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3265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docx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阶段成果概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1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

   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

   1.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

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前841年)。

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

   1.1.2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1.1.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

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

   1)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进行综合,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经论证当时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增设了8个专题。

   1.1.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组织

   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一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七个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聘任了四位首席科学家,并聘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

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1.2文献资料与天文数据的准备

   为了提高研究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工程”分别建立了“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与“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

   文献资料库建立在对近400种古籍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总计30余万字,录入计算机。

同时搜集年表9种(宋代4种、清代5种),制成总表,并根据其源流及纪年情况,区分为以今本《竹书纪年》和《通鉴外纪》为代表的两系,供研究者参考使用。

   天文数据计算中心配备了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可用于天文年代学研究。

   1.3常规法与AMS法[14]C测年的技术准备

   1.3.1常规法[14]C测年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

   专题组研究和确定了木质、骨质样品前处理的实验室操作程序。

解决了合成苯本底测量图谱中出现的[14]C谱峰的问题。

对从美国进口的液闪仪进行验收并编制循环测量操作程序。

应用国产液闪仪测试,规范测试条件,作淬灭校正,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可比性。

做到了仪器长期稳定,测量精度达到0.3%(相当于±24年)。

   1.3.2骨质样品制备的研究

   专题组对国际上处理骨样品方法作了筛选。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对比,确定选用骨质中的明胶组分测年。

实验表明,对于保存较好的样品,能够得到可靠的年代。

   1.3.3AMS法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

   专题组对原有的加速器质谱计设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深入进行[14]C测年的方法学研究,使加速器质谱计的运行水平大幅度提高,束流总传输效率较改造前提高一倍,测量精度达到0.5%(相当于±40年)的水平。

   1.3.4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14]C测年结果的比对

   在设备改造过程中,[14]C测年课题组织了常规法与AMS法两种方法三个实验室之间[14]C测年结果的比对。

首先以沣西系列为样本,选择若干样品分送三个实验室分别测量。

比对表明,两个常规法实验室和一个AMS实验室所得到的[14]C年代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课题还组织过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花园庄等系列的比对。

   初期还选了7个样品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作比对测量,后期AMS专题对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的标准样品进行了比对测量,均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

   1.3.5系列样品日历年代校正的扭摆匹配方法研究

   “工程”对系列样品日历年代校正的扭摆匹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相应计算机程序OxCal进行评价,证明其方法与精度都可靠,并探索了该程序应用中的各种模型与条件设置问题,使一般情况下样品的日历年代范围可以大为缩小。

   2 西周年代学研究

   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构建金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出列王年代。

   2.1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14]C测年

   2.1.1琉璃河燕国墓地和居址的分期与测年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邑遗址,其中M1193等墓出土带有“匽(燕)侯”铭文的青铜器。

琉璃河燕国墓地分三期六段,居址区分三期,都进行了系列样品的[14]C测年,得到各期、段的年代范围。

   2.1.2琉璃河M1193的测年与研究

   琉璃河M1193出土克罍、克盉,铭文记载了燕国的始封。

结合文献可以确定,M1193的墓主人“克”,就是成王所封的第一代燕侯。

M1193椁木保存良好,经常规[14]C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015~前985年。

   2.1.3琉璃河H108的发现与研究

   琉璃河H108中发现一片龟甲上刻有“成周”二字。

据文献记载,成周营建于成王初,因此,H108的年代不会早于成王时期。

H108又是琉璃河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周遗存之一,AMS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053~前954年,可与M1193的测年结果对照。

   2.1.4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测年

   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的早期都邑,80年代以来,在此发掘了大面积的周代居址和中小型墓葬,90年代又在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晋侯墓地。

天马——曲村遗址从西周早期到两周之际分为四期七段,作了系列样品AMS法[14]C测年。

   2.1.5晋侯墓地的测年

   《史记•晋世家》明记西周至春秋初晋侯世系。

天马——曲村遗址的晋侯墓地共有大型墓葬八组十七座。

经研究,这八组墓葬分属于武侯以下的八代晋侯及其夫人。

   晋侯墓地的部分墓葬作了AMS测年,测年结果与《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在位年代相一致。

   琉璃河遗址、天马——曲村遗址和晋侯墓地的系列测年结果为建立西周年代学标尺提供了依据。

   2.2构建金文历谱的基础

   2.2.1西周历法的几个要点

   1)西周历法采用“朔”或“胐”为月首。

“朔”始见于《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其运用当更早于此。

认识朔以前,当以“胐”为月首。

   2)西周历法的建正多为建子、建丑。

   3)西周历法一般采用年终置闰。

   4)西周改元的方法有两种,即逾年改元和当年改元。

   2.2.2青铜器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在西周青铜器中,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俱全的共约60件,其中有器形图像的51件。

