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3994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docx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

 

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814-27

 

1、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可以采取三种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聚化战略。

逐渐意识到战略重要性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制定战略时运用西方战略理论成果。

当然这样的运用需要根据国情而定,不能照搬。

以差异化战略为例。

虽然中国企业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但这也不妨碍中国企业寻求差异化的步伐。

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差异化指的是超出竞争对手的部分,这体现在质量、服务、渠道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等方面,这些方面中国企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中国企业把这些方面做上去,自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在美国,人均月收入3000美元左右,购买一台冰箱占消费者月收入的比例很低。

因此,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也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

这就是迈克尔•波特反复提醒中国企业家要回避价格战的原因。

而在中国,降价却是唯一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手段,所以中国企业深陷价格鏖战泥潭不可自拔。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经济社会中总结出来的,其成熟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也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所以,现代管理学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企业需要拿出些“拿来主义”精神,正所谓“首先复制就是创新”。

现实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粗放,经营决策往往“拍脑袋”。

中国企业亟需加强学习和借鉴,从而提升各级管理者的业务能力。

中国消费者现在的产品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差异化策略在中国将大有可为,只要国内企业虚心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中国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必定能取得成功。

【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1.质量、服务、渠道、速度做上去,也不能保证消费者一定认可,忽略其他因素。

2.消费占收入比例低,不能推出对价格不敏感,也不能推出倾向选择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

3.降价是唯一吸引消费者手段这一判断错误,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无法推出中国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

4.现代管理学在西方的成功和中西方的相同处,不能推出其在中国一定成功,因为中西方还有差异处。

5.前文说“不能照搬”指的是要灵活使用,后文说“拿来主义”、“复制”指的是照抄西方经验,原文存在前后矛盾之处。

6.管理学应该提高的是管理能力,而非业务能力,原文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7.差异化战略必定成功的判断过于绝对,原文无法得出这么绝对的判断。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在一次管理培训课堂上,培训师把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中,然后问大家:

“这是一桶什么?

”大家说:

“一桶污水。

”培训师又把一杯污水倒进一桶酒中,然后问:

“这是一桶什么?

”“仍然是一桶污水。

”“谁还愿意喝它?

”台下的学员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回答说:

“很恶心,不愿意!

”“于是,我们就只能很遗憾地把它全部倒掉。

”【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且慢把污水妖魔化》

     上文试图论证管理的第一要务是识别清除破坏性员工。

很遗憾,这样的论证漏洞百出。

    首先,把组织比作一桶酒,把破坏性员工比作污水,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因为污水和酒是高度互溶的,但人和人之间却未必会这样毫不设防地相互渗透。

组织里的大部分员工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自控力,因此很可能就会主动远离和拒斥这些“污人”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算驴子破坏陶瓷很容易,但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地推出破坏就总是比建设容易。

试想,如果让苍蝇来破坏工匠所做的陶瓷,或者让驴子来破坏铁匠锻铸的铁器,破坏就未必那么容易了。

所以,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破坏性员工的破坏力。

    再次,它错误地预设了人不可能改过自新。

世上没有天生的坏人,大部分人做坏事,也许只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小私利而一时糊涂,或是无意中做了坏事,这时稍加提醒或者强化组织纪律和违规后果,也许他们就会立刻改正、继续为组织做贡献了。

    另外,也许有洁癖的人会仅仅因为苍蝇或老鼠屎的一点点玷污就把整锅汤粥全都废弃,但大部分人很可能只会把苍蝇和老鼠屎周围的粥汤舀出来倒掉就可以了,其余未被污染的部分完全可以继续饮用。

同样,我们也不必仅仅因为某个污人,从而废弃整个组织。

    最后,就算污人需要识别和清除,但也推不出这就是管理的第一要务。

也许管理的第一要务并不是整天拿着显微镜到处寻找微不足道的老鼠屎,而应是努力寻找和激励优秀员工,也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写道:

“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者的回归。

……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它才是真实的自我意识。

”【论说文】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一:

三点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紧紧地依存于他者。

      首先,在他者眼里我就是个他者。

不管你如何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多么高高在上,在别人看来,你我也许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他者”而已,和张三李四、路人甲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他者,也许就会少了很多狂妄的不可一世和幼稚的自我中心。

      其次,我的在世存在要基于他者。

没有作为他者的父母,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我。

没有作为他者的地球、太阳、空气、水、食物……我也难以存活。

没有祖传的语言文化,没有教我思考和生活技能的师长,我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所以,我们真的要由衷地感恩这许许多多养我育我的“他者”。

       再次,我的自我认知要基于他者。

没有遭遇他者,人就不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只有他者出现并为我的存在划出界限之后,我才认识到:

哦,那是他,这是我。

所以,自我意识本质上乃是一种“从他者的回归”。

现代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自我更是一种镜像:

