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
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
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
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
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
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
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
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
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
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
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
“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
”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
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
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闵而许之。
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
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B.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C.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D.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中,褐指平民衣服。
B. 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上并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
D. 稽首,《周礼》“九拜”里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父的常见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
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
B. 赵莹治理蝗灾,方法巧妙。
担任晋昌军节度使时,天下发生蝗虫灾害,他以捕捉蝗虫换发救灾粮食,获得成效,受到称赞。
C. 赵莹他乡为官,心念故土。
赵莹跟随少帝到了契丹,后担任太子太保,但是在见到中原来的使臣时,伤感不已,向南悲叹流泪。
D. 赵莹客死他乡,归葬故里。
赵莹六十七岁时在幽州去世,儿子和其他家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中原,并且得到周太祖的赏赐和追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②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答案】
(1)C
(2)B
(3)A
(4)①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他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的人因此非议他。
②赵莹刚染上疾病时,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于中原,让羁旅游魂有幸返回故乡。
【解析】【分析】
(1)本题画线部分,“功既集”作状语,意思是“祠庙建成之后”,其后断开;“神召于前亭”作“梦”的宾语,“忽梦神召于前亭”意思是“忽然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前程”是“富有”的宾语,“公富有前程”意思是“你有远大的前程”,是表意完整的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2)B项,“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理解有误,实录,应该是编年体的一种。
故选B。
(3)A项,“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
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表述有误。
原文“以敦让汲引为务”的意思是“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不能理解为“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的说法对原文翻译理解不当,原文是“署能者居职”,意思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选拔的人员不一定就是他提拔的。
故选A。
(4)本题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从事:
官职名称;丁忧:
遭逢……的丧事;短:
形容词作动词,非议、诋毁。
②被:
遭受;遣人祈告于契丹主:
状语后置句,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幸:
有幸;复:
回去、返回。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A;
⑷①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他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的人因此非议他。
②赵莹刚染上疾病时,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于中原,让羁旅游魂有幸返回故乡。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赵莹,华阴人。
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
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州,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
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
祠庙建成之后,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对赵莹说:
“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
”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赵莹醒来后感到惊异。
明宗继承帝位,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赵莹当时就在陕府,以原官的身份谒见晋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任命他为管记。
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
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赏赐黄金紫服。
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碰上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让回归华州服丧,赵莹就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人因此非议他,等到入阁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
监修国史时,因唐代历史残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加强修纂补编实录,撰修正史二百卷在当时刊行,赵莹出力最多。
晋少帝即位,拜为守中书令。
第二年,任检校太尉本官,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
这时,天下飞蝗为害甚重,他下令:
在境内捕杀蝗虫一斗者,供给米粟一斗,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
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
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赵莹与冯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契丹永康王即位,任命赵莹为太子太保。
后周广顺初年,周太祖派尚书左丞田敏向契丹禀报,在幽州碰上了赵莹。
赵莹见到中原汉人,悲叹惆怅不已,并对田敏说:
“老朽漂零异乡寄居在这里,最近听说妻室去世,孩儿无恙,幸蒙朝廷皇帝倍加抚恤存爱,东京旧宅本来属于公家,也听说皇上优待恩宠特别给予好的价钱收购,老夫至死无以报答。
”于是向南叩头,涕泪横流。
不久,赵莹在幽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赵莹刚染上疾病时,便派人祈求禀告契丹国主,希望让他这把老骨头送回后周,让羁旅他乡的魂魄有幸复归故土,契丹国主哀怜并答应了他。
等到去世,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位人护丧回归,还派遣大将护送到京城。
周太祖感慨良久,下诏追赠太傅,还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以办理丧事,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然。
”曰:
“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
“了为谁?
”曰:
“为由。
”曰:
“子,孔丘之徒与?
”曰“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耨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以告,孔子曰:
“隐者也。
”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子路问津 路口
B. 而谁以易之 替换
C. 耰而不辍 停止
D. 植其杖而芸 通“耘”,播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B. 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C.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D. 四体,人的四肢。
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3)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
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B.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
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C. 子路以告孔子 译文:
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D. 复往,则亡 译文:
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答案】
(1)C
(2)B
(3)C
【解析】【分析】
(1)A项,“津:
路口”错误,应该为“津:
渡口”。
B项,“易:
替换”错误,应该为“易:
改变”。
C项,正确。
D项,“芸:
通‘耘’,播种”错误,应该为“芸:
通‘耘’,除草”。
故选C。
(2)B项,“子路,名子路,字仲由”错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
B错误。
故选B。
(3)C项,“子路就告诉了孔子”错误,“以”字后省略“之”,应译为:
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
C错误。
故选C。
【附参考译文】
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说:
“那个拉着马缰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说:
“是孔丘。
”长沮又问:
“是鲁国的孔丘吧?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桀溺又问子路: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暴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
”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
“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行走的时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
子路问他:
“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
“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
”说完就挂着拐杖拔草去了。
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
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
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
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
至于尧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
”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
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
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
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
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
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
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
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
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
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
“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
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
”曰:
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
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
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释】①忘:
遗忘:
系:
拥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我者舜也 明:
引导
B. 舜之君我也 君:
君主
C. 禹旁行天下 旁行:
走遍
D. 丕嗣而禅 嗣:
继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
A. 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B.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 拔剑撞而破之
D. 天下若丧考妣 若亡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 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 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 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②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答案】
(1)B
(2)C
(3)A
(4)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解析】【分析】
(1)B项,“君”,结合“舜”“我”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
句意: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故选B。
(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舒缓语气;用于句末,表判断。
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好像;如果。
故选C。
(3)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错误。
“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
故选A。
(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吾”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尧”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句意: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5)①“往”,以前;“所谓”,所说的;“果”,结局,与“因”相对;“乌”,文言疑问词,哪、何;“或”,代词,有的人;“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匿”,隐藏、躲藏、隐匿。
②“若”,像;“是”,代词,这样做;“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尧”;“与”,禅让。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A;
⑷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⑸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
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
“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
”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
我柳先生说:
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
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
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
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
“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
”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
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
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
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
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
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
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
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
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
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
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
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
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
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
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
所以我说:
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
有人问:
“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
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我回答说:
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
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