经对诸器的出土情况、形制、纹饰等综合研究,并联系其他相关青铜器,按早、中、晚三期六段,对51件青铜器进行了严格的分期断代。

   2.3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

   2.3.1吴虎鼎的研究

   吴虎鼎历日为十八年十三月既生霸丙戌。

因铭中有夷王庙号“夷宫”,又有“剌王”,即厉王,可知此器作于宣王,“惟十有八年”即宣王十八年(前810年)。

该年十三月丁丑朔,丙戌为初十,与既生霸相合。

此器与其他青铜器联系,证明《史记》纪年的可信。

   2.3.2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晋侯苏编钟出土于晋侯墓地M8中,载王年为三十三年,记有七个历日和五个纪时词语:

“正月既生霸戊午,二月既望癸卯,二月既死霸壬寅,三月方生霸,六月初吉戊寅,丁亥,庚寅。

”铭文二月干支有误,今取“癸卯”改为“辛卯”说。

   对M8墓中的木炭样品进行常规法[14]C年代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816~前800年。

又用AMS法对M8墓中的木炭和祭牲样品测年,其年代分别为公元前814~前796年和公元前810~前794年。

《史记•晋世家》载晋侯苏卒于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与测年结果吻合,所以晋侯苏钟的“三十三年”当属厉王。

   厉王在位年,《史记•周本纪》为三十七年,而《卫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均不足三十年。

今据晋侯苏钟,可知厉王在位应超过三十三年。

善夫山鼎的形制、纹饰属厉、宣时期。

鼎铭云“唯三十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不合于宣王,故应属厉王。

由此可证《周本纪》载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说可信。

今取共和当年称元说,厉王三十七年为公元前841年,三十三年为公元前845年,该年依建丑:

   正月乙巳朔,既生霸戊午十四日;

   二月甲戌朔,既望癸(辛)卯十八日;

   二月甲戌朔,既死霸壬寅二十九日;

   六月壬申朔,初吉戊寅初七日。

   至此,可定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7年。

   2.3.3“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日食的记载。

   1997年3月9日的日食,在新疆北部正值天亮之际。

经布网实地观测,日出前天色已明,此时日全食发生,天色转黑,几分钟后,全食结束,天色再次放明。

实际观测印证了“天再旦”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

   在金文方面,学者一般定师虎簋为懿王器,其历日为元年六月既望甲戌。

以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该年六月丙辰朔,甲戌为十九日,与“既望”月相正合。

   2.3.4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虎簋盖载历日为三十年四月初吉甲戌。

该器与师虎簋当为同一人所作,可以确定为穆王器。

   据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十五年趞曹鼎等排谱结果,共王元年应为公元前922年。

《史记•周本纪》穆王在位55年,按共王当年改元计算,穆王元年为公元前976年,三十年为公元前947年,该年四月丙寅朔,甲戌为初九,虎簋盖历日正可排入。

   2.3.5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鲜簋历日为三十四年五月既望戊午。

从器形、纹饰、王年、铭文内容等方面综合判断,鲜簋当为穆王器。

按虎簋盖,穆王元年为公元前976年,则穆王三十四年为公元前943年,五月壬寅朔,戊午为十七日,与既望相合。

   2.3.6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

   静方鼎属西周早期偏晚,铭文开首云:

“唯十月甲子,王在宗周,令师中暨静省南国相,设居。

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

月既望丁丑,王在成周大室,……”

   据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昭王十六年南伐楚荆,十九年丧六师于汉,卒于汉水中。

与此事有关的青铜器,有明记十九年的睘卣、析尊等,以之系连排比,可知静方鼎的“十月甲子”在昭王十八年,“八月初吉庚申”与“月既望丁丑”在昭王十九年。

以穆王元年为公元前976年上推,昭王十八年为公元前978年,十月癸亥朔,甲子初二日;十九年为公元前977年,八月戊午朔,庚申初三日,合于初吉,丁丑二十日,合于既望。

   2.3.7《召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据文献记载,成王、康王总年数应不少于40年。

前已推定昭王元年为公元前995年,则成王元年当不晚于公元前1035年。

   《尚书》中的《召诰》与《洛诰》为同时所作,有成王七年历日“唯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和“唯三月丙午胐”。

《汉书•律历志》引古文《尚书》的《毕命》有康王时历日“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康王十二年历日合于公元前1009年,该年六月丙寅朔,庚午胐为初五日。