对自我的评价,美丑肥瘦、聪明愚蠢、优点缺点,甚至自己的数学和作文好不好……无不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才能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

       最后,我的自我实现要基于他者。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任何人在获得生存和安全的保障后,都会渴望自我实现。

但真正的自我实现从来不是那个狭隘自私的自我的实现,而是社会性大我的实现。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

表面是在为自己,其实,赢得他人的承认、尊重和爱,在一个个“别的自我意识里”获得满足,才是我们努力和拼搏的真正动力。

      虽然现实生活中某些具体的他人让人讨厌,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请你千万不要在根本上厌恶或拒斥别人,更不要说“他人就是地狱”。

热爱他人吧,他人才是我们存在的根。

参考范文二:

八股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黑格尔的这段话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略显深奥、但又十分重要的哲学道理:

真实的自我意识,本质上乃是从他者的回归。

       为什么说自我乃是从他者的回归?

因为无论是从自我存在,还是从自我认知角度看,他者都是自我的基础,自我都依存于他者。

没有作为他者的父母、环境、食物,我就不可能存在;没有他者为我划出界限,我就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

而对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来说,自我意识更像是一种镜像,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美丑肥瘦、聪明愚蠢、优点缺点、能力高低……无不是在和他人的比较后才回过来对照、认识自己的。

      认识到这个道理,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

显然,只有我们深切意识到自我依存于他人,脱离他人之后的自我,就等于空洞苍白的零,我们才会在存在论层面上重视他人、接受他人、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其实就是走出狭隘自私的小我、具有大我意识的人;我们才有可能像范仲淹、袁隆平、马云一样,为了写出那个丰富大写的自我,我就必须要心系他人,胸怀天下,为更多的他人创造价值,努力赢得更多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反之,认识不到自我乃是他者的回归,很可能就会完全忽略和无视他者,或者简单地把他者看作是自我的绝对对立物,而加以拒绝、排斥。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是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因此最后也是很容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的。

这样的人不仅注定会人际关系紧张,而且也难成大事,因为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化分工合作的时代,你堂吉诃德式的单枪匹马,又能做成些什么呢?

      总之,我们必须从哲学上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必须要面对的他者。

4、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财富实属中性,本无善恶。

观察的视角不同,便赋予了它不同的属性。

今天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黑人奴隶、殖民战争等残酷手段,掠夺了财富,形成了一个个很强势的跨国公司,铸成强势的资本,成就了今天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实际上是在完成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于那个时候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现在我们始终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财富,太多地追究财富到底是从哪来的,到底是什么颜色,可能会加速资本的流失。

        财富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企业家的思维和秉性。

他们做出跟现有习惯和条例不一样的举措,方能把本来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作用。

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能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楷模,但他不具备独立的个性,而是按照一劳永逸的模式获得自身价值。

索罗斯把发财秘诀概括为反向思维或称倒行逆施,一些不符合现有规程的操作,即便本身不是创新,也会带来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环。

       一个开杂货铺的小老板,能够解决两个人的就业问题,能够给邻里的生活带来便利,就功德无量。

一个创建了商业帝国的人,他解决的就业与创造的福利,更是惠及亿万民众,对他们苛求太甚,很欠妥当。

他们纯粹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

许多富豪,依然粗茶淡饭,整天梦牵魂绕的就是做事情。

通常人朝九晚五,两天周末。

他们却没有节假日,飞机上才是他们休息的地方,那份痴迷与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得到的。

        财富莫问出处,关键看怎么发挥作用,看能不能为中国人创造财富。

一如山上树,高高在上,但是根子要扎在很深很深的地下,那里有充足的养料。

河北省几年前出了个一号文件,不追民企原罪,那是很有创意的事件。

可惜后来无声无息了。

【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论证得出结论说,不要追问民企原罪。

这样的论证难以成立。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民企都象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那样罪恶血腥,所以无故赦免违法财富的罪责,这对那些正当的财富来说无疑是极不公平的,并且可能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而导致更多的正当财富的外流。

     其次,如果因为某些民企的违法行为有时会带来法制的“完善”,就推出不必追问其原罪,那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说“不应该追问任何罪犯的犯罪行为”呢?

因为它们有时也有助于法制的完善啊。

更何况作者还忽视了,“违法有助于法制完善”的逻辑前期恰恰是追问、而不是不追问犯罪行为!

      再次,某些企业家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这诚然是可嘉奖的,但前提必须是他获取财富的手段是正当的。

还有,如果某些人因所谓的“贡献”而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有罪也可以免受法律制裁,这无疑会导致法将不存,国将不国――这难道不是对社会的最大危害吗?

