成岩,是野外地质旅行的基本功之一。

特别在填绘地质图、测制剖面图、研究侵入体及其相互穿插关系,观察侵入体与其围岩的关系,以及各种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野外鉴定火成岩,大体上应从以下几项步骤入手。

首先观察岩石的颜色、含石英的分量、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这三项指标,估计遇到的火成岩应归属于哪一个大类。

比如淡红色、浅灰色,含石英晶体的颗粒较多,而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较少的,大体上是属于酸性火成岩。

如果岩石呈灰色、灰绿色,铁镁矿物的含量相当明显,而石英晶体的颗粒大为减少,或偶尔可见者,大体应属于中性火成岩。

如果岩石的颜色黝黑,并略带橄榄绿,完全看不到石英颗粒,铁镁矿物几乎成为岩石的全部组分,则应属于基性岩类。

基本上分辨出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以后,接着就应该鉴定其具体的名称了。

这时候,认识岩石中所含的矿物名称是鉴定的关键,因此,熟悉一下最基本的几种造岩矿物很有必要。

石英:

晶体多为六方柱体及菱面体的聚形,晶面有横纹。

颜色多种多样,纯净者无色透明,称之为水晶。

常见者有白色、灰色乃至暗灰色。

如含锰质,呈紫色;含有机质,呈烟黄色、烟褐色、墨色。

玻璃光泽。

断口不平,有如贝壳状。

硬度7,超过铁器,故刀口针尖均难以刻画。

正长石:

晶体短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

表面可见解理裂缝。

颜色多呈肉红色、浅黄色。

玻璃光泽。

硬度6,与铁器相近。

斜长石:

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有时为浅绿色、浅红色。

常为不规则的粒状。

玻璃光泽。

硬度6~6.5。

黑云母:

晶体常呈板状、柱状。

片状解理发育,极易剥落成薄片,故可用小刀、指甲拨开。

具玻璃-珍珠光泽。

硬度低,2~3。

薄片富有弹性。

颜色呈黑、褐色。

易风化,成为绿泥石。

白云母:

晶体形状与黑云母相同。

片状解理亦发育,极易剥成薄片。

玻璃-珍珠光泽。

硬度2~3,颜色白、浅黄,浅灰、浅绿。

不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

晶体常呈柱状,横断面为假六边形,颜色为黑色。

绿色、褐色。

玻璃光泽。

有时可见金属光泽。

其解理裂缝的交角为60°。

硬度5.5~6。

普通辉石:

晶体呈短柱状。

其横剖面为假八面形。

颜色多为黑色、墨绿色及褐黑色。

玻璃光泽。

硬度5~6。

解理裂缝的交角呈90°。

橄榄石:

它的颜色比较特殊,通常呈橄榄绿、黄绿色,有些则呈黑色。

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断口呈贝壳状。

硬度6~7,因其极易风化,表面常见浅红色的锈斑。

它常见于基性及超基性岩类中,成为判断此类岩石的标志性矿物。

石榴石:

晶形发育良好,有时也呈颗粒状。

能见到菱形的晶面。

玻璃光泽较强。

颜色为红褐色、褐绿色、褐色。

硬度为6.5~7.5。

比重较大。

因其形态如石榴子,故名。

掌握了识别上述最基本的造岩矿物以后,再结合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就可以进一步具体地鉴定各种火成岩的名称了。

从岩石的颜色看,花岗岩跟正长岩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都呈肉红色或灰白色。

而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石英--正长岩不含石英,而花岗岩中的石英含量可达20%以上。

相当于花岗岩的喷出岩就是流纹岩,多具斑状结构,其斑晶即由石英和长石构成。

另外,还具有流纹状构造,少数也具有气孔状构造,这些气孔多呈拉长的顺流纹层延伸的方向。

相当于正长岩的喷出岩称为粗面岩,亦具斑状结构,其斑晶由长石、黑云母或角闪石之类构成。

花岗岩跟花岗闪长岩也很相似,但花岗闪长岩中的石英含量较花岗岩为少,一般在20%~15%左右;而其中的暗色矿物则显著增加,达10%~15%。

另外,花岗闪长岩中多含斜长石,而花岗岩中则含大量的钾长石。

典型的闪长岩,色调较深,因所含的暗色矿物较多,一般不少于15%~20%,其中以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含量为最多。