成王七年历日合于公元前1036年,二月乙亥朔,既望在庚寅十六日,乙未在二十一日,三月甲辰朔,丙午为初三日。

   据此,成王元年在公元前1042年,康王元年在公元前1020年。

   2.4西周金文历谱的排定

   2.4.1西周金文历谱方案

   通过西周晚期金文材料归纳得出金文纪时词语的涵义,以西周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以上述七个支点为框架,利用66条年、月、纪时词语、日干支俱全的文献和金文材料,排出了西周金文历谱。

由于对西周历法的若干细节目前尚有未能掌握之处,金文历谱实际上是一个西周王年表。

   在排谱中,只有懿、孝、夷三王的在位年不能确定。

前已论定,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7年,懿、孝、夷三王共22年。

属于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可排出三王年数不同的几种方案。

结合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中的人物关系,以懿、孝、夷分别在位8年、6年、8年为最佳方案,孝、夷元年分别为公元前891年和公元前885年。

     表一  西周金文历谱王年与考古[14]C测年的参照                            考古[14]C测年

时     金文历谱王年 在位年数      单  位     拟合后日历

代     (公元前)  (年)                年代(BC)

西   武王1046~1043   4     琉璃河早期1段M509人骨 1040~1006

周   成王1042~1021   22     琉璃河早期1段M503人骨 1040~1007

早   康王1020~996   25     琉璃河燕侯墓M1193木椁 1015~985

期   昭王995~977    19     沣西T1④下层木炭    1040~980

                    沣西T1H16木炭     1000~940

    穆王976~922    55     晋武侯墓M9人骨     935~855

             (共王当  琉璃河LG11H49④木炭   979~899

西             年改元)  曲村J7H23羊骨      914~853

周   共王922~900    23     晋厉侯陪葬墓M108人骨  880~831

中   懿王

期   孝王899~878    22

    夷王

    厉王877~841    37     琉璃河LH11H86②木炭   879~830

              (共和当  曲村IVH402鹿骨     860~817

             年改元)  晋献侯墓M8木炭     816~800

西   共和841~828    14     曲村IVH326猪骨     812~785

周   宣王827~782    46     晋侯邦父墓M64人骨    804~789

晚                   曲村J2M5217人骨     790~771

期   幽王781~771    11

 

   2.4.2金文纪时词语含义的归纳

   根据西周晚期厉、共和、宣、幽时期金文进行归纳,对金文纪时词语涵义得到如下认识:

   1)初吉,出现在初一至初十。

   2)既生霸、既望、既死霸顺序明确,均为月相。

“既”表已经,“望”即满月,“霸”指月球的光面。

   3)既生霸:

从新月初见到满月。

   4)既望:

满月后月的光面尚未显著亏缺。

   5)既死霸:

从月面亏缺到月光消失。

   以上界说尚不完善,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和继续研究。

   2.5[14]C测年与金文历谱王年的参照

   将西周考古遗址重要的[14]C测年数据与西周金文历谱所得结果互相参照,见表一。

   3 武王克商年的研究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也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3.1武王克商年研究的思路

   3.1.1武王克商年研究的回顾

   两千年来,历代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形成了至少44种武王克商年的结论,跨度从公元前1130至公元前1018年。

   3.1.2推求克商年的技术路线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14]C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

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3.2文献所见克商年的年代范围

   3.2.1《左传》、《孟子》所见西周始年的范围

   《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自武王至显王共30世、31王(不计哀王、思王)。

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语当指是时,显王卒于公元前321年,自此上溯700年,为公元前1020年,再加上定鼎以前的成王、武王之年,则西周积年约270年左右。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时说: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

”孟子去齐在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则西周始年在公元前1020年以上。

   3.2.2古本《竹书纪年》的西周积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

“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依此则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27年。

   3.2.3用古历所推克商之年

   古今都有学者用古历推求武王克商之年的,但所用之古历不早于战国秦汉,并非夏、商、西周的真实历法。

   3.3克商年范围的缩小

   3.3.1沣西H18的发现及[14]C测年

   陕西长安沣西地区是周人旧都丰京的所在,初为文王所迁。

自50年代以来,经多次发掘,确立了以张家坡遗址为代表的沣西考古年代序列。

   1997年发掘的沣西H18,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发现。

沣西97SCMT1探方,由一组系列地层单位构成,其中最底层的H18,由4个小层构成,属先周文化晚期单位,出有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可供测年的标本。

叠压在H18之上的,是T1第四层,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叠压或打破第四层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层等。

