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3713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docx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毕业论文word版

 

题目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年月日

xxx大学xxx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单位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

混泥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泥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针对混泥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运用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发,结构补强法,混泥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等,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要求:

论文撰写要求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通顺。

撰写论文前应首先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对相关理论著作要很好的把握,提高理论水平及思想深度。

根据开题报告和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提纲进行修改,确定大纲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

撰写论文结束后要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反复的修改论文,并按照要求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论文进度安排进行论文的写作。

论文的格式、字数等撰写方面的要求参照《xxx大学x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毕业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1]江传良,冼巧玲.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及其防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01).

[2]耿欧.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东南大学学报.(9):

44-45

[3]霍载武,郑建伟.钢筋砼梁板的裂缝防止与处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5,(8).

[4]李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

89-90

[5]冯乃谦等.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与对策[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7]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9]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11]陈金梅.混泥土材料与结构伤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2]刘宏伟.论混泥土裂缝原因与措施[D],南京.河海大学2009.

注:

论文集为[C];词典类[Z];学位论文类[D];报纸类[N];期刊类[J];著作类[M]

毕业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搜集。

2.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的选题要编写调查问卷或简单的调查表,并完成必要的实地考察工作;与实习相关的选题要注意在实习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数据。

3.开题报告之前要撰写出论文的大纲,并根据开题报告中教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4.确定大纲之后认真的撰写论文,并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论文定稿之后,按照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

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序号

毕业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安排

备注

1

确定论文题目

2013年9月1日-9月12日

2

下达论文任务书

2013年9月12-9月19日

3

撰写开题报告

2013年9月20日-10月10日

4

开题答辩

2013年10月20日之前

5

毕业实习,搜集论文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10月21日-2014年3月31日

6

将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评阅,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直至最终定稿

2014年4月1日-4月30日

7

专家评阅毕业论文

2014年5月1日-5月15日

8

毕业论文答辩

2014年5月16日-5月27日

9

评定论文成绩

2014年5月28日-30日

课题信息:

课题性质:

设计□论文□

课题来源:

教学□科研□生产□其它□

发出任务书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学生签名:

 

xxx大学xxx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单位

课题性质

设计□论文√

课题来源

科研□教学□生产□其它√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混泥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混泥土是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农业与城市建筑、水利与海港工程。

然而,许多许多混泥土结构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

轻者的造成渗漏水,影响建筑美观、舒适,重者影响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在高层建筑的地下框架结构中,底板裂缝的情况占到了大约20%,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士裂缝情况占到了同类建筑的80%左右,这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

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其目的是提高混泥土的稳定性,耐久性和整体性,从而增强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提高使用寿命。

其意义在于科学的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控制,减少甚至杜绝混泥土裂缝的出现。

同时重新浇灌带来的工作量,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有力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陆续研制出了一些新的裂缝修补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侯捷等人利用X-射线、电镜和差热分析等方法对明矾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明矾石进行加工处理,研制出一种含有明矾石的新型修补材料,该材料与水泥基材料具有相似的性能和较好的相容性。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陈忠达、张登良选取聚氨酯作为混凝土裂缝的灌浆材料,其特点是:

粘结强度高、稳定性好、渗透性强、可灌性好、操作方便、适用面广、经济合理,尤其是能在潮湿界面中使用,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低廉

南京工业大学研制的MMA基混凝土修补材料除具有聚合物类修补材料的优点以外,还克服了环氧树脂粘度高的缺点,可以渗透进微细裂缝和孔隙中,同时在表面形成薄膜,起到很好的表面封闭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混凝土。

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路桥分公司刘曰飞,陈建国《钢筋混凝土裂缝研究综述》介绍了国内外钢筋混凝土裂缝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判断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各种有害裂缝的处理方法。

2.国外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针对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材料及修补工艺,进行了诸多研究。

各个国家有许多科研机构和学者都在潜心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解决裂缝问题。

1982年—1984年间,Shimoda和Clarke分别用超细水泥加固具有微细裂缝的岩土体,当时他们使用的超细水泥是日本奥罗达水泥联合公司生产的MC-500号水泥,粒径为l-15μm,浆液可注入到3.75×10-4m/s的细砂层。

自超细水泥问世以后,各国都大量地用于加固及修补(缝)工程。

美国的工程实践表明:

超细水泥浆液可灌人细砂和细裂缝的岩石与混凝土中,其可灌性与化学浆材相当。

加拿大K.Salen和T.Mrizx在论文中指出200年以来灌浆浆液的特性已发生很大变化,由简单泥浆悬浮液到水泥浆悬浮液、化学浆液直到超细水泥新品种。

在这些材料中,对于浮动裂隙或低温下进行灌浆加固,则推荐使用超细水泥。

瑞典R.Bocrhardt指出超细水泥及添加剂的生产,使灌浆工艺获得了新的可行方法,很多化学灌浆材料耐久性差,而且对环境有污染。

日本SHO-BOND开发了拥有国际专利的“壁可”注入法(BCIS),突破了传统裂缝维修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合成橡胶管状注人器的自然弹性产生O.3MPa的压力最终将高分子树脂修补材料缓慢持续地注人仅0.02mm宽的裂缝末梢。