闪长岩中一般是见不到石英的,有时可见极少量散落的石英晶粒,后者称之为石英闪长岩。

相当于闪长岩的喷出岩称为安山岩,一般呈红褐色、浅红色或灰绿色。

属细粒岩类,具斑状结构,其斑晶多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构成,斜长石有时也作板状晶体存在。

安山岩具块状或气孔状构造。

如气孔被次生的碳酸盐、硅质矿物充填时,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辉长岩,多呈黑色,灰色或微带红的深灰色。

一般为中粗粒结构。

灰白色的斜长石和黑色或古铜色的粒状辉石均匀地间杂分布,有时尚有黄绿色的橄榄石和深黑色的磁铁矿颗粒散布其间。

辉长岩是基性侵入体中常见的岩类。

相当于辉长岩的喷出岩称玄武岩,一般是黑色或灰黑色的细粒致密的岩石,风化后常呈暗红色、黑褐色、暗绿色。

气孔构造是玄武岩的重要特征,气孔的形状常随熔岩流动的状态而变化。

当气孔很多时,组成多孔或熔碴状构造。

如气孔被次生的矿物充填,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玄武岩也常见斑晶,后者多由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等组成。

橄榄石风化以后变为褐红色的伊丁石,故在黑色的底色上显示出棕色的斑点。

超基性的侵入岩就是橄榄岩,一般多呈黑色、暗绿色或黄绿色。

主要由橄榄石、金属矿物组成,也夹少量的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通常为细粒、粗粒或致密块状结构。

以上所述的几种岩石,都是最常见的,在野外凭肉眼就能识别。

至于各主要岩类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则视情况而定,更正确的名称,有待于室内磨制成薄片以后放在显微镜下鉴定。

另外不大常见的岩石,此处也毋需赘述。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名称,固然与其所含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但了解这些物质组分的形态面貌也十分重要,后者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火成岩命名时的另一基本原则,就要考虑它的结构和构造。

这是因为同样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岩浆,当其沿裂隙上升到某一部位时,冷凝后表现出来的结构和构造也是不同的,这样,岩石的名称也就自然有差别了。

例如在酸性岩类中,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基本矿物形成晶体时,呈粒状结构,就称为花岗岩;而当其喷溢出地面,虽然其物质组分相同,但颗粒结构不清楚,有时还出现流动的带状构造,这样,就不能称做花岗岩,而叫流纹岩了。

由此可见,火成岩的野外定名,不可不注意其结构和构造。

什么是岩石的结构?

简单地说,是指岩石物质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什么是火成岩的构造?

是指组成岩石的各部分(集合体)在形成岩石时,在排列充填其空间方式上所构成的岩石特点;或者也可以说,是集合体的排列、配置与充填方式的关系。

具体地怎样认识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呢,现分别予以阐述,先谈结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①岩石的结晶程度。

我们把岩石中的矿物形成晶体的,称为结晶物质,简称晶质;把另一种未能形成晶体的物质,称为玻璃质,简称非晶质。

所谓岩石的结晶程度,即指晶质与非晶质之间的比例关系。

此种比例关系,大体分为三大类:

全晶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形成晶体,例如花岗石。

玻璃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是非晶质的,跟玻璃十分相似,主要见于某些火山喷出岩,如黑耀岩。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矿物晶体,又有玻璃物质,火山喷出岩类颇为常见,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②矿物颗粒的形状。

这是由于矿物的习性和结晶空间约束的变化,使晶体形成不同形态的颗粒。

这些颗粒的形状有:

粒状(如石英),柱状(如角闪石及辉石),板状(如长石),片状(如云母和绿泥石),针状(如金红石),纤维状(如蛇纹石)。

放射状,这是纤维状和针柱状的矿物作放射状排列而成(如电气石和磷灰石)。

③矿物颗粒的大小。

指肉眼能分辨得出来的显晶质颗粒的体积而言,按其直径分为:

粗粒>5毫米中粒5~1毫米

细粒1~0.1毫米微粒<0.1毫米

如果矿物晶体的颗粒更细小,肉眼难以分辨,需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的,则称为隐晶质。

