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4398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名人故事

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

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掌握本单元生字和个词语。

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灰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首先文章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词语较多。

文章当中的生字,数量虽然不多,字形也不是难点,但由于这几个生字都是平时不常见的,极易读错,部分词语意思较抽象,所以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再次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所以在生字教学读通、读懂课文等环节要适当多花时间,巧妙处理。

教学目标:

  1、会认识5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灰雀的经过。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

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

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

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

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

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板书:

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

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

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

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

鸟怎么会说话呢?

”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5    灰  雀               

          (惹人喜爱)

         担心        放 

         喜爱           捉

               教育 

        列宁        男孩 

     (爱鸟更爱孩子)       (知错就改)

  

6、小摄影师

教材简析:

《小摄影师》讲的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见任何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写高尔基同意阻拦在门外的小男孩进来为自己照相,当一切准备停当时小孩却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了。

故事的结果,作者没有交代,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点:

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

读准生字:

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

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

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

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

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

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

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

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总结

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一文,了解了高尔基不喜欢大记者的采访,却喜欢少先队员的采访,这是为什么?

如果是你,希望相片出现在报刊上,还是喜欢出现在学校的墙板上?

学生讨论后归纳:

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与热爱。

现在我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与热爱再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

做些什么呢?

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关怀 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7 奇怪的大石头

  教材简析

  《奇怪的大石头》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脉络清晰,首先介绍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

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

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

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

高耸。

第四纪:

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

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

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

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

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

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

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

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

(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

(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

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

老师怎么答的?

李四光又会怎么想?

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

“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

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时侯发现问题

       7 奇怪的石头   震惊世界

长大后勇于探索

8* 我不能失信

  教材简析: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我理解为:

一是让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二是让学生初步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要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

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

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

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

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

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

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

你是怎么处理的?

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

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 我不能失信

去伯伯家 约小珍叠花篮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背诵名言名句。

  2、阅读《闻鸡起舞》。

教学难点:

学会用熟悉的人写一件事。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

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

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