其中H16、H11属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层属西周中期。

H18和T1第四层为从考古学上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层依据。

   从这一组地层中采集了系列含碳样品进行测年,常规法测年得到先周到西周初的转变当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前1010年的时间段内,AMS法测年得到先周到西周初的转变发生在公元前1060~前995年的时间段内。

   3.3.2由相关系列[14]C测年推定克商年的范围

   殷墟四期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80~前1040年左右。

琉璃河一期一段墓葬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40~前1006年,其中值为公元前1020年左右。

曲村一期一段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20~前970年左右。

考虑到殷墟文化四期的年代有可能延续到西周初,故克商年范围的上限取为公元前1050年,下限则根据琉璃河与曲村遗址的测年结果取为公元前1020年,由此得出克商年的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3.3.3由甲骨月食推定克商年的范围

   经对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的年代进行证认,参照文献所见商代积年和武丁及其后诸王年代的记载以及由周祭卜辞对商末三王年祀的研究,得出的克商年范围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之间。

   3.3.4克商年范围的确定

   由四个考古遗址的系列测年和由甲骨月食计算结合文献中商后期诸王年代的记载,最终确定武王克商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3.4克商年的天文史料

   文献和出土资料中武王克商时的天象记载,有下面一些可供回推。

   3.4.1利簋铭文“岁鼎”的一种解释

   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克商在甲子日,证明传世文献所记克商之日的干支是正确的。

其中“岁鼎克闻夙有商”一句,有学者认为是岁星早晨上中天。

   3.4.2《武成》、《世俘》历日

   刘歆《世经》所引古文《尚书》之《武成》与《逸周书•世俘》应为同一篇,是可信的史料。

文中涉及伐商前后的月份、干支、月相,与《召诰》、《洛诰》、《顾命》、《毕命》记载之周公营洛、反政以及成王临终等大事的月日干支及月相等前后呼应,是公认的检验克商年的主要依据。

   3.4.3《周语》伶州鸠语

   《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说:

“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这段话当有基本的史实为依据。

   3.5克商年的天文推算

   在克商年的可能范围之内,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天象,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

   3.5.1公元前1046年

   此说从研究《武成》历日入手,逐一排比不同的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

又用《国语》伶州鸠语日月星辰位置,“工程”关于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生霸在望前、死霸在望后),以及《国语》伶州鸠语“岁在鹑火”进行筛选,结合文献、考古信息以及天文条件的符合程度,选出克商日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3.5.2公元前1044年

   此说将利簋“岁鼎”、《国语》伶州鸠语等7个历日天象作为克商年应满足的条件,在公元前1122~前1021年之间逐项筛选,并用《武成》历日检验,得到在克商年可能的范围内,公元前1044年1月9日为惟一解。

   3.5.3公元前1027年

   此说通过对甲骨五次月食年代的计算,得出武丁在位年的范围。

据古本《竹书纪年》,盘庚迁殷至商灭273年,考虑到盘庚迁殷到武丁即位前年数不能过长,西周积年取古本《纪年》257年说为好,克商年为公元前1027年。

   3.6武王克商年的选定

   三个克商年方案各有得失。

但因公元前1027年说与“工程”所定金文历谱难以整合,也不能与天象记录相合,公元前1044年说对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与“工程”金文历谱研究所得结果不一致,而公元前1046年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选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4 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

   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以殷墟文化的分期和[14]C测年为基础,以甲骨分期和测年与殷墟分期相印证,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历法材料的研究来完成。

   4.1殷墟文化分期与[14]C测年

   殷墟文化分为四期(根据最新发现,洹北花园庄早段遗存早于第一期),一期到四期对应的商王如下:

   殷墟一期:

约当盘庚、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

   殷墟二期:

本期早段年代约当武丁晚期,晚段尚未发现可以定年的材料,估计与祖庚、祖甲时代相当。

   殷墟三期:

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殷墟四期:

约当帝乙、帝辛时代。

   对殷墟各期采集的样品作了常规[14]C测年,经树轮曲线校正,得到24个系列样品的日历年代,一期至四期的年代范围分别为公元前1370~前1239年,公元前1255~前1195年,公元前1205~前1070年,公元前1087~前1036年。

这为商后期年代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4.2殷墟甲骨分期与[14]C测年

   4.2.1殷墟甲骨分期

   1933年,董作宾提出甲骨文分期断代的十个标准,将甲骨文分为五期。

近年甲骨学者在五期分法的基础上,将甲骨文进一步分组,并建立了区分其年代先后的学说。

   4.2.2殷墟甲骨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