如果比隐晶质更小,一般显微镜底下也难以辨认的,即见不到晶体形状的,则称为非晶质。

在野外观察矿物结晶颗粒的大小,隐晶质和非晶质均无实际意义,只有显晶质才有用处。

这样,为方便我们描述火成岩特征起见,把显晶质矿物的大小归纳为三种情况,即三种颗粒结构类型:

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大致相等,多见于侵入岩类。

不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的大小不等,多见于侵入体的边缘及浅成侵入岩类。

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很清楚地分为两大群类,大晶体明显可见,小晶体十分微小,但细心观察也能见到(岩石学称之为基质),因此,晶粒在基质的衬托之下,呈现出斑状结构,多见于浅成侵入体或喷出岩类中。

④矿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如在某些火成岩中,它表现为矿物晶体彼此之间的镶嵌关系,于是这种结构反映出由交错穿插而形成的各种花纹图像:

或作条纹、或作蠕虫状、或作环带状、或作卷曲状,百态千姿,十分绚丽。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火成岩的构造,比较常见的构造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块状构造。

这是由于岩石中的矿物组分均匀分布所造成的一种构造,十分普通,侵入岩与喷出岩类中均有所见。

②斑状构造。

这是一种非均一的构造,由于岩石中的矿物组分在结构上或成分上均有差异而形成,特别在颜色和颗粒大小方面极不一致,于是呈现出斑驳陆离的面貌。

③带状构造。

形成此种构造的原因与斑状构造相同,故本质上应归于斑状构造,只是其斑驳的色调具有定向性的条带而已。

④球状构造。

这是一些矿物围绕着某些中心,呈同心状分布而形成一种球体状的构造,最多的见于一些花岗岩类岩石中。

⑤气孔和杏仁状构造。

此种构造常见于火山喷出岩中,当岩浆沿地壳裂隙喷溢于地表,在流动冷凝过程中,所含的挥发物质向外逸散,留下空洞,有圆形、椭圆形及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这样,此类喷出岩就具有气孔状构造了。

假如气孔特多,占总体积的90%以上者,岩石很轻,能在水面浮动,称为浮岩。

有人放置于金鱼缸内,充作观赏之用;如浮岩产量较多,可开采作高层建筑的石材之用。

当气孔构造被后来的其他矿物(如沸石、方解石)充填,在暗色岩体上显示出白色或其他浅色的斑体,形似杏仁,故称杏仁状构造,玄武岩类、安山岩类岩石中常有所见。

⑥晶洞构造。

侵入于地壳上部的岩浆,停留在某处冷凝过程中,岩体的内部有时会留下空隙,在此空洞周围的洞壁上发育了密集的某些矿物(最多的是石英)的晶体,形态多姿,精美绚丽,称为晶洞构造。

⑦枕状构造。

基性熔岩有时在水下的火山通道喷溢出来,骤然遇到低温,加速冷凝,在熔岩体的表层先呈半固结状,而其内部仍高温流动,在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出现了扁球状、扁椭球状的枕状构造。

如四川峨眉山二叠纪时曾发生海底火山喷发,玄武岩层形成许多枕状构造,若万千睡枕,成堆垒叠,蔚为奇观。

⑧流纹状构造。

多见于火山喷出岩。

当岩浆流溢于地表,由于其中的矿物具有色调的差异性,在流动过程中,造成条带状构造,有如行云流水,或如飘带飞舞,形成逗人喜爱的花纹,最典型的莫如流纹岩中所见者。

如杭州西湖宝椒山所见。

⑨柱状节理。

当火成岩形成时,由于热量的散逸,熔融体逐渐冷凝收缩,岩石就按一定的方向发生自然破裂,就形成节理,把整体的岩石分割成无数多边形的柱体,如玄武岩常以垂直的六边形或多边形的柱状节理发育为特征;也有成圆弧状的节理,如辉绿岩常具球形节理,沿节理面风化剥落以后,使辉绿岩在野外露头上呈现为一个个好似排列起来的石球。

还有如花岗岩常呈三个方向的节理发育,当其风化以后,形成"万笏朝天"奇观,如苏州天平山所见。

火山岩地区由于柱状节理特别发育,满山柱体林立,构成奇特的景色,往往能招徕大批游客前来寻奇探胜,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如苏格兰的"神仙台阶"、浙江临海桃渚镇海滨(当地称珊瑚石)、江苏六合桂子山的"火山石柱林",都十分壮观。

火成岩的产状

上面所谈的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基本上是用肉眼在一块手标本上,或者在一米见方的野外露头上就能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可以说是一项"微观"考察吧!