瑞典的奥兰特(Olnad)大桥在维修桥墩裂缝时,就采用无裂缝的“外包混凝土”进行修补,即在原有结构的周围包以新的混凝土,其新颖之处就是用滑移层来防止裂缝。

K.P.Ramesh;S.S.Bnag等开始研究具有生命的混凝土,即细菌混凝土,它可以自己修复裂缝。

这项技术很让人期待,因为由于微生物的作用,矿物可以自由的、自发的聚合。

因为细菌的细胞壁呈阴性,聚合在细胞壁表面的金属离子非常坚固,因此他们最终变为晶体而填充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和裂缝。

Li.Victor,C.Soucre等人研究了界面裂缝侦察的概念,并通过一个典型的混凝土修补体系,验证这种机理的可行性。

通过这种微结构形成的EngnieeerdCementitiuosComPosite(ECC)被用作修补材料,通过试验证实,这种材料在修补界面裂缝中最有成效。

对于相同的几何条件和荷载环境,这个ECC修补系统更强大、更有韧性,相对于其它修补材料,它能更好的控制裂缝宽度。

美国的混凝土协会,英国的水泥与混凝土协会、欧洲混凝土协会,俄罗斯的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研究院等。

其产品有:

美国的QUIKRETE系列产品,可用于各种建筑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日本住友大阪水泥公司开发出“放心修补棒”修补混凝土裂缝,施工工艺非常简单,但它的耐久及防水性不好。

印度对有机修补材料研究的较多,如M-72修补剂,含有环氧树脂、苯甲基乙醇等有机物,粘结强度很大。

izheshichang三、研究内容

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建筑领域一贯的质量通病,影响了框架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

所以下面我将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控制措施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法这三方面入手分析。

1.绪论(混泥土裂缝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裂缝的成因

2.1设计、材料、混泥土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原

2.2外界因素

3.裂缝的控制措施

3.1设计方面

3.2材料选择

3.3混泥土配合比

3.4施工方面

3.5管理方面

3.6环境方面

4.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混泥土裂缝的处理方法(便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电化学防护法)

4.2混泥土裂缝控制案例分析

5.结论

5.1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6.结论(或结束语)

四、研究方案

1.首先查阅资料了解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2.通过在施工现场实地观察,

积极投身与选题相关的实习工作,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得出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的资料及数据,实地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的相关内容。

3.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检索。

4.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混泥土裂缝方面的理论内容。

5.实地考察,搜集与选题相关的数据。

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

五、进度安排

序号

毕业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安排

1

确定论文题目

2013年9月1日-9月12日

2

下达论文任务书

2013年9月12日-9月18日

3

撰写开题报告

2013年9月20日-10月10日

4

开题答辩

2013年10月20日之前

5

毕业实习,搜集论文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10月21日-2013年3月31日

6

将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评阅,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直至最终定稿

2014年4月1日-4月30日

7

专家评阅毕业论文

2014年5月1日-5月15日

8

毕业论文答辩

2014年5月16日-5月27日

9

评定论文成绩

2014年5月28日-30日

六、预期结果

通过在施工现场的观察,从设计、材料、现场养护方面深入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综合分析后提出控制措施,运用科学的裂缝处理方法,控制裂缝,减少裂缝甚至杜绝裂缝的出现。

七、参考文献

[1]江传良,冼巧玲.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及其防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01).

[2]耿欧.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东南大学学报.(9):

44-45

[3]霍载武,郑建伟.钢筋砼梁板的裂缝防止与处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5,(8).

[4]李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

89-90

[5]冯乃谦等.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与对策[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7]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9]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11]陈金梅.混泥土材料与结构伤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2]刘宏伟.论混泥土裂缝原因与措施[D],南京.河海大学2009.

 

注:

论文集为[C];词典类[Z];学位论文类[D];报纸类[N];期刊类[J];著作类[M]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审查结果:

同意□不同意□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

混泥土裂缝成因控制

 

前言

混凝土裂缝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一种材料特性,只是如何使有害程度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因为使用的混凝土是多种材料组成的一种混合体,且又是一种脆性材料,在受到温度、压力和外力的作用下,都有出现裂缝的可能性。

混凝土结构裂缝在施工中产生的情况较为普遍,为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或减少裂缝,使结构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尽量减少减小。

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而且阐述了混凝土裂缝后的处理方法。

第1章概述

1.1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

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

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

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设计原因

2.材料原因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5.使用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1.设计方面

   2.材料选择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施工方面

   5.管理方面

6.环境方面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与调研方案

资料、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分析

与相关实体工程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混凝土产生裂缝具体原因

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在工程中应用并验证

成果总结,编制报告

图1-1技术研究路线

第2章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

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裂缝原因是设计、施工、材料、环境及管理等相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控制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方法。

由六项主要因素组成的控制链见图2.1。

结构材料

施工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地基

 

环境裂缝处理

图2.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6.菏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管线配置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抗温度收缩配筋不足。

2.2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

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

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混泥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施工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产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

   4.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6.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8.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混凝土较大的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混凝土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

养护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

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

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混凝土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混凝土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2.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3.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

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异过大。

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3.1设计方面

3.1.1设计中的‘抗’与‘放’

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

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

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

1.框架机构和剪力墙结构房屋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易裂部位

(1)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

(2)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

(3)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

(4)房屋顶层的屋面层

(5)与周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6)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

(7)楼板开距形洞时,洞的四角处;

(8)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2.框架结构房屋中的框架梁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

(2)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

(3)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

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往部位易出现裂缝

(1)端山墙;

(2)开间内纵墙;

(3)顶层和底层墙体;

(4)长度较大(>10m)的墙。

4.当冬季停工春季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地下室顶板;

(2)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

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于材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5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材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