     另外,企业家的辛苦和节俭也难以推出不要追问他们原罪。

那些强盗和小偷也很辛苦,也很节俭,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不追问他们的法律责任吗?

       最后,河北省几年前的文件宣布,不要追究民企原罪,是否意味着中央和别的省份都出了这样的文件?

更何况河北省的这个文件后来“无声无息”了呢?

这本身不就说明了这样的政策不合理、不可行呢?

     由于上文的论证过程存在诸多逻辑问题,所以,其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

5、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个合格率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但它也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就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巴顿将军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

厂主却说:

“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那每次验货时,我就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你亲自跳伞,以此来检测它们的合格情况。

”果然,奇迹出现了,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

【论说文】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奇迹,随时可能》

       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99.9%似乎已是极限,没法再提高一点点。

但奇迹最终还是出现了——在改变验货制度之后,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竟然达到了100%!

这个奇迹般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

奇迹,随时可能!

       首先,压力逼一逼,奇迹就有可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习惯和惰性有时会自我设限。

这时逼一逼,就有可能突破这个所谓的极限,于是奇迹也许就会出现。

残酷的二战逼着巴顿必须要保护好伞兵,因为这是盟军的奇兵。

在巨大的战争压力下,巴顿不得不在验货制度上把厂主绑上降落伞。

但就这么一逼,就逼走了不可能,逼出了合格率的奇迹。

同样,历史上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都是巨大的压力逼出来的胜利奇迹。

 

       其次,用心想一想,奇迹就有可能。

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想到相应的方法。

在冥思苦想之后,如果再用心想一想,也许就会迎来思想的灵光。

巴顿用心想一想,想出了新的验货制度;厂主用心想一想,也许就想出了生产降落伞的新材料或新工艺。

同样,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凯库勒的苯环结构、屠呦呦的青蒿素……这些科学史上的奇迹哪一个不是在历尽无数思考绝境之后,绞尽脑汁用心想出来的?

       再次,思路换一换,奇迹就有可能。

人是会思想的动物,但人也会经常陷入偏见、盲区、定势等思维的死胡同,滋生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极限错觉。

这时,换一种思路想一想,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可能也就变成可能。

巴顿改换了验货的思路,就倒逼出了降落伞合格率100%的奇迹。

同样,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无不都是改换思路、换出奇迹的经典例证。

不要随便说“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再努力一下,奇迹真的就有可能出现!

6、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一家企业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究竟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呢,还是用于研发新产品?

有人主张投资扩大生产,因为根据市场调查,原产品还可以畅销三到五年,由此可以获得可靠而丰厚的利润。

有人主张投资研发新产品,因为这样做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风险背后可能有数倍于甚至数十倍于前者的利润。

【论说文】

答案解析:

解析1:

比较好的立意是: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决策》。

题目涉及到两种观点:

第一,主张扩大生产;第二,主张研发新产品。

当然,在逻辑上我们也可以推出,还有第三种思路,平衡的思路:

一部分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一部分资金研发新产品。

所以,这道题目,理论上考生可以写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现实的市场和利润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也可以写第二种观点的合理性(创新和未来的市场、利润是重要的,为什么……),也可以写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既要立足现实,也要放眼未来……)

不过,严格来说,第三种写法,多少有些问题。

因为题干是这样写的:

“一家企业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究竟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呢,还是用于研发新产品?

”所以,题干只是预设了两种选择。

因此,在两种可能性里选一,应该是最扣题的,最安全的。

还有,不管选择第一种观点,还是选择第二种观点来作为你自己的论点,必须要对另一种观点做出回应(实际上就是批驳),否则审题不够全面,按理也要扣分。

最后,本题更难的一点是,无论是简单地选择前面三种观点的哪一点,都有可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考生不知道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怎么能自说自话、指手划脚地说要扩大生产,或要研发新产品呢?

想想,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考生懂管理吗?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

文章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辨证思维来。

也即本题最好的立意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决策》。

文章的提纲可以这样搭建:

第一段,引述题目材料,引出决策问题。

第二段:

也许有人会赞同第一种观点,主张扩大生产,因为理由是……;也许有人会赞同第二种观点,主张研发新产品,因为理由是……。

但是,我要说:

你知道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吗?

不知道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你又怎么能指手画脚,自作主张地给别人做决策呢?