现在要谈的,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考察,也可说是一项"宏观"项目吧!

这就是火成岩的产状。

所谓火成岩的产状,是指火成岩体在地壳中产出(存在)的状态,具体地说,就是野外所看到的整个岩体的模样。

当然,这也是在火成岩发育地区旅行时所必须了解的内容。

火成岩体产状的具体内容,包括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与围岩之间的关系,这是由构造环境的特点所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对火成岩体的产状有所了解以后,对火成岩的成因、形成的条件等方面也就有所认识了。

先谈火山岩的产状,它的特点与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是中心式的喷发,则形成许多锥形的火山岩堆积,组成古火山群,例如山西大同所见到的第四纪火山群就属于此种类型。

如果是沿着地壳的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岩,或者说是由裂隙式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则出现线状分布的火山群,如南京地区所见到的第三纪火山群。

各地火山岩组成的物质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熔岩为主,有的则以火山碎屑为主。

如以现代的活火山为例,勘察加汝帕华火山和夏威夷的基拉韦亚火山以熔岩为主,喷溢之时,犹如河流奔泻,或如飞瀑高悬。

以火山碎屑物为主者系爆炸式火山喷发而来,火山灰数量极大。

有的则两者兼备,此种类型倒是比较普遍的。

至于侵入岩的产状,情况远比火山喷出岩复杂,因而形式也较多样,就野外所见者,基本上有以下各类。

①岩基。

这是一种规模巨大的岩体,其面积可达60平方千米以上,其周围还有若干小岩体。

当我们在这样的岩基所在地作地质旅行时,往往整天,甚至几天穿越其剖面尚未能抵达边界。

岩基多由花岗岩组成,其地形外貌,或作高山峻岭,或作丘陵缓岗,逶迤起伏,连绵不绝。

如我国南岭地区不少中生代的花岗岩即构成岩基,在普通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上看到的一块块标注红色的符号者,多为岩基所在地。

②岩株。

这是一类规模中等的岩体,其面积在60平方千米以内,周围没有什么零散的小岩体,与其他围岩的接触边界,相当陡直。

③岩墙或岩脉。

这是一类小型的侵入体,其长度自几米至几千米,宽度自几厘米至几百米。

在野外视野范围内基本上看得清楚。

它的存在形式有几种,或为围岩(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均有)发生断裂,岩浆顺裂隙侵入而成;或由另一岩体的支脉侵入而成。

有的是孤单的一条岩墙,有的是多条的交错岩墙组合而成。

如果遇到岩墙本身的岩石比其围岩坚硬,则在风化露头上往往构成一道延伸挺直、俨如城墙屹立、气势非凡的景色;如果岩墙本身的岩石较之围岩软弱,则往往侵蚀为一条沟壑;若岩墙与围岩的风化程度相似,无分高低时,地形特点不显,则凭其岩石性质相异而辨识之。

岩墙是很普通的侵入体,一般地质旅行途中颇易见到。

④岩床。

这是一种沿着地层层面入侵的侵入体,往往夹在上下两个沉积岩(或火山岩、变质岩)层之间,具有一定厚度,延伸较为稳定,一般多由基性岩组成。

岩床的规模不大,一般在数十至数百米的露头上就能见到,但也有数千米者。

⑤岩盖。

其基本形态与岩床相同,只是其中心部位厚度较周围为大。

⑥岩盆。

其基本形态亦与岩床相同,只是其中心部位下凹,呈盆的形状。

我们在地质旅行时,为什么要注意侵入岩的岩体形态呢?

这是因为许多矿床同这些岩体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成因类型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比如说,有的矿床分布在岩体内部,有的则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相邻的接触带上,有的却分布到远离岩体的围岩中去了。

究其原因,这种种分布规律,与岩体的产状、成分、内部构造、围岩性质以及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均有一定联系。

通过华南地区各种花岗岩体的研究表明,钨、锡、钼、铍等矿床往往与各岩体的较晚期形成的小岩株有关。

吉林某地的铜镍硫化矿床与基性至超基性岩盆有关,而且矿体位于盆底部位。

由此可见,研究岩体的特点有助于指导矿产的找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