第三段:

我认为,如果这家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没有什么眼前的生存危机,那么,就应该主要着眼于未来……;如果这家企业当下的生存都严重成问题,那么,现在就应该努力追求可靠的利润。

第四段,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这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不能不了解具体情况,就指手画脚、胡说八道。

第五段,但是很遗憾,不了解实际情况而瞎决策、瞎指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比如王明……

当然,论说文的审题立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个人的意见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顺我者昌,是很有可能的;但逆我者亡,就未必啦。

比如,如果你立意为《全面考虑各种意见做出正确决策》,也完全是可以的。

解析2:

PAY审题法,可找到正确写作要点。

本题的P(Problem痛点)是企业到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还是用于研发新产品。

A(Attitude态度)是支持后者。

因为原题有“虽然……但是”这个明显的态度词,而且说了“背后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者的利润”。

所以,命题人是支持选择研发和创新的。

本题的Y(KeyWord关键词)就是以上的“有限的”、“还是”、“虽然、但是”、“数倍甚至数十倍”。

这些KeyWord,可以帮我们找到Problem和Attitude。

没有这些KeyWord,我们就不能确定本题是必须取舍,本题是倾向后者。

有了这些KeyWord,我们就可以做出这个判断。

考生注意,这里面有“有限的资金”和“还是”这个词,还是指的是“or”的关系。

所以,首先,本题肯定不能写成既要扩大生产,又要研发新产品。

这样“骑墙派”和“和事老”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

原题已经设置成二选一,不能妄图篡改原题。

写成既要扩大生产,又要投入研发的文章,属于偏题作文。

本题正确的元素是“决策”、“承担风险”、“舍短期为长期”、“创新”。

有些同学会单写创新,这里回应——单写“创新”属于勉强合格立意,预计分数在18-20分,但很难更高。

写“勇于创新”属于合格立意。

大家要注意,创新和勇于创新是不同的两个主题。

这里勇字很重要。

本题含有舍短为长的决策和冒风险做取舍的内涵,所以不是单单创新。

而是有个复杂背景和选择难题的创新。

本题较好立意可以是:

1、舍短为长,勇于创新

2、敢冒风险,勇于创新

3、着眼长远,敢冒风险

4、着眼长远,勇于创新

以上四个立意,都属于很好的立意。

总之,本题准确的立意应该是:

1、着眼长远或舍短为长之间二选一

2、敢冒风险或敢于取舍之间二选一

3、创新

应该是以上三个选项的两两结合,比较合适。

为什么不能单写创新?

因为本题的创新是在一个难题背景下的创新,不是简简单单舒舒服服的创新。

我觉得最佳立意选择是这三个选择里,第一个选择,使用“着眼长远”这个词比较好,比另一个词好。

第二个选择的敢冒风险和敢于取舍,咱们使用这个共同得“敢”字,但是风险和取舍不作为首要重点,因为风险和取舍这两个主题词考场无论写哪个,都不好写(当然如果你特别会写这两个,亦可,我只说对于多数考生不容易写)。

接着选择“三、创新”。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立意是——着眼长远、勇于创新。

(这个勇,就是敢于冒风险,敢于真刀真枪做出选择,本题单写勇于创新也是还可以的,前面已说)

参考范文:

锐意创新,着眼未来

      当一个企业遇到是选择投入有限资金扩大生产,还是研发新产品的困境时,企业要依据当前企业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抉择。

投入有限资金扩大生产,虽能解决暂时性资金流转局面,但不是最佳选择,企业应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全力进行研发,锐意创新,着眼未来。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前进动力。

当今世界正在开展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一次工业革命,这是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全球的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将全面地被这场洪流所冲击。

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这场新技术革命,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将挑战转化为进步的机遇,抓住时代变革的先声,以创新为利器,突破技术和规模瓶颈,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占领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确立领先的行业优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

古语有云,变则通,通则久。

企业通过创新战略,可以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焕发企业活力,从企业内部进行改造,打造符合新技术时代需求的产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营销渠道,更为精准快捷地将优质产品送到需求客户。

一个企业如果不去创新,不去研发,那么这个企业将失去未来。

华为,通信领域的时代领跑者,正是重视创新研发,才有了今天的行业地位和社会荣誉。

华为在2012年底已拥有7万多人的研发队伍,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

如此的创新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创新不是停留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践行。

企业不仅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创新,也要从行为的高度落实创新。

在人才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给予研发的空间和丰厚的报酬鼓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创新能力。

在组织架构方面,要成立独立研究室和创新研发部门,给予充分的权利调动资源投入研发。

在高层管理方面,要把重视创新,鼓励创新观念深入到每一个高层的内心,由内而发地认同创新,支持创新。

当然任何的创新行为,不能以牺牲公司生命为代价,要注意权衡创新战略的付出和代价。

      锐意创新,着眼未来,风宜长物放眼量。

企业重视创新,投入创新,得到的不仅仅是新的产品,新的市场,而是新技术时代的先声夺人,遥遥领先。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由内而外地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在举世变革的百家争鸣背景下,将新技术革命给企业带来的威胁和冲击,转化为企业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机会。

7、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专家认为: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应该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该论点的前提是“提出切实措施,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

    为了稳定劳动关系,因此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被称为“失去的一个10年”,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

